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在11月4日深圳舉行的大梅沙論壇上表示,當前中國經濟要防止行政化回潮。
他說,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發揮作用,其中,排在前位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
“其實,市場化和行政化是一對矛盾,行政化回潮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起到一定的幹擾。政府改革的方向是簡政放權、優化服務、放管結合,但我們看到的是行政權利幹預市場化配置資源的進程越來越加大,我擔憂的是行政化在回潮。”
那麽,在他看來,行政化回潮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體現在去產能上。當前,我國面臨的突出經濟問題在於,產能過剩、庫存積壓、杠桿率過高。
盧中原說,三降一去一補過程中,行政化強力推動的最新例子就是去產能,例如,鋼鐵和煤炭去產能過程,6月份鋼鐵、煤炭去產能的規劃只完成了30%左右,行政強力推動後8月份完成了70%--80%。
他認為,從去產能任務來說,8月份一下子完成70%到80%,全年的計劃可以如期完成,可以騰出市場份額,騰出市場份額以後可以更好地使供給、需求銜接,這是供給側改革最根本的要義。
他說:“但是,作為市場化配置資源的主體,企業應該遵從什麽?這需要我們認真總結、反思,是第一個需要警惕的。可持續的新動力依舊是要靠市場形成而不是靠行政的強力推動。”
此外,他認為行政回潮的另一個表現是老工業基地到現在問題積重難返,尾大不掉。
他舉例說,某些老工業基地的國有上市公司,應該向市場化導向發展,企業的利潤增加值、股東回報、凈資產利潤率等才是企業應當追逐的數據。
在他看來,跳出行政化、計劃經濟的思路解決經濟問題,是未來應該探索的方向。他以此前外界廣為關註的科研經費審計為例,“新型科研機構是國務院定的新概念,新型科研機構和科研院所、高校、企業是不大一樣的,其上述功能兼而有之。就是這樣的新型科研機構,我們現在面臨的仍然是一些用行政化的思路、辦法去巡視、審計,應該多考慮新型科研機構的章程和當時設立的性質,這還是行政化回潮的表現之一,值得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