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健康中國’已成為國策,但不能將‘大健康’理解為醫療治病,最重要的是‘不得病’”。11月19日,在第四屆中國(桂林)國際健康養生服務產業創新發展高端論壇,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項目改善辦公室主任於小冬表示。
今年8月,中央召開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隨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並於日前印發。
當前,打造“健康中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這需要接受“大健康”、“大醫療”的概念。
於小冬稱, “大健康”是全面的健康,包括體格、智力的健康,心態要陽光,道德觀念和修養要健康,還包括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以及與代際傳遞相關的健康。
他認為,“大健康”最根本的是科學的生活方式本身。現在對慢性病治療的主動權更多的從醫院、醫生轉移到個人手中。“大健康”是一種先進的理念,我們應該引導人們去追求全方位的健康,不能把“大健康”窄化,也不能純醫學化、純技術化。
至於“大醫療”,他說,醫療的目標是人,醫療的目的是人們的“大健康”。因此,“大醫療”實際上是“大健康”的組成部分,所以“大醫療”必須包容開放、與時俱進,把防病、醫治和療養結合在一起。
同時,在醫療技術不斷提升和拓展的同時,醫療的一些哲學思想也發生了改變。於小冬提到,過去對醫療本身,特別是現代醫學,更註意點的治療。發展到現代的保健醫學以來,在治療點的時候也更註意整個微生態的環境治療。
在打造“健康中國”的背景下,於小冬稱,中國要占領世界大健康產業中的哪一塊,完全要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作為健康服務業的一部分,養生醫療服務產業在中國,比如傳統醫學、治療康複和中藥種養殖方面,有世界都承認的優勢,而且“治未病”的醫療哲學思想在很早的時候就領先全世界,而且還有很多的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