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黃英豪因傅明憲變高調

2008-08-13  AppleDaily

黃 英豪上個月揼咗兩億做白武士,拯救藝人傅明憲老公葉劍波間海域化工(2882),仲做埋大股東。佢噚日同華華講,當日個清盤官朋友同佢講海域搵財團招標, 咪入標試吓,仲話細劉劉鑾鴻都有入標。健談嘅黃英豪好坦白咁話只係想買隻殼,相信9月份會搞掂晒復牌。佢話不嬲都有收購嘢,不過好低調,今次本來都想低調 啲,但係間公司(海域化工)同前老闆屋企人比較高調,所以多人留意。

黃英豪捐咗百萬銀畀香港管理專業協會(HKMA),噚日出席交收儀式,佢一家大細包括太太、外母同四個由外國返港放暑假嘅仔女都有出席。同場仲有身兼HKMA主席嘅李國寶,華華本來想同佢傾幾句,但儀式之後佢匆匆離開,話要飛去北京睇奧運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5

陈光标:荣誉是动力,也是榜样,所以我高调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8/1NMDAwMDE5NjQ1NQ.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00

鴻海大軍壓境 小廠高調狂拉產能 供需失調 觸控產業將陷泡沫危機

2010-11-01 TWM




受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需求推升,觸控業者預期成長本相當樂觀,但隨著新奇美全力搶進市場,其他業者也大肆擴產,未來一年觸控的市場很可能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甚至出現流血的殺價競爭。

撰文‧黃智銘、周岐原

觸 控面板產業今年因蘋果iPad、iPhone大賣而熱得燙手。除了專門生產電容式觸控面板的宸鴻,十月二十九日上市籌集六十一億元資金用於擴充產能外,其 他的競爭者如洋華、勝華及介面,也開始瘋狂募資超過二百億元加入戰局;甚至連擁有大尺寸面板生產線的友達、奇美電二隻大老虎也來搶食大餅。觸控行業未來還 有一波榮景,還是可能陷入泡沫化的危機?

「觸控行業實在是過熱了!」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憂心地說著,他針對的不只是全台五十八萬人參加宸鴻股票抽籤的瘋狂,同時也是針對大小競爭對手的瘋狂擴張有感而發。

觸控有多熱?看看連代工皇帝郭台銘都鞭策新奇美今年急行軍殺入觸控面板領域,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熱度。

鴻 海進軍 觸控成「紅海」去年十一月中,群創宣布與奇美電合併,並和統寶共同組成新奇美。在尾牙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要求奇美電總經理段行建,希望他在三個月內全力 完成公司整合。如今,段行建的任務再添一樁,就是切入上游的觸控面板供應,加強與大客戶蘋果的垂直整合,以免被和碩、廣達等對手見縫插針;統籌鴻海集團面 板布局的段行建,將這個任務交給觸控部門的新主管周賢穎。

由於觸控面板研發進度對奇美電有高度指標意義,因此在分配資源時,由周賢穎領軍的 觸控部門,總能得到較多資源,私底下被鴻海其他部門稱作是「天之驕子」。有一位鴻海員工就透露,最近打開奇美電在人力網站的求職頁面,發現有半數以上職 缺,都隸屬於觸控部門;從公司徵才孔急的程度和規模研判,奇美電擴大觸控版圖的決心,可說是十分強烈。

霸氣的郭台銘從不打沒把握的仗,只要進入一個新領域,一定把那個領域變紅海,靠著上下游整合的優勢,用「優惠」的價格把競爭者逼退。這一次郭台銘還會祭出他的絕招嗎?

依 照郭台銘目前的規畫,觸控面板腥風血雨在所難免。目前奇美電計畫先以一座三.五代廠生產觸控面板。若以iPhone尺寸估計,這座三.五代廠全年可量產七 二○○萬片iPhone面板,占蘋果明年對iPhone銷售量預估的一大半。加上奇美電擁有另外三座三.五代至四.五代廠,只要有訂單需求,可以迅速地將 這些產能轉作觸控面板之用,總產能將十分驚人,郭台銘的大軍已準備好打一場消耗戰。

二虎緊盯 小廠擴充軍備雖然部隊已整軍完畢,但是兵練得如何?可以上戰場嗎?觸控面板比的就是良率,郭台銘急行軍有可能在短期內提高良率嗎?而且郭台銘一開始就投入困難度較高的投射式電容,可能要磨掉二、三年的練兵期。

抱 持這種想法的人,可能低估了郭台銘一舉拿下觸控市場的決心。相較於宸鴻、勝華,奇美電確實還是觸控產品的「後進」,然而股本八百億元的奇美電,除了五.四 倍於宸鴻加勝華的資本額,還保有群創加上統寶豐富的中小尺寸面板產能,加上背後有整個鴻海集團作為奧援,實力絕非一般競爭者所能比擬。

在外 界質疑聲中,奇美電第三季的試產良率就「大躍進」達七五%,跌破眾人眼鏡;進入第四季後,即可望達到量產規模,正式出貨iPhone。到了明年第二季,還 有機會直接打入iPad供應鏈,加入第二代iPad的生產行列。這個成績不禁讓外界驚呼,「老段(段行建)是怎麼做到的?」郭台銘用決心、產能、速度證 明,他對觸控面板決不是玩假的,而是真的想把蘋果的訂單從頭到尾吃盡,以搶救鴻海集團快速下跌的毛利率。

另一隻面板老虎——友達的李焜耀也 摩拳擦掌,準備殺入這塊肥美的新市場。先前媒體報導友達旗下的達虹,已靠著嵌入式觸控面板取得iPhone訂單時,還一度造成奇美電內部高度緊張,以為被 對手捷足先登;後來多方打聽,確認達虹的嵌入式觸控產線,生產良率尚未達到足以量產的標準,才讓郭台銘陣營鬆了一口氣。

不過,對擁有產能、技術的李焜耀和友達而言,殺入觸控領域,只是遲早的事。

除 了二隻大老虎大軍壓境外,宸鴻、洋華、勝華、和鑫及介面這些中小型觸控面板廠也開始購買軍火擴張。光是宸鴻明年的產能,就要擴充二倍以上,員工將一舉超過 三萬人;再加上其他二軍的瘋狂擴張,明年蘋果加上其他智慧型手機製造商的訂單真的能大幅成長,填滿這些飢渴的生產線嗎?

首先,以智慧型手機 和平板電腦為主的觸控面板產業,長期需求究竟是好是壞?答案是正面的。研究機構Display Search指出,觸控面板產業的年營收金額,可望由二○○九年的四十三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三三三億元),一路成長到二○一六年的一四○億美元(約新台幣 四三四○億元);七年之間增加二倍,成長力道可說相當強勁。

帶動這股龐大成長的來源,正是來自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雙箭頭」。其中,平板電腦使用的玻璃投射式電容觸控,尤其是出貨大增的產品。既然長期成長不虞匱乏,產業的修正風險從何而來?

比起今年一月初亮相的iPad,有觸控功能的智慧型手機上市已有四年時間,從iPhone推出開始,每家手機業者都競相切入這個領域,產業秩序已然成形。相較之下,iPad儘管銷售良好,但觸控面板的供應仍顯不足,這個誘因吸引了現有業者全力擴充產能。

供過於求 殺價割喉戰重現在現有的觸控面板供應商中,有許多是原本生產中小尺寸面板的廠商,這是由於玻璃投射電容式觸控的前端製程,和面板及彩色濾光片(CF)的黃光蝕刻工法相近的緣故。

過去幾年,中小尺寸面板嚴重供過於求,相關產能一直是各家面板廠的燙手山芋;如今觸控面板興起,手上的既有製程大有可能翻身,腦筋動得快的廠商,自然急著把中小尺寸產能「轉進」,跨行投入觸控生意。

此外,即將掛牌的觸控大廠宸鴻,也傳出將擴產近二倍的消息。若以三.五吋的產品規格計算,宸鴻產能將由目前每月的五○○萬片,一口氣拉高至年底單月一二○○至一五○○萬片。

另一方面,同樣對蘋果出貨的大廠勝華,著眼於明年市場擴大,也將發行全球存託憑證,募資三百億元,以擴充產能達三倍。當各家產能增幅都以倍數計算時,很難不令人擔憂供給過剩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平板電腦並非典型的筆電,而是在原有產品區隔之外,「再切出來」的產品;因此,其銷售量並不如手機容易估算。想解開觸控商機多大的謎底,還得看平板電腦帶來多大購買力而定。

目前市場普遍預期,明年平板電腦的銷售量,將落在三千萬台至六千萬台之間;其中,以認為將達六千萬台「頂標」看法者最多。六千萬台,就是明年觸控產業會否遭遇泡沫化考驗的「魔術數字」。

近 來許多研究機構都指出,明、後年平板電腦實際銷售量,將直接影響中尺寸玻璃投射式電容觸控的供需狀況。摩根大通證券就預估,以明年全年額度計算,十吋觸控 面板產量將超過七二○○萬片,整整是需求的二倍;一家投顧法人更直言,一旦需求達不到全年六千萬台的預期目標,明年下半年起,觸控產業供過於求的問題,勢 必快速浮上台面。

也就是說,今年樂觀投入擴增產能的玩家,無論是郭台銘、宸鴻的江朝瑞,或其他小廠的老闆,明年都將接受市場嚴酷的考驗;但 若是景氣稍有動盪,導致銷售量下滑,大舉湧出的觸控面板無處消化,到明年年中,原本暢旺的市況,很可能一夕反轉,甚至因為產能過剩,出現削價競爭,投資人 一定要謹慎思考,切莫樂觀過了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35

YY生存哲學:不要太高調 增值服務成助推劑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17/233770.html

1年前多玩YY公司CEO李學凌曾在一次大會上講述YY語音成長故事,稱產品不成熟前要低調,給自己一個生存期,直到自己壯大。他還建議創業者,產品不成熟時一定要給比較長時間的生存期,不要太高調被對手盯上。

如今多玩YY公司遞交招股書,財報首度曝光,業界立刻注意到這家刻意低調的公司,並為之快速成長的速度所驚嘆:YY註冊用戶達到4億,三個季度更實現盈利,最新一個季度淨收入1.88億元,同比增長163%。

不僅如此,多玩YY更擺脫早期廣告單一模式,實現遊戲、廣告、YY音樂多條腿走路。其中,YY音樂、YY教育等增值服務更是快速壯大法寶,成長迅猛。相反,早期的廣告收入已日趨被邊緣化,佔營收比重不足20%。

YY語音的快速發展為YY團隊增強了雄心壯志,李學凌一度放言:YY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幾款具備全球潛力產品,肯定有機會到美國市場發展,而這只是時間問題。

異軍突起——YY音樂半年營收9千萬

或許一些人並不知道YY音樂。根據招股書介紹,YY音樂為草根歌手、名人及專業演出人員提供實時演出的舞台,提供包括卡拉ok、歌唱比賽和歌友會在內的眾多活動。借助YY語音,YY公司支持並組織大型線上音樂活動,如粉絲線上集會、歌手見面會。

YY野蛮生长:增值服务成助推剂 广告被边缘化

儘管與騰訊一直存在競爭關係,YY音樂在商業模式上卻向騰訊借鑑不少。如按月付費並參與VIP會員服務的YY語音用戶可獲得會員特權,包括使用含有 額外視頻流量的內測頻道,優先進入某些實時現場演出,VIP會員專屬頭像、鈴聲、字體和表情。從2011年3月起,用戶還可購買虛擬禮物並送給喜歡的表演 者以示支持。

這種向用戶收費的增值服務模式迅速帶動了YY音樂收入增長。財報顯示,YY音樂單季營收達5896萬元,較上一季度的3376萬元增75%,同比更是500%以上增長,YY音樂火箭式的上升使得其收入一舉超過在線廣告,僅次於在線遊戲收入。

在收費上,YY音樂並未止步,YY語音計劃發展更多會員專享權利,爭取吸引到更多用戶加入VIP會員的行列,這一會員模式一旦成功推廣也意味著這一業務將進一步高速發展。

2012年第二季度YY音乐占总收入比达31%

2012年第二季度YY音樂佔總收入比達31%(騰訊科技配圖)

實際上,YY音樂並非是YY語音的唯一功能,教育也是其一大功能。歌手、教師和其他人都可以通過YY的虛擬商品賺錢,人氣最旺的演員月收入已高達2萬美元。聽眾可購買虛擬玫瑰,然後贈送給自己喜歡的表演者,表演者隨後可以將這些虛擬玫瑰變現為真金白銀。

YY公司甚至宣稱YY可以幫助「很多行業恢復青春」。YY公司創始人李學凌曾宣稱:「很多人都知道,由於盜版的氾濫,音樂很難賺錢。但如果你是一名 有才華的歌手或演員,只要有YY,有攝像頭,而且能上網,就可以通過表演來賺錢。」將YY音樂收費模式如法炮製,多玩YY醞釀向更多教育類或有潛質付費用 戶的房間(或頻道)收費。這也是為什麼多玩YY其他收入會快速佔到總收入10%,未來這一比例還會增加。

與此同時,YY公司在線廣告收入佔比持續下降,今年第二季度廣告收入為2970萬元,較上一季度增44%,較上一年同期增長27%,但僅佔比15.8%,較兩年前所佔比重不可同日而語。

YY生存哲學——靜悄悄野蠻生長

YY語音最初依託多玩生長,逐漸成長為多玩第一大業務。李學凌曾表示,多玩最早只是個做魔獸世界的專用網站,後來才開始做資訊。隨著多玩網獲得認可,很快發現YY語音這款產品,多玩的理想變成要將互聯網語音應用做到極致。

這中間有個小插曲,2007年底雷軍周鴻禕都投資了一款名為iSpeak的在線群聊語音產品,李學凌拒絕了共同投資建議,他一度認為iSpeak毫無價值,但很快iSpeak的同時在線人數超過了5萬,直接讓李學凌急了,多玩開始開發同類產品YY語音。

有趣的是,09年11月26日,iSpeak運營方上海勤和公司副總裁馮希因涉嫌惡意攻擊多玩網,被法院判處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獲刑6個月。這時YY語音的最高同時在線人數已經過百萬。一個由iSpeak所驗證的巨大業務前景,就這樣被競爭對手YY做成。

不過,YY成功也並非偶然,YY一路走過來主要靠的是遊戲,但YY最初並不是玩家第一選擇,以魔獸世界為例,最開始玩家使用最廣泛的是UT。但UT 網絡不穩定,給YY提供大量蠶食市場機會——特別是在09年,UT頻繁斷網無法登陸,大家紛紛轉移。一位玩家說,用戶要求的並不多,只要滿足核心需求,即 便UI丑,UE落後都完全可以忍受。YY解決的則是遊戲語音中卡,掉線,延遲三個問題,且隨便群聊還完全免費。

實際上,即便打敗了iSpeak、UT,YY一路走過來也面臨很多強勁對手,還包括QT語音、TS等,李學凌一直有深深恐懼,感覺YY生活在巨大陰影下。

這也回到了這篇文章開頭,李學凌建議創業者做產品早期要低調,不要輕易大庭廣眾宣講被人盯上。李學凌稱,很多大公司想把YY消滅在嬰兒期。YY能生存起來,跟早期比較低調,一直通過用戶間傳播來積累產品有很大關係。

YY語音真正被關注是在去年10月,5萬小賣家抵制淘寶收費漲價活動,不少賣家通過YY語音宣傳自己主張,這讓業界注意到YY語音不可小視的威力。

當然,YY依然面臨巨大挑戰,除原有威脅外,隨著微信等移動互聯網應用崛起,不少人開始通過微信語音,這使得YY用戶遭遇部分分流。有觀點認為,在資本市場還沒有完全回暖之際,YY公司啟動上市,一是獲取更多資源抗衡對手,二是為安撫團隊和投資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01

半導體設備教父謝宏亮 難得高調 收藏是王道 企業經營是小兒科

2013-07-15  TWM
 
 

 

辛耘企業董事長謝宏亮白手起家,造就台灣最大十二吋再生晶圓廠商。不僅如此,謝宏亮的投資領域除了半導體之外,藝術品、房地產,甚至普洱茶,都是他的蒐獵對象,堪稱竹科傳奇人物之一。

撰文‧李洵穎

就在新竹市大潤發量販店不遠處,有一棟灰白色清水模外牆的六層建築物,半導體設備代理商辛耘企業的新竹辦公室即坐落於此。外觀雖與普通的辦公大樓無異,但走進大樓內部,才發現這裡幾乎就是法國現代具象畫派油畫,及銅雕原創作品的藝廊。

這些經典收藏品的主人,是辛耘企業創辦人暨董事長謝宏亮。其實不只新竹辦公室,辛耘台北市內湖總部,以及台北市揚昇大樓內,都是謝宏亮二十五年來藝術收藏的展示空間。

創業際遇順遂「令人稱羨」累積了二十五年藝術收藏經驗,據聞謝宏亮曾私下表示:「如果要談我的企業成就,基本上是小兒科,我認為我的收藏成就,可能比經營企業成績還好。」話雖如此,但隨著辛耘企業在今年三月掛牌上櫃,成為台股市場中血統最純正的「台積電概念股」之一,謝宏亮與他在一九七九年時一手創辦的辛耘,一路走來的故事,其實絕非如他說的「小兒科」。

謝宏亮畢業於清大物理系、服完兵役之後,原本打算先工作二年,累積一些存款後再出國深造,於是他進入代理丹麥品牌B&K(Bruel & Kjar)聲音振動量測設備的信裕公司。這時台灣經濟剛開始起飛,對此設備的需求量非常大,他的工作就是幫客戶建立聲音量測系統。

在信裕任職期間,謝宏亮常與在工研院電子所上班的同學黃翼賢聊天;那時電子所剛從美國RCA公司技術移轉回半導體產品與製造技術,黃翼賢是設備部門工程師,建議他可以考慮投入設備代理行業。

就在一九七九年,正要走入「三十而立」的謝宏亮,聽從同學的建議,以過去工作六年累積的六萬元資金,加上向同學商借的三十萬元,決定走上自行創業之路;公司取名為「辛耘」,是為了督促自己要「辛勤耕耘」。

一人創業的謝宏亮,公司大小事情都得靠自己搞定,拿到的第一項關鍵代理權,就是靠自己用英文寫的一份〈台灣半導體前景評估報告〉;他把這份報告寄到日本,向Canon半導體設備部門爭取代理權,對方同意給他機會:「只要你能先賣出機台設備,我就讓辛耘成為正式的代理商。」結果,謝宏亮只花了不到半年的時間,正式取得Canon的代理權,並接到工研院電子所二台設備的訂單。如今,辛耘代理五十項以上的產品,並轉型到半導體與光電前、後段設備生產製造,以及晶圓材料加工領域。

其實,對謝宏亮來說,最大的收穫不是取得哪家客戶的代理權,而是在這三十多年來累積的人脈。當時,台灣半導體產業剛興起,各家半導體公司正處於草創期,作為設備供應商及代理商,謝宏亮很清楚,辛耘與客戶之間的合作關係必須把握「雙贏」原則,於是,每當設備裝機進廠時,為了突破設備磨合的技術瓶頸,謝宏亮往往要一起在晶圓廠裡解決問題。到了用餐時間,他也與客戶一起吃便當。

晶圓雙雄爭世大「漁翁得利」就這樣,謝宏亮與這些半導體大廠建立起「革命情感」,讓他懷念至今,而辛耘一路走來,彷彿也見證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崛起歷程:從對電子所開始銷售第一台設備開始,接著聯電、華隆微等晶圓廠客戶陸續下單裝機,然後有台積電、華邦電、旺宏等公司陸續成立,這些業者當年崛起的背後,都有辛耘的影子。

經歷了台灣在一九八○年代的半導體奠基年代之後,一九九○年代,謝宏亮參與創投事業,以天使投資人(angel fund)形式,投資項目遍及多家高科技公司,乃至墾丁度假旅館與高檔Villa,及最近的自然百點普洱茶,在台灣科技界堪稱投資版圖極廣的低調企業家。

關於謝宏亮投資獲利的經典戰役,不得不提到世大半導體。謝宏亮曾經是未上市晶圓廠世大半導體的大股東;而說起二○○○年之際,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與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競爭購併世大的過程,亦為半導體業界至今仍然津津樂道的故事,當時並稱「晶圓雙雄」的台積電與聯電爭搶世大半導體,謝宏亮則成了「漁翁得利」的最大受惠者之一。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旬,市場傳出聯電有意合併世大;十一月二十三日,網路更出現兩家公司的大股東已談妥換股比例的傳言:每一股聯電股票換取一.三五股世大股票。

連換股比例都談好,看來雙方購併一案處於「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臨門一腳階段。當天,聯電與世大股價雙雙大漲,聯電漲了二.五元,創下九十三.五元的波段新高;未上市的世大股票,更大漲六元,一舉突破四十元關卡。當天稍晚,聯電、世大的高階主管相繼否認,但世大「待價而沽」的地位已然確立,股價自此欲小不易。

就在二○○○年一月七日,買主確定,台積電正式宣布合併世大。回頭來看,不少人解讀早先的消息其實是「聯電刻意放出風聲,藉此拉高台積電的購併成本」,果然,台積電與世大最終談定的換股比例為一比二,世大股東因此大賺;其股東之一的太欣半導體,公司在二○○○年獲利逾二十七億元,其中有二十六億元就來自處分世大的投資收益。至於當時身為世大「自然人大股東」的謝宏亮,亦趁勢出售世大股票,賺進可觀獲利。

低調企業家的「高調」收藏眼光精準,投資果斷,替謝宏亮累積可觀財富。然而,謝宏亮並無暴發戶的霸氣,平日行事低調,言語木訥,即使在餐會上,謝宏亮也甚少發言。創業以來,儘管公司營運績效亮麗、個人投資成功,但高調之舉屈指可數。其中一次,是為了回饋母校清華大學。

一一年,為慶祝清大創校百周年暨在台建校五十五周年,身為校友的謝宏亮響應清大的百人會捐助活動,特別將個人珍藏全世界僅有四十六件的羅丹「沉思者」大型雕塑回饋母校;不只清大生,大新竹地區的藝術愛好者,都可前往一睹大師的永恆作品。據清大指出,這件罕見的藝術品價值二百萬美元,令人讚嘆。

至於另外幾次的「小小高調」,主角並非謝宏亮的藝術品,而是謝宏亮的另一項收藏 ──酒。除了畫作與雕塑作品外,酒也是謝宏亮收藏之一。謝宏亮坦承「愛酒」,據友人表示,他不但愛酒,也懂酒。

就在辛耘上櫃掛牌當天,他在台北市世貿大樓三十三樓舉行晚宴,約莫十來桌,都擺著價值上萬元的法國香檳。此外,據聞曾經有一年謝宏亮生日,他在台北市某家日本料理店設宴,一進門,就看到堆成如山狀的桶酒,友人以「十分壯觀!」形容,顯現出謝宏亮的豪氣與愛酒的程度。

幾次難得的高調行事,主角都是收藏品,的確符合謝宏亮所說:「與收藏品相比,企業經營是小兒科。」不過,以辛耘今年前五月營收已較去年同期成長四二%,且下半年將有半導體及LED設備集中入帳的挹注,至少在今年的台股市場中,辛耘仍然會是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之一。

謝宏亮

出生:1950年

現職:辛耘企業董事長

經歷:辛耘創辦人、信裕公司經理

學歷:清華大學物理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86

基金巨頭Daniel Loeb高調入股 要求拆分陶氏化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494

Daniel Loeb,華爾街最激進的基金經理人之一,高調買入了陶氏化學的股份,並要求拆分該公司,理由是公司過去十年的股價「讓人失望」。

Third Point是Loeb先生所管理的對沖基金,Loeb並沒有披露他究竟持有了陶氏多少股份,只表示這是他持有了最大一筆資產。這就意味著這筆資產價值要高於其基金所持有的雅虎公司價值6.3億美金的股票,相當於陶氏公司至少1.3%的股權,這還是考慮到公佈可能拆分的消息後,陶氏股價上漲6%之後的結果。

入股這家市值達550億美金的美國第二大化學企業的決定,是典型的Loeb式投資風格,而就在最近他還做了一系列類似的決定。

去年,Third Point入股索尼隨即要求剝離娛樂業務——這個要求日本股東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同樣他增持了Sotheby拍賣行的股票,然後強烈譴責了其CEO的無能,此外還購入了物流公司聯邦快遞的股票。

Third Point基金在投資者公告中這樣寫道:「陶氏集團旗下各個業務部門的工作效率都低得令人髮指;而管理層的行動和預期脫節更是家常便飯;集團甚至在09年金融危機時花了150億美金收購生產特殊化學品的Rohm&Hass公司,還有比這更失敗的投資麼?」

在過去五年中,陶氏的股價要比標普500指數和該行業龍頭杜邦公司的表現都要好。但在十年期內,陶氏的股東回報率僅為46%,遠不及標普500指數101%的均值。

2009年陶氏在經歷了那場收購災難之後,12年來首次暫停發放股息。而下圖則是管理層向股東的許諾:每股收益在2012年達到4至4.5美元,之後則會更高。

然而事實是:自09年之後陶氏的每股盈利能力就未能再超過2.5美元:

Third Point認為,陶氏集團將經營重心向下游特殊化學品方向轉移是個根本性的錯誤。隨著頁岩氣時代的來臨,類似乙烯這樣的原材料價格越來越低,使得美國上游化學工業的競爭力也日漸增強。在這樣一個時間點離開上游產業鏈是相當不明智的舉動。

Loeb入股後希望陶氏能從根本改變現有的企業戰略,也就是像他之前所說的:拆分公司。而對於陶氏總裁Andrew Liveris來說,Loeb的提議似乎很對他的胃口。

事實上,在Liveris的執掌下陶氏集團已經開始了類似的行動。去年12月,陶氏宣佈計劃剝離或是打包出售旗下部分低收益資產,這些資產每年能為陶氏帶來50億美元的收入,佔集團總收入的9%。

不過Loeb的計劃則更加瘋狂。在Third Point的提議中,陶氏應該剝離整個石化業務部門——要知道,這可是佔集團三分之二稅息前收入的主營部門!

當然,Loeb有他自己的理由:

在拆分之後,陶氏不僅能大幅削減開支,還能更專注於其核心業務。而那些低收益部門除了每年佔用集團大量的補貼款項外並沒有太大的作用,而剝離他們則能為公司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收益,要知道去年陶氏的息稅前總收入不過80億。

或許是Loeb的建議真的不錯——畢竟此前投資雅虎的案例中,Third Point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在2011年購得了雅虎5.1%的股權,並開始推行改革,而現在雅虎的股價已經翻了一倍。

於是一些投資者開始向陶氏的最大股東美國資本集團建議,接納一個有些激進的投資人入股並向管理層施壓,對於現在的陶氏來說也許不是什麼壞事。不過和以往一樣,資本集團不會就其持有的資產作出任何評論。

Alembic環球資訊公司的分析師Hassan Ahmed表示:「陶氏公司的構成非常複雜,有相當一部分的部門處於變動中。我們很難確定剝離業務部門究竟能讓集團的經營狀況提升多少。」

「不過,陶氏的股價並沒有完全反應其增長潛力,有一部分新業務還未正式開展,比如和阿拉伯石油公司合作成立的Sadara合資公司,而Third Point的動作則也許能加速市場觀點的轉變。」他補充道。

「畢竟在企業領域,一個由零件組成的集合要比一個不可拆分的整體更具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99

安倍高調開賭 想一魚多吃奧運財

2014-03-10  TCW
 
 

 

在亞洲,人們想去賭場賭博,除了澳門、新加坡外,未來將會多一個選擇──日本。全球市值最高的賭博集團、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Sands)日前宣佈,打算投資一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億元)在日本開賭場。

目前賭場在日本仍未合法,人們對賭場的需求,只能透過黑道把持的地下賭場來滿足。

不過在見到新加坡設賭場帶來的成效後,日本政府已將賭場合法化付諸行動。事實上首相安倍晉三便支持開放賭場,他所屬的自民黨去年十二月提出賭場合法化的法案,希望在今年的國會會期裡就可通過。日本政府的算盤是:東京將舉辦二○二○年奧運,屆時日本第一間賭場配合開張,吸引包括中國等海外富人前來,為日本「觀光立國」的國策打下更穩固基礎。

美國的賭博業者早就一直遊說日本當局開放賭場,金沙集團執行長阿德森(Sheldon Adelson),去年就曾親自向日本自民黨黨內重要人物細田博之,簡報賭場在東京的開設計畫。細田正是這次日本賭場合法化法案的靈魂人物。

開放後,成全球第三大市場

里昂證券曾預估,如果日本從北海道到沖繩等各地設立賭場,每年可創造四百億美元收入,日本也將成為美國、澳門後,全球第三大賭博市場。目前有意競逐日本賭場商機的業者,包括美國米高梅(MGM)、韋恩(Wynn )、馬來西亞的蓋丁(Genting Bhd)、澳門的梅科皇冠(Melco Crown Entertainment),以及日本當地的吃角子老虎機業者Sega Sammy Holding。

不過,日本地方政府卻有不同盤算。如大阪本身也想爭取外國業者來開設賭場,但其真正目的,卻是希望這些外國賭場業者,能多利用大阪當地業者的技術,以在當地創造營收與就業機會。

位於澳門的投資顧問集團Newpage Consulting主席格林(David Green)稱,這些外國賭博業者無法確認日本當地業者是否有足夠能力與其合作,「對外國業者來說,這將是個巨大的進入障礙。」

自民黨的細田博之也曾向金沙集團的阿德森當面表示,來日本開賭場,不能照搬拉斯維加斯那一套。日本中央政府、國外賭博業者,與地方政府三方需求如何調節一致,將是日本走向賭場之路的最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57

新華爾街 不再高調 不再野心勃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924

在獎金季到來之時,摩根士丹利的頂級債券交易員Jack DiMaio希望能為部門爭取到上千萬的更多獎金。 和所有交易員一樣,他沖進了老板的辦公室。那是2010年,華爾街的風雲已經發生了變化。而摩根士丹利的CEO James P. Gorman態度強硬地表示,在收益緊張的情況下,摩根士丹利給交易員發放巨額獎金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DiMaio在不久之後離開了摩根士丹利,但大多數的交易員留下了。因為在危機後的華爾街,求職不再那麽容易。而Gorman向交易員傳達了一個信息:他關註的是公司的盈利,而不是員工的笑容。 四年後的今天,摩根士丹利的盈利狀況令Gorman滿意。但這家上流社會的投資銀行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摩根士丹利。 2011年後,摩根士丹利縮減了固定收益以及債券交易部門,而資管部門不斷增長。相比之下,高盛的固收部門業務僅小幅下降。 Gorman叫目光投向了更安全的賺錢的方法。摩根士丹利布局廣泛的金融顧問服務,為個人客戶提供資產管理等服務。金融顧問服務現在帶來的收入已經與華爾街上的交易、投行部門相當。而華爾街上的交易員和投行家們一直將自己視為金融界的正牌精英。 摩根士丹利正在從臃腫的管理中擺脫出來,成為當下科技公司IPO的首選承銷商。摩根士丹利是將於今夏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的承銷商之一。 Gorman表示, 在做了許多努力之後,公司現在走上了正軌。如果之後需要做出更多艱難的決定,我對此並不感到為難。 現在,Gorman和摩根士丹利已經成為了華爾街未來的標誌:高利潤,然而卻不再高調、不再野心勃勃。 Gorman承認,他在公眾眼中幾乎隱形,而他對此並不在意。與他的前任John J Mack不同,Gorman不是社交場上的名人。投資者對他的低調並不介意。在過去兩年間,摩根士丹利的股票近乎翻番。 摩根士丹利金融顧問Brian C. Pfeifler稱, Gorman從來沒有專註被人喜歡。他只需要人們尊重他。我和他並不稱兄道弟,但是我很尊重他。 對於這樣的評價,Gorman小小的抗辯稱, 我覺得說自己不在乎別人是否喜歡他的人都在說謊。我會在乎我回家時,我家的小狗有沒有朝我搖搖尾巴。但是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Gorman是一個要求很高的老板。與同事嚴肅,甚至令人感覺有些遙遠。一個華爾街的資深員工稱,Gorman不會像他的前任John Mack那樣拍拍你的背。如果你想每天獲得肯定,那會很艱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853

VOLVO引入中國資金四年 旗艦車高調改款 瑞典老車廠新亮點 互聯車明年耍酷

2014-09-08  TWM
 
 

 

瑞典汽車品牌VOLVO於二○一○年脫離美國福特集團,轉手售予中國吉利汽車集團,原本停滯不前的老車得到中國龐大金援動力,在四年內完成全新車款開發,還搭上了物聯網熱潮;《今周刊》前進瑞典,直擊VOLVO重生的第一現場。

撰文‧鄧 寧

瑞典時間八月二十六日晚上,北歐的太陽尚未落入地平線,在這個涼爽宜人的夏季夜晚,一輛又一輛大型巴士穿越首都斯德哥爾摩,將來自全球的與會者載往城外的大型湖畔藝廊,參與瑞典汽車品牌VOLVO︵富豪汽車︶的頂級豪華SUV車款「XC90」的全新一代發表會。

每個年度都有車廠進行新車發表或是重大改款,「XC90」之所以特別,是因它創下了整整十二年未改款的長壽紀錄。但汽車長壽並非好事,一般車型的換代間隔約是六至七年,而在過去的十二年中,對手至少都經歷了三代車型演變,同為豪華車品牌的BMW、Audi全球銷量更呈倍數成長,一三年各達一六五.五萬與一五八萬輛,VOLVO數年來卻仍在四十餘萬輛附近徘徊。

此次VOLVO砸下重金邀請五十餘國、七百多人到瑞典原廠產地參與XC90發表,目的就是要宣告品牌復興。VOLVO全球總裁哈肯.薩謬爾森︵Hakan Samuelsson︶大膽地宣示,要在二○二○年達到全球銷售八十萬輛的目標,較今成長幾乎一倍;且要在同年實現「零事故」願景。就算出車禍也不會受傷或喪命,這可不是任何一家汽車廠牌敢做的承諾,而在背後全力支援的金主,則是四年前收購VOLVO的中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

顛覆!

不改管理結構 只看銷售目標時序拉回一九九九年,美國福特汽車集團以六十四.五億美元收購了VOLVO,當時福特正處於事業高峰,旗下曾一口氣同時握有Ford、VOLVO、JAUGAR、Aston Martin、Land Rover等汽車品牌,但資源分配卻成為集團中的難題,VOLVO因此有志難伸。直到一○年三月,中國吉利集團以十八億美元向福特收購VOLVO,這個瑞典品牌才似猛虎出柙,並利用吉利的資金開發了全新的引擎系統、底盤系統與IT架構,XC90正是重生後的首款產品。

收購案在汽車業界十分常見,一般而言,新東家都會介入管理,也會企圖改造企業文化,在吉利成功收購前,亦曾遭遇VOLVO工會強力反彈,外界也不免質疑:「吉利會不會導入中國式管理?」孰料吉利的作法大大顛覆外界想像。吉利集團前任總裁楊健直言,經營方針就是「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註:VOLVO在中國的譯名)」,吉利僅扮演資金挹注者角色,不干涉經營權。

台灣富豪汽車總裁陳立哲投身汽車工業近二十年,曾歷許多購併案,對於吉利入主VOLVO後的管理風格,他感觸頗深:「我待過通用與福特,吉利在收購後的作法與這些美系集團不同,可以說運用了中國古代的智慧||無為而治。」通常會被買下的品牌,體質都屈居弱勢,但吉利買下VOLVO時卻被中國媒體戲稱為「窮小子迎娶富家女」。因為前者在九七年才進入汽車領域,VOLVO卻是一九二七年就成立的老牌子,七十年的工業技術差距讓這筆交易顯得頗為划算,而吉利也選擇尊重老品牌,不改變管理結構,只要求各區的專業經理人能對董事會交代銷售目標與獲利結果,「台灣所有的高級車品牌都得對大中華區負責,但我們卻是直接對瑞典原廠負責,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吉利的態度。」陳立哲說。

過去,VOLVO就像是大家庭中的小孩,必須與眾多兄弟姊妹爭搶資源;到了吉利集團卻變成父母鍾愛的長子,因為吉利旗下只有一個面向中國的品牌「吉利汽車」,而面向全球的豪華汽車品牌就是VOLVO,彼此之間只有互利而無競爭關係,吉利能擷取VOLVO累積的汽車製造知識,VOLVO則能得到充足的中國銀彈。

過去四年,吉利挹注VOLVO的資金幾乎全用在產品開發上,VOLVO資深副總裁阿蘭.維瑟︵Alain Visser︶指出,瑞典原廠其實已開發過好幾版的XC90原型,但因資金凍結無法完成,等到吉利的資金到位才終於有能力發表上市。

陳立哲也不諱言表示:「過去VOLVO車款的油耗表現不盡理想,是因為在福特集團之下,各品牌必須共用多個引擎本體和技術平台,現在工程師只須為了VOLVO一個品牌而開發,就能採用更尖端的科技,一公升能跑到二十公里以上,自主研發的Drive-E引擎已經出現,足以媲美油電車。」不僅產品開發受益,VOLVO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也轉虧為盈,上半年淨利達五.三五億瑞典克朗(折合新台幣約二十三.五億元),扭轉去年同期淨損七.七八億瑞典克朗︵折合新台幣約三十四.三億元)的頹勢,上半年營收也年增一五%至六四七.九億瑞典克朗(折合新台幣約二八五七億元)。

轉變!

從科技下手 扭轉市場定位XC90標誌著VOLVO系列產品轉變的開始,甚至連市場定位都欲一併扭轉。原本VOLVO是位居雙B之下的二線豪華車品牌,但總裁薩謬爾森在發表會上直接將XC90與BMW的X5、賓士的GLK,以及Audi的Q7比肩,間接昭示了欲將品牌定位提升至一線的決心。

VOLVO很清楚,如果產品只能做到和雙B一樣,消費者不會買單,他們選擇從科技突破,與瑞典電信設備製造商愛立信︵Ericsson︶合作,讓汽車全面連上網路,所有車身上的數據都會被蒐集起來,與車主的手機、修車廠,甚至其他運輸工具串聯,徹底實現物聯網下的「互聯車」概念。

舉例來說,VOLVO正與愛立信合作開發一套智慧運輸系統,不管前方道路結冰或是前後來車闖紅燈,只要路況一有問題,就會提早將訊號傳回車內示警;更具創意的是「Volvo On Call」這套隨車管家軟體,VOLVO的IT創新經理約翰.馬拉許︵Johan Maresch︶表示,VOLVO開發該軟體時間長達十四年,最近四年開始將其應用在手機上,預計從明年度的車款起,車主都能使用手機來遙控汽車。

趨勢!

突破標準 發揮物聯極致精神馬拉許住在瑞典第二大城哥德堡,但來到首都斯德哥爾摩,他也能直接透過手機查知愛車行蹤,確認車門、車窗的當前狀態,甚至遠程啟動引擎預熱或是預冷車輛。在北歐時有冬季積雪問題,車主就能藉手機提前發動引擎,清除擋風玻璃上的積雪。台灣未來若引進相關配備車型,車主就能在炎炎夏季先打開空調,確保坐進車內就有舒適環境。

這只是「汽車連結智慧型手機」的例子,但汽車還能連結更大的物流體系,VOLVO現在已成功實驗「送貨上車」的服務。馬拉許笑說,當初是看到網路購物盛行,但光是送錯貨,就得讓物流業者與顧客付出額外的時間與金錢。於是VOLVO與物流業者合作,車主只要告知送貨員車停在哪裡,就可以傳送一把虛擬的「雲端鑰匙」到送貨員手機,在指定時間開啟後車廂,讓送貨員直接將貨品送到車上,手機也會立刻通知車主貨已送到。不僅物流業可用,VOLVO還打算與超市合作,在網路上買好魚肉蔬菜或家庭用品,將車開到大賣場停車場,不必下車,就有人員幫忙送貨上車,發揮物聯網精神到極致。

全世界的車廠都在努力讓汽車變得更聰明,而VOLVO很有可能會是第一個完成「互聯車」理想的品牌;藉由XC90的發表,這個瑞典品牌想告訴世人一件事:高級車不只是給有錢人開的車,他們還肩負創造趨勢,以及突破現有工業技術標準的重要責任,在高級車先實現科技理想後,未來一般人開的車也都會變得更聰明。

VOLVO

成立時間:1927年

總部地點:瑞典哥德堡

全球總裁:哈肯‧薩謬爾森(圖)資本額(瑞典克朗):242.51億元

員工數:2.23萬名

母公司:中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主要業務:汽車製造、維修2014上半年營收、獲利(瑞典克朗):647.9億元、5.3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83

中紀委高調宣布醫療反腐對零售藥行業影響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61&extra=

格隆匯醫藥群線上討論紀要:中紀委高調宣布醫療反腐對零售藥行業影響
作者:格隆匯整理

格隆匯微信群建立以來,效果很好,群內均為行業內專家人士與資深行業分析員,大家討論熱烈,成果也很豐碩,格隆匯小編將大家所關心的問題討論整理出來,做成紀要分享給大家參考。

本次紀要是關於中央高調宣布醫療反腐對醫藥零售行業的影響,尤其是對格隆匯廣大會員關註的康哲藥業的影響。討論中,醫藥銷售資深專家@WYL分享了他對康哲藥業的銷售模式的看法。

(群里的所有名字在不影響討論的情形下做了相應處理。)

格隆匯醫藥群線上討論紀要:中紀委高調宣布醫療反腐對零售藥行業影響

Fan 17:39

@醫學界網站: 【中紀委高調宣布醫療反腐】9月11日上午9時許,中紀委監察部官網發布消息,57歲的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院長王天朝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而就在一天前,中紀委官網剛剛通報了八起衛生系統的違紀違法案件。http://t.cn/RhMsfyv

hwz 18:25

其實對藥企是好事,成本可減少,即是增加利潤

Achu 18:42

還有醫院轉制阻力減小

Achu 18:43

誰阻攔查誰腐敗

Jinpeng 18:43

學術推廣會否受波及?

hwz 18:45

推廣會應該受到波及的。很多會遊離,灰色地帶

hwz 19:13

沒有自己產品的銷售藥企,估值無法高。受限太多了

Zhang 19:27

@hwz 康哲也沒有自己產品

Jinpeng 19:44

康哲獨家代理,產品相對獨特,可以看作有自己的產品。2211走二三線城市路線,應該是因為自己產品缺乏競爭力,靠渠道去硬推給那些對藥品廠家、品牌認知較差的消費者。

Wangdan 19:45

文章中關鍵問題沒分析

Jinpeng 19:46

比如在一些小藥店買夏桑菊,藥店通常會推薦很多雜牌的,而廣州星群的產品會被放在隱蔽的地方。

Jinpeng 19:47

大品牌的產品,競爭大,價格透明,差價少。

Yebing 19:47

康哲的壁壘在哪里呢,可複制性強不強?目前的優勢是他的銷售網絡最大麽?

Yebing 19:50

引進產品的能力和學術推廣,誰知道這兩點要是別人實現起來有沒有可能?朗生也是在這樣做,那它有沒有機會成為康哲這樣的規模?

Jinpeng 19:50

感覺其銷售隊伍強大!但是學術推廣如果波及,特別是被媒體盯上,應該是其唯一的不確定性。

hwz 19:52

獨家代理如果獲得一個好的產品系列,比自己產品更有競爭力

Yebing 19:52

康哲看了一陣子,知道其強大的推廣能力,以及獨特的新產品引進能力,不過這個概念很虛啊,不了解這兩個競爭點到底多堅固?

Yebing 19:52

同類公司目前有沒有?

Jinpeng 19:53

新活素之前是別家賣的,一直沒有起色,康哲幾年功夫將其賣到上億。

Yebing 19:54

確實很給力。不知essence到底在哪里,只有不停覺得它厲害的心情 。。。

hwz 19:57

太多了,不知道該選擇哪些入手

Yebing 19:59

康哲的13年報里說到的在註冊藥品list烏克蘭的兩個藥在今年中報里的list不見了也沒有提及,是註冊沒通過了還是?

Yebing 20:05

對於康哲我也只是看到以往超快的增速數據,不知道它以後發展怎麽看??

Sunway 20:05

先鋒醫藥

Sunway 20:10

小康哲

Yebing 20:11

朗生的也有人說是小小康哲

Sunway 20:27

@YebingAH股醫藥 CSO確實沒系統看過,有時間比較比較~

Sunway 20:27

1011也成了CSO

WYL 20:49

關於康哲,在這與大家交流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從推廣網絡(隊伍)、產品兩個方面。請指教!
1、推廣網絡
康哲的推廣網絡分直接推廣隊伍、代理商推廣隊伍

直接推廣隊伍
個人認為在國內的公中是走得比較前的,與很多外資公司方式很接近,但又不是照搬,可以說是“康哲模式”吧。這個隊伍的人員,90%以上為由自己直接培養,每年從醫藥院校招聘畢業生,這種方式已經有16年的時間。
所以這個隊伍從管理層到一線代表對於康哲的推廣理念、文化的理解是極為深刻的,所以其執行力自然是比較強的。
我認為這個才是康哲的最有階值的地方之一。國內其它公也有很多在學習康哲的這個方式,但要建立一支這樣的隊伍並不是投入就行,還要沈澱。

代理商隊伍
是康哲在香港市後才收購組建的,目的是擴大網絡,做不同的產品。這個模式也是目前國內很多藥企的一種推廣模式。

Sunway 20:50



hmq 20:53

@WYL 建隊伍這一點非常重要,也非常難。


WYL 20:59

2產品
其產品的特性大家在其介紹中都有看到,都為總代理的有特點的產品。
但其並不是完全只是一個只做代理的公司。
其有自己的藥廠,新藥研究等。通過收購,增加自有產品。如施圖,需不是自己生產,但其已購得中國區的所有權,這等同於自己的產品。另外後續從國外引進的產品更是向這個方向發展,為的是增加對產品的控制權。
不同產品的組合中,從半年報中看出,維持高增長的同時,最大兩個產品的占比下降,說明其他產品的增長率更高。
從推廣模式、網絡,現有產品結構,後續產品的儲備看,個人認為未來5年內其增長是可維持在30%的。

Chris 20:59

請問各位:打擊GSK的那段時間是否康哲大跌?因銷售代理商更易成為反腐受害者?


WYL 21:03

@hmq-醫療器械 建隊伍這點看似容易,但其實是很難的。現在即使是康哲的人員出來想建一支這樣的隊伍也很難做到。所以我認為康哲隊伍的價值大於康哲某一產品的價值。

WYL 21:06

隊伍好比高速公路,產品有如車。有了路,只要有好車,就能跑得快。但路不行,給個法拉利也白瞎。換車難、建路更難。

WYL 21:07

@Chris  GSK事件影響的是整個行業,不是某一家企業

hwz 21:08

人力資源永遠高於產品

Jinpeng 21:09

去年上半年康哲業績受gsk影響,第一次增長降到30%以下。

WYL 21:13

國內很多公也在學習康哲的模式,但個人認為,從推廣模式,特別是學術推廣方面,除去外資公司,國內在這方面目前還沒有一家能與康哲相當的。

WYL 21:14

很多外資公司畢竟是上百年的歷史,中國的公司還要好好學習

WYL 21:15

而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醫藥市場的不斷規範,康哲的這個模式是更有利於以後發展的。


關於此話題的討論主要部分結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