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資月度配置中國境內債券規模創兩年來新高

近年來全球市場負利率當道,投資者迫切搜尋新的投資標的。比較之下,無論在收益、穩定性以及發展前景等方面,中國債券市場都具有明顯優勢。今年上半年,境外金融機構對於中國境內債券市場的配置需求出現井噴式增長。

境外增持人民幣債券創兩年新高

中債登最新數據顯示,6月份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債券余額為6635億元,比5月份大幅增加401億元。彭博統計顯示,6月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債券量連續第四個月上升,月度增持規模創2014年2月份以來紀錄新高。與此同時,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數量已達到328個,其中大部分是非境外央行的機構投資者。

這意味著,除境外央行增加人民幣外匯儲備,越來越多的境外機構也將人民幣資產納入資產管理組合,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帶來全球人民幣資產投資熱潮正在興起,債券市場作為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的最佳切入點,有望實現快速發展。

(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債券市場)

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總經理張朝陽分析稱,境外機構對於人民幣資產尤其是債券配置的熱情升溫,主要由人民幣匯率、中國債市開放系列政策出臺以及外部環境波動三方面因素推動。

去年“新匯改”以來,人民幣經歷幾輪較大幅度波動,引發全球市場關註,境外機構對於增持人民幣資產有所遲疑,但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後,境外機構充分認識到中國央行並無意推動人民幣持續貶值,匯率的雙向波動是更加市場化、公開透明的表現,隨著匯率波動恢複穩定,投資者信心明顯回升。

與此同時,2015年以來,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向境外機構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在2015年,央行放寬了境外央行和主權財富基金投資於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規定,接著在2016年2月,又允許更廣泛的機構投資者進入這一個市場,並在5月進一步頒布了實施細則。

眼下,調整事先準入制,引入備案制,取消額度管理等措施不僅適用於外國央行,而且也推廣到其他境外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他資產管理機構(包括這些機構發行的投資產品),以及養老基金、慈善基金、捐贈基金等中長期機構投資者,大大便利了這些境外機構投資人民幣債券。

法國巴黎銀行大中華區環球市場部主管賴長庚(CG Lai)近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此(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向境外機構開放)之前,中國只允許部分海外投資者通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等制度申請額度進行投資。

“在未完全放開資本管制的情況下,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是中國開放資本市場的一大重要舉措。進入這一活躍市場的海外投資者可充分利用中國的投資機會。” 賴長庚說道。

在具體操作上,投資中國債券市場對境外機構而言也變的更加切實可行。賴長庚表示,過去因為QFII和RQFII需要進行事前審批並在中國監管機構所批準的額度內進行交易——這兩大特點對於投資者入市造成一定阻礙。

“QFII和RQFII的整個申請與審批程序需要12到18個月不等。但投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新規則完全取消了有關額度和事前審批的要求,投資者只需要向中國人民銀行進行備案並按規定定期匯報。” 賴長庚透露,目前投資者在提交備案表之後,有望在20天內得到中國央行的反饋。

更多債市開放政策可期

全球經濟複蘇乏力,貨幣寬松成為長期趨勢這一背景也成為推動中國債市大受歡迎的因素之一。今年以來,歐美債券收益率一路走低,尤其是6月份英國“脫歐”觸發全球避險情緒,進一步推低歐美國債收益率,全球債市已普遍進入“負利率”時代,相較之下人民幣資產無論從穩定性、多元化、收益等方面都更具吸引力。

(中國國債收益率與美國、日本、德國國債收益率相比優勢明顯)

“預計未來這股人民幣債券增持熱潮有望持續,未來幾個月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機構購買人民幣債券每月都有望維持數百億元。”張朝陽表示,在今年10月1日新的SDR貨幣籃子生效這個時點前後,一些境外央行還會根據自身的需要調整外匯儲備,對人民幣債券的需求必會增加,而央行的行動又會帶動其他境外機構增持人民幣債券。

法國巴黎銀行在近日發布的銀行間債券市場白皮書中稱,目前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規模大約為7萬億美元,中國境內債券市場是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自2002年以來,中國債券余額一直以21%的複合年增長率不斷增長。其中,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占此類債券的大頭,約為總市值的90%,其余10%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

然而,值得註意的是,盡管我國債市開放程度大步提升,但整體水平有限。據中債登最新數據,截至6月底,盡管在銀行間債市開戶的境外機構已達328家,但托管債券余額不到7000億元,僅占中債登全部托管債券余額的1.75%。

業內普遍預期,更多推動債市開放的政策有望推出。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此前表示,雖然目前一些海外主權財富基金、央行等大型機構投資者可以直接參與中國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但那些中小型的投資者仍然缺乏投資渠道。因此,他建議利用“滬港通”的經驗探索與境內市場建立“債券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