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應試教育不利於中國培養創新人才

對於中國的企業來說,現在最缺的是人才,而人才缺乏的背後是教育問題。

11月10日,世界經濟論壇中國理事會發布《中國創新生態系統》報告,指出中國在創新領域已取得重大進展。2015年,中國的研發支出總額達到1.422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相當於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這一數字占世界各國研發總支出的20%,位居全球第二。科技進步有力促進了多個產業的結構優化升級,包括交通、能源、工業制造、信息工程、現代服務業等。

“創新熱潮也促使中國的民營企業數量顯著增長——過去十年增長了四倍。這些企業也逐漸從模仿走向創新,開始走出國門,進軍全球市場。中國的一批創新企業,成為世界領先的互聯網企業。很明顯中國具有巨大的驅動力成為創新型經濟體。”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兼大中華區首席代表艾德維說。

挑戰之一是核心技術落後

“創新生態系統”一詞是指現代經濟中,要想實現持續創新所需的各利益相關方和資源,包括可進入的市場、人力資本/勞動力、融資及資金來源、導師顧問支持系統、監管框架和基礎設施、教育和培訓、重點大學的催化作用以及文化支持這八個方面。

報告指出,過去十年,經濟學家和從業者對創新的看法大為改觀。過去,創新就是想出新點子,現在則被視為一個 “生態系統”,有助於激發創意並將其轉化為市場上的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流程。

中國創新創業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但一些關鍵核心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雖然中國已是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世界第一生產大國,但集成電路、基礎軟件嚴重依賴進口。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進口單一最大金額商品就是集成電路,進口金額2300億美元,占全部進口額比重達13.7%。特別是電子計算機核心CPU芯片、4G智能手機高端芯片的90%以上被幾家外國公司控制。

對此,報告的主要撰寫人之一清華大學啟迪創新研究院副院長陳鴻波建議,吸引更多的外國人才來華創業就業。“要成為引領者一定要跟世界上頂尖的同行一起工作,40年前,人是跟著產業走的,現在是產業跟著人走。如果我們能吸引世界級的專家全家來華生活5年,就將為其所處的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

不過,陳鴻波說,吸引的條件不是辦公環境多好、設備多先進,而是讓這些專家在生活中每一個細小的環節感到舒適,比如居住環境、醫療、子女教育、納稅等等,“這就是生態系統, 在北京的中關村外國人數量占2%,矽谷則是40%,正是因為美國在這方面做到非常好”。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最大瓶頸

世界經濟論壇中國理事會與清華大學、 斯坦福大學攜手合作,調查了大中華地區100多位創業者,發現他們對重點大學的催化作用和文化支持這兩項指標評價最低。

另一位報告主要撰寫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蔡劍說,現在很多企業把人才資本作為第一要素,也是目前反映最大的問題,但人才問題的背後是教育理念的問題。

報告指出,從教育培訓方面看,中國高等院校等的灌輸式、應試教育模式,不利於培養具有較強創造性思維的創新式人才。適應市場需求、科技新進步的培訓機構、專業設置、培訓方式等與德國等先進國家比有較大差距。

蔡劍建議,從內容、方式、管理等方面入手,全面進行創新教育的改革。“我們現在不僅缺創新式人才,更缺創新式人才的教育家,為此,要先做好創新教育的生態。”

報告還指出,從使用、吸引人才方面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氛圍尚未形成。按照科技研發活動中有關職務發明、知識產權歸屬、利益分享機制等方面的現行制度,科技人員在創新活動的受益比例偏低。

陳鴻波認為,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共同面對的難題,在中國,有時技術發明者對轉化流程的不理解會使其對利益分配不滿意,從而阻礙了科技成果的轉化。

中小企業是創新的關鍵

報告顯示,由於中小企業的速度,敏捷和潛在的顛覆性,中小企業是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關鍵。數據顯示,中國65%的國內發明專利是由中小企業獲得的,80%的新產品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

“正因如此,要實現中國創造,高新技術中小企業就必須像雨後春筍那樣蓬勃生長,這是未來中國能否實現科技轉型發展的關鍵”,陳鴻波說。

陳鴻波進一步說到,中國與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成長環境還有很大差距,但是在大的生態環境系統還不具備的條件下,營造一些小園區,比如孵化器、眾創空間、產業園區等以幫助企業成長。

陳鴻波還對第一財經記者描述了一個優秀的孵化器應具備的四個關鍵要素:地點要選好;要有很好的資源整合能力,也就是跟政府、企業、金融、商業有很好的關系;只針對某一行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優秀的團隊,尤其是團隊領頭人必須非常專業。然後,企業再根據孵化器提供的服務和條件去挑選自己適合的。

他同時表示,孵化器也會有優勝劣汰,即使在數量上有所減少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最後留下來的一定是更優秀的。

激勵創新的環境還需完善

報告認為,不同的監管部門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來做技術規劃, 資金管理和分配, 以及規劃。

其中,著重提到了四個方面:中國在新產品、新設備等市場準入方面,仍存在過於複雜繁瑣的多環節、長周期審批核準,如對創新藥物、醫療器械;對新能源汽車,存在著制約創新的市場分割和一定程度的地方保護主義;對某些壟斷性行業、領域,特別是自然壟斷性行業, 進入門檻過高,束縛了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對不斷湧現的新商業模式,一些管理部門仍存在過度管制、限制發展的取向;低空域領域的過嚴管制是中國通用航空事業發展緩慢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懲處力度仍有不足,使得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大量發生,被查處的侵權行為不到十分之一,且處罰力度不強,使科技人員和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

報告還對中國的創新政策和監管制度提出了改進建議,主要包括積極營造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良好生態環境,加快完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完善創新人才的培養使用機制,推動形成開放創新格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1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