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首次用“金社評”署名發表評論文章《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評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這三年,在“為什麽改”問題上,改革理念認識更加深刻;在“往哪兒改”問題上,改革目標更加明確;在“為誰改”問題上,改革指向更加鮮明;在“怎麽改”問題上,改革方法更加科學;在“如何改到位”問題上,改革態度更加堅決。
評論認為,過去的改革往往是“帕累托改進”,絕大多數人能從改革中受益,現在的改革很可能是“卡爾多改進”,利益增進和利益調整並存。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帕累托改進和卡爾多改進之間有何區別?如何從帕累托改進走向卡爾多改進?三年來改革依然面臨著哪些問題?如何提高民眾對改革的獲得感?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踐如何促進改革的落實?帶著這些問題,第一財經記者專訪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首席經濟師祝寶良。
改革要讓總的受益要大於總的受損
第一財經:《人民日報》評論中的帕累托改進和卡爾多改進之間的區別是什麽?
祝寶良:帕累托改進,是指一個改革政策的出臺,沒有人從中受損,但有人從中受益,這種政策就比較容易推行。卡爾多改進,是指一項改革政策的出臺,既有人受益,也有人受損,但總的受益要大於總的受損,對總體經濟和社會發展有益。這樣的政策應該推進,也可以推行,但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對受損者進行必要的補償,在政策設計上要考慮補償機制。否則可能就會產生較大的阻力,甚至無法執行。
目前,符合帕累托改進的改革機會已經很少了,所有人都受益的改革已經結束了。剩下的改革都涉及利益的調整,必然會有人受益,也有人受損,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但國家需要進步、經濟需要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維護,這時候的改革就需要對利益受損者進行必要的補償。
第一財經:你能舉例具體說明目前哪些改革是卡爾多改進嗎?
祝寶良:比如目前正在推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通過改革去產能就是卡爾多改進的一個例子。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可以釋放生產要素、提高企業效益、完善市場競爭秩序、調整供求關系,但是企業的關停必然會帶來員工安置、債務處置等問題,可能會有大量員工轉崗甚至失業,部分金融機構出現損失。所以中央財政拿出資金來補貼那些關停的企業就是一種補償。去產能後,鋼鐵、煤炭價格上升,企業效益改善,整個行業也受益了,同時,部分資金、勞動力轉移到效益更高的行業或領域,國民經濟總體受益量一定超過受損量。這正是改革的目的所在,屬於卡爾多改進。
目前符合帕累托改進的改革已經很少了,但還有。如像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通過推行放松管制、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就可以使大眾收益,而除了部分官員尋租以外,公開透明地看,幾乎沒有人受損。類似上海自貿區試點改革也是如此,設立自貿區的地方可以受益,但是不設自貿區的地方也不會受損,所以這是一種帕累托改進的改革。
補償機制使利益受損者同意推動改革
第一財經: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你覺得目前改革還面臨著哪些問題呢?
祝寶良:改革面臨的問題還是剛才講的,卡爾多改進一定會使部分群體的利益受損,這是改革的阻力所在。如果沒有相應的補償機制一定會遭到反對。當然,有些改革受損的人很少,就可以通過強大的執政能力來推行。比如個人所得稅,高收入者多納稅,是可以推得動的。如果改革過程中,受損的人較多,則推動就很難,如房地產稅改革,可能需要考慮補償機制,使利益受損者也能同意推動改革。
第一財經:《人民日報》評論稱,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那你認為,如何提高民眾的獲得感?
祝寶良:獲得感一方面是來自於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利益,另一方面是無法用貨幣度量的人民群眾的感受,比如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改善、社會服務的提升、社會風氣的好轉,甚至控制汙染帶來的藍天白雲都可以提升民眾的獲得感。卡爾多改進雖然會損害部分群體的利益,但是改革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整體的紅利。
提高群眾的獲得感需要改革的落實。對於卡爾多改進,政策設計完成後需要強有力地推行,比如個稅、房地產稅等。還有像企業降成本,在降低企業成本的同時可能把另一部分人的收益也降了,比如降電價也把電力企業的收益降了,所以要有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