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試驗區的推進已經3年,效果如何?企業感受如何?
上海財經大學發布的自貿區發展指數對上海、天津、廣東、福建四個自貿區做了評估,結果顯示,自貿區的發展確實從經濟影響、制度創新等方面起到了較好的引領作用,同時大家對未來的發展持有較為樂觀的態度。
2016年9月24日,上海財經大學首次發布了“上財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指數”。總指數為68.37(中性值為50),處於中等偏上水平。分區域來看,上海自貿區的評分最高(69.33),而福建在後為(66.91),廣東(67.69)與天津(67.68)較為接近。這也說明上海的先試先行的效果凸顯。
上海財經大學上海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江若塵介紹說,項目組先後調研了2000多家企業,獲取了企業對自貿區發展的評價和企業所面臨問題的數據;同時還收集了社會公眾、相關專家的評價數據和自貿區及其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數據。
同時,該指數是在吸收已有對自貿區第三方評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立足全球治理背景下的自貿區發展評價的高度,綜合考慮自貿區園區內投資、外貿、財政、金融、就業等領域的變動和相互影響的格局,用以衡量中國自貿區的綜合發展狀態,探尋中國自貿區周期性的發展規律。
此外,由於該指數是分別從信心、創新和影響三個層面來界定評價指標體系,因此,上財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指數是由發展信心指數、創新力指數和影響力指數三個分指數構成。
其中,發展信心指數是根據公眾和企業等對國家(當地)經濟形勢、自貿區發展情況、制度變革情況、發展質量、未來走勢等情況的主觀判斷和心理感受來編制的指數,反應出大眾和企業對自貿區未來發展的信心。
結果顯示,自貿區的綜合發展信心指數為69.52,表明企業和公眾對自貿區的發展有一定的信心,顯示出自貿區對改革開放、地區經濟、企業發展和大眾生活未來能夠帶來更大的正面影響。
分地區來看,天津的信心指數最高,其次是上海、福建、廣東。
而創新力指數用以衡量自貿區的營商環境的優化效果,針對政府職能轉變、投資領域開放、貿易方式轉變、金融開放創新、法制制度保障等五個方面實施效果與創新力度進行的評價。
研究結果顯示,自貿區發展的創新力指數為66.87,略低於信心指數,江若塵表示,這也充分體現了自貿區雖然發展良好,但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在政府職能轉變方面(指數值為61.70)尚需提高。
從四個自貿區的發展來看,上海自貿區創新力指數為68.37、廣東為65.10、天津為65.28、福建的63.75,上海顯示出先試先行的優勢。
影響力指數反映的是自貿試驗區對周邊經濟發展和公眾生活的影響和波及性。
研究結果顯示,自貿區發展的影響力指數為68.71,上海為69.78、廣東為69.31、天津為67.22、福建68.03。
研究團隊認為,自貿區成立後對局部區域的經濟發展推動力是很強的,也對人民的生活體現出了影響力,但是對整個地區的影響尚未明顯體現。
上海自貿區作為第一個試點,在經濟發展上較為突出,領先於其它幾個自貿區。但整體來說,自貿區的對區域經濟影響的輻射效果並沒有完全體現出來。
與此同時,不同自貿區、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企業的指數也有一定的差異。
比如,文化產業相關企業對自貿區的發展信心不足,這也體現出相關服務業開放的力度不足;
不同類型的企業,表現也不一樣。區外企業對自貿區發展有著一定疑慮,而區內企業則保持樂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貿區政策、發展情況、對外宣傳的力度及其透明度尚需提升。
民營企業的信心較低,而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相對較高,表明相關政策對民營企業的激勵或者促進不大,需要進一步提升民營企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