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國西岸採訪的首站,來到矽谷的「首都」聖荷西(San Jose)市郊一個並不起眼的「車庫」,一個聚集新創公司的建築,四十歲左右的澳洲人利夫瑞(Peter Le Lievre),在這裡展開他人生第八次創業。 二○○九年,金融海嘯餘威仍在,矽谷正落在景氣谷底,利夫瑞卻執著帶領著十五位員工創立了Chromasun,一家專注於太陽能集能轉換效率研發的新創企業。 最艱困時,他有十二個月發不出薪水,「壓力真的很大!」利夫瑞告訴我。 儘管充滿挑戰,跟他一起創業的員工卻僅有兩人離職,「那很難熬,但這裡的人都知道,新創事業最多只有一○%成功機率,九○%會失敗,」但「矽谷承擔風險的 能力真的難得,澳洲沒有,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沒有這種力量,他們真正能承擔風險,這就像是淘金,永遠存在希望!」他表示。 就當所有人都以為金融海嘯重創矽谷,勢必重擊它的創新能量時,矽谷卻展現了非凡的復元力,只花了一年時間,就從海嘯的打擊之中站起,向全球展現矽谷仍是最為成熟、最有競爭力的科技產業聚落。 支柱還在》人才錢潮都沒跑 根據《矽谷指標》(Silicon Valley Index)統計,二○○八年金融海嘯肆虐時,矽谷的創投、新創公司,及科技業上市件數,一度急速下跌,然而時隔不過一年,二萬二千家新創事業又如雨後春 筍般設立,創投金額較前一年同期成長五%,專利數成長也站上了九%,等於回到正常水準;金融海嘯打在矽谷身上,像是沒了蹤影。 超快速的復元力,怎麼做到的? 表面上來看,矽谷在金融海嘯爆發的半年內,九萬多個工作機會消失,失業率一下從六%,陡升至一一‧五%,但這次的震央,畢竟是在千里以外的華爾街,矽谷雖 然難免被波及,但比起東岸的金融鉅子,只算皮肉傷,加上八年前的網路泡沫及無數次的景氣更迭,矽谷公司已經練就保命之道,金融海嘯狂襲全球時,「光是微軟 (Microsoft)、蘋果(Apple),以及Google,這三家科技業者就有九百億美元現金在手上!」《紐約時報》的報導寫道。 創業門檻降低 租一個雲端平台,學生就能創業 不止錢沒跑,矽谷創新的另一根柱子——腦力,也仍深埋在這裡。 一月二十七日,微雨中,我們在舊金山麗池高級公寓,與知名影音網站YouTube共同創辦人陳士駿(Steve Chen)碰面。雖然他一手創立的公司,已經在二○○六年賣給了Google,但他一步也沒離開矽谷,仍然在這裡尋找年輕的創業者。 陳士駿也發現,金融海嘯並沒有打散矽谷聚集人才、資金的能力,創新的底氣不減反增,「群聚效應」越來越強,創業門檻也越降越低,「以前創辦YouTube 時,你會需要資金購買硬體設備,現在亞馬遜(Amazon)就有雲端平台可以租用,而且,一般人也可以利用網路平台投資這些新事業,這使得創業門檻降低, 史丹佛大學在學學生也可以創業。」 矽谷創業門檻不升反降,就是矽谷的生命力。不管外在環境如何,「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地方,只要你開下高速公路,隨意找到個星巴克咖啡休息,就可以聽到身邊的人很認真的在討論創新方案!」陳士駿說。 冒出新芽》綠能取代IT 不過,改變仍在發生。一股新的創新勢力,正在這個谷地慢慢成形。 《華爾街日報》在二○一○年十月二十一日以「矽谷三‧○」(Silicon Valley 3.0)形容矽谷正站在另一波創新浪潮的起點,而潔淨能源和生技業者,是繼資訊產業硬體以及軟體產業升級後,未來美國第三波產業創新的種籽。 潔淨能源搶手 創投轉向,把錢放最有潛力地方 矽谷創投公司DCM合夥人墨然(Peter Moran)告訴《商業周刊》的記者,現在矽谷PC、半導體、網路硬體,創投投入的案件與金額已越來越少,因為「這些都已是成熟技術。」相對的,「電動 車、LED燈泡、太陽能電池,成為成長最快的新領域。金錢要放在最有未來潛力的地方,」他表示。 看看數據的變化,矽谷創投放在潔淨能源的投資金額年成長率,二○○五年是二○%,二○○六年是三○%,然而到了二○○九年,成長率則攀升到四○%;相反的,在IT產業新創產業的投資花費成長率,則從二○○六年的六○%,下降到二○一○年的四○%,成長呈反向變化。 這些歐巴馬政府口中美國最為重要的策略產業,從二○○五年起,已為矽谷創造了超過四萬個工作機會,成為貢獻景氣的新引擎。「再過五到十年,我們就可以看到(第三波)科技產業的巨人, 」史丹佛大學SPRIE創新中心教授米勒(William Miller)表示。 這當然不是矽谷第一次變革。 翻開矽谷的演進史,一九八○年代,積體電路的新創公司快速成長,十年後英特爾(Intel)成為矽谷主流;一九九○年代,網際網路新創興起,創造了思科 (Cisco)這個網路設備巨人。接著,Google、臉書(Facebook)接下了棒子。如今,矽谷創投將資金往綠能移動,似乎暗示,未來新創產業的 版圖牽動的方向。 這並不是意味著主導矽谷的科技巨人會從蘋果或Google一夜換人,目前矽谷的失業率改善,景氣與房地產回春,主力仍是標的性的科技企業回聘,或者端出獲利表現。生物科技與潔淨能源科技仍然是新生的小樹。 只不過,越來越多東方面孔加入呵護這新生小樹的行列。 台灣臉孔變多 台達電做太陽能,鴻海也來找新秀 「這是未來十年,最好的機會,」台達電美國分公司總經理黃銘孝,站在分公司辦公室頂樓的太陽能面板展示區表示,台達電已經布局美國新能源產業未來商機。 以電動車產業為例,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二○一五年要成為全球第一個百萬輛電動車上路的國家,遠在底特律的美國三大汽車廠競相推出電動車,而加州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去年一上市股價大漲,新形態的能源車不只代表新商品,也代表產業鏈的重組商機。 「電動車需要的充電器,等級和電腦不同,能源轉換效率、保險性,這是我們可以切進去的機會;」除了電動車還有潔淨能源,「加州政府要求新建案至少要有二五%的能源來自再生能源。」黃銘孝說明,台達電希望站在既有的能源技術基礎上,在新商機卡位。 不只台達電,台積電投資的太陽能企業Stion、與台灣有深刻淵源的電動超跑車廠商特斯拉,還有鴻海去年十一月宣布和矽谷三家創投公司NEA、 Onset、DCM合作,這些業者都散布在矽谷。現在,如果開車在矽谷轉轉,華人經營的超市、珍珠奶茶店,甚至蚵仔麵線店,都比十年前多更多,顯示中國、 台灣的科技業者,與矽谷原本就緊密的關係,已經從電子,延伸到下一世代潔淨能源身上。 即使是像Chromasun這樣小規模的新創公司,都希望能夠利用亞洲的優勢。 利夫瑞帶著我參觀他的太陽能源轉換模型時強調,「我們正與中國天津大學合作,也利用亞洲的成本優勢,像這些零組件都是中國進口的。」 矽谷創投第一把交椅的紅杉資本創投(Sequoia Capital),更特別在今年募集了十三億美元,為的就是「瞄準中國新創公司IPO的實力。」 矽谷,全球聚集最多科技人才的創新沃土,擁有全球最成熟的新創商業模式與產官學媒合平台,在近二十年,推動過美國兩次產業革命,未來十年,它也要向世界證明,它將再次以創新引領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