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大熱、項目成長飛速發展的中國創投界,創業項目的孵化階段似乎給人留下更多的是“周期較短”的印象。
但在12月19日一場探討“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趨勢的沙龍上,騰訊上海眾創空間總經理、愛迪實驗室創始人胡冬對比了中美兩國種子加速器模式的特點。他給出的數據是,美國兩家頂級的孵化器——矽谷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和波士頓創業孵化器techstars所孵化的創業項目的加速周期為3個月左右,而愛迪實驗室的創業項目孵化周期要至少6個月,最長的還會達到12個月,也就是周期比美國的創業項目長1~2倍。
關於周期拉長的原因,胡冬直白地表示,主要是因為中國創業者的綜合素質和美國創業者相比較差,所以不得不拉長時間,通過孵化器的平臺去整合資源和完善團隊結構。
“如果團隊結構不合理,就算拿到錢也會失敗。”胡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的創業團隊存在技能不夠全面、動手能力較弱以及團隊合作精神差等問題。
在他看來,多數創業項目的失敗都可以主要歸因於初始團隊結構不吻合未來戰略的發展要求,以及團隊缺少凝聚力上。投資進入後,團隊在戰略上出現分歧,令利益難以統籌或難以實現一致,最終導致公司內耗增加,無法及時抓住外部的機會,從而遭到市場的淘汰。
螞蟻雄兵創始合夥人張相廷今年看了近2000個“互聯網+”教育領域的創業項目。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天使投資階段,看項目最主要看的就是創業團隊,評估這個團隊是否深刻了解所在領域的痛點並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個階段也是幫助創業者完善團隊和明確商業模式的過程。到了A輪階段,則主要看這個團隊的成長性以及技術含量在行業內所處的位置。
“如果團隊只有單項技能,而且不是很特長,我們會建議他加入別人的團隊,而不是自己創業。畢竟創業是很持續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往前走的過程。”張相廷說。
在創投界的資本寒冬,張相廷說他們今年投資的規模反而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但項目的數量變少了,也就是每個項目獲得的資金比去年增加了不少。“以前每個項目大概是50萬或100萬,今年給有的項目投了上千萬。” 張相廷認為,資本寒冬的確存在,但好的項目永遠都能吸引到資本。在寒冬下,資本的選擇會更加謹慎和更理性,反而容易投給有核心技術的項目。
根據最近的公開資料,從單個項目的融資金額看來,2016年天使輪平均投資是1000萬左右,相當於2005年的A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