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解读川润股份5手内非跌停成交单内里乾坤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marketresearch/20080925/07435341228.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9

國巨子公司殺進美磊、乾坤地盤 陳泰銘主帥親征 奇力新後勁強?

2010-06-28  今周刊





平常不露臉的陳泰銘,近期頻頻出現在各種場合,其中又以親自帶領子公司奇力新切入扼流器領域的動作,最引人關注,被認為是繼國巨之後,準備在電感領域當大 哥的前兆。

撰文‧吳美慧

六月十七日上午,不少記者接到緊急電話,通知下午奇力新要在交易所召開記者會。到了現場赫然發現,國巨董事長陳泰銘端坐在會議席上。原來,記者會的重點除 公布子公司奇力新國際,將買進Belkin International公司五四%股權外,更重要的是,陳泰銘以母公司董事長之尊,兼任奇力新董事長與總經理,主帥親征會為奇力新端出哪些牛肉?引人 好奇。

屬於國巨集團旗下的奇力新,以生產電感為主,為擴大產品的完整度,決定透過子公司奇力新國際,收購生產扼流器(Power Chock)的Belkin公司,並取得該公司位在中國東莞與河南共四座生產廠。收購後,未來此項產品的月產能將超過三千萬件,該公司也將因此躍升成為大 中國地區市場前三大供應商,競爭力大為提升。

今年來,在日本廠商釋單效應,加上新產品需求推升,使得被動元件出奇短缺。陳泰銘甚至預估到十月分,缺貨的情況還不會改善,所以此時奇力新的收購動作,猶 如久旱不雨遇到及時雨般,可望對公司業績帶來立即效益。

目前,Belkin公司的客戶有華碩、光寶科、群光等一線大廠,所以奇力新收購部分股權後,在產品項目與客戶端都對公司營運有加分作用。只是營運充滿前景 的Belkin,當被問及有關於該公司每股淨值、營運效益等讓人關注的收購焦點時,奇力新都輕描淡寫帶過,留下不少思考空間。

而奇力新宣示大力進軍扼流器市場,同業中的乾坤與美磊都嚴陣以待。已經與台達電合併的乾坤曾私下說過,最怕國巨切進扼流器領域,一旦大哥進入,市場恐會不 安定一陣子。而被外界解讀大肆擴張產能就是要將炮火瞄準美磊,美磊則認為彼此的產品不同,最終還是要看競爭力才能定輸贏。

姑且不論國巨是否掀起扼流器市場戰火,但從陳泰銘在記者會中的一席話,可嗅出不同的端倪。他說「過去奇力新過於低調,但畢竟是上市櫃公司,資訊一定要透 明,未來一定會把要做的事情告訴大家」。這段話被解讀成,陳泰銘會加大力度讓奇力新的營運有起色。從他信誓旦旦地說,奇力新去年營收二十.六億元,今年要 進一步站上三十億元,明年更要超過五十億元,高度的成長,不難看出,陳泰銘對奇力新寄以厚望。

其實,從國巨集團旗下個股由去年迄今的股價表現,可窺知為何陳泰銘對奇力新投注更多關愛的眼神。去年底,大毅股價率先起跑,波段漲幅約九九%,接下來換旺 詮表現,漲幅約四三%,股價低的智寶不遑多讓,股價漲幅高達七五%;相較之下,奇力新股價漲幅僅四○%,似乎還未達到「及格」標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36

波萊加托:打造鞋裡乾坤

http://www.p5w.net/newfortune/wdsy/201106/t3660767.htm

 諮詢機構Bernstein2009年出據了一份可能被併購的奢侈品企業名錄,當時排在次席的寶格麗於 2011年3月成了LVMH的囊中之物。來自意大利的鞋業集團Geox同樣「榜上有名」,對此,其品牌創立人兼集團主席波萊加托平靜地表示:「併購與否都 是市場化的產物,但我不會賣掉任何一股股票,因為我相信Geox還存在巨大的成長空間。」這個紅酒世家出身的意大利人,當年一腳邁進製鞋業,而今,踩著 「可呼吸的鞋底」、帶著所標榜的意大利設計,成就了一個年銷售8.5億歐元的全球第二大休閒鞋業集團。

馬里奧·馬尼蒂·波萊加托 (Mario Moretti Polegato),這個典型的意大利名字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相當陌生,不過他所統帥的意大利鞋業品牌Geox(健樂士,GEO:IM),在中國卻有 不少擁躉。從2008年二季度與百麗國際(01880.HK)合作、由後者承擔其在中國市場的分銷業務開始,Geox已經在中國逾60個城市擁有280多 家銷售點。此番馬里奧的中國之旅正是為了向經銷商們介紹新的產品系列。
「我們願意在中國進行更多的投資,因為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如同眾多奔赴中 國消費升級盛宴的海外品牌一般,波萊加托對中國消費者的接受度和中國市場的未來沒有絲毫的遲疑。雖然稍有遲到之嫌,但借助百麗的渠道力量,近兩年Geox 品牌在中國的發展勢頭完全符合了馬里奧的預期。當然,身為一個典型的商人,他顯然不會就此滿足。
作為Geox品牌的創立人兼集團主席,從上世 紀80年代末發明「會呼吸的鞋底」開始,波萊加托帶領集團以意大利為根據地,如今在103個國家建有過萬個銷售點,把Geox打造成了意大利銷售額第一、 全球銷售額第二的休閒鞋品牌。2010年,Geox的銷售額逾8.5億歐元,在全球休閒鞋市場的佔有率為14%左右,緊隨第一位的英國鞋商Clarks。
在做大企業的同時,波萊加托的個人財富也水漲船高。2004年,Geox在意大利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如今波萊加托及其家族通過控股公司LIR掌握集團 71%的股份。在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波萊加托以23億美元的身家位居意大利第9位、全球第512位。而事實上,近兩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加 上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2010年Geox的銷售額較2008年峰值時減少了4%,而股價更是下挫逾60%,這讓波萊加托個人財富也相應縮水。不過對此, 波萊加托卻表示:「金融危機和原材料上漲是全行業都面臨的衝擊,如果一個問題對所有公司都存在,那就不算是問題了。」也許,正是憑著骨子裡這股樂觀執著以 及不畏難的底氣,波萊加托才得以從紅酒世家一腳邁進製鞋業,並取得優異成績。

  紅酒世家走出的發明家
  由於Geox的銷售網絡遍佈全球,波萊加托每年要在30多個國家穿行、到各地考查業務,可是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儘量呆在意大利的家中,與家人舊友共渡週末,品嚐意大利香腸,再配上一瓶自家釀的葡萄酒。
這份閒情逸致與波萊加托的出身多少有點關係。事實上,他的家族從爺爺輩就開始經營葡萄莊園和釀酒,如今在當地還擁有七家釀酒廠,三個主打品牌年產超過 2200萬瓶葡萄酒。正因為如此,作為家族的第三代繼承人,波萊加托在大學期間修讀了酒類研究專業,同時還獲得了法律專業的學位,畢業後順理成章繼承祖 業。這也成全了日後他與製鞋業的邂逅。
1989年,波萊加托赴美推廣家族葡萄酒,在完成了主要行程後,熱愛戶外運動的他決定去附近的郊外徒步 旅行。不曾想,在炎熱的氣候下,不透氣的膠底旅行鞋讓雙腳像蒸了一回桑拿一般。情急之下,波萊加托用隨身攜帶的小刀在鞋底挖洞通風,這成了Geox「會透 氣的鞋底」的雛形。
回到意大利後,波萊加托聯合大學研究機構一起研發既能保證鞋子透氣性又能防止鞋底進水的透氣膜技術。此後的三年裡,已經獲 得了「透氣膜」專利的他向耐克和阿迪達斯等鞋業巨頭出售該技術未遂。儘管波萊加托表示,成為一名製鞋商非其本意,但出生於意大利東北部中小企業最為集中的 地區、上兩輩又是成功的生意人,這讓他的血液裡天生就流淌著實幹基因,「既然不看好我的技術、不相信我的商業頭腦,那我只能自己幹了」。
在波萊加托看來,後來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在以童鞋系列試水之後,波萊加托改良了「透氣膜」技術,並開始大規模生產男女休閒鞋。1995年,他將家族生意交由兄弟打理,成立了Geox,專心當起了製鞋人。

  「玩科技」的製鞋人
  16年後的今天,波萊加托顯然已對自己的製鞋人角色得心應手。採訪開始前, 攝影師為其拍攝照片,他拿來自己的道具—一張「會透氣的」鞋底以及一隻被橫切開的鞋子,並提醒攝影師,「一定不要忘了拍到鞋裡的高科技薄膜」。據介紹,這 是Geox研發的一項新技術,能夠把透氣膜與皮革貼合在一起,在達到鞋面完全防水的同時保持透氣性。
「我喜歡和技術研究人員一起工作,尤其鍾 情於實驗室。」 波萊加托說。與絕大多數時尚消費行業中的企業以產品設計為第一要素不同,科技在Geox集團的成長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若干年前,波萊加托在接受美國 記者採訪時就曾說過:「Geox首先是一家科技公司。」事實上,當初創立Geox品牌時,就已經植入了類似的DNA。「Geox」一詞來源於希臘文,其中 Geo的意思是「土地」,而未知數「X」則像征著技術革新。
時值今日,Geox每年約將銷售收入中的4%投向研發部門,組織腳科專家、兒科醫 生、專業運動學醫生及橡膠技術專家,進行大量相關的實驗,致力於研發提供健康穿著環境的鞋子。也因此,Geox至今已經在意大利和全球各地擁有逾50項專 利技術,而賴以成名的「可呼吸鞋底」技術也從最初的休閒鞋系列逐步被移植到運動鞋和服裝上。2011年,Geox還與F1紅牛車隊簽定了合作協議,為後者 提供比賽用鞋,並據此開發了多個新的運動鞋系列。
當然,科技帶來的舒適感儘管能成為錯位經營的競爭力之一,卻並不足以為Geox年均30%的 規模擴張(2009年以前)提供完全的動力。波萊加托的解答是:「我們在運用技術的同時,結合了意大利的風格、意大利的設計。在全球範圍內,也包括中國, 意大利的設計對於消費者頗有吸引力。」顯然,就眼下來看,波萊加托在意大利式的設計風格、工藝技術和足部健康理念之間找到了一個還算不錯的平衡點。而他自 己原本就是個時尚達人,接受新財富專訪當天戴著一副頗為特別、「黑白分明」的框架眼鏡,並且如同其另外收藏的30多副各色眼鏡一樣,都是由他本人所設計 的。

  借力行走中國市場
  「對於技術和時尚,中國的消費者和歐洲、美國消費者同樣在意。」踩著「可呼吸的鞋底」、帶著波萊加托引以為傲的意大利設計,Geox在三年前邁入了中國市場,借助本地勢力百麗集團的渠道力量,迅速擴張。
中國市場無疑是Geox的勢力範圍裡又一顆舉足輕重的棋子。在穩固了意大利本土休閒鞋市場的地位之後,波萊加托於2000年率領Geox發力國際市場, 並於2005年在紐約著名的麥迪遜大道上佔據了一席之地。2000年時,海外市場僅貢獻了其當年銷售額的20%,而至2010年,這一比例已經超過了 60%,其中除歐美以外的其他市場貢獻度就達到了13%。並且,在2010年集團銷售額小幅下滑的情況下,其他市場的收入提高了5%,尤其2010下半年 的同比增幅達到了17%。
在這其中,儘管中國市場的數據無從得知,但從三年逾280家的開店速度來看,波萊加托已經嘗到了中國市場的甜頭。百 麗財報顯示,國際一線品牌的休閒類別子品牌,在中國市場上增長強勁。而近兩年,國際品牌也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和對三線城市的滲透力度,為經銷商開 店提供了更多的支持。這或許也可以解釋波萊加托頻繁到訪中國的原因。
對於中國市場的未來規劃,波萊加托毫無諱言:「我們要把Geox變成中國 的大眾流行品牌,就像在西方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除了計劃於2012年在中國內地首開Geox直營店,逐步形成Geox直營店與百麗 運營店相輔相成的局面外,波萊加托還計劃將服裝系列最快於下一季引入中國市場,並已就此事與百麗國際展開了磋商。而按照波萊加托的長遠規劃,未來服裝產品 線的收入將從目前的15%提升至與鞋類對半開。
不管是充分挖掘中國市場的潛力,還是提升服裝產品的比重,波萊加托都沒有顯露出過多的擔心。或 許正如當年從經營酒莊到生產鞋子的轉型一樣,一切在他看來都是順理成章的事。過去,他從賣酒和賣鞋中找到了「體驗」這個共同點,而今,作為F1紅牛隊的最 新贊助商,熱愛速度、喜好收藏賽車的波萊加托從容應對:「F1是一場挑戰賽,而我的人生也是一場挑戰」。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19

中燃爭購戰乾坤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01/100396225_all.html

 對於位列中國企業500強之首、年銷售收入接近2萬億元的中石化(600028.SH, 00386.HK),要收購一家香港上市、市值不過150億港元左右的城市燃氣供應公司,難乎?

  去年12月,當作為中國燃氣(00384.HK)股東之一的中石化,與新奧能源(02688.HK,下稱新奧)聯手向中國燃氣發出收購要約時,或許並未預料到此後的波折。其時,中國燃氣管理層正處於動盪,公司股權高度分散,股價低迷。中石化、新奧趁虛而入。

  然而,中石化與新奧的敵意收購,不僅遭遇公司創始人兼大股東劉明輝的強烈抵抗,中國燃氣的外資股東如韓國SK集團、阿曼石油也各懷心思。及至今年5月,北京市屬大型國企——北控股份(00392.HK)母公司北控集團加入競購,令局面更進一步錯綜複雜。

  49歲的劉明輝曾是中學數學老師,像很多溫州人一樣,似乎天生就是生意人。劉明輝白手起家,與具有政府關係的生意夥伴合夥,用了將近十年把中國燃氣發展成位居中國五強之列的城市燃氣供應商。作為一家借助特殊關係迅速成長的民營企業,劉明輝一方面不得不出讓公司股權,同時又希望控制各方,由此造成股東分散的局面。與生意夥伴的分歧最終令他險遭牢獄之災,並且被逐出董事會。

  中國燃氣的最大優勢是公司自身資產的潛在價值——在中國大陸20個省區直轄市擁有151個城市管道燃氣項目(管道專營權)。在高度分散、前景看好的中國城市燃氣市場,中國燃氣成為了有意快速擴張的同業公司和後來進入者最好的收購目標。

  先是新奧聯手中石化提出的敵意收購,然後是與中石油有密切關係的北控集團意外插足,來者無不實力雄厚。知情人士透露,此前還有華潤集團、中信資本等曾經有意收購中國燃氣。這些收購者的共同點是都屬國有資本或者有國資伺伏其後。

  從目前情況看,新奧與中石化的收購機會已十分渺茫。5月30日傍晚,在新奧寄給股東的通函中,堅持以原計劃每股3.5港元對中國燃氣提出收購要約,不加價。此前,北控在市場增持的價格已高於新奧要約收購的報價。

  在中國這個市場上,企業併購一般有兩套邏輯同時發揮作用,一是市場邏輯,價高者得,這是明線;另一個是政治邏輯,各方在背後運作,拼關係而非價格。兩個邏輯平行運作,後者常常作用更大。新奧和中石化抱著必得之勢發起併購,為何突然止步不前,這是換一種方式表示放棄,還是背後另一個檯面的運作在起作用?疑問尚未解開。

中石化遭拒

  中國燃氣收購之爭開幕於2011年12月。12月6日,中國燃氣和新奧能源同時停牌;12日,新奧與中石化組成的財團向中國燃氣發出收購要約,要約價3.5港元/股,總對價約達167億港元,其中,新奧將支付55%的要約總對價,中石化支付剩下的45%(參見本刊2011年第50期「中燃收購戰開幕」)。

  央企中石化與民企新奧這一組合令市場不解,給人以國進民退聯想。一位投行人士指出,過去類似交易一般民企出面,之後再私下轉讓給國企,這次國企與民企搭配還是比較少見的組合。

  中石化的一位高管曾對機構投資人解釋稱,中石化是被動投資者,因為中石化在燃氣方面沒有太多經驗,想借助新奧。一位知情人士亦透露,中石化自覺在競爭領域沒什麼優勢,所以才找新奧合作,另外也是留個退路。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師徐博分析認為,在天然氣業務方面,中石化才剛起步,而在下游城市燃氣方面,目前主幹管線周邊的城市燃氣市場已被瓜分完畢,比中石化起步早很多的中石油,進入現有燃氣市場難度都不小,更何況新手中石化。

  中石化進入下游市場的需求又很迫切。除了川氣東送大管線外,中石化近期將修建新粵浙管道和新魯管道,這兩條煤制氣大管線的設計輸氣規模均為300億立方米/年。

  為打造上下游一體化公司,先行一步的中石油已擁有崑崙燃氣,中石化在下游市場亦不甘落後。

  然而,新奧與中石化的收購要約未被中國燃氣董事會接受,後者認為這份要約「完全未獲邀請、屬機會主義性質及未能反映本公司之基本價值」。「我們本未估計到交易會演變到如此地步,也並非開始就意圖敵意收購。」接近新奧和中石化的人士說。

  從12月6日至12日,新奧和中石化曾先後致函中國燃氣聯席董事總經理梁永昌、中國燃氣董事會非執行主席黃倩如,表達收購意向,均未獲得溝通機會。「也許找的主事人不合適吧。」有投行人士分析認為。

  面對新奧及中石化所組財團的「敵意收購」,中國燃氣大股東劉明輝與富地石油等組成一致行動人,頻繁增持中國燃氣股份,至今年5月29日,劉明輝及一致行動人已經持有中國燃氣17.32%的股份。中國燃氣另一外資股東韓國SK也在增加中國燃氣的持股量,至今年的5月29日,SK的持股量為15.34%。而中石化僅持有中國燃氣約4.79%股份。

北控意外插足

  如果只是中國燃氣現有股東劉明輝、SK等增持股份設阻,對於中石化和新奧來說,還在計劃之中,調整報價即可繼續推進。北控集團的殺入,則令收購的局面變得複雜起來,因為北控集團不僅是北京市屬大型國有企業,與中石油也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

  儘管5月16日崑崙能源舉行股東大會時,兼任中石油董事會秘書的崑崙能源主席李華林表示,留意到中國燃氣收購事宜,但公司沒有計劃參加對中國燃氣的收購,中石油亦無相關計劃,市場仍然不乏猜測。中石油旗下的崑崙能源(00135.HK)與北控旗下的北京燃氣集團共同持有北京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前者擁有60%的股權,後者則持有40%的股權。該公司主要擁有和經營陝西-北京管道運輸,向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及陝西輸送天然氣。

  此外,中石油主要通過旗下崑崙燃氣擁有城市管網業務,曾告知機構投資者這部分業務尚未盈利。市場普遍關注崑崙燃氣資產何時能夠注入崑崙能源。

  接近交易的人士說,在新奧、中石化所組財團發出正式要約前,北控已在和中國燃氣談判,「只是動作比較慢」。另一位知情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北控方面立場是,如果中石化單獨收購,北控就不參與;如果新奧主導,北控就參加。顯然,北控對於與央企中石化直接衝突仍有所忌憚。

  行動遲緩且似乎有些猶豫的北控,今年5月突然疾風突進,開始「大規模的增持行動」,加入了中國燃氣收購戰。香港證監會資料顯示,今年5月以來,北控已八次增持中國燃氣股份:先是在5月3日接手中國燃氣原股東阿曼石油約2.38億股,持股量增加到8.96%;5月7日到17日,又七次從市場收購中國燃氣股份,持股量躍然升至14.94%,成為中國燃氣第三大股東。

  截至5月29日,劉明輝及一致行動人、韓國SK以及北控,三方共持有中國燃氣股份約47.6%。新奧、中石化要想收購成功,至少要取得超過50%的股東接受要約。如果劉明輝及一致行動人、韓國SK以及北控「聯手」,抵制新奧、中石化收購要約,收購幾無成功機會。

  即使上述三方並不聯手,北控最新持股價格為每股3.78港元-3.8港元,從阿曼石油買入價則為每股4.1港元,價格均高於新奧與中石化財團的每股3.5港元的要約報價。SK的增持價格也高於每股3.5港元。顯然,北控和SK也不太可能接受新奧、中石化目前的要約報價。

  《中國經濟時報》引述未具名的中國燃氣內部人士話稱,中國燃氣一直希望有一個穩定的大股東,將來北控增持到20%-30%股權時,中國燃氣會比較穩定,這也是中國燃氣董事會希望的結果。該人士還認為,北控集團的出手使整個收購發生根本性變化,可以說為中國燃氣解了圍。

國資環伺

  北控集團相關人士對交易不予置評。北控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北京控股執行董事譚振輝早前公開指出,母公司北控集團此舉是一個價值投資行為。

  接近中國燃氣的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歡迎」北控集團增持,認為北控的行動是對中國燃氣「表達支持的態度」。「北控和SK或許有些投機成分,即使在業務上可能有協同效應,但看上去更像財務投資者。」有接近交易的人士分析認為。

  另一位接近中石化、新奧財團的人士則指出,當時發出收購要約之後,北控也曾找到財團,表示「有意參與」。

  據財新記者瞭解,除中石化、新奧和北控集團外,中信資本、華潤等國有企業和資本也曾有意入股中國燃氣。中國燃氣管理層動盪,令這些國有資本紛紛圍攏來。

  2011年11月10日,中國燃氣在香港交易所突然停牌。四天後,中國燃氣發佈公告,自稱獲得一名獨立潛在投資者接洽,表示有意投資集團較大股權。不過,中國燃氣未透露投資者具體信息。接近交易的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該潛在投資者當為中信資本。

  中信資本原本有意成為中國燃氣第一大股東,自去年10月與中國燃氣接觸,曾與中國燃氣的創始股東海峽金融以及劉明輝私下溝通,但都處於初級階段,未具體磋商。

  紛擾多時的中國燃氣本以為有望找到歸屬。然而,一個月後,新奧與中石化的財團突然提出收購要約,中國燃氣股價水漲船高,打亂了中信資本的原有計劃。「最終因為價格問題,以及不想與中石化爭,中信資本退出了收購行列。」接近交易人士說。

  另兩名知情人士透露,華潤則是看了一下覺得水比較深,難以擺平股東,就退出了對中國燃氣的收購。

  不管中國燃氣爭奪戰如何收場,國有資本將在未來中國燃氣佔據主導地位的前景仍然可能性最大,這也是源於中國燃氣股權結構分散的先天缺陷。

群雄逐鹿股東會

  中國燃氣創始人劉明輝一直銳意為中國燃氣打造國際化的股東結構。2004年,中國燃氣引入中石化。中石化獲持中國燃氣2.1億股,佔中國燃氣當時股份總數的9.35%。接近中國燃氣人士指出,「當時是為了跟上游和中游企業搞好關係。」而在中國燃氣的官方網站上,中石油也被列為中國燃氣的戰略夥伴。劉明輝為了與「兩桶油」搞好關係,可謂「處心積慮」。

  此後,2005年至2008年,中國燃氣先後引入了印度燃氣GAIL、阿曼石油、亞洲開發銀行、韓國SK集團等。在此過程中,中石化的持股量一直被攤薄到目前的4.79%,顯然中石化此時並未太在意控股中國燃氣。

  劉明輝有意引入的這些股東有多重目的,既是融資,也是改變公司治理結構。香港一位能源資源行業的投行人士分析說,這種股東結構設計很容易理解:先引入國資,拉大旗作虎皮,但又擔心資產安全,引入外資來制衡國資。「國資在裡面,萬一鬧不好就把公司整合了,但是有外資股東的話就是『國際事件』,國資不太敢輕易動,因此是一種制衡。」上述投行人士說。

  劉明輝的部署確有先見之明。2010年12月17日,時任中國燃氣董事總經理及執行董事的他和執行總裁黃勇,在公司深圳辦事處被深圳市公安局以涉嫌職務侵佔罪帶走收押,並拘留調查。這一事件始於內部人舉報,導致中國燃氣管理層接下來一年處於動盪之中。至2011年1月25日,中國燃氣董事會終止劉明輝董事總經理職務,並要求黃勇在3月31日前辭任執行總裁的職位,隨後委任梁永昌及龐英學為聯席董事總經理,共同負責中國燃氣業務運營。

  2011年3月中,中國燃氣董事會又提議罷免兩位董事李小云、徐鷹的職務,理由是部分董事會成員認為,兩人在去年12月23日舉行的董事會會議時,未披露他們已獲悉劉明輝、黃勇兩名高管被捕一事。中國燃氣董事會同時也提議罷免劉明輝董事職務。李小云和徐鷹同為中國燃氣創始股東海峽金融代表。海峽金融隸屬於國台辦的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其時,海峽金融在董事會中有三名席位,包括李小云、徐鷹、馮卓志。在當年4月26日舉行的股東大會上,超過六成股東通過罷免三人職務。

  與會消息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時為中國燃氣股東的阿曼石油、中石化、印度燃氣GAIL、韓國SK集團等均派代表出席,亞洲開發銀行則未派代表進場,而是委託董事會主席黃倩如投票。李小云、徐鷹二人未現身。

  中國燃氣董事會目前總共有12名席位,在李、徐被罷免後,海峽金融的代表只有一個非執行董事馮卓志,亞洲開發銀行、印度燃氣GAIL、韓國SK集團和阿曼石油各有一名非執行董事代表。中石化在董事會並沒有代表。在今年5月初阿曼石油將股份轉手給北控股份之後,北控將極有可能獲得董事會席位。

  獨立非執行董事則包括中國燃氣主席黃倩如、趙玉華,以及反對罷免劉明輝的毛二萬。

  現在中國燃氣主要負責營運、當年反對罷免劉明輝的龐英學、梁永昌均任公司執行董事,而中國燃氣的「元老級」人物朱偉偉以及馬金龍,自2002年9月即加入公司,目前任執行董事。

  股東大會後,海峽金融當晚高調發表聲明,對股東大會結果「深表遺憾」,同時感謝中石化在反對李小云和徐鷹時,對海峽金融立場的支持。此舉暗示中石化在罷免李、徐二人方案上投了「反對票」,這也為日後中石化支持新奧敵意收購中國燃氣埋下伏筆。

  海峽金融還指出,對於中國燃氣部分董事,為掩蓋劉明輝、黃勇等人侵佔公司利益真相,製造議題,罷免李小云、徐鷹執行董事一職予以強烈譴責。對韓國SK集團委派中國燃氣的董事積極支持、參與及推動各項罷免議案的做法「深感遺憾」。同時,海峽金融也譴責不支持罷免劉明輝執行董事資格的獨立董事毛二萬和執行董事、聯席總經理龐英學。從這一聲明中可以窺見中國燃氣當年的管理權紛爭中各方立場。

  海峽金融在劉明輝被拘前,曾五次減持中國燃氣的股份至5%以下,加之被攤薄,目前最新的持股僅為2.47%,惟有引進外部力量才有可能對抗劉明輝。

劉明輝選擇

  自從去年12月中石化和新奧提出收購要約後,劉明輝不斷在二級市場增持中國燃氣股份。目前,劉明輝和一致行動人總共持有17.32%的股份,為中國燃氣第一大股東。接近劉明輝的人士向財新記者指出,劉明輝去年年底已獲保釋,目前案子也快有結果。「如果正式結案,劉將回到公司任職。」

  去年11月10日,中國燃氣突然停牌公告稱有潛在投資者有意收購公司股份之時,劉明輝已從看守所出來。接近劉明輝人士透露,當時公司本來要就此發公告,但劉明輝有意低調處理。香港交易所的人士向財新記者指出,因為上市規則是港交所與上市公司董事簽的,並非與大股東簽署。大股東只有在兩種條件下才需要披露:一是大股東有了新的進展,而新的進展是影響股價敏感的信息;另一個是股權變動。劉明輝當然已經不是中國燃氣董事,因此被保釋很難算敏感信息,不用披露。

  劉明輝獲保釋後,一名接觸過他的人士說,劉認為法律太沒保障,沒有安全感,不如靠棵大樹。他私下透露,如果中石化單獨提出收購也是可以接受的,畢竟是大國企,但新奧作為民企就像是來搶資產,他牴觸很大。

  中國燃氣股價目前為3.8港元左右,比去年12月6日收購公告前的停牌價2.8港元上漲了近36%,亦比新奧和中石化收購財團給出的要約收購價3.5港元高。從去年發出要約以來,中石化和新奧報出的3.5港元收購價就一直受到挑戰,北控等後來在公開市場收購中國燃氣股份的價格均高於此。

  今年上半年,新奧集團董事長王玉鎖、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先後表示「不會提價」和「收購價已反映公允價格,財團所付的價格不能高於市場價。」但市場人士多半認為若不提高收購價,收購將很難完成。5月30日,新奧和中石化最終選擇了不提價。其發言人表示,將按收購條款推進收購進程,繼續維持每股3.5港元收購價。瑞銀分析師發表報告稱,這明顯釋放出新奧將放棄對中國燃氣收購的信號。

  新奧將於7月6日舉行股東特別大會就交易表決,倘若新奧股東批准收購,而又獲得商務部批准,財團才可向中國燃氣股東發出正式收購文件。

  不過,按照香港收購守則,即使在收購要約進行中,符合條件的第三方經香港證監會審核後,也可另外對目標公司提出收購要約。

  為了中國燃氣的控制權,創始人劉明輝雖精心謀劃,到今日中國燃氣仍不免成為巨鯊爭搶下的魚肉。接近劉的人士表示,為「個人安全」起見,劉應該可以接受轉讓,關鍵是價格,「3.5港元絕對不行」。

  本刊記者盧彥錚等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09

晨光稀土重組的「殼」裡乾坤

http://www.infzm.com/content/83865

一邊是稀土企業趕著趁最後的好辰光擠進資本市場,一邊是ST公司面臨退市大限,晨光稀土借殼S*ST天發的這場相遇貌似天作之合。不過,小股東們卻集體擔心這不過是新一輪圈錢遊戲。

距離證監會給出的退市大限2012年12月31日不足1月,S*ST天發(000670)的重組依然毫無頭緒。

2012年10月26日,停牌5年6個月的S*ST天發公佈了重組方案。但是,面對強勢借殼者,流通股東寧可命懸一線,也不接受這個「帶有賭博性質」的資產重組方案。

買殼者是贛州晨光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晨光稀土)。2010年8月,晨光稀土老闆黃平與行業大佬包鋼稀土集團簽訂「對賭協議」:黃平發誓公司三年內上市,否則就將旗下核心子公司的控股權交給包鋼稀土集團。因此,他找到了S*ST天發這個瀕臨退市的「殼」。

在這個借殼遊戲中,為博取最大利益,晨光稀土的各路股東們將其裝扮一新,試圖向外界描述一個完美、不同於其他稀土企業的「神話故事」。

S*ST天發的大限

這是最後一次努力。

在晨光稀土到來之前,S*ST天發已奄奄一息。

2007年5月,當時號稱「中國民營石油第一股」的S*ST天發被湖北省荊州市政府實施破產重組。通過司法拍賣,上海舜元企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成為S*ST天發的控制方。隨後5年,上海舜元一直為S*ST天發的復牌奔走,其間,還實行兩次股權分置改革,但均遭流通股股東高票否決。

股改無望,復牌亦無望,對上海舜元而言,S*ST天發是個燙手山芋。2011年底,S*ST天發公司董事會改變了思路:不當大股東,讓別人來玩。

這為許多人提供了進場的機會。2012年4月26日,S*ST天發發佈一條《關於簽署重大資產重組合作意向書》的提示性公告,此次資產重組擬注入晨光稀土100%的股權。

S*ST天發董事長史浩墚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董事會認為晨光稀土是一家好公司,稀土是國家戰略性資源,未來前景應該不錯。

更為重要的是,臨近歲末,留給S*ST天發自救的時間已經非常有限——按照證監會最新的退市政策,對於2012年1月1日之前已暫停上市的公司,若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公司股票未被核准恢復上市,將被終止上市。

這意味著,暫停上市公司必須在年內完成資產重組或通過其他方式完善造血功能。在9月底和10月末,S*ST天發股改和重組進行了兩次實質性努力——按照有關政策和法律規定,S*ST天發向全體股東公示全部重組材料,對股改和重組進行投票。

「這是我們趕在證監會大限之前最後一次努力了。」臨近生死大限,史浩墚表示。然而,2012年10月26日,全體流通股東聯合起來,再次否決了這個方案。

流通股東怒了

流通股東認為,重組方資產評估值過高,且增發價太低。

「晨光稀土徹頭徹尾是一家造假公司,在資產注水上,真是毫不手軟,不遺餘力。」孫偉說。他是S*ST天發最大的流通股東,被其他小股東稱作「帶頭大哥」。

事實上,進入2012年8月後,一批ST公司披露了資產重組方案,其中好幾家企業擬注入標的都是稀土企業,擬借殼者分別為四川盛和稀土、贛州晨光稀土、五礦贛州稀土。

與其他稀土企業的估值相比,S*ST天發的估值「注水」最多。

根據重組方案,擬注入*ST關鋁的五礦稀土100%股權以及稀土研究院100%股權作價26.56億元,其中五礦稀土評估值為26.07億元,相比其22.61億元的賬面淨資產,增值率為15.3%。擬注入S*ST天發的晨光稀土100%股份評估值33.4億元,相比8.34億元賬面淨資產,評估增值25.06億元,增值率高達300%。

五礦稀土2010年和2011年淨利潤分別為1.39億元和8.89億元,2012年1至6月為3.68億元。晨光稀土2010年和2011年淨利潤分別為1.14億元和3.14億元,2012年1至6月的淨利潤為1.48億元。從財務數據看,五礦稀土的淨資產以及盈利規模均明顯高於晨光稀土,而估值水平卻遠遠低於晨光稀土。

對於上述估值水平的差距,其實是因為兩家公司採取的評估方法不同。五礦稀土採用的是資產基礎法,而晨光稀土採用的則是收益法。

「兩種方法都是證監會許可的。收益法側重於對未來的判斷,更像是一種賭博遊戲。如果重組方不能兌現承諾,投資者將面臨一個巨大的風險;當然,重組方也會受到證監會的懲罰。」史浩墚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但流通股東對此並不認可,孫偉質疑:「在稀土產品價格不斷下跌的情況下,憑什麼以產品價格最高年份,去預估未來三年利潤的方法進行評估?明知無法實現利潤目標,注水虛估資產增發8億多股份,虛假承諾未來三年利潤,違約後每年回購虛估增發少量股份,是否屬於惡意欺詐公眾投資者的行為?」

晨光稀土的行為激怒了所有的流通股股東,「晨光是忽悠我們,玩弄投資者。」

來源:Bloomberg,齊魯證券研究所 (曾子穎/圖)

從公司到平台

伴隨著稀土概念漸成股市新寵,晨光稀土背後的投資大鱷也漸漸浮出水面。

偏居贛州一隅的晨光稀土,系黃平、羅潔夫婦二人於2003年11月成立,註冊資本316萬元。當地熟知他們的稀土業內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2010年以前的黃平是個普通老闆,低調內斂,一心撲在企業經營上。

但從2010年之後,截至2012年4月,晨光稀土共進行過接近20次的增資和股權轉讓,令人眼花繚亂,其註冊資本已從316萬元躥升至3.6億元。

如今,在稀土圈內的人看來,當年的黃平已華麗轉身,晨光稀土亦轉化為一個資本運作的平台。而這一巨變,據稱與一位福建廈門的女人有關。

她就是資本市場上鼎鼎有名的「高能系」控制人王曉濱,北京高能天匯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北京高能」)董事長。此人前不久因身兼16家公司重要職位而成為「最忙獨董」,深圳證券交易所對其是否能履行獨立董事職責並勤勉盡責表示關注。

現年46歲的王曉濱,在投資圈被譽為「美女PE」,其掌控下的「高能系」在股權市場頻頻出手,目前正在借殼上市的四川盛和稀土也閃現著她的身影。一位熟知她的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王曉濱善於運用政商關係,能從政府手上直接拿到優質項目;此外她另一個厲害之處,就是能拿到投資基金的錢,運作模式很獨特。

時間倒退至2009年下半年,由於國家政策的不斷出台,稀土逐漸成為資本市場炙手可熱的題材,一些風投和PE機構到處尋找稀土項目。王曉濱自然也聞風出動。

號稱「稀土王國」的贛州,離子型稀土資源已探明儲量約47萬噸,遠景儲量約940萬噸,約佔全國離子型稀土礦產儲量的40%。

2009年8月,贛州市政府和北京高能發起了首隻政府引導基金,基金規模高達5億元。其中贛州出資2000萬元,北京高能出資48000萬元,這只基金又叫紅石基金。

這4.8億元,是王曉濱用不到4個月,從上海永礦股權投資、浙江匯銀創投、聯創永津股權投資、天津賽富創業投資基金、浙江美林創投等8家PE機構,以及多名有PE投資背景的自然人處,迅速籌集所得。

在紅石基金的合夥人中,國內投資大鱷云集。其中,史玉柱旗下的巨人投資和盧志強控股的泛海集團都是天津賽富創業投資基金的有限合夥人;上海聯創永津和杭州聯創永津繫上海永宣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上海永宣」)旗下基金,上海永宣的前身是誕生於1999年的上海聯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它的原始股東頗有來頭,分別是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經濟基金委員會,現在掌舵人馮濤是民盟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參事馮之浚之子。

王曉濱在多個場合表示,紅石基金在5年的基金經營期限內,最少實現3到4個項目上市,目標是國內主板市場。

紅石基金成立後,贛州市政府向高能資本推薦了一批項目。黃平苦心經營十餘年的晨光稀土,很快就成了王曉濱的「獵物」。

贛州國資公司具體負責該項目的財務經理劉香梅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紅石基金共投資了三個項目,其中兩個項目在贛州。除晨光稀土項目外,另一個項目是贛縣世瑞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資標的1億元,正在籌劃上市。

紅石基金對晨光稀土投資7350萬元成為第二大股東後,這家稀土企業隨即發生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增資擴股和股權轉讓,引入多家風投和股權投資基金。

截至目前,紅石創投、包鋼稀土、虔盛創投、偉創富通4家外部股東分別持有晨光稀土4500萬股、3330萬股、1598.4萬股和720萬股。以目前晨光稀土的估值計算,上述投資者所持股權的增值幅度在3.5倍至5.4倍之間。

資產評估中的水分

「你想要評估出多少錢,我就可以給你評出多少錢來。」

在晨光稀土上市的過程中,王曉濱的身影不斷出現,其掌控的廈門高能財務諮詢有限公司正是此次借殼行動的財務顧問。

然而,晨光稀土的借殼時機並不樂觀,南方週末記者從贛州多家從事稀土分離、加工和冶煉業務的公司負責人處獲知,由於稀土價格暴跌,國家實施限制性開採和計劃性生產,2012年稀土企業盈利水平下降幅度很大。

多位贛州稀土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稀土企業產量受工信部的「年度指令性生產計劃」限制,出口數量受商務部的「年度稀土出口配額」限制,因此市場不確定性因素越來越多,未來企業很難再獲取一個超額利潤。

2012年,幾乎所有稀土分離企業都已經停產,有的停產近半年,還有一些稀土企業被收購,甚至傳出有稀土企業老闆攜款潛逃的消息。

即使是晨光稀土,也未能倖免。南方週末記者走訪了該公司旗下幾家工廠,發現多已停產。

贛州稀土協會辦公室主任喻一奇直截了當斷定,「稀土企業將要渡過一段難關。」

而在難關之中,晨光稀土的估值水平卻遠高於同類企業。南方週末記者調查中發現,晨光稀土在資產評估過程中,存在提前確認無形資產、不計提跌價準備等問題。

據上海東洲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顯示,晨光稀土的若干項專利技術和商標評估為2.7億元。不過,南方週末記者通過國家專利局和國家商標局網站查詢到,評估機構以2012年4月30日為基準日進行評估時,晨光稀土多項商標和專利權尚未取得國家專利局和國家商標局的授權或確認,但也被納入資產評估範圍。

對此,從事多年無形資產評估的北京中金浩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巴恆君經理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法律法規規定,如果企業的無形資產評估是進行資本運作,商標和專利必須取得國家商標局和國家專利局的授權和法律證書,否則就是違規行為。被評估公司須向資產評估機構提供國家有關部門頒發的商標授權證書和專利證書,以及相關的法律文件。

此外,在評估過程中,上述評估機構將晨光稀土子公司全南縣新資源稀土有限責任公司的兩項實用新型專利當做發明專利進行評估。巴恆君經理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從價值的角度來講,發明專利的價值要遠遠大於實用新型專利。

取得國家註冊評估師資質的北京某大型財務公司孫先生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資產評估與會計審計完全不一樣,資產評估中的操作空間非常大,完全可以根據被評估公司的需要,來對資產予以估值。

「你想要評估出多少錢,我就可以給你評出多少錢來。」孫先生說,尤其是即將上市的資產,評估價值越高,帶來的好處越多,一是能增加發行的股份,二是公司的老闆和原始股東在二級市場上就能獲得更高的溢價。

就此,南方週末記者致電上海東洲資產評估有限公司,但是對方拒絕了採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301

投資收益趨穩健 紫砂壺中有乾坤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7/2873205.html
年的紫砂壺投資市場是大浪淘沙的一年,相對往年30%-50%的增幅,工藝好、價格無虛高的紫砂壺仍處於平穩上升,而價格在幾萬及以上的,上漲稍顯停頓。但是即便如此,業內人士認為,由於製作工藝、工時的限制,有收藏價值的紫砂壺價格不會下跌。伴隨著7月紫砂壺銷售進入旺季,喜歡這個品種的投資者不妨關注商機。

紫砂壺價格穩中上漲

紫砂壺投資火了十多年之後,目前的狀態一如禪茶文化的內涵,趨於內斂、平和,投資也更加理性。

昨日,南都記者在第四屆廣州紫砂.陶瓷藝術文化節採訪多位業內專家獲知,經過市場的洗禮與調整,以及消費者越來越理性,今年紫砂壺幾無泡沫,處於平穩增長狀態。

今年的紫砂壺市場是大浪淘沙的一年,相對往年30%-50%的增幅,工藝好、價格無虛高的紫砂壺處於平穩上升,而價格在幾萬及以上的,上漲稍顯停頓。但是即便如此,。廣東省收藏家協會紫砂專業委員會主任周小平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進一步補充透露,從紫砂壺歷年來的進價就能看出來,同一款、同一個工藝師、同樣的質地,今年的進價一定高於去年。不過今年的漲幅確實較往年來說平穩很多。周小平說,過去動輒叫價七八十萬的作品,現在不敢如此開價了。不過中低檔壺多年來一直都在平穩增長。

而在文化節展會上,南都記者也發現,最高檔的紫砂壺定價也只有50萬。文化節主辦方負責人何思敏對南都記者表示,每年從7月後,紫砂壺銷售進入旺季。從目前的銷售情況看,有藝術價值的中高檔紫砂壺價格維持在20%左右的增幅(一些大師級高端紫砂壺除外)。

中低檔壺沒泡沫

紫砂壺的投資一度很瘋狂。從10年前的幾萬元,到5年前的幾百萬元,再至如今上千萬元的成交價,紫砂壺的身價記錄被一次次瘋狂的刷新。其中表現最「拉風」的即為2011年,彼時紫砂泰斗顧景舟的「提璧組壺」以1782.5萬元成交,至今視為紫砂壺界未破記錄。

除了泰斗顧景舟之外,其他大師創作的作品,價格也沒「閒著」,據瞭解,2010年至2012年,高級工藝師製作的紫砂壺價格普遍以每年30%-50%的幅度攀升。

那紫砂壺市場價格到底有沒有泡沫呢?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指出,2010年、2011年確實存在「泡沫」。但經過調整和洗禮,加上行業監管方面已有很大進步,今年價格泡沫盡去,玩壺的人越來越理性。

「紫砂壺火了十來年,尤其在2010-2012年,發展到今天,市場相對飽和,特別是在南方地區。」周小平認為,在紫砂壺的價格方面,中低檔壺沒有泡沫,而高級工藝美術師及以上級別的作者製作的壺或許有虛高,但也在合理範圍。

紫砂壺的升值關鍵在於稀缺。史俊棠曾對媒體表示,宜興紫砂工藝人才的儲備當中,擁有技術職稱的從業人員不過2000多人,而產生一個大師的週期,通常在20年以上,供應稀少與收藏投資需求的巨大反差,自然造成出大師級紫砂精品價格扶搖直上。

【投資陷阱】

「代工壺」最難防

在藝術品的世界裡,從來不缺乏造價現象。而在紫砂壺這個門類當中,造假的手法也毫不遜色。比如,紫砂含量少、用化工原料調色的「化工壺」,模仿紫砂陶藝大師作品製成的「高仿壺」。還有大師乾脆利用自己的頭銜,請槍手製作「槍手代工壺」等。

「代工壺」真假難辨

史俊棠告訴南都記者,事實上市面上目前已不存在所謂的重金屬超標的「化工壺」。南都記者亦瞭解到,「高仿壺」通過各種手段也能鑑定出來。比如通過作者印章、簽名證書等方式,或者紫砂陶藝家在壺身的隱秘符號,就比較容易鑑別出來。最難鑑別的是「槍手代工壺」,恐怕除了始作俑者之外,很難有人有辦法鑑別。原因就在於,「槍手代工壺」本就是大師造自己的假。

宜興當地一位知名紫砂陶藝家說,現在的紫砂壺市場上,大師壺價格不菲,卻很多人買賬,幾乎出一把搶一把 。甚至有企業、機構掏出上千萬元前來收購,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保值資金。曾有某南方企業派人拿出1000萬元資金,要求收購國家級大師壺100把。可是按照傳統的手工製作方式,一個紫砂陶藝人,即使再勤奮,一年最多不過做50把壺,事實上更多的紫砂陶藝人為了保持自己的作品水準,一年往往只有3-5把壺問世。但是在高額的利潤驅使下,極少數大師不免為其折腰。

通常的做法就是,大師自己請其他能夠做他作品的「槍手」製作,再配上真正的大師印章和真證書。並且在大師工作室或者在大師手上直接成交。這樣的壺算假壺還是真壺?何思敏亦認為到目前為止,上述問題依然無解,只能靠道德自律才能解決。

別把機器壺當手工壺

不過,對於「槍手代工壺」,陶瓷藝術大師徐明(化名)表示,應該客觀對待這一現象的發生。紫砂壺相對於字畫等其他藝術品來說,多數作品目前的市場價格並沒有真正體現出本身的藝術價值。而且,市場也多沒有把紫砂壺當成藝術品來對待,而只是作為工藝品或者有品牌的日常使用的茶具來交易。這樣來看,進行高要求的「代工」甚至進行機器量化生產亦無可厚非。

不過在紫砂壺收藏領域公認的是,純手工價值最高,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半手工的壺型較為統一;機器制壺的人工參與程度最低,收藏價值最低。據瞭解,同樣款式、質地的壺,手工壺的價格是機器壺的三倍。上述紫砂陶藝家亦提醒,正是因為普通的紫砂壺愛好者分不清手工壺和機器壺的區別,特別是在一些內陸地區的市場,往往花大錢買了機器壺。

【投資建議】

不信廣告看實物。紫砂壺認證證書五花八門,沒有統一的權威認證。徐明建議,在購買名家作品的時候,最好能向作者求證,讓資深的專家鑑定、把關。此外,還應該對作者有一個全方位的瞭解,比如其獨特藝術風格和追求等。史俊棠亦認為,收藏投資者應該做好知識儲備工作,尤其不能相信廣告。要從泥料、造型、做工、裝飾、功能性等多方面進行鑑定。不過他亦提醒說,紫砂壺愛好者不應過度投資,否則就容易遭遇風險。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紫砂壺資深藏友唐國新表示,在收藏老紫砂壺時,至少應該請多位專家鑑定;收藏新紫砂壺時,最好是從正規的紫砂壺商店,或者直接從紫砂壺大師等製作者手中購買。

初級投資者可從低價紫砂壺玩兒起。對於初接觸紫砂壺的人不宜過於講求投資。陶瓷藝術大師邱玉林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應從幾百元的紫砂壺開始認知、嘗試,只要遵從自己的喜好選擇即可。而這個過程當中,投資者應該進行知識儲備,不管是對藝術大師的製作水準、藝術態度、作風、追求等,還是對紫砂壺的材質、工藝等要做全面瞭解。邱玉林補充說,這一過程是提升文化修養的過程,而非單純的買賣和投機。收藏者應做到「不愛不藏,不懂不買」,切忌盲目跟風追高、過度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674

法興:危機的乾坤大挪移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152

圖解危機的乾坤大挪移

在2007-2008年,開始被認為是流動性導致的危機,最終演變成一場以美國為中心的全面的金融和經濟危機。從2008年開始,美國已經翻過了擔憂之牆,這使得美國的資產(包括債券和股票)表現良好。

在2009-2012年年中,危機的震中轉移到了歐元區,歐元區不善的內部管理和結構性弱點導致了各種救助和經濟衰退。今年歐元區的資產價格(除了德國),只相當於美國2009年的水平。而因為內部管理和經濟前景的大幅改善,歐元區也準備「翻過了擔憂之牆」了。

從2013年開始,受到美國收緊貨幣政策的前景(美元走強)和大量的資本外流影響,疲軟的跡像已經在新興市場世界出現。嚴重的結構性問題——比如說國際收支失衡、財政赤字或通脹,可能已經導致了新興市場的進一步動盪,可能會威脅基礎經濟狀況的穩定。

 

當流動性形勢出現逆轉的時候,新興市場資產將受到衝擊

最近流出新興市場資產市場的資金:相對於之前的流入規模還是比較小的

今年新興市場資產(債券和股票)已經遭受到嚴重的資本外流衝擊。然而,與過去5年累計的資本流入相比,這些外流的規模仍然是比較小的。所以,當美聯儲真正收緊貨幣政策時,可能可以預期更多的資本外流出現。

 

當流動性的支持減少,所有新興市場資產(外匯、債券和股票)都會受到衝擊

(新興市場跨資產的走勢相關度)

從伯南克第一次發出他正在考慮縮減資產購買規模信號的時候開始,新興市場股票、債券和外匯的平均相關度已經大幅上升。

 

新興市場:受困於一些結構性問題

當外部平衡出現惡化,一些新興市場的牛市已經變向了。

(縱坐標代表從今年5月22日開始,本幣對美元的貶值幅度;橫坐標代表與2011年相比,2013年經常賬戶的變化幅度)

明顯可以看出,從5年22日起,那些外部平衡出現惡化的國家,它們的貨幣已經大幅貶值(比如說印度和印尼)。

相反,韓國的貨幣一直顯示出相對的彈性。

 

新興市場貨幣的匯率制度

相對於歷史上出現的新興市場危機,現在越來越少新興市場貨幣直接與美元掛鉤了。雖然浮動匯率機制在市場動盪的時候可能成為脆弱性的根源,但該機制已經幫助新興市場國家更容易地吸收外部衝擊。

就像過去一樣,市場將把焦點放在最脆弱的國家,給這些國家的貨幣強大的壓力,抽乾它們的流動性。

 

鑑於一些國家的大選即將到來,未來幾個月可能出現政策決定的癱瘓期

在上面強調的經濟失衡中,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未來幾季度可能出現的風險麻痺現象是由政治事件導致的。正在尋求選舉連任的政府,將希望避免政策緊縮,這增加了這些國家受到攻擊的風險。

 

新興市場資產的估值已經進一步下滑

新興市場債券:相對於美國國債的利差遠沒有到極值,可能進一步走寬

(紅線代表新興市場債券相對於美國國債的利差;藍線代表VIX市場恐慌指數)

雖然新興市場債券利差已經強烈修正(從2013年5月開始上升了44個基點),但它們的估值仍遠沒到極值。

新興市場債券相對於美國國債的利差最近已經放大。儘管如此,這仍然遠低於去年的水平,可能進一步放寬。

 

新興市場股票:不要碰!

(新興市場股票相對於發達國家股票市淨率的溢價/折價)

新興市場股票從2010年就開始修正,當時相對於發達國家股票的市淨率,它們有大約20%的溢價。

雖然現在已經存在24%的折價,但我們繼續建議遠離新興市場股票,因為資本外流繼續處於高水平。

 

新興市場股票和大宗商品:半斤八兩

(藍線代表新興市場國家股票相對於發達國家股票的表現;紅線代表CRB大宗商品指數)

在過去15年裡,大宗商品和新興市場股票週期一直是高度同步的。它們明顯有一些共同的關鍵驅動因素:中國需求、流動性因素和對美元匯率的敏感度。

儘管如此,大宗商品最近已經顯示出了更具有彈性,因為很多大宗商品已經越來越接近生產成本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03

現貨黃金乾坤大挪移:從西方流向東方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693

世界黃金協會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從消費者需求來看,黃金正從西方國家轉移至東方國家。

首先,我們來看全球黃金儲備狀況:

紐約時報《貨幣戰爭》作者James Rickards今年7月表示,目前美國擁有8000公噸黃金儲備,歐元區國家累計擁有10000公噸

中國央行最近一次公佈黃金持倉是在2009年4月,當時公開數據顯示黃金儲備有1054公噸

彭博Bloomberg Industries記者在計入中國大陸由香港淨進口黃金及國內產量調節因素後統計認為,中國如今持有的黃金接近5086公噸彭博估計,只要十年時間,中國的黃金持倉就可能趕上美國。

 

世界黃金協會的報告顯示:「黃金市場出現了最新動態。金價下跌(部分由黃金ETF流出導致)促使亞洲對現貨黃金的需求上升,這使得現貨黃金從西方流向東方。」

下面是黃金從西方轉移至東方的途徑:

通過瑞士的精煉廠,黃金由倫敦認可的可交割金條變成了單位更小、亞洲投資者更青睞的金條。通過供給鏈,黃金由西方國家正流向東方國家。這種過程已經被最近的貿易數據所證實。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英國出口至瑞士的黃金增長了10多倍,至1016.3噸。

中國和印度的黃金需求笑傲群雄。年初至今,東方國家的黃金需求達到2167噸,遠高於西方國家402噸的需求。如圖:

另外,中國大陸大規模從香港進口黃金也進一步支撐了黃金正從西方流向東方的觀點

香港統計處數據顯示,2011年9月到今年9月,中國由香港進口黃金合計2232噸。下圖可見兩年來中國每月由香港進口黃金的規模有何增減變化。

今年前9個月,中國由香港進口黃金合計1113.1噸,比去年同期的規模581.5噸高出9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108

「數目字」裡的「乾坤」 中國經濟開年懸念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462

這些糾結甚至衝突的經濟數據,折射的是一些中國經濟結構中悄然生變的長期趨勢。

製造業的疲弱與進出口的強勁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因為服務業正處於火熱擴張之中,其利用外資金額第一次超過了製造業。

2014年開年的中國經濟數字,讓全世界的宏觀分析師都感到頭疼。

部分數據讓人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加劇,甚至引發股市拋售;但大大超出市場預期的利用外資的亮麗數據,卻又令「看空中國」的分析師們大跌眼鏡。

這樣的景象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事實上,每年一二月份的中國經濟數據都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謎。

一方面隨著中國對國際經濟體系的影響與日俱增,代表著中國經濟每年「開局」的各類經濟數據不僅對於中國投資者,而且對全世界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另一方面,中國特有的「春節現象」,卻總是容易造成一系列矛盾的現象進而帶來一些矛盾的數據,讓人無所適從。

正如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王志浩所說,面對一系列互相衝突的經濟數據,試圖解析中國經濟年度「開局」的分析師們「就像是在黑暗中飛行,沒有人知道如何恰當調整這些數據」。

不過,這些糾結甚至衝突的經濟數據背後,折射的卻是一些中國經濟結構中悄然生變的長期趨勢。

糾結的開局

製造業的疲弱數據與進出口的強勁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恰恰體現出了中國經濟結構中正在發生的一些深層變化。

以「世界工廠」而著稱的中國,製造業卻在2014年開年就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數據表明,2014年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5%,而排除去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新漲價因素僅為1%。與此同時,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環比均出現下降,其中工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下降2%。

這兩項指標的穩中有降,顯示出市場中的供需因素均處於相對疲弱狀態。

與此同時,製造業的投資吸引力出現了大幅下降。商務部2月1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使用外資額則下降了6.78%,為455.55億美元;2014年1月製造業使用外資僅有34.66億美元,同比下降21.69%。

製造業數據的疲軟不僅令使外資規模下降,甚至影響到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就在2月21日之前的一週內,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價暴跌500基準點,不但將2014年以來的升值幅度全數回吐,還使得人民幣成為本週表現最差的亞洲貨幣之一。

有趣的是,就在製造業深陷困局之時,中國使用外資的數據卻展示出另一幅截然不同的火熱景象:據商務部2月18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1月份,全國進出口2.34萬億元,同比增長7.3%;同時全國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107.63億美元,同比增長16.11%,六個月來首次實現雙位數增長,大大超出市場預期。

製造業的疲弱數據與進出口的強勁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至於有分析師認為1月份的進出口數據是來自部分地區或企業「虛假出口」的套利行為。

為此,商業部發言人在2月份的新聞發佈會中,以詳盡的統計數據從商品結構、市場結構和地區結構等多方面,論證了1月份數據是「普遍性增長」而非個別增長,對這些傳聞進行了駁斥。

而多項數據分析顯示,兩組數據的反差,恰恰體現出了中國經濟結構中正在發生的一些深層變化。

「中國製造」讓位「中國服務」

服務業利用外資第一次超過了製造業。在進口服務產品中,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電影和音像服務是增速最快的領域。

與傳統製造業佔比下滑的趨勢相對應的,是服務業呈現出的高速增長。

在2014年1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3.3億美元,同比增長57.02%。據商務部人士表示,1月份服務業利用外資的增量高達全國增量的160%,因為農業和製造業出現了負增長。

推動1月份使用外資規模高速增長的動力,來自服務業在去年進出口業務中的亮麗業績:2013年我國服務業進出口總額達539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7%。同時服務業首次創下使用外資佔比過半的紀錄。

在進出口和使用外資規模高速增長的背後,服務業的市場結構也呈現出鮮明的特徵:在出口方面,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和知識產權輸出等高增值服務高速增長,其中專利權使用費2013年的增幅高達66.2%。

與此同時,在運輸、旅遊和建築等傳統服務業出口在規模增長的同時,佔比出現小幅下降,顯示出中國正在從傳統的「勞動力服務輸出」向「知識產權和服務輸出」的重要轉型。

而在服務業進口方面,2013年實現服務進口總額3290.5億美元,同比增長17.5%。服務貿易逆差由上年的897億美元擴大至1184.6億美元。

在進口服務產品中,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以及電影和音像服務增速分別高達77%、55.9%和39.8%,金融、信息和生活消費類服務產品的快速增長,反映出國內消費市場快速金融化、信息化和生活品質提升的重要趨勢。

為企業經營服務的外包業務同樣增長迅速。2013年1-11月共簽訂服務外包合同金額831.6億美元,同比增長60.6%。外包業務的迅速崛起,一方面顯示出中國企業在快速升級轉型中的經營模式變化;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中國企業加速國際化經營的趨勢。

在強勁的服務貿易進口推動下,國內服務業市場亦呈現出穩定的增長態勢:2014年1月中國非製造業商務指數為53.4%,其中航空、鐵路運輸和零售業等均位於60%以上的高景氣區間。除受掃黃、反腐風暴影響的住宿業、餐飲業外,其他行業均處於擴張期。

據商務部的分析顯示,目前世界服務業佔經濟總量的比重為70%,服務出口占世界貿易出口比重為20%,而中國服務出口占外貿比重不足9%,還有著很大提升空間。

2013年中國貨物貿易超過4萬億美元,但服務貿易只有5200億美元左右,佔比僅為1/8。商務部預計2015年全國服務貿易規模將超過6000億美元,2020年將突破1萬億美元。

而服務貿易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拉動就業方面的功能亦為經濟決策層所高度重視。

為此中央決策層已將服務貿易確立為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並提出圍繞「中國服務、全球共享」這一目標,培育「中國服務」和「中國製造」雙輪驅動的外貿發展格局。

2013年中國進出口總值4.16萬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7.6%。 (南方週末資料圖/圖)

製造業:東部轉型,中西部接棒

中、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分別為89.07%和71.73%,遠高於東部地區4.36%的增速。

儘管在利用外資比例上出現下滑,但製造業依然是中國進出口業務的核心力量。

在2014年1月的1.27萬億元出口額中,機電產品佔了「半壁江山」,而紡織、服裝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又佔了餘下出口額中的一半以上。

在2013年,機電產品和7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分別以7.3%和10.3%的增幅,與增幅9.8%的高新技術產品一起,成為拉動中國出口增長的「三個火槍手」,為中國出口總額帶來了7.9%的增長。

在出口規模整體增長的同時,在產品結構、市場結構和區域結構方面,2014年1月份依然延續著自2013年便開始出現的變化趨勢。

從貿易方式上,加工貿易比例持續下降。這意味著中國正從世界的「代工廠」變成了出口產品的「原產地」,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不再是簡單的勞動附加值,而是包含了品牌、技術及知識產權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企業能力」。

在出口產品結構轉型的同時,出口地區分化也日漸明顯:在1990年代以代工出口完成了資本積累和城市升級的東部沿海地區,逐漸轉向自主品牌和高科技含量的新型產品出口模式。

從出口數據上看,紡織、服裝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增速高於同期出口總體增速。而作為此類勞動密集型企業遷入地的廣西、江西、重慶和四川等中西部地區,2014年1月出口增速分別為60.4%、40.9%、23.9%和41.2%,以高速增長「開局」。

在實現出口高速增長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分別為89.07%和71.73%,遠高於東部地區4.36%的增速。可以預期隨著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的內移,中西部地區將迎來一波新的外商投資高潮。

在總量上而言,中西部地區與東部相比仍然有著較大差距,2014年1月,在全國吸收外資總量中,東、中、西部地區所佔比重分別為76.27%、14.54%和9.19%。

作為傳統出口重鎮的東南沿海地區,除廣東出口下降12.3%外,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出口增幅均超過8%。廣東、江蘇等七省市進出口總值佔全國的近八成。

唯一出現出口額下降的廣東,其實出口增速並未大幅下滑,只是因為上年同期的數據基數過大——當時出現了因虛假出口套利貿易而高達53.7%的反常增幅,隨後有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後,相關出口數據已應聲回落。

在排除了這些短期數據的「噪音」後,廣東外貿進出口比重雖然有所下降,但其轉型升級的成就也贏得了包括商務部在內的各方認同。據商務部統計,至2013年廣東全省已經擁有特色出口產品的省級著名品牌近500個,在全國出口地區中名列前茅。

與此同時,身為中國金融中心的上海,則借助自貿區的政策優勢,進一步加強服務業進出口的競爭力。據上海市商委統計,在2013年前三季度,上海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同比增長23.4%,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提升到61.6%。這表明上海已經完成了從「製造業中心」向「服務業中心」的初步轉型。

2014年不會容易

面對已經到來的2014年,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用「十分嚴峻複雜」來形容中國面對的外貿形勢。

這一系列的結構性變化在5年比較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根據商務部數據,跟2008年相比,2013年中國外貿結構出現了「五個優化」:

國際市場結構優化(新興市場出口比重由53.8%提高到61.2%);國內區域佈局優化(中西部出口占比從10.3%提高到15.5%);經營主體優化(民營企業出口占比由26.8%提高到41.5%);出口商品結構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從29%提高到29.9%);貿易方式優化(一般貿易比重從48.2%提高到52.8%,加工貿易比重從41.1下降到32.6%)。

在進口產品方面,2014年1月份中國進口鐵礦石、煤炭和原油分別同比增長33%、17.5%和11.9%。而在2013年中,中國進口消費品增長高達24.6%,達2322.9億美元,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同比分別增長7.3%和10.1%,總額近14000億美元,顯示出國內消費市場的快速成長。

儘管已經出現了一系列市場和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趨勢,但是對於龐大的中國經濟體系而言,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依然是一場漫長而艱巨的挑戰。

面對已經到來的2014年,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用「十分嚴峻複雜」來形容中國面對的外貿形勢。

他認為,儘管近期隨著世界經濟復甦和國內宏觀經濟向好,進出口需求有望持續增長,但是由於成本高企、資金短缺和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加上季節性因素和去年同期基數較大等原因,預計2014年一季度的進出口數據仍有可能出現波動。

而就全年來看,由於世界經濟復甦態勢不穩、國內要素成本上升及產業和訂單外移加速等原因,全年外貿預期增長很難準確判斷,一般認為不可能高於去年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76

【海通策略】「牛」轉乾坤有多遠?——海內外牛市基因探秘 億利達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1212290

2014-08-30 海通策略 荀玉根-策略研究


引言:《海內外牛市基因探秘系列1-3》以DDM模型為分析框架,解析主要資本市場過去牛市的成因,以啟示當前,分為美歐篇、亞洲篇、A股篇。本文是系列報告的綜合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2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