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海保交所董事長:形成穩定運營模式至少需3-5年

作為國內首家保險交易所,上海保交所從籌建至正式開業均被市場投以關註的目光。雖然其資產登記交易平臺首批產品已於本月中旬順利上線,但上海保交所董事長曾於瑾在近日召開的首屆全球互聯網保險創新論壇上仍謹慎表示,保交所要形成穩定運行的模式,至少也要3-5年的時間。

他表示,依托保險業建立交易所,把信息技術與保險生產組織方式變革相結合的模式,在國際上也屬於新生事物。在這個領域,上海保交所與世界發達國家幾乎在同一起跑線,意義重大。但是,保險交易所模式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只有在實踐中探索,尤其是盈利模式的形成,更需要實踐的積累。

“以車險信息平臺為例,平臺整合各省平臺,用了大約一到兩年的時間,但之前,各省市平臺,用了大約七、八年時間。即便是傳統的交易所,比如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其研發的引領性模式,也都需要長時間的探索。保交所要形成穩定運行的模式,至少也要3-5年的時間。”曾於瑾稱。

《第一財經日報》曾獨家報道,上海保交所初期由91家發起人股東認繳22.35億元股本設立,將搭建保險登記交易、再保險登記交易、保險資管產品登記交易以及保險衍生品四大平臺,逐步形成價格發現、交易融資、信息服務、技術支持、產品創新、自律監管六大功能。

而自從6月陸家嘴論壇期間開業之後“沈寂”五個月,本月中旬上海保交所宣布保險資產登記交易平臺首批產品——“長江養老-太平洋壽險保單貸款資產支持計劃”及“太平-上海建工都江堰市濱江新區基礎設施(PPP)項目債權投資計劃”於11月10日順利上線。

金融科技讓數據共享成為可能

即使進入“成熟期”還需經驗積累,但是曾於瑾也稱,上海保交所創新發展面臨新時代的場景,金融科技的發展即其中一個重要的場景。

“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人工智能、支付清算,以及近期比較熱門的區塊鏈技術。通過這些新工具,可以高效率、低成本地實現保險風險和數據交易,可以通過改變保險業態,讓行業和百姓有更多獲得感。上海保交所正是金融科技日新月異的場景下的新版勞合社,是勞合社、交易所、金融科技以及保險市場的集成創新,本身就是金融科技型交易所,擔負著推動保險交易現代化的重任,所以值得大家期待。”曾於瑾說。

在他看來,保險交易是整個保險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樞紐,也是保險業與其他行業鏈接的通道。因此,實現保險交易現代化,是加快建設現代保險服務業的關鍵環節。

而進行保險風險交易的基礎是數據共享。“只有實現數據共享之後,保險公司才能比較精準地對各類風險進行識別,科學合理地對風險進行定價。只有精準定價,才能實現產品供需平衡。此外,保險數據與上下遊產業鏈的數據共享也十分關鍵,比如打通保險業和養老、醫療、健康等行業的數據通道,可以大大提高產品設計和定價的準確性。所以,要解決保險問題,特別是保險保障產品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就是要實現保險數據的共享。”

曾於瑾表示,在傳統模式下,一方面不同保險公司之間的數據難以共享,即便有強烈的共享意願,但由於數據交換的成本較高,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既沒有共享數據的通路,也沒有內在驅動力,導致保險公司無法根據大數據定價或設計產品。

他表示:“保險姓保在實踐中最大的挑戰在於保險潛在需求巨大與產品開發成本過高之間的矛盾。普惠保險需求點眾多,但真正開發出來的少之又少。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讓消費者、保險公司以及其他行業之間的數據共享成為一種輕松自然的事情,保險公司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獲取海量真實數據,把各類風險科學分散,更好地實現保險的經濟補償、社會管理和資金融通等三大功能。這一現代化的互聯互通平臺,就是保交所所承載的核心功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2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