ZKIZ Archives


資本催熟下的共享單車必敗的五點思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226/160530.shtml

資本催熟下的共享單車必敗的五點思考
師天浩師天浩

資本催熟下的共享單車必敗的五點思考

現在共享單車熱不是市場需求使然,而是資本狂歡下催熟的結果,根據中國各大城市實際情況分析,這是門深坑遍布的生意,風險遠遠大於收益。

本文系作者師天浩對i黑馬投稿。 

2016年後半年,共享單車概念受到熱捧,如摩拜單車、ofo單車等風頭一時無兩,大有幾年前滴滴、快的的火爆勢頭。作為一個資深北漂,年底由於互聯網圈各種會議較多,出行頻率增加使用了幾次單車後,從持觀望態度,逐漸轉變看法,認為以當下共享單車的火爆程度未來幾年必敗。因為現在共享單車熱不是市場需求使然,而是資本狂歡下催熟的結果,根據中國各大城市實際情況分析,這是門深坑遍布的生意,風險遠遠大於收益。

思考一:為何共享單車火爆而公共單車啞火?

共享單車的概念並不新,早在2010年北京市東城區、通州區等部分區域開始試點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官方公共單車成立的時間比之後來的摩拜、ofo早上四五年。然而,後來公共單車很快啞火,反而民間成立的摩拜、ofo等火了。原因何在?

公共單車分布不夠密集,而共享單車由於大膽的創新密集度占很大優勢。在北京待過半年的人都見過公共單車,這些公共單車使用和回收都有固定的地點——駐車站或車樁(橫梁式、立柱式、龍門式等多種不同類型),導致公共單車取放很麻煩,本來騎車出行是為了方便,結果駐車站分布過於稀疏,除非離駐車站很近或順手,不然很少人願意為了騎行省個三十分鐘卻步行上一個小時。

而摩拜、ofo利用智能硬件創新而出的智能車鎖和GPS定位,讓駐車站和車樁這一環消失了,這讓共享單車取放位置有了很大的可能性。用戶只需要有智能手機下載它們App或其他方式,就可了解附近最近的共享單車,騎行完畢後也可就近停放。這樣讓整個共享單車流通其來,相比死板的公共單車有了質的變化。

思考二:為何說共享單車成也方便敗也方便?

分析共享單車的文章很多,有的人說它們自購車是偽共享經濟,其實討論概念是沒什麽價值的,是不是共享經濟決定不了一個公司的成敗。然而,一個商業模式與所處的商業環境卻息息相關,一些看似美好的商業模式放在錯的商業環境下,就可能產生巨大的損失,而這種損失的可能性往往會被看似美好的前景所誤導。

摩拜也好、ofo也好,它們的成功源於將共享單車從固定地點解放了出來,讓單車為用戶提供便利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很多人講摩拜、ofo或許是下一個滴滴、快的,如果大家了解到現在政策對專車的圍剿,也許就不會把這種比喻當做是好話。正是共享單車過於方便,它隱患來了。

商業追求的什麽?追求的是效率與成本完美的契合,當一個商業模式其收益與投入持平或負數的話,那麽這個模式如何得人心都會必敗。我們說共享單車方便背後帶來的什麽?維護成本的指數級上漲。以公共單車為例,有了固定的駐車站或車樁,雖然用戶不方便,但監控方便了、維護方便了、統一管理方便了。反過來講,共享單車在用戶方便之後,面臨了以上幾個不方便。

首先說,監控不方便,在中國既沒有歐美的道德檔案制度(李小琳提出這個還真有意義),國人素質…(不用多講了吧)。這導致共享單車一旦離開摩拜、ofo工作人員手里之後,就會進入城市黑盒子之中。12月19日北京晨報有篇報道透露,某二手車的交易平臺上,有人公開叫價2000元回收摩拜單車,另外在二手平臺上ofo只賣99元,但前提條件是必須“需拆除GPS”。不說被偷盜的危險了,還有騎行中一些用戶放縱行為導致的單車損耗問題更加無法去監控。

其次講,維護難,單車這種東西貴了成本回收周期就會長,便宜了容易損壞(何況是萬人騎),然後共享單車還要有很多智能鎖之類的,很容易被損害的零部件。打個比方,如果單車壞的正好是GPS零件的話,找到它比維護還要費時間吧?12月22日,北京晚報一篇報道稱,共享單車催生一個職業“城市獵人”,他們利用手機App定位信息,搜遍樓宇窄巷,只為找回被“遺失”的單車。這麽大的北上廣,靠人來找,況且很多可能GPS都壞掉的車輛,如何維護?維護下來成本多高?不維護直接換新單車的成本又要多高?

最後談,統一管理麻煩。商業嘛,有效科學的管理,才能發揮產品或服務的最大價值。然而,幾萬輛、幾十萬輛單車,被幾百萬、幾千萬人騎來騎去,雖然在移動互聯網下,其自運營具備可能性。可是一旦需要共享單車企業來介入統一管理的話,這將是多麽高昂的人力成本,而且即使投入很大,也很難將其管理的井井有條。

思考三:北上廣單車公共設施缺乏背後市場前景有限

中國曾經是自行車大國,10年前、20年前,不富裕的國人以單車為主要出行工具比例很高。然而,在不註重公共設施為著稱的中國大城市崛起的進程里,除了廁所難找外,有關單車的公共設施也極度缺乏。除了國人盲目認為汽車有面子,導致單車擁有量退縮外。因經濟發展導致出行半徑被大大延長,單車停車位、自行車道、辦公樓自行車停放地點等公共設施的稀缺,也導致人越來越不喜歡單車出行。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的單車人口已下降至30%,低於荷蘭的40%。隨著歐美等國家對單車的政策傾斜和公共設施完善,目前中國已被很多國家超越。

前兩周本人兩次參加北京798藝術區的兩個會議,在望京南地鐵口出來時,曾臨時註冊某共享單車騎行了一百五十米,由於望京南外沒有自行車道,本人是在人行磚道騎行,期間也看到許多人如此。後來過馬路時放棄單車,將單車違規的放置在一個公交站牌旁,步行半個小時參會。原因就是沒有自行車道不敢騎,一個是和汽車搶道不比人行磚道,危險系數太高。一個是到了會場不知道把單車放在何處,故放棄了共享單車而選擇更穩妥的步行。

如果你是個資深北漂的話,你會清楚在北京的道路上,有許多非主幹道是沒有自行車道的,而自行車道上往往會被汽車當做車位霸占,還有許多違規在自行車道上行車、擺攤、散漫行走的人群,騎行的體驗非常差,而且往往不是很安全。當北上廣等城市都存在公共設施不足的問題,看似需求無限廣闊的共享單車市場,真的有餅畫的那麽大麽?

思考四:常年的霧霾和汽車尾氣,單車出行熱會不會曇花一現?

近幾日,北京的霧霾又一次成為朋友圈的全民話題,霧霾天占比越來越高的當下,單車出行先不說成為高頻“吸塵器”,僅僅是能見度太低加上路況複雜兩個條件,就會讓很多人望單車而卻步。還有北京無處不在汽車釋放的尾氣汙染,單車騎行相伴汽車,每日位在汙染核心區域,也會成為未來單車出行熱下降的一個原因。

2013年冬天本人因鼻炎問題在海澱醫院就診,醫生提出讓我多鍛煉的建議,當時我因為工作日每天上下班騎行兩個小時車,很自豪的告訴醫生自己每天騎車運動,完全不需要健身。而醫生勸誡,騎車運動還不如不運動,騎車時吸入的大量汽車尾氣不僅會加重我病情,還會帶來其他健康隱患,後來就開始擠地鐵告別了單車。

雖然,這些原因有些“聳人聽聞”,但現實背景下,單車出行熱曇花一現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思考五:資本催熟下共享單車會不會陷入其亡也忽焉的尷尬?

無論從官方還是個人考量,中國重拾單車大國的有益之處不勝枚舉。而共享單車作為順應大趨勢的創業熱潮,必然會迎來自己蓬勃發展的一天。但有個問題是,好事不等於急事。以特斯拉對無人駕駛技術的操之過急導致的幾起致人死亡醜聞,還有三星Note 7為了應對iPhone 7過早推出導致的電池爆炸門做前車之鑒。即使是科技巨頭特斯拉,在面對未來技術方面過於激進,也會出現問題。那麽反過來看,共享單車是大趨勢,但在資本催熟下,中國的共享單車是不是走的有點快了?

企業融資就要考慮回報,資本介入越多,一個市場就會越激進。如今摩拜單車與ofo單車融資額加起來就將近3億美元,加上其它新興單車的瘋狂湧入市場,整個市場被資本過早的催熟。當商業環境承載不了如此大的市場需求的時候,泡沫就會很快出現。為什麽2015年、2016年會出現合並潮,背後真是滴滴/快的、58/趕集、去哪/攜程、美團/大眾等想要合並嗎?還是資本方恐回報周期太長,強制撮合以上領域進行整合。

通過合並完成資本退出還是好事情,當一個市場即使合並資本方也難退出時,恐怕藍海市場會在揠苗助長中過早夭折,這也正是現在共享單車面臨的擔憂。據今年7月份,北京市交通委發布了第五次綜合交通調查結果顯示,單車的出行比例持續下滑。交通部門分析,主要是因為單車出行環境亟須改善。在調查中,34%的調查者不騎車是因為出行距離過遠,15%的人認為消耗體力,16%的人認為出行環境差。還有24%的人認為公共交通經濟快捷,無需騎車。

加之,單車生命周期較長,許多國人本身就擁有單車,雖然共享單車有更便捷的優勢,但在一個並不是很樂觀的發展趨勢下,共享單車真的像某些業內人士渲染的那樣百億?千億?這麽龐大嗎?據2016年10月18日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單車租賃市場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單車租賃市場規模預計將達0.54億元,用戶規模將達到425.16萬人。如果真如業內人士所展望的大市場,今年單車市場規模不足1億的數據,豈不是非常費解?

共享單車未來一定是大趨勢,共享經濟在資源匱乏的未來是很好的解決模式,從擁有到共享,可大大減少人對地球有限資源的浪費,也是未來人享受經濟發展和保持環境健康的最好的解決辦法。然而,趨勢不代表現在,在資本催熟下的共享單車,是時候該降一降溫,否則陷入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會讓外界對其從過度熱捧到過度貶低,反而對共享經濟的未來發展產生不利。

共享單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8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