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專訪智聯招聘CEO郭盛:新經濟拉動就業 對沖經濟轉型中的失業風險

就業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今年二季度的就業形勢略有好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新增就業人數717萬,31個大中城市調查失業率有所回落,這表明中國經濟運行仍在合理區間。

經濟運行與勞動力需求間存在著複雜密切的關系,為了更加清晰地展現就業市場變化,進而反映經濟運行狀況的變化,智聯招聘聯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每季度發布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CIER)報告。今年是這項報告發布的第七年。

智聯招聘CEO郭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以互聯網、電子商務和共享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已經給中國帶來大量的就業崗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失業風險。他建議,當前政府部門應聯合中介組織采取更加有效的技能培訓措施來促進勞動力流動,實現去產能行業職工的轉移就業。

智聯招聘CEO郭盛

新經濟帶來新就業機會

第一財經:剛剛公布的2016第二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報告》稱,本季度就業指數下降幅度明顯收窄,就業市場穩中有升。您認為哪些因素導致二季度中國就業形勢企穩?

郭盛:二季度CIER指數要比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更加樂觀,主要原因是CIER 這一基於智聯招聘全站數據分析而來的指數,其敏感度要高於傳統抽樣統計得來的就業數據,智聯招聘數據庫能夠更加全面反應新經濟拉動就業的情況。

2015年第一季度以來,我國就業市場的整體就業形勢呈現趨冷跡象,CIER指數總體上處於下降趨勢。其中,2015年第四季度受到招聘旺季的影響,CIER指數回升至2.09,隨後2016年第一季度有一個明顯下降,至1.71,而2016年第二季度又上升至1.93。

季度申請、需求人數和CIER指數變動趨勢

從智聯招聘此次選取的大類行業樣本來看,第二季度智聯招聘全站在線招聘需求同比增長21%,其中,分享經濟和電子商務等行業用人需求的增幅非常喜人,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我國培育新經濟結構、發展新動能的舉措已經初見成效,新經濟的快速增長對傳統經濟下滑起到了重要的對沖作用。

第一財經:從智聯招聘線上數據來看,新經濟近年來在拉動就業上起到的作用如何?

郭盛:2009年前後,以電子商務和共享經濟為典型代表的新經濟在中國迅猛發展,隨後互聯網/電子商務、基金/證券/期貨/投資、交通/運輸、酒店/餐飲、IT服務、醫療/護理/美容/保健等行業中的新經濟部分經歷了從起步發展到逐漸成熟的轉變,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

CIER報告顯示,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四季度,上述行業的就業景氣指數呈現逐漸遞增的趨勢,隨後受到行業發展的周期性因素以及經濟趨於下行的影響,2014年到2015年的就業景氣指數出現波動,但總體趨勢依舊呈現上升發展態勢。

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第二季度,電子商務和共享經濟的發展不斷趨於成熟,對人才的需求和吸引力明顯增加,就業景氣指數一路攀升,大幅提升了勞動力市場的就業信心,相關行業2016年第二季度在勞動力市場上的招聘需求人數均超過了簡歷投遞人數,就業形勢較好。

第一財經:自去年以來,一些傳統行業就業低迷,尤其是去產能行業面臨著冗員下崗的局面,您認為新經濟能在多大程度上對沖這些失業風險?

郭盛:在這些新經濟的行業中,分享經濟和電商是兩個特別重要的領域。阿里和滴滴最近的公開報告中都提到淘寶和滴滴出行平臺已經各自提供了越1500萬個就業崗位,這些崗位未必能夠體現在就業統計數據里面,但卻實實在在地對經濟起到了推動作用。智聯招聘線上數據也顯示,今年兼職類崗位用工需求同比增長了110%,這都是新經濟帶來新的就業機會。

至於新經濟所創造的的崗位能在多大程度上承接傳統產業的冗員,我對此持謹慎樂觀的態度。當前經濟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新經濟下,新動力的成長勢頭雖在加快,但新舊發展動力轉換依舊需要過程和時間,人才從舊行業、舊企業向新行業、新企業的流動也非一朝一夕的事。

新舊行業冰火兩重天

第一財經:雖然受到經濟下行的影響,最近幾個季度就業景氣指數出現持續走低,但總體來說勞動力市場還是處於供不應求的態勢,在很多企業都反映招人難,求職者同時求職者也反映就業難,是什麽原因導致這種情況?

郭盛:我認為是兩個原因,一是勞動力市場的資源錯配,二是行業的結構性矛盾。

從2016年第二季度來看,首先是招聘需求的地區分布出現了非常巨大的矛盾。東部地區集中了全國在線職位總量的73%,但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職位總量只有剩下的27%。由於人口大省主要集中於中西部,勞動力的來源和勞動力的需求在地域上是非常不匹配的。

再進一步我們還發現東部73%的崗位中,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占到了68%。其中,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在線職位數量占全國總40%,杭州、蘇州、天津等等新一線城市占比是28%。廣大的二線城市,三線城市,盡管占人口總量的大多數,但是實際上它們的職位占有量不高,這種地域性結構矛盾造成的資源不匹配是比較嚴重的問題。

另一個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是行業性的結構矛盾,新行業與傳統行業的景氣指數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我們看到,在各個行業的就業形勢存在非常巨大的不平衡,很多行業急需人才招不到人,但是另外的行業出現了人員空轉的現象。

CIER指數最大行業(互聯網/電子商務)為最小行業(能源/礦產/采掘/冶煉)的近47倍。互聯網/電子商務的CIER指數為11.47,基金/證券/期貨/投資為4.24,受電商物流帶動的交通運輸為3.84,這三個行業當前就業形勢最好,而能源/礦產/采掘/冶煉行業的CIER指數只有0.24,不景氣行業中的求職者面臨著非常激烈的就業競爭。

第一財經:當同規模的企業之間是否也存在資源的錯配?

郭盛:小微企業發展非常快,招聘需求也越來越多,微型企業的CIER指數為3.58,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相比於小微企業的就業形勢異軍突起相比,大型企業就業需求處於平緩的狀況,而中型企業則陷入了停滯的狀況。今年的數據和前兩年的數據是完全兩樣的,前兩年大型企業是急需招人,現在正好反過來。

中型企業用工出現停滯是一個值得警惕的情況。二季度數據顯示,1千人到1萬人的規模的中型企業用人需求出現了明顯的下降,這表明它們對經濟的前景並不樂觀,處於不敢投資和不敢發展的狀態中。

第一財經:從政府提倡“雙創”以及進行商事制度改革之後,小微企業在國內爆發式增長,對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也是拉動就業的重要力量,但小微企業卻反映招人難,你對小微企業吸引人才方面有什麽建議?

郭盛:小微企業招不到的人一方面是由於由於品牌知名度低,另一方面是求職者對小微企業存在社保,發展前景等多方面的顧慮。在和小微企業的接觸中,我發現一些新興小微企業的“三招”可以緩解招人難:

一是小微企業應更傾向於招聘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作為初創企業,不要把希望放在有經驗的人身上,而是放在那些無所畏懼的年輕人身上,讓他們成為主要的就業人口。這些無所畏懼的年輕人風險承受能力高,也願意努力地工作。

二是要想各種各樣的辦法樹立自己的品牌,因為中國的求職者是非常講究品牌的,這種品牌可以是細分市場的品牌,也可以雇主品牌等等。

三是不要用大企業的系統性方法來進行人力資源的管理,而是采用兄弟連的方式來管理。在我認為,我國的小微企業應更多采用社群式的管理,這種管理方式會給小微企業帶來很大的活力。

技能培訓為轉移就業裝上“馬達”

第一財經:如何解決勞動力市場資源錯配的問題?

郭盛:除了擁抱新經濟之外,我們還必須增加人才的流動性,讓資源能夠進行優配,而不是錯配。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是勞動力市場非常重要的特點。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中“跨地區,跨行業,跨企業”的流動性並不充分:跨地區有戶籍的限制,跨企業有離職難,入職難的限制,跨行業有就業技能的阻礙。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一些企業隱形失業的問題嚴重。受到勞動法規的制約,開除職工的成本非常高,企業不敢和職工解除勞動關系,常常采取的辦法是把工資壓低,希望員工自己走人,然而,在崗位空出來之前也沒辦法引入新人,這就是造成了隱形失業。從表面上來看低工資保護了一個員工不失業,但該引進的人沒有引進,不僅造成了企業的價值損失而且也可能創造了另一個失業。

第一財經:過剩產能行業中的職工安置是當前就業的難點,政府部門所提出的應對政策中有一條是實現這些職工的異地轉移就業,你認為轉移就業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麽?

郭盛:今年我專程去東北了解去產能行業職工的就業狀況,發現當地就業困難群體主要集中於“4050”人員,即女40歲以上,男50歲以上的人員,他們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沒有形成開放的流動性觀念,雖然公司發的生活費只夠維持低水平的生活但他們仍然在觀望,不願意走出東北去外地工作。

這些4050人員中很多都是有紀律的產業工人,如何讓他們願意移動是當前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們勞動力市場的政策大多是以堵為主,給職工提供最低工資不失業,這是無助於勞動力流動的。相反,我認為應該對隱形失業人員進行疏導,對他們進行激勵,讓他們發展新的技能,有能力重新找到新的崗位。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僅靠市場經濟下的人口自動流動是不足夠,還需通過提高勞動者的就業技能來為這種流動加上助力,技能培訓可以為這些勞動者裝上了一臺“馬達”,他們有意願也有能力流動。

比如,我們很難指望一個煤礦工人第二天很容易變成賓館的服務員,但通過培訓就可以做到。培訓不僅能夠解決就業問題,而且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不可能再依靠人口數量優勢來占到全球的領先地位,人口技能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6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