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形由三個點、兩條線組成,中國經濟究竟已經走到了哪個點、哪條線上,多位經濟學家11月4~5日在第三屆深圳大梅沙中國創新論壇上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有的認為,如果中國經濟是一個“L”形的增長,現在已經接近底部,或已基本觸底;另一方則認為中國經濟未到拐點。
86歲的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中國經濟的拐點還遠沒有到,明年仍將是一個“穩中求進”的階段,不會有大的起色。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經濟已經初步穩住,但是否觸底,還不好說。目前基礎設施投資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後續經濟增長靠基建投資帶動的壓力越來越大。
“現在有一個爭議是,政府推動基建投資的結果是擠出了民間投資還是帶動了民間投資,大家看法不一。我認為,政府基建投資對民間資本的擠出作用甚微,相反對汽車、鋼鐵、有色、水泥等行業都有拉動作用。”祝寶良說。
“觸底不會一蹴而就”
大梅沙論壇上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當前的經濟已經接近底部,或已經到底。
“中國經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接近底部,未來一兩年是觸底的關鍵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中國經濟過去的高速增長主要是高投資帶來的,主要與出口、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有關。如今這三方面都已大不如前。因此,從需求側來看,中國經濟已經接近底部。
劉世錦還表示,當三大需求下降時,重化工業也在回落,但是回落的速度比較慢,於是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比如鋼鐵行業,甚至連最好的國企去年12月份的主營業務都出現了虧損。如今,在政府的推動下,去產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接近底部和真正觸底還是兩回事,現在還不能說已經完全觸底。”劉世錦表示,今後一兩年是觸底的關鍵期,“觸底不會一蹴而就,它會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可能需要多次驗證。”
“中國經濟基本上觸底。”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在論壇上表示,如果中國經濟是一個“L”形增長,現在是接近底部或已經到底。
除了今年前三個季度的GDP增速都是6.7%外,曹遠征更看重另兩個數據:9月份的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經歷連續54個月下降後首次由負轉正,意味著企業的銷售數據在增長,銷售環境在變好;10月份PMI(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1.2%,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創逾兩年以來新高,表明無論民企還是國企都在增長之中。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在此前召開的北京大學全球金融論壇上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從今年前三個季度經濟增速都在6.7%來看,他基本同意宏觀經濟已經在底部運行的觀點,明年是否回升還有待觀察。
海聞表示,中國目前的問題不僅僅是宏觀經濟的問題,還有微觀的產業結構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後面臨著一個深度的產業結構調整。
離拐點還很遠
“U形、V形都不是今後出現的情況,更多的還是一個L形,這是符合當前的現實。”厲以寧在大梅沙論壇上表示,根據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數據,前三季度GDP增速的確保持在了同一水平上,但是絕不能認為中國經濟的拐點到了,“遠遠沒有到”。
厲以寧
厲以寧表示,最近煤炭價格和鋼鐵價格確實上漲了,但這是去庫存背景下的正常現象,並不意味著下行壓力已經減輕了,“經濟轉型絕不是短期內能夠完成的,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因為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厲以寧的觀點引起了不少企業主的共鳴。
深圳一位經營電子廠的老板對未來有些悲觀,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高端產業沒有發展起來,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又在加劇萎縮,形成了一個真空期。
“就拿我們這個行業來說,屬於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利潤已經很微薄,企業也不願意去加大研發力度。”這位老板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身邊很多做企業的朋友之前都去投資房子了,即便深圳的房價在“十一”樓市調控新政出臺後有所下跌,多數人還是認為房產比實業更值得投資。最近,他的一個朋友想去深圳周邊買廠房,不過不是為了給自己用,而是投資。
深圳德力凱醫療設備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筱毅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我們這個行業整體日子不太好過,普通企業日子艱難,常規產品難賣。”
王筱毅前不久參加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時發現,幾家連續多年參加這個國內規模最大醫療器械展會的公司退出了,國外有幾家“領頭羊”沒來。
“這說明國內整個行業不景氣,國外大企業在中國的增長也到了瓶頸。”王筱毅說,“經濟到底有沒有接近底部,我沒有宏觀的數據來支撐。但是我們行業沒有明顯好轉的跡象來證明經濟已經到底了。”
在王筱毅看來,企業的發展還是要依靠技術的提高和效率的提升。他們行業的產品前幾年比較好賣,但現在用戶對產品的質量和性能要求越來越高,對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企業必須保證相當大的研發力度,否則無法立足。
最近幾年,王筱毅的企業每年的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例持續保持在20%以上。“這個比例可謂相當高了。”他笑著說,“掙的錢都花出去了。”
明年重點控風險
除對中國宏觀經濟是否進入或接近“L”形底部的判斷外,很多經濟學家都認為明年是“控風險”的關鍵一年。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在論壇上表示,控風險是明年的核心,是增長的前提。
劉世錦也表示,“L形”的含義是說它不會再下降了,但是也不會出現大幅度的反彈。實際上就是進入一個中速增長的平臺,“今後一兩年是觸底的關鍵期,有些因素很可能對觸底形成較大的沖擊或影響,比如房地產泡沫問題、金融風險問題。”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表示,當前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不正常的問題,突出的是投資結構出現了巨大反差,包括國有投資和民營投資出現的反差、房地產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出現的反差、海外投資暴增與國內投資放緩的反差。
“投資結構上的三個‘冰火兩重天’孕育著風險,所以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鄭新立說。
基於對明年“控風險”的判斷,劉元春表示,明年穩增長的一些邏輯基礎要有所調整,首先是控風險是穩增長的關鍵前提,而不是以前理解的增長速度是資金可持續的基礎。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三季度宏觀數據顯示,目前經濟觸底企穩的特征已經比較明顯。當前中國經濟還有很多潛力,部分改革的紅利尚未完全釋放。若農村土地改革、城鎮化、國企改革等改革的紅利持續釋放出來,必將對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動力。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金融學教授許小年表示,“L”形增長到不到尾巴、有沒有觸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L’這一橫要走多長時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到經濟增長的本源上來,增長的源泉到底是什麽?在我看來就是經濟效率的提高,一部分來自市場的擴大,一部分來自企業效率的提高,企業效率提高靠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