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公民巡視】“寫誰誰看”怎麽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993

一旦向公眾傳播,就有必要入眼入腦入心。

本人吃新聞這碗飯已有三十幾個年頭,所以自稱“老報人”也並無誇張之意。只是,老革命也經常遇到新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興媒體的沖擊。

答案是:媒體融合。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來難。大夥就此作出的高論,不勝枚舉。可是要真正融合,核心是內容。簡單說,也就是給受眾什麽樣的資訊。

由此,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要解決誰寫誰看、寫誰誰看問題。意思是,你們這些從事傳統媒體的,文字也好,照片也好,畫面也好,居高臨下,官腔官調,除了寫這些新聞、拍這些畫面的記者自己看,就是那些被你們報道的官員們看了。甚至,記者、官員,自己看不看還說不準呢。對此批評,老報人我心服口服。

可是,細細一想,不對呀。為什麽?早在三十年前,我的領導給我們上課時,就對“誰寫誰看,寫誰誰看”提出過嚴厲批評。既然這個問題成了陳年“積案”,必定自有其緣由。

這個緣由,既複雜也簡單。先說簡單的,是新聞單位自身的事,也就是誰寫的問題。很久以來,有的記者習慣跑機關、泡會議、抄材料,什麽走基層、改作風、轉文風,早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眾所周知,記者是一個需要“走”的職業。只有不停地往事發現場走,往基層走,往發生新聞的源頭走,記者才能寫出令人叫好的作品。

再說說複雜的外部因素。顯然,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是面向公眾的,都不是某個部門、單位的內部簡報。內部的會議,領導的講話,在會上,你該怎麽講就怎麽講,這外人也可理解。但你一旦向公眾傳播了,就有必要入眼入腦入心,這才能起到“成風化人”的作用。

如果你將會上的講話原封不動地交給記者,讓記者只能照搬照抄,不能越雷池一步,記者敢不聽話嗎?

你還別說,在地方上,這樣的官員還真的有。近的,就不說了。說點遠的,1990年代,我在一家新聞單位當編輯,我們有位記者寫了一則會議新聞。記者倒是循規蹈矩,會議新聞,不敢創新,只是寫了條花絮,附在會議新聞後頭。這條花絮是,領導“說閩”。閩嘛,門關起來,就是蟲,沒多大出息;可是,門一打開,蟲一沖出去,就是龍。所以,我們不能自我封閉,而要打開大門,對外開放不動搖。這條花絮是領導脫稿講的,大家都說講得好,生動、形象。因而,未經請示,花絮就見報了。

見報後,編輯部接了兩通電話,一通是讀者,異口同聲說好。可是,另一通,領導秘書的電話,說是領導很生氣,未經領導審稿,什麽意思?領導新聞能隨便“花絮”嗎?編輯部戰戰兢兢,趕緊寫檢討。自此,編輯部再也不敢隨便“創新”了。

文字如此,照片亦然。有次,領導到基層視察,領導喜歡照片,那天風大,領導指指畫畫時,頭發被吹亂了。領導日理萬機,宵衣旰食,頭禿了,只留下“地方支持中央”,風一吹,是有點有礙觀瞻。但記者想,這樣才有現場感。結果呢?結果也是領導不高興,當然,也許是秘書不高興,說,文字審了,照片為什麽不送審?

在一些地方上,此類陳谷子爛芝麻之事還真不少呢。不過,我這里提及並非要翻舊賬,而是感覺有必要溫故知新,回頭看才能往前走。畢竟,謀一域者和謀全局者,看到的想到的都不一樣。順便說下,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是最懂得傳播規律的。毛澤東同誌的文章,讓人百讀不厭,口舌生津。為什麽?平民化、口語化、通俗化。習近平同誌講話,既娓娓道來、和風細雨,又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為什麽?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還有,我們福建省委的老書記項南同誌,講話稿極少讓他人代勞,而且經常為報紙撰寫評論。他的評論簡明扼要,一針見血,從不拖泥帶水,就像他講話一樣。項南同誌的做法可不只是“一時傳為佳話”,而已經成為公眾歷史記憶的一部分。

要讓“誰寫誰看,寫誰誰看”成為過去,固然離不開新聞單位的自身努力,但在基層還需要我們地方上的幹部,能夠真正按中央“八項規定”,執行好新聞報道的紀律。如果解決“誰寫誰看,寫誰誰看”問題,也能采取“誰家的孩子誰抱走”的做法,老問題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為廈門日報社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