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職業生涯中有約30年時間是在金融領域度過的,而這幾十年正是我國金融體制不斷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歷史性階段。
2013年我從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崗位卸任後,每每回憶起往事,總有一種幸運之感。這倒不是因為自己最初是學機械制造的,從工廠轉到銀行,半路出家幹金融,居然誤打瞎撞地當上了全球最大銀行的行長,而是因為無論與那些先於我在銀行工作的前輩們相比,還是與那些後於我入行的年輕同事們相比,我有幸見證和參與了我國金融改革最重要的一段過程。這實在是一種難得的人生機遇。
在這一過程中,我曾就銀行業改革發展的部分問題發表過自己的一些觀點和意見。離任後我將其匯輯成《銀行改革攻堅——熱點、難點、重點》一書,承蒙中信出版社不棄予以出版發行。該書出版後,讀者反映似乎尚可,先後還加印了幾次。此後三年間自己又發表了一些東西,不經意間又有了十多篇。此次人民出版社希望我能將這些 “新作 ”與原先的 “舊著 ”整合在一起,重出一本新書。面對盛情相邀,除了感激之外,我感到了不小的壓力。
我始終認為,銀行有道十成,吾僅知其一二。這不是故作自謙。搞金融時間越長,經歷的事情越多,就越發承認這一點。因此我實在不敢說這些文章究竟有多少價值,是否值得再去印刷出版。但我也意識到作為我國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這麽多年改革的一個經歷者,也有責任有義務把自己這些年間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和感悟,對一些問題的體會和認識如實地記載存錄下來。因為我國金融改革的宏大歷史畫卷實際上是由大大小小許許多多塊拼圖組成的,如果自己積累下來的這些東西能夠成為一塊巨大的多彩拼圖中的一小角,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選入本書的文章是我擔任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和工商銀行行長十四年中,以及卸任後近三年間所寫的,故將此書定名為《金融筆記——十六年間筆錄》。由於這些文章寫作的時間跨度較長,涉及的話題也較廣泛,為了便於讀者更清楚地了解當時我寫這些東西的背景及心境,在編輯此書時,我在每篇文章的開頭都以 “作者註 ”的形式加寫了一段話,意在對當時的有關情況作一些交代和說明。
希望本書中的這些文章能反映出自己這十多年一以貫之的一種追求——不故弄玄虛,不偏執極端,說真話,說白話,力求讓業內人看了不覺得淺,讓局外人看了不感到深。至於是否做到了這幾點,只能由讀者們去評說了。當然,倘若有人在研究我國銀行業改革史的時候,能從中找尋到些許參考之處,也不枉作者之用心了。(本文選自《金融筆記——楊凱生十六年間筆錄》序言,作者系中國工商銀行前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