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他將接班本·拉登?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595

當地時間2016年7月15日,法國南部城市尼斯,警察在襲擊現場,地上還擺放著遇難者遺體。14日晚,一輛卡車沖入在當地觀看國慶日煙花表演的人群,造成嚴重傷亡。(CFP/圖)

近日,法國和德國屢屢遭遇恐怖襲擊。幾乎與此同時,一個中東青年成為全球反恐機構的關註焦點——他就是“基地”組織創始人烏薩馬·本·拉登的兒子哈姆紮·本·拉登。這個被稱為“恐怖王子”的年輕人在視頻中呼籲,極端分子要“團結一致”、“消滅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

2011年5月,美軍獵殺本·拉登後,一度傳聞哈姆紮也被擊斃,後來證實被擊斃的並不是哈姆紮本人。這個25歲的年輕人突然再次現身,多國反恐機構推測“基地”有意將其栽培為繼承人。

近年來,外界普遍認為“基地”發展陷入低谷,尤其在伊拉克“基地”組織另立門戶改名IS後,一些原本忠於“基地”的極端主義團體,紛紛轉投IS麾下。

哈姆紮·本·拉登是誰?

哈姆紮·本·拉登生於1991年,系本·拉登的第4子。本·拉登共有3名妻子,子女數量多達20名以上。美軍海豹突擊隊攻入本·拉登最後藏身的住宅時,俘虜了其兩名妻子和6名子女,當時哈姆紮並不在其中。

哈姆紮在14歲時離開本·拉登返回中東,他的童年歲月一直是在阿富汗“基地”營地中度過的。早在2001年,哈姆紮就曾出現在“基地”的宣傳視頻中。視頻中,他對著鏡頭說:“我警告美國人,如果你們繼續追捕我的父親,將面臨嚴重的後果”。在另一段視頻中,看上去年紀只有八九歲的少年頭戴與父親一樣的酋長頭巾,刻意穿著父親同款的M65四色叢林迷彩夾克和羊皮坎肩,手持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呼籲極端分子摧毀美國、英國、法國和丹麥。2005年,一首名為《摧毀美國》的“基地”宣傳詩歌在網絡中瘋傳,正是由這個“恐怖王子”用稚嫩的童聲朗誦而成。哈姆紮是本·拉登頗為寵愛的一個兒子,甚至打算培養他成為下一代恐怖分子領袖。

然而,哈姆紮離開本·拉登之後到底去了哪里,外界對此知之甚少。以色列反恐情報機構“辛貝特”告訴筆者:“哈姆紮離開阿富汗之後,回到了中東地區,被伊朗情報機構抓獲並且秘密關押了好幾年。” 2015年,美國政府公布了在本·拉登住所繳獲的秘密信件,其中就包括哈姆紮2007年寫給父親的信。當時,16歲的他正被伊朗政府秘密囚禁。至於伊朗何時將其釋放,至今仍然是個謎。

此前曾有傳聞稱,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布托被刺事件的幕後主謀就是哈姆紮。曾在美國中央情報局反恐部門任職的特工克拉克(化名)則對筆者說:“貝·布托被刺背後的確有‘基地’的影子,但是當時哈姆紮只有17歲且正在伊朗坐牢,這是‘基地’為了塑造‘恐怖王子’形象而編造的故事”。

“基地”組織前頭目烏薩馬·本·拉登的兒子哈姆紮·本·拉登。(CFP/圖)

IS對“基地”實施反恐行動

本·拉登後的“基地”恐怖活動依舊頻繁,絲毫沒有逐漸減弱的跡象,勢力更已經擴張到利比亞、敘利亞,並在歐洲重整地下恐怖網絡。“基地”首領紮瓦希里指揮“基地”成員持續攻擊聯合國、美國的目標。

2016年5月31日,駐馬里的聯合國維和部隊遭汽車炸彈襲擊,造成1名中國維和士兵當場犧牲,另有4名中國維和部隊官兵受傷。這是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以來最嚴重的傷亡事件。隨後,“基地”北非分支“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宣布對此負責。“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原名為“薩拉夫宣教與戰鬥組織”,此前為阿爾及利亞的恐怖組織,2006年該組織與“基地”結盟。

2015年1月,法國巴黎《查理周刊》襲擊案發生後,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承認是幕後主謀。法國情報機構隨後發現,襲擊《查理周刊》的恐怖分子2012年就開始接受“基地”的資金。2012年,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館遇襲,美國大使史蒂文斯不幸遇難,也是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所為。尤其值得註意的是,班加西襲擊發生後,“基地”首領紮瓦希里公開露面,號召追隨者攻擊利比亞境內的美國目標。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基地”的風頭確實被IS組織蓋過。2013年,原本忠於“基地”的IS組織宣布另立門戶,隨後發展迅猛。IS不僅以殘忍好殺的極端形象臭名昭著,更有大量中東、中亞和非洲地區的極端組織投靠。聯合國在2016年2月5日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共有34個極端組織宣誓效忠IS,其中包括曾效忠於“基地”、塔利班的部分團體。巴基斯坦塔利班去年宣布效忠IS;尼日利亞臭名昭著的“博科聖地”組織,2009年成立時與“基地”來往頻繁,卻在2014年宣誓效忠IS。

如今,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地區,“基地”、塔利班和IS的分支機構甚至兵戎相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所研究員殷罡告訴筆者:“‘基地’、塔利班和IS已經開始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搶地盤。”

如果僅僅是部分分支機構背叛,對“基地”並不構成威脅。關鍵問題在於,“基地”全球極端組織老大的地位已經被IS取代。克拉克告訴筆者:“現在,中東和非洲的極端組織即便未宣誓效忠IS,也會觀望騎墻。他們覺得IS比‘基地’更有號召力”。沒人能否認本·拉登被擊斃後‘基地’的號召力嚴重下滑,IS首領巴格達迪神秘且殘酷,現已被全球極端分子視為新領袖。

2015年11月,一名自殺式炸彈襲擊者炸死了IS武裝組織“耶爾穆克烈士旅”6名領導人,包括臭名昭著的阿布·阿里·巴里迪。巴里迪綽號“大叔”,是IS組織中最狡猾、殘忍的軍事指揮官之一。他的死被視為對IS組織的重創。爆炸發生後不久,“基地”敘利亞分支宣布對襲擊負責。為了應對“基地”的自殺式襲擊,IS在其控制區域內發動“反恐”行動,希望肅清隱藏的“基地”成員。雙方的爭鬥就從口水戰變成了血腥殘忍的殺戮。

“基地”需要新代言人

“盡管IS最近風頭正盛,我還是認為‘基地’存活的時間會更長。”殷罡告訴筆者。殷罡認為,“基地”的組織模式特點是追求意識形態的傳播,並不追求領土控制,這種模式讓“基地”更難以被殲滅。但是,近年來,這種模式受到IS組織的挑戰。

克拉克告訴筆者:“在極端分子的世界中,形象遠比能力重要。例如,本·拉登以反西方鬥士的形象出現,其外貌具有符號化,通過宣傳配合恐怖活動成為全世界極端分子的領袖。現在,‘基地’和IS之間的鬥爭主要在爭奪誰是極端分子的領導者”。

現任“基地”領導人艾曼·紮瓦希里,是一手打造本·拉登形象的幕後功臣。自1993年開始發動恐怖襲擊,本·拉登在1995年發表了《反對美國占領兩河流域聖地的聖戰宣言》,以宣揚自己的主張。1996年,他又發表了一份類似內容的《新聖戰宣言》。然而,這兩份宣言內容基本石沈大海,並未被公眾所熟知,甚至他在沙特、索馬里等地發動的攻擊,也很少被報道。之所以未曾轟動世界,宣言的措辭艱澀、邏輯混亂、內容冗長是主要原因。兩份聲明打印出來長達四十多頁紙,除了反恐情報機構,沒人願意認真閱讀。

1998年,紮瓦希里加盟“基地”後,對本·拉登的宣傳手法嗤之以鼻,要求他發布聲明必須言簡意賅且具有煽動性。1998年,在紮瓦希里的策劃下,本·拉登以“基地”領導人的名義,向全球發布了聖戰指令,把所有訴求和措辭濃縮為“殺死美國人和猶太人”。不久,“基地”發動了對肯尼亞美國大使館的汽車炸彈襲擊,共造成二百多人死亡,震驚全球。以色列反恐情報機構“辛貝特”前特工阿米泰(化名)告訴筆者:“在本·拉登生前,紮瓦希里名義上是‘基地’的二號人物,實際上他的權力比本·拉登還大。尤其在本·拉登隱居巴基斯坦後,紮瓦希里成了‘基地’真正的操盤者。沒有他,‘基地’也發展不到現在的規模”。

紮瓦希里的戰略眼光和恐怖活動運作能力無人能及,然而本·拉登死後“基地”一直缺乏具有號召力的新領袖,這是因為紮瓦希里習慣於隱身幕後操盤。克拉克認為,全球極端分子領袖並不僅僅是虛名,“這意味著號召力和籌款能力,因為各地的恐怖組織願意借助恐怖領袖的名頭擴張地盤。紮卡維當時願意效忠‘基地’成立伊拉克‘基地’(IS組織前身),企圖通過本·拉登的威望擴張自己在伊拉克的影響力。如果本·拉登沒死,IS可能仍舊以‘基地’的名義繼續活動。在極端分子的世界,威望比金錢和武器還重要”!

本·拉登死後,“基地”策劃了多次襲擊,在缺乏“代言人”的情況下宣傳效果一般。現在,它需要一個新的代言人,哈姆紮·本·拉登是不二人選。哈姆紮自幼深受本·拉登寵愛,曾以少年“聖戰者”形象出現在“基地”宣傳片中。克拉克認為:“代言人要被塑造成傳奇才能有人追隨和崇拜,自幼參與恐怖活動的哈姆紮·本·拉登本來就是個傳奇!”

阿米泰告訴筆者:“阿拉伯傳統中的血親複仇是被鼓勵的,如果一個酋長被敵人殺死,他的兒子有權要求所有宗族部落成員協助複仇,部落成員必須盡力幫助。這是阿拉伯的傳統”。

哈姆紮在近日發布的宣傳片中,這個年輕人以反美反猶太為核心口號,並且強調“團結”。克拉克認為“基地”新代言人能否成功,還視乎哈姆紮能否擁有自己的恐怖代表作:“本·拉登策劃了索馬里、肯尼亞和也門的襲擊,直到‘9·11’之後才奠定全球恐怖分子領袖的形象。哈姆紮要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也需要有自己的‘戰績’。現在他的形象只是本·拉登的兒子,和‘基地’組織希望他成為的‘恐怖王儲’相差甚遠。”

殷罡認為,“基地”要想複制“9·11”,為哈姆紮樹立威信已經非常困難,“‘基地’被嚴密監控起來,在美國本土發動大規模的恐怖襲擊非常困難,尤其是像‘9·11’這樣的攻擊,幾乎是不可能的”。

對於“基地”是否會走下坡路的問題,殷罡非常謹慎。他告訴筆者,西方的“政治正確”原則客觀幫助了極端主義思想傳播,如果不改變,極端主義無法被消滅。克拉克則對未來趨勢表示悲觀:“無論‘基地’和IS如何鬥爭,他們爭奪的只是恐怖世界的領導地位。無論誰成為恐怖世界的老大,都必須持續發動恐怖襲擊制造死亡,所以誰是領導並沒有什麽區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