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開不開放”對知乎來說,是個十分重要的議題。
文|吳丹
編輯|王根旺
按照周源的劃分方式,知乎現在進入發展的第三階段。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它經歷了第一階段的封閉,甚至無人知曉,第二階段的迅速增長,第三階段的發展便和移動互聯網、知識付費等聯系到了一起。
做一個類似知乎Live的產品,是知乎團隊2015年以來,開始考慮的事。“需求是明確的,形式是要有突破的。”周源用一句會議式語句展現了團隊當時面臨的狀況:作為知識型社區,知乎的供需關系已經非常明確,但應該用怎樣的形式高效展現它,並實現內容的付費?
知乎的商業化
Uber、滴滴共享經濟模式給了周源啟發:你有一輛車,可以共享出來,那麽你腦子里這麽多知識,為什麽不能共享出來,獲得收益呢?
2016年春節前後,圍繞此目的,知乎開始了商業模式改變前的探索。
在此之前,知乎目前收入以「廣告」為主;但既包含比較簡單的展示廣告,也包含有所創新,有一定門檻,結合知乎產品形式的頁面原生廣告。而因為需要大範圍的曝光,此模式對流量的要求極高。這也一直是類似網站的矛盾之處:變現需要流量,但傳統意義上的社區本身並不是流量大戶,或者說,和今日頭條、網易客戶端這種做分發的媒介形式比起來,它本身也在隱隱抵抗著成為流量大戶。不過知乎也有其優勢,即清晰、且被認為高端的受眾定位:知識青年,聚集大量在各行業充滿經驗的職場人士。
知乎目前已有三種新模式。一是知識付費,產品以值乎和Live為主;二是電子書店,將傳統的出版模式“電子化”,三是邀請品牌主入駐,成為知乎居民,這一步棋按知乎官方說法,還未開始商業運作,希望品牌方在知乎能自然“生長”起來。總結這些變化,周源稱,知乎正在實現由“社區”到“平臺”的轉變之中。
知乎Live團隊
對於知乎的商業化,官方展現出來的態度是,較少公開討論。
2016年5月,在舉辦於上海的知乎五周年線下聚會上 ,周源主動提到了知乎商業化的問題,甚至專門辟出時間,向大家詳解知乎準備如何賺錢。周源也表示,以前一直沒有提及,是因為知乎也在摸索,但並沒有找到更好的模式。
在商業化上,知乎的確是小心謹慎的。在其網站的側邊廣告欄,很多時候都是在為自家產品如電子書等準備的。在知乎開始商業化之前,網站中是很少看到廣告的。這似乎和某種暗示有關,一個提倡邏輯思考、理性回答的網站出現廣告會是怎麽樣?周源在采訪中也提到這層意思,“大家都覺得知乎離錢近好像是個壞事,好像就意味著離什麽東西遠了一樣。但我不這麽認為。”
也有評論認為,知乎在2016年開始積極嘗試變現,是因為相關對手已經做出了實踐。更確切說,是時代把“知識市場”能夠挖到的金礦清晰地展現了出來,這時的搶先一步就顯得尤為重要。市場一旦形成,誰會真正擁有知識的盈余方?
知乎在PC時代形成的社區結構正面臨考驗。如何才能不失去一個時代?
在商業模式上的小心謹慎不是沒有道理,五年時間,做到今天1600萬日活(截止今年9月)的用戶量和影響力,接下來的決策顯得尤為重要。
知乎快與慢
沒人會忽視知乎在中文互聯網所做的知識分享這件事。
知乎上廣泛的內容是被網友一篇篇添加進來的:從最初和周源一樣,看《黑客與畫家》的程序員對IT業的討論分享,到各種專業人士關於金融、醫療、教育、物理、人工智能等等的知識分享,到成為社會公共事務的意見池、發酵器,知乎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網絡媒介體。魏則西事件,如家事件,滬江事件,阿里程序員搶月餅事件,以及近期的韓國總統被蠱惑事件,很多人了解熱點或內幕開始從朋友圈的一則知乎問答開始。知乎甚至吸引了演藝明星,演員張譯就曾在知乎回答了6個問題,最高點贊數四萬五,來自“拍吻戲是什麽體驗”這種純知乎體的問題。
而對大部分算不上是知友的普通網友來說,搜索是他們用得最頻繁的工具。“我經常以各種投資機構、人名或者公司為關鍵詞,搜搜他們的信息,看看大家都是怎麽評價這些人和公司。”某科技記者告訴創業家&i黑馬。創投、科技、大公司、產品方向的問答,是知乎里一個很重要的圈子。這和早期的引導方式有關,李開複、王小川等入駐,帶來的正是相關興趣人士。
早期的知乎是封閉的,有種精英文化。一些高質量問答內容也由此沈澱下來。
2012年底到2015年,是知乎逐步走向開放的過程。這不像是個容易作出的決定。為此,周源還曾在知乎寫命題作文,題為“下一步,知乎該怎麽走”。此外,據周源告訴創業家&i黑馬,知乎團隊也在內容開過討論會議,焦點是,我們究竟是做個服務小部分人的網站,還是要服務大部分人?“被提出來以後,我們發現選擇是非常清晰的,我們要做個服務大部分人的網站。所以在2012年底、2013年初,我們就開始準備開放。”周源告訴創業家&i黑馬。
毫無疑問,“開不開放”對知乎來說,是個十分重要的議題。
在知乎後來開放的兩三年時間里,社區融入了各行各業的新知友。而隨著這種開放,2014年知乎也誕生了電子書、專欄等新產品。社區上的高點贊回答也開始涉及到方方面面,美容、醫療、教育、航天……不一而足。在此氛圍之下,知乎也開始流行一種娛樂文化,即“抖機靈”。
大樹先生也是一款知識類產品的創始人,從2012年就開始密切關註這類知識分享社區的發展,他向創業家&i黑馬描述了自己在知乎上的兩種回答體驗。他在知乎上的72個回答主要集中於2014年和2015年,話題主要是創業和教育,而獲得點贊數第三名的回答來自這樣一則問題,“如何優雅地稱呼自己的女友?”他的答案很簡約,只有兩個字:嬛嬛。2016年1月,他在簡書上寫了一篇題為《為什麽我也在逃離知乎》的文章,以4000多字圖文分析知乎當時的社區狀況,獲得了96條評論。其中有句話提到知乎中開始有人“抖機靈,做軟文和營銷”。
大樹先生舉的例子說明,在某種程度上,知乎被娛樂化了。有人擔心這樣會造成問答質量受影響,精英流失,擔心知乎“變異”。
2016年知乎部分「頭部領域」話題維度
但也有知友持寬容態度。張春,某閱讀類APP創始人,在知乎上有固定專欄,近9萬關註者,善寫生活、小說、情感等話題。她就認為“娛樂化沒什麽不好的。”同時她也認為,知乎的內容運營也一直在推非娛樂化的“幹貨”,她的論據是,“在知乎‘發現’頁同樣可以找到很多純幹貨的內容。”
作為專欄作者,張春認為知乎對作者“非常友善”。她特別提到的例子是“重視版權”。
如果說,後期的開放策略導致大量用戶湧入,使知乎始料未及。那麽,在答案版權的保護力度上,知乎則一直是堅持強運營策略。這一點周源在采訪中也有所提及,“保護版權這件事,在未來一定是越來越重要的,而且越來越有價值。”在知乎上,作者可以選擇自己的內容是否可以被複制到其它平臺;在讀者試圖將知乎內容進行複制時,對話框也會彈出類似“來自知乎,轉載請詢問作者”的提示語;和微信有跨平臺合作協議,知乎甚至專門有一款“微信公眾號侵權投訴產品”,一旦在微信中發現有人侵權,保證在24小時內處理。
這個邏輯其實也很好理解,靠高質量回答存活下來的知乎,作者或答主,是它的“核心資產”。這樣才會有良性循環。
而比起PC時代的社區,今天的知乎和微信開始重視版權,實在也因為,內容的價值,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效應的擴大而也被放大、增值了。在連接能力遠超PC時代的移動時代,有價值的內容背後,無一不站著一位在某領域經驗豐富的“達人”,而只有連起若幹達人,平臺才會一直有生命力。
而在另外的邊界,除了上文提到的“娛樂化”,知乎也要處理平臺上各方的爭執,及各種利益關系。
如果你把知乎當做工具使用,時不時搜索一下“如何海淘”(代購黨是知乎一大主要人群),“如何讓女朋友成熟起來”類的知識,那麽知乎上最著名的幾次爭吵與議論可能未曾見過。但如果你是程序員,會經常用知乎搜索一下八卦和小道消息,那你可能又開啟了另一個豐富的世界。
有幾家公司,及幾位網絡紅人,曾寫文描述自己如何被某些知乎用戶不公正對待,理由是在知乎上關於他們的匿名信源太雜,不實消息得到傳播,在某一條問題顯示下,“50個回答中竟有13條涉嫌人身攻擊。”(王三表微信文章語)。
周源曾把建設知乎比喻成修建城邦,他曾多次提到一本名為《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在創業初始,他也打過類似比喻。他曾在自述文章中說,“網絡社區和城市的形成有很多相似之處,我不想社區出現像北京一樣的霧霾和堵車,這意味著新的挑戰,在產品上線之初,你是一個項目經理,但現在你得學會成為一名市長。”
而現在的知乎本身,也在盡力修複這種因為城市人口過多帶來的“霧霾和堵車”。周源透露,就在采訪前兩天,知乎還發布了最新的社區規範和相關處理措施。“在這方面我們投入的精力非常大。”
當創業家&i黑馬問道周源,你現在還有構建城市的感覺嗎,他的回答是,知乎希望做到對知識的消費者來說是一款有用的產品,“不是某個人的理想國。”
的確,知乎的第三級臺階就在眼前。當信息的生產及接收形式升級到“消費升級”層面的時候,如何更好地搭建知識付費的平臺?除了公益、免費傳播知識,知乎還能為這些聰明的知友們帶來什麽?
如果你關註了周源的知乎頁面,會看到他對Live格外上心。目前為止他參加過的Live有,創業者如何搭建團隊,蔡駿主講的“怎麽寫一個好故事”,吳伯凡的經典讀書等200多場講座。
“你覺得Live和各種機構組織的微信群語音講座有什麽不同?”面對創業家&i黑馬的這個問題,周源並不感訝異,他的回答是,“知乎有社區和用戶優勢,live是在這個土壤之上的產品。在運營細節上,能做的也更多。”如果使用過Live,你會發現它和微信群語音分享還是有區別的:你可以對參加者提出的問題進行“喜歡”或“不喜歡”的打分。這是運營上的細節問題。
“值乎”短暫的“文字刮刮卡”形式嘗試,在“分答”之後推出的語音形式嘗試,以及目前的Live群語音講座等,這些都體現了,知乎正在積極探索知識市場的變現方式。
有人認為知乎變快了。
創始人是這麽想的嗎?
周源和知乎
周源對“你個人氣質和知乎社區特點有多少相關性?”這個問題不予作答。事實上,在采訪進行的100多分鐘里,周源多次呈現出來的狀態是,不知如何作答為好。“不是不回答,是不知道怎麽回答(這個問題)。”
呈現在媒體眼前的周源是內斂的。他不會頻繁向大眾侃侃而談這些年創業的故事和細節,也不太有興趣將五年的事情從頭講一遍。但實際上,如果將這些內容換一種形式來表述,比如寫作,周源會十分認真地對待。如上文所述,在知乎面臨發展的分水嶺的時候,2012年6月,他曾撰文發表看法,全文1500字,第一句即是“其實過去一年多,我一直在想,為什麽要做知乎。”他也曾應某媒體之邀,寫過兩萬多字的《知乎為什麽》長篇自述文章。那篇文章中,他情緒高昂卻又克制地講到了自己的創業理想:
“那一刻我開始明白為什麽很多人向往北京,雖然這里有糟糕的天氣,最不友好的房價和飲食,但就像保羅•格雷厄姆所寫的文章《市井雄心》(Cities and Ambition)里說的,‘所有偉大的城市都激發著某種雄心’,它暗示了一種冒險精神。這里的咖啡館、學校和地鐵里年輕人交談的話題都傳遞著一種信息:你應該有所行動。”
比起外界的討論或理解,周源更關心的只能是知乎本身。
在回答“目前的你,是不是離理想更近了”時,周源並沒有正面作答,他糾正道,還是回到公司層面上來說,“現在整個發展都是按照最開始的設想來走的。就此來說,是非常清晰的。”
知乎之外,回到周源其人,和那篇自述文章所呈現出來的他卻沒什麽兩樣。在他的朋友圈,他關心的依然有求知、探索、自然、生活等話題,他對航天航空發展,對矽谷的新公司保持著好奇。看起來他很喜歡知乎的品牌形象劉看山玩偶,經常在朋友圈對相關話題進行轉發。
在知乎五周年上,周源樂意談到的話題還有,知乎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進場,他們中甚至有網球穿線師及木材幹燥師,知乎的話題量得到了更大的增長,6月份時全站已產生了1000萬個問題和3400萬個回答。
知乎Live階段數據
在演講最後的時間,他提到Live。如果周源演講的內容順序是按照知乎的發展脈絡來的,則毫無疑問,Live預示著知乎的未來。
這件事是否有難度?是否遭遇困境?作為創始人,周源否定這種預設。
但他說這個問題讓他想起五年前知乎上線的當天。在采訪最後,他還原了那個場景:
“那天非常晚了,淩晨三點鐘,快要上線了。我們買了一瓶酒,是那種非常劣質的香檳,又沒有杯子。我們拿著紙杯就去倒,然後不會開那個酒你知道嗎,搞了半天才把那個瓶蓋打開了——就在那一刻,所有人突然都停下來了,五六個人,我們就看著眼前的那張桌子,上面放的全是圖紙,我們當時就看著這些紙。那個感覺是,知乎終於上線了!很長時間的努力終於有了成果,在那一刻非常激動,很有意思。後來的各種喜悅其實很難再去和人分享。因為只有那個時候,是從無到有的。”
自此,周源也親手敲出了知乎的第一條信息流。
以下為采訪節選:
創業家&i黑馬:知乎Live的發展符合你的預期嗎?
周源:和預想的差不多。現在知識市場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現在能夠看到Live很受用戶歡迎。現在舉辦過Live的講者大概是600人左右(註: 截止11月初總場次977場),各領域都有。整個Live講者的數量跟知乎沒法比,不在一個體量上面。但反過來看,這里意味著潛力很大。
創業家&i黑馬:你們對知識市場空間是怎麽設想的?
周源:我覺得可以暢想,我對這個事情非常樂觀。前一次溝通會跟大家講過, 2016年以後的互聯網,會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首先移動支付變得非常便捷,另外是消費升級,消費者怎麽去做決策,怎麽去選擇一個高品質的東西,它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免費就變成一個更開放的信息交換方式,在這個基礎之上,會產生更多大家願意付費的場景。第三個,溝通方式其實也會發生很多變化,大家會變得更有目的性。
表現在知乎上就是,用戶和用戶之間的供需關系已經在形成,並且這個規模很大。
搭建知識市場這個事,雖然剛開始,我們以前說共享經濟和電子商務,說的都是實體經濟的買賣,但其實遠遠不止於此,實體交易提升效率,但接下來會有大量虛擬方面的交易。這種市場,其實有更大的空間。而隨著之前我說到的各種變化,知識市場一定是一個千萬過億萬的市場。
創業家&i黑馬:知乎是想再造一個線上的學習場景嗎?
周源:那看你怎麽定義學習。其實我們可以把學習、工作、消費都定義為高頻需求。其中一部分是剛需,一開始是長需求,它一定會發生。關鍵是這個東西怎麽讓雙方匹配在一起。你看知乎就可以看出來,很多人不一定非得是我們平時所認識的人。但是回答一個專業的問題之後,他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知乎一直相信,對於一個人來說,他所經歷的東西一定有一兩點是可以教別人的。
創業家&i黑馬:你怎麽理解知乎社區的開放生態和Live的封閉性?
周源:不能把它們割裂成兩個生態。我們今年所有的新產品都是在知乎的土壤上成長起來的。知乎的本質除了問答的形式,還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大家在里面有討論的需求、交換信息的需求,等等。
知乎的問答是一個基礎,就像一塊土壤,在成長的過程中,新的需求和場景一定會產生。我們其實很早的時候,也想過這種一對一的方式。但如果只對一個人有用,對大家來說作用就小了。然後我們的做法是采用公共編輯的方式。接下來,大家對這個事情有更全面的了解後,就產生個性化的需求,深入討論的需求。值乎和Live,都是來解決這些事情的。
有大量的知識,都屬於最後做決策時的“最後的一公里”。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很需要人和人之間更直接的溝通交流。
創業家&i黑馬:你覺得Live會孵化成一個新的東西嗎?
周源:它本身就是一個新的東西。
創業家&i黑馬:可以跟知乎的平臺脫離嗎?
周源:它沒有必要脫離,因為內容的生產者和知識消費者,跟知乎的用戶本質上是一群人,所以它是可以轉化的。
創業家&i黑馬:Live的第一個版本和目前的版本,兩者差異大嗎?
周源:核心是差不多的。我們討論得出的結論是,第一,它是一對多的服務場景,一對一的方式也存在,但是是不同的;第二,它是移動端的;第三,它是付費的;第四,是實時的,不是錄制的。(但這件事現在不是重要的。)
後來我們有了一個最基本的原則:盡可能讓這個產品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最核心的功能。
創業家&i黑馬:知乎的內容會往結構化的方向走,這個怎麽理解?
周源:結構化會分成不同的維度,比如,電子書就是一個新維度。知乎現在還在做話題索引的功能,這個價值其實是非常大的。以前我們看維基百科,很有用,但是使用的時候,只有你自己搜索,才能進去看到它。後來,整個社交網絡發展起來後,信息變成流動的了,這有好處,但也有不能解決的部分。比如說一個體系型的信息,怎麽去解決它的入口問題?我可能在知乎上看過好幾個問題,看過幾篇文章,但它是流動的,那它最後是不是能歸集到某個地方去,形成一個體系?
創業家&i黑馬:你剛才提到知乎要從社區轉變為平臺,什麽時候有這個想法的?
周源:我們其實就是這麽走過來的。
知乎2011年1月28日上線,2011年到2012年是我們第一個階段,最主要的事是構建一個小型知識社群。沒有其它目標。那個時候知乎也是不開放的。
2013年相對比較清晰,年初的時候我們開放了。開放之前,我們在2012年年底,也有過比較長時間的準備。我也寫過一篇,知乎接下來該怎麽走這篇文章。我們內部也在討論:知乎是服務小部分人的網站,還是服務大部分人的網站?後來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清晰的選擇,要做一個服務大部分人的網站。在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準備開放。
2013年到2015年是第二階段,我們去吸引各行業的專業人士,去搭建一個中型知識社區。這里頭環境發展很快,我們也做了更具體的事,比如說知乎移動端的版本,2014 年也發布了電子書,有了專欄。
現在正好是第三階段,從2016年開始,面向廣泛的知識消費者。我們現在說的知識肯定不是課本上的知識,而是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和決策很深的,對我們有用、有決策價值的信息。所以現在要面向廣泛的知識消費者、合作夥伴,去搭建一個大型的知識平臺,現在是從社區向平臺正在發生變化的過程。而社區還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和核心。
創業家&i黑馬:知乎有沒有遇到過挑戰?
周源:我不完全覺得我沒有遇到過。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會在一些事情上比較克制。你什麽都要嘗試,什麽都想做的時候,風險一定是最大的。不要去亂創造需求。
創業家&i黑馬:這個怎麽理解?
周源:需求不是創造出來的,需求是滿足,必須滿足用戶最真實的感受。有的時候你想法比較多,覺得開啟了上帝視角模式,但那只是你自己那麽想而已。
創業家&i黑馬:你覺得創業以來,做的最正確的一個決定是什麽?
周源:我們在最開始的時候,不以數量和流量來換知乎的增長,這是最重要的。它非常深刻和徹底地影響了我們做事的方式。
創業家&i黑馬:知乎最近有一系列動作,大家都在說,知乎離錢越來越近了。
周源:這句話好像有個含義,說你離錢越來越近,就好像離什麽東西越來越遠了一樣,但我覺得不是這麽理解。首先知乎是一家商業公司,必須是一個在商業上健康成長的公司,它才有機會去創新和發展,這是基礎。就像美國這個國家是個商業國家一樣,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發展。
創業家&i黑馬:在你的計劃里,它真正實現大規模盈利是什麽時候?
周源:我們其實並沒有那麽著急。這個事情還是要健康有序地發展,我認為這個更重要。你不能太著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