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智能自行車這麽火,為什麽你仍願買輛普通的?

“大約8000元價位的自行車一年都很難賣出10000輛,不管是助力還是機械類智能單車和傳統自行車相比九牛一毛,整個智能單車市場大約占有1%的市場。”上海大不自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蔣旻宸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該創業團隊曾於2014年發布國內第一輛智能自行車基本概念BICI。

看準智能自行車出行風口的不只蔣旻宸一人,整個2015年被稱為“智能自行車元年”,智能單車項目密集出現。根據記者粗略統計,從2014年11月至2016年8月,除百度、樂視、小米等巨頭斥資打造智能單車外,僅創業團隊就獲得約5億元投資。

雖然搶占了市場先機,但在收購健康健身類騎行軟件“行者”後,基本概念團隊重點工作卻從造車轉向了騎行社區運營。“初期做研發、運營、眾籌相對容易,但後期設計生產、品控、供應鏈、渠道等一系列問題,創業團隊顯然經驗不足。”在人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團隊只能轉型。

基本概念BICI的轉型並非偶然,在一片火熱的智能自行車市場,很多宣傳只見概念不見產品,而市面上也少有智能單車爆款產品出現,整個智能自行車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

智能車落地難

在蔣旻宸看來,“自行車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傳統行業,即便加上了智能化功能,它的進入門檻也比較低。但是要想做出真正的智能自行車還沒那麽簡單,無論是設計生產還是銷售推廣都有很長路要走。”

作為自行車王國,中國並不乏自行車配件生產商和組車人員,但智能自行車往往需要將全部電子元件整合到車體或配件內,更為考驗的是產品設計功力以及與供應鏈方的跨界整合能力。“一臺車子的供應商很多,電池、助力、車架、輪子等,需要跨界整合安裝的人才。既要發揮功能,又要兼顧美觀度和電子原件的安全,無疑對設備廠商的研發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蔣旻宸表示。

在造車的過程中,他也曾嘗試尋找內地生產商,但遭遇的難題是懂電路的不懂自行車組裝,懂組裝的不懂電路,傳統工人也不願意學習智能車的電路組裝,溝通成本巨大。

除此之外,成本控制也是一個較大難點。尤其對很多創業公司來說,大量的研發費用和小量生產的成本提高都是現階段無法避免的。以自行車輪子的成本控制為例,成熟的自行車企業有完備的供應鏈和豐富的經驗,它們分別對輪子的花鼓、輻條、輪圈和輪胎單獨采購,然後統一組裝,成本較低。“而創業公司大多采購成組的車輪,這樣比單獨采購要貴上30%~40%。”蔣旻宸舉例說道。

售後服務難也成為智能自行車發展的一大因素。由於車子本身裝有電路、傳感器等特殊裝置,組裝和修理等售後問題都需要相對專業的技能,很多情況下需要返廠維修,既給消費者帶來不便,同時也增加了公司的負擔。

消費市場不成熟

“很多創業公司在供應鏈上遇到不少問題,因為生產量小,設計複雜,開模比較麻煩,因此很多工廠不願意代工生產。”蘇州賽諾伊電動科技有限公司“超悅”智能電單車總經理劉雁鴻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就在前不久其在京東啟動了“超悅”智能電單車眾籌項目,擁有生產工廠和設備,使得“超悅”能夠免去“供應鏈”之憂,但橫在其面前更多的困難是市場教育問題,如何在保有量逾3.7億輛的自行車市場撕開一道裂口,尋找增量市場空間是所有智能單車廠商需要面臨的問題。

消費市場對這類價格並不算低的新鮮產品較為理性,智能自行車的整體銷售情況並不樂觀。普通消費者使用單車的出行需求一般是以短途出行為主,智能單車替代普通單車的作用不明顯,其核心功能之一的導航功能略顯多余。對於騎行愛好者而言,車子本身的性能和質量是至關重要的,他們喜歡拼拆組合自己的愛車,對技術要求很高,較難滿足他們的需求。

導致的結果就是,有通勤需求的消費者群體人數較多,相應的需求量大,理論上銷售量應該相當可觀,不過目前市場仍處於觀望階段。而發燒友的數量有限,對智能單車的銷量促進作用不大。

在劉雁鴻看來,對於現階段的智能產品來說,最大的阻礙就是要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不斷優化用戶體驗。智能自行車行業也不例外,人們習慣了自行車500元以下的定價標準,對於幾千塊一輛的自行車不符合消費者的心理預期。“人們對自行車的定位更多是代步通勤工具,比較低端的廉價產品,一兩百塊錢就可以買一輛。”

更為尷尬的問題則是,在發布渠道上大多創業公司采用線上銷售或者眾籌預訂的模式,價格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但眾籌的價格並不透明,往往眾籌期間宣傳的二十多項功能最終只有三四個能實現,久而久之消費者會失去信心,產品的不穩定,也使得互聯網產品難以抵達消費群體。

配件升級的盈利空間

目前,國內智能單車的產品思路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做一個可安裝在自行車上的智能部件;另一類是整車都是自己設計,智能芯片裝在其中。市面上現有的智能自行車都以“單車+APP”作為標配,每一個品牌都有專屬的APP,作為數據采集和分享的平臺。

配套APP可以幫助用戶控制騎行的時速和動力,定位和啟動單車,也會告訴用戶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有多少騎行者超過了你的騎行里程等。GPS定位跟蹤技術也是必有的功能,支持導航、路線記錄、被盜車輛尋回、緊急情況發送位置等。

定位在代步通勤的智能自行車不僅裝有充電電池,還內置發電花鼓,可以將用戶蹬踏的機械能轉換成電能。此外,很多智能自行車品牌都宣稱可以實時感知騎行者的需求,為其提供必要的助力。

在智能單車市場,配件升級是不可忽視的盈利點。基本概念將之前內置智能芯片也抽離出來,做成可以單獨銷售的模塊化產品,整車銷售之余,也銷售藍牙心率計、速度踏頻器等配件,這些配件可以輕松地裝到用戶自己的車上。

“相對於整車而言,智能配件更加便宜,風險較低,騎行者也更願意嘗試。”蔣旻宸表示。四個月以來,該團隊的四款智能配件銷售總量已接近十萬,而此前一年半的時間里整車的銷量僅有幾千輛。目前,整車的業務只占公司總體的10%。無獨有偶,“超悅”智能電單車總經理劉雁鴻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未來在銷售整車之余也會將智能配件拆分進行銷售。

針對智能自行車銷量不高的行業現狀,蔣旻宸表示:“整車很難賣給已經有車的用戶,即便他看中了智能功能,但未必會購買,對騎行者來說換車的成本還是很大的。車友更看重自行車本身包括品牌、設計和性能。年輕的智能品牌效應不夠,可能根本就不在車友選擇的範圍內。”

或在運動市場爆發

“以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單車而言,無論國內外產品,在實現“智能”這一點上基本局限於健康數據監測、智能防盜以及輕量的社交等功能,而行車輔助、自動助力等功能還未成功沿用於成熟的智能單車上。”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總裁王昕博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在其看來,“發燒友們期盼擁有的能夠輔助自己跨越惡劣地形,實現‘如履平地’般輕松駕駛的智能單車距離問世還比較遙遠,這需要智能單車行業經歷另一階段的發展。”

劉雁鴻正在做這樣的努力,在其看來很多市面上所宣傳的實時感知騎行力度的功能並不“智能”,他希望用造車的工藝,使得智能助力系統能夠精確感知騎行者每一次蹬踏板所需要的助力,並給予相應的推動力,目前其產品仍處於眾籌階段。

智能單車目前在國內的市場需求尚不明朗,而細分至運動和通勤市場而言,究竟哪個更具想象空間?蔣旻宸和劉雁鴻都不約而同選擇了運動市場,“有可能再過兩三年智能自行車就會永久消失,明顯感覺到和智能手機取代傳統手機是不一樣的,智能自行車不會顛覆和取代傳統自行車,很多人並不需要智能自行車,挑戰傳統還很難。”蔣旻宸說道,“或者演化為另一種形態,普通自行車裝上智能硬件,而單純智能自行車這個品類機會應該很小。”

在蔣旻宸看來,通勤市場電動車的想象空間更大,而運動市場自行車仍具有市場潛力。“由於電動車存量很大,在方便快捷、省力、價廉方面都占有優勢,通勤市場的智能自行車競爭力不是很大。”劉雁鴻表示,“智能自行車首先會在運動市場爆發,目前還處於培育階段,智能自行車使用更偏向安裝智能配件,經過兩三年的積累和發展,消費者的習慣會慢慢改變,更能理解和接受智能自行車的概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3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