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龍生:究竟北控水務(371)能否成為另一隻佳訊(30)(1)?


前幾天,網友龍生寄了一封信給筆者及另一位網友,內容概要是早幾天他和朋友談起股票,該朋友手持北控水務(371,前運亮國際、上華控股)約十年,資金基本上給股價波動折騰得剩下非常少的一部分。

後來,該公司賣殼給有北京控股(392)背景的公司,並注入水務概念,改名至北控水務。他說因公司2008年買殼,因兩年內注入資產上市,則要視作新上市處理,故需要等兩年,即2010年,大股東可以更改公司業務,叫我留意。

他記起筆者也寫過類似的東西,所以他認為會像佳訊(30)一樣會爆升,所以試試做功課看看會否像佳訊一樣變火箭,故此他花了多個小時做研究,分析公司近十年的資料,寄給小弟後,並和他合作寫好這篇東西,而該公司歷史如下:

公司原名運亮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1.1999年2月,以10仙2供1,發行約8,600萬股,集資僅約800萬元,先集中部分貨源,為其後賣殼做準備。


2.1999年5月批股的原因,再為是為1999年7月賣殼做準備。這次是施振寧購入譚大成的股權。他以3,300萬,購入314,598,326股,作價每股10.49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19990802/LTN19990802026_C.HTM

1999年8月,改名IFTA Pacific。

這是過住賣殼的模式,公司先批股/供股給和殼主相關的人,然後新殼主購入原大股東的股權,這樣持股會較為鞏固,有利炒作,但缺點就是因為股票要散貨,並不能回水,成本較為高一點。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214/LTN20000214073_C.HTM


在高峰期時,何厚鏘購入施振寧的之前購入股權,每股20仙,合計6,281萬。施振寧在不足半年間,勁賺約3,000萬。何厚鏘好像和賭王有關係,但是不肯定。


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628/LTN20000628016_C.doc


四個月後,鄧虹小姐又購入何厚鏘的2.188億股份,佔股本約33.99%,避過當時35%的持股規定,每股57.3仙,作價1.253億。

未計他所持的1億多股套現的作價,他已經又再賺5,700萬,還多於第一次買殼的施先生。

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411/LTN20020411061_C.HTM

2002年4月,易名上華控股。

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11107/LTN20011107017_C.doc

鄧虹小姐先減持108,000,000股,然後認購128.745,000股,每股15仙,集資1,880萬,鄧小姐出資約300萬。

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1031/LTN20021031013_C.pdf


關於大批股,這位 Hu Dianping,認購1.5億股,每股10仙。多次引資,只證明了鄧小姐買了貴貨,並且缺水之故。


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1107/LTN20031107001_C.pdf


購入永裕國際,該公司主要從事電腦產品之買賣, 包括無線網卡, 寬頻分享器, 網卡,高速傳輸介面卡, 數碼記憶, 讀卡器與多種不同類型之儲存解決方案。目前,永裕在香港擁有逾200名客戶,包括網絡供應商及電腦解決方案供應商。

作價1,850萬,以10仙發行1.85億股支付,據公告稱營業額約4,700萬,獲利3萬大元。以垃圾股票換垃圾業務,其實都很好。


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616/LTN20040616077_C.pdf


20合1股,股本變成約5,500萬股,真的很小。

9.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707/LTN2005070711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823/LTN20050823057_C.pdf


2005年7月,2供1,每股10仙,發行約2,700萬股,集資僅約270萬,唔供就傻,所以超額。

供股後,有位管梅小姐,應以供股購入了1,395.7萬股,佔股本的16.46%。

10.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328/LTN20060328084_C.pdf


鄧虹小姐終於撐不住,在2006年3月出售給兩名中國藉女子Helen Zhang 及 Lucy Du,作價每股16.2仙,代價為3,288,255.75元。

她以1.253億買殼,後來認購放入300萬,其後供股出了約50萬,現在賣殼只套回328萬,他輸的錢就是他最初買殼的款項,即約1.25億。

1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412/LTN2007041221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727/LTN20070727524_C.pdf


2007年4月,公司聲稱搞金融業,於是大舉發行兩批1億的可換股債,Helen Zhang 及 Lucy Du將會認購部分,但認購後持股量不得多於29%。

7月,第1批成功發行。


1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14/LTN2007081438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17/LTN2007081734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17/LTN2007091725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17/LTN2007101716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01/LTN20071101238_C.pdf


如果那時細心的話(其實我那時還沒清楚來龍去脈,如果知道一定買),其實賣殼已在2007年8月開始發動,潛伏期則在2007年4月發行大批可換股債之時。

14日,公司宣佈簽訂意向書,收購一家主要於中國經營污水淨化及處理業務之公司的權益。

15日,洽商賣殼,或會觸發全面收購。

16日,賣殼之事還商量中。

17日,尚未簽訂協議,並將在20日復牌。

9月17日、10月17日仍宣佈未達成協議。

11月1日宣佈終止協議。

13. 10月25日,公司宣佈投資QDII基金。但在11月5日卻宣佈終止。

我相信他們兩個大股東在吃兩家茶禮,先搞金融,覺得金融那個背景不強,水務那個背後是景城勢力,故放棄金融,取水務,所以才有在1月賣殼給北控之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26/LTN2007102604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05/LTN20071105409_C.pdf


14.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28/LTN20080128436_C.pdf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82

大致過程如下所述,不贅。賣殼後股價急升。

15. 2008年多項收購,擴大水業,6月的收購其實是2007年8月購水務業務的延續,那日前報紙大吹,股價急升,一公佈消息後,股價登時暴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13/LTN2008061300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17/LTN2008091713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23/LTN20081123007_C.pdf


關於2008年6月收購,戴兆兄有以下描述: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89

1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27/LTN20080527353_C.pdf

舊主買回資產的行為。

17. 這項其實是2008年6月收購的延續,即是上市公司多出一點(由60%-->88.43%),合作方出少一點(30%--->11.57%),但分紅即和之前一樣(上市公司:60%、合作方:40%),目的就是套走上市公司資源。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30/LTN20090630582_C.pdf

據戴兆兄一文稱,尚未注入的資產包括但不限於: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82
北京控股目前業務已包括兩項水務投資,已在經營中的北京第九水廠的特許經營權,是於1998年以15億元人民幣購得,經營期為二十年,收益率定為14%。去年上半年提供盈利7530萬港元,經營期至2018年11月止,現仍有十年多的經營期。去年8月,北京控股佔50%的共控公司,已與北京市水務局訂立特許權協議,獲得特許權二十三年,以建設、管理及經營北京第十水廠A廠項目,預測投資額15億元人民幣,計劃於2010年落成,每日供水產能為五十萬立方米。換言之,北京控股已有一項經營中水務權益以及另一項發展中水務權益,可作注資用途。

有關環境業務,北京控股原來持有的恒有源股權,是經營地熱能源系統,是屬於環境業務,但已於去年中售出,其餘並無資料,可能是新增而不明顯的業務,日後可能由上華進行收購或另行發展,環境業務的定義甚廣,通報未說明詳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06/LTN20091006369_C.pdf

但是,現時公司尚有兩批69仙的可換股債,是2008年6月的收購業務時的可換股債券尚未兌換,較現時股價相差甚遠,故有潛在的沽壓存在。

故筆者推斷,若無不可預見情況,新一輪的行動約在2010年3月啟動,但這是最後一波,升幅也最多是3倍,但冒的風險也在75-80%,加上一批低換股價的可換股債,造成巨大沽壓,所以我覺得不太值博。

明天,glassfund將股說說對這隻股的感覺,此外,他有一些投資殼股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敬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0

龍生:究竟北控水務(371)能否成為另一隻佳訊(30)(2)?


其後glassfund看過龍生的文後,他不相北控水務(371,前稱運亮、IFTA Pacific、上華控股)會有佳信(30)的升幅,理由如下:

(1) 因為佳訊大升至約4元後,市值僅十餘億,雖然北控水務經注入大量水務資產及配股後,資產劇增,但是經發行大量新股及可換股債券集資及收購後,市值已接近80億,絕對超越了價值。

(2) 經派發特別股息及售出資產後,佳訊是一隻無負債,並只有少量業務的殼股,但北控水務在未注入資產之前,負債纍纍,若非動大手術,該公司其實已資不抵債。

(3) 佳訊在全購後,其實股權非常集中,但是北控水務經大量發行新股、可換股債後,股權集中度較佳訊為差。

(4) 佳訊在舊股東主政下,往績其實不差,財力也不錯。但是北控水務的舊股東屢屢缺水,導致股權大為分散,住績較差,故此他不太看好。

筆者也大致認同以上的觀點。

至於glassfund兄對於選股,亦不厭其煩再重申一次,找爆升股的要點在於以下各端:
(1) 市值
(2) 股權集中度
(3) 大股東往績
(4) 資產負債情況 : 有足夠流動現金及資產,加上負債少,足夠維持長期營運。
(5) 業務可有可無,亦不太複雜: 最好只剩下少量維持上市,少量虧損,目的只是維持上市地位,避免除牌的業務。
(6)運用自已挑選股票的能力
(7) 善用味皇兄的網站及周顯的書
(8) 對宏觀的經濟有一定的認識:
-因為像去年大市一樣,市場情況不好,甚麼股都會大跌。
-若沒有概念,股價會牛皮。
-若概念建立,又符合市況,甚麼股票都會大升。
(9)融匯貫通,加以思考。

希望大家記得以下各點,加上自己的觀點,就能得出自己的投資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55

龍生:金利豐對細價股的貢獻

(註: 此文經修飾,且未經龍生兄的同意,敬請留意。)

今日,我收到網友龍生兄的文章,它寫起了金利豐把細股的環境變了,成為自己的特有模式,我覺得很有意思,故此修飾後,和大家分享。

「我覺得金利豐將細價股玩法轉型在股票的玩法方面,我想多說一點,可以分為舊模式和新模式: 舊 模式方面,從前的細價股,低價收集,到咁上下還有猛人入股作賣點,然後變身轉型,搞些概念如環保、能源、科技、地產等,種類包羅萬有,然後透過媒體鋪天蓋 地的宣傳,在市場公開散貨,引老散入局,之後股價下插,遊戲終結,然後合股及重組股權,又可以重新出發。但是,這些股的萬變不離其宗,目標始終是香港人。 新模式方面,是經中介人的推薦,一些上市公司主席拿著一些概念或未變實的生意,挾香港上市公司集資之名,向一些大陸人兜售這些暫時仍稱概念的生意。

以 伯明瀚環球(2309,前泓鋒國際)作例子,賣點就是伯明翰。又或是鈀陽太陽能(566,前紅發集團),賣點是GS-Solar,又或是國際資源 (1051,前中華發展、星光數碼動力、星光生物科技、信用卡防盜、智富能源),賣點是Martabe金礦,又或是中策集團(235,前紅寶石),賣點是 南山人壽,亦可以是開源控股(1215,前華利資源、國新集團),賣點是日照鋼鐵。


至於新模式的對象方面,超平優惠半買半送地邀得政商界猛人入股,自自然然就有些奇奇怪怪的人跟著入股,最後加入一些所謂大行指數成分股,引被動基金接貨,這情況就像香港的蒙古能源(276,前宇宙船務、保華地產、新世界數碼)。 那為何會發生這個情況呢? 以愚見來看,新玩法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種則是內地政界的人不想高調從商,故這樣奇形怪狀的生意就有生存空間,正如伯明翰環球(2309)而言,今次的例子就是推廣中國足球,幫助中國足球走向全世界云云。居然找到鄧小平的後人也參一把。

主事者也委實太厲害了,這樣政界人仕從商也有理由了,但因香港老散對國內新聞的敏感度太低,故市場還未成熟,作不了炒上的借口,這也成不了賺錢的要素,總不成要國內猛人接了貴價貨,然後股價大插吧。

但這樣,他們就真的是做生意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下場多半像現在的紅籌國企,半死不活,炒又炒唔起,除牌又沒甚麼可能。

所以,個人認為,主事人的利潤就是以高於現實的價值購入資產,然後以較成本價高一點的估值賣給內地政商有一點關係的人,再利用他們的關係再做生意,炒高股價,令他們成功出貨給其他「識貨」的內地同胞。 第二種,其實就像舊有玩法,換了的是新概念,即以上所說的整個項目皆為概念。但和舊模式不同的是,現在是國內人入股港企,然後一起引香港及中國的「知音人」入貨, 至於主事者則不像從前,擔正做主角了,香港人多從事中間人的角色,但最終目的仍和從前玩法一樣,炒高在市場散貨。」

其實,筆者個人認為,新模式和舊模式其實並無二致,只是概念變得更大、更具真實性,吸引度則因有一些陌生而和權力有些關係的人,更增加神祕感,能引入更多資金,炒高股價。但搶小股民的錢的目的,則並無不同呢。


證券行如金利豐等,其實只是趁大股東財困取得殼股控制權,其後以親信及關係緊密的財技人士調理財務結構,再介紹這些殼股予中外的需要資金的創業家及希望把所得體現資本化的投資者或基金,以製作概念,炒作股價,然後配售股票,完成過程。


其賺錢過程,即如壹週刊的圖:
27126940.jpg
enlarge
上市公司大股東因財困或個人理由急需現金,遂把股份按予金利豐;如殼(即沒有實質業務的上市公司)價值一億,大股東持股五成即市值五千萬,金利豐只借二千五百萬,年息 13%至 18%不等。

62450903.jpg
enlarge
大股東未能在限期前還錢贖回「殼」;金利豐遂把已抵押的殼沒收

85112442.jpg
enlarge
透過朱太的人脈,找商人將各類型合潮流的資產,諸如賭業、礦業、醫藥等注入公司,把「殼」活化。
22586101.jpg
消息一出,刺激股價上升,炒家蜂擁而至,股價急升,持有公司舊股的朱太可在市場沽貨獲利,隨即甩殼。


其實,另外的金勞詹、火車系、明日系、賀學初先生等,其實也在做這些殼股包裝工作。

雖然金勞詹是這個行業的始祖,但由於自身局限,以其產業鏈的佈局及注入概念的真實度來說,遠遠未及金利豐呢。


延伸閱讀:

生炒過百細價股殼后朱太傳奇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3115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0&tid=3387


 
楊家誠搭上太子黨北上搵銀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3004


鄭裕彤煤業拍檔身世揭秘 原名劉愛黨

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News.cfm?SpecialsID=141&News=7dfecaa2a621002bdffc212fa310000bf7ec1e181943001bf7f40a1f0e0100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89

對話龍生股份新東家劉若鵬 “光啟系”浮現資本市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90960.html

對話龍生股份新東家劉若鵬 “光啟系”浮現資本市場

一財網 李娜 張國良 2015-03-26 22:13:00

他是一名海外學成歸來的科學家,高層領導勉勵他成為“新時期的錢學森”。他是一名80後,一個富有激情的大男孩,談到激動處,他揮舞手臂說:“在這個領域,誰敢說我們年輕?”他的企業是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深圳考察的第一家企業,被譽為未來的“蘋果”。

他是一名海外學成歸來的科學家,高層領導勉勵他成為“新時期的錢學森”。他是一名80後,一個富有激情的大男孩,談到激動處,他揮舞手臂說:“在這個領域,誰敢說我們年輕?”他的企業是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深圳考察的第一家企業,被譽為未來的“蘋果”。

他同時也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去年帶領深圳光啟成功借殼港股英發國際,半年內股價曾由0.4港元漲至5.26港元,期間市值飆漲21倍至179億港元,一躍成為2014年港股市場上當仁不讓的最牛股票。3月18日,深圳光啟又確定斥資16億參與鵬博士(600804.SH)增發,將光啟的“黑科技”應用服務於互聯網接入領域。而就在這幾天,光啟在A股市場再下一城,入主龍生股份(002625.SZ),成為其實際控制人。

劉若鵬

頂著創新科技的光環,“光啟系”漸漸浮出資本市場的水面,而作為深圳光啟創新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創始人劉若鵬則成為此時最受外界關註的人。

“神秘?那可能是因為我們是正在成長的組織。”劉若鵬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上市之前完全沒有考慮過資本市場本身的因素,而是覺得時候到了。

“光啟到今年7月份已經五周年了,之前布局和發展的新興技術在幾個不同主題里面的應用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這時候非常需要和資本市場以及更多的合作夥伴,更多的發展手段相結合。”劉若鵬對記者表示,之前光啟也在海外進行過並購,控股的公司也成功上市,這說明光啟的業務在上市後也在快速發展,而不僅僅是就停在這里。

如果要讓他總結上市之後的方向,劉若鵬表示,最好的答案就是“更快地把夢想變為現實”。

搭建超材料“主題公園”

一財:光啟現在的主要研究的方向是什麽?主要的產品有哪些?

劉若鵬:超材料、光業務以及商用臨近空間技術我們最重要的三塊業務。實際上我們的起點的技術是超材料,材料反向設計,這不是某一種東西,而是一種方法,可以實現自然界很難做到的,直接決定了為什麽我們的產品會在民用里面選擇商業航天,這里面有材料的變革。超材料為什麽做到國防工業,這個就更不用解釋了,一代材料一代裝備,這個領域成名之作是隱身衣,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選擇。光的部分,初期的超材料都是在做電磁波的調試,說白了就是我的超材料對各種電磁波有各種不同的響應,之前我們有博士在研究智能塵埃,對可見光的調試。就是這些很底層的東西讓我們在尋找一些可以應用的領域,一頭創新,一頭看應用,不斷匹配,逐步發展到你看到的。商用臨近空間就是香港上市公司里面做的東西。

一財:他們之間的邏輯關系?

劉若鵬:我們主要都是物理背景,物質和能量是兩條線,能量的話包括電磁波、太陽能、光、聲波。物質的話有對光反應的,有對電磁波反應的,看到的自然界的產品就是這兩種東西。對於我們來說,核心的底層支撐就是對能量和物質的研究,換句話說我們的核心就是進行控制的一種設計技術,我們會在不同領域應用。這些業務都是從同一個細胞核分裂出來的,這是我們現在的商業模式,就像是建主題公園那樣,我們會在不同的領域建立我們的主題公園。

一財:你的意思是每塊業務都可以單獨拿出來做一個很大的企業?

劉若鵬:對,比如說光子這塊是基於移動互聯網做的安全應用,所以安防和金融領域都對我們有興趣,基於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社交網、安全認證,做到幾個億到幾十億的收入,這一點也不過分,太不過分了。我們會把每個業務分幾個主題進行裂變,每個主題我們聚變,分別以一個公司來做,不會把不同領域的東西分在一個公司里面。大家不同的地方在於主題不一樣,像光啟科學就是顛覆性技術。這些都不會是小公司,一上市可能是300億市值的公司,每個主題下面都會聚變,也會通過資本的並購來充盈這個主題公園里面,這里面任何一個領域都是顛覆性科技創新。

一財:過去您曾率領其團隊成功研制出“隱身衣”,這一產品現在的發展情況?

劉若鵬:我們有隱形衣的產品,這塊產品也在做資本化,也會放在資本上去,現在合作方鼓勵我們用商業的方式,推動這些尖端產品的成熟,因為用市場的方法效率更高,資源更多,主動權更大。現在我們正在邁出了很大的一步,資本化的一步,這個方向我們肯定是要去走的。

一財:現在光啟應用的產品都是自己生產的?

劉若鵬:光啟現在只做五件事情。第一是整個產品的設計研發,第二是產品最核心的材料和器件,第三是品牌,第四是面向客戶的直接銷售,第五是資本。在縱向里面光啟只做這些,除此之外其他能做的都可以找合作夥伴。而目前光啟的很多專利都是公用的,底層專利20000多項,都是面向用戶的專利,當然我們也有生物醫療器械,打包的一些產品線,這個部分在2%和3%。

為什麽要選擇資本

一財:你們的很多想法都是“顛覆式”想法,外界會感到很神秘,並且做研究很少人想到做上市公司,你自己背景也是科學家,為什麽要想著做上市公司?

劉若鵬:光啟整個時間維度很短,2010年的時候我們創始團隊的5個人借了20萬元開始創業,所以不能去期待是二十年三十年的公司,甚至不能期待它是十年八年的公司,它現在只有四年半的時間,這個也是導致外界覺得我們神秘的原因,企業業務積累的東西不夠多,但大家對我們期望更加高一些,所以覺得我們神秘,其實我們也是正在成長的組織。

為什麽選擇上市?這和光啟成立的初衷有關系,我們成立的時候是民辦非企業,不是國家養著的,包括體制機制都比較靈活,強調把科技創新、把市場產業化放在前面。過去總說科技產業兩張皮,做科技的會埋怨做產業的,做產業就知道來快的,或者就知道偷,實際上這兩個東西中間是有脫節的。我們的組織形態一開始就打通這兩塊,科技創新作為我們的火種,或者起點,以先進的技術在不同的地方應用,啟動新興的市場。

我們不是國家養的研究院,國家都是不管不養的,研究院都是自己養的,當然政府也給了一定的補貼,但和華為、中興一樣都是競爭性的支持,有些專家看不懂把這個斃掉也是有可能的。你不能說投入了就是政府養的,外界以為是不是政府又辦了面子工程,我要強調的是就是因為我們不是政府養的,所以我們有很強的打糧食的動力。我們整個集團500多人的科學家,錢睜眼閉眼就沒了。

一財:香港的上市公司為什麽會選擇並購來擴大業務?自己的業務發展的如何?

劉若鵬:可能在中國看到這樣的公司會覺得比較奇怪,實際上高科技公司無非是兩種模式,一種是自己開發研發,一種就是資本的擴展把互補企業納入。現在收購的這兩家公司都是我們的,在我們眼里他們就是其中的一條產品線而已。我們自己有五個產品線,雲端號、載人版雲端號、飛行者號等等,各個都是天大的事,收購的兩家公司(澳洲和加拿大)加起來只是我們的很小的一部分,並且我們新材料對他們是有很大的支持的,也能帶去中國市場。他們也有好的技術,我們不是只靠並購,我們也有自己強大的技術基礎和技術團隊,如果沒有這些,人家也不會給我們並購。

我想說的是我們通過資本市場,通過資本,通過擴展做戰略並購,後面可能會有一些參股,其實是太符合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模式了,只要去矽谷的企業看一看,和我們類似的企業一比,會發現沒有什麽不同。另外我們的並購不是財務性的投資,第一個原則一定是技術的互補性,比如我們可以同時解決物流的市場,應急救援的市場,通信的市場,我們把這三個東西打包成一個解決方案賣給客戶,其實這是會增強我們的市場競爭力。此外,兩家公司也會擴大我們海外影響力,幫助光啟全球化國際化走出去。

回應殼公司

一財:如何看待您說的顛覆式創新技術的市場空間價值?

劉若鵬:臨近空間這塊,非傳統航空航天相關領域就有7000億美元的市場,光啟想做多大?我很少去想這個問題,但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市場足夠大,到底我們是以什麽速度做到多大?這個是很難預測的。關於行業壁壘的話,每個公司都在極盡全力,但我這個產品的系統非常複雜,基本是把99%的公司殺死了,還有材料和知識產權的問題,我幹了12年,還有一個是先入為主。

最後一點,因為這些產品需要空運,需要各國總統和我們合作。目前國家對我們還是很重視的,可以很明確的說,我們背後還是有國家力量支持的,不存在某個高人。我們是有很多好的合作夥伴,投資人。

一財:如何衡量投入和產出比的關系?從研究到生產再到產品怎麽形成良性循環?

劉若鵬:我們企業成立的時間是很短的,前兩年我們都是在搭建實驗室,到最近兩年開始我們才真正做產業化。但我們幾個新產品都得到了市場上的歡迎,光子是2013年年底才出現的產品,現在已經超過1個億的收入,最近可能超過2個億的銷售,這個對團隊激勵非常大。包括在439上市公司里面的產品,其實需求非常強烈,生產線有點排不過來了,所以我們內部還需要和客戶說,怎麽去妥協,先給誰再給誰。

一財:目前光啟整個集團銷售情況和收入怎麽樣?

劉若鵬:這個很難統計,光子這塊可能有互聯網的屬性,超材料有軍工的屬性,只能分主題來看。光啟科學是上市公司,我們不允許做財務預期的,不過之前有一些券商有公開的預期,這個可以參考一下。另外2014年年底光啟才完成了分割,2014年只有3個月,所以看不到什麽東西,但是2015年以我們為主導,我們發揮作用,所以從年報可以看出來。你會看到我們很多業務上的進展,從上市到現在五個多月,現在要安撫很多客戶,有東西想著快點用。最主要的,國外會建立大數據互聯網的接入,東盟非洲。國內也有業務,行業類的專網這種客戶,現在主要是時間,最開始我們也沒有想到來那麽集中,大數據互聯網是剛需中的剛需。

目前我們剛果的項目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包括風速考察,拿各種數據,氣候的統計結果,當地經濟消費的結果,這個階段我們結束了。第二個階段我們要提供雲端號過去提供服務,合資公司提供運營,從2014年10月到現在,我們現在到了第二階段。

一財:你認為這些投資會受到外界投資者的認可嗎?

劉若鵬:我個人認為三五年前,這事情都不會發生,但是國內現在發生了一些變化,我覺得這種變化是好的。大家對這種顛覆式創新,對創新性的業務、市場、資本的追逐和追求,我認為現在肯定是高點,還在增長。2011年到現在發生了幾件事,阿里巴巴上市,小米,華大基因,大疆科技發生了一系列事情。不斷給全社會教育,創新驅動發展。不斷的教育市場,形成了矽谷似曾相識的氛圍,這種氛圍不是大家說話高興,拿這個東西投票。所以你看包括光啟科學上市後的表現,我認為這是實實在在的,一個純市場反應,二級市場投機心態有沒有,肯定有,多少人現在沒有投馬雲都毀到腸子去了。

科學家還是商人?

一財:你看上去不像物理學家?

劉若鵬: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很多都是憑直覺的,但是現在畢竟已經四年半了,多多少少還是有些感受,在這四五年的時候,沒少看和管理有關的書籍,和剛剛從科學家創業的時候還是有相當的區別的。

一財:科學家為什麽要借助資本市場?

劉若鵬:我們的情況確實在國內不是標配,但是你可以想想矽谷,矽谷里面兩類人,一類是名校里面輟學創業的,一類是把博士讀完的,在學校實驗室的學者。我看了一下他們都是26歲創業,出來之後很快成立自己的實驗室,把很多底層技術應用到產業里面,他們大多數都擁有更高的目標就是改變世界,借助綜合的創新生態,就算是學校里面做,不管在哪里幹,都需要資本的力量。所以像光啟這樣的公司,在美國矽谷就是一大把,我們也不是說是非要怎麽樣,只要成為這麽多企業里面的一員就可以了。

一財:你怎麽平衡自己的時間?自己還做研究嗎?

劉若鵬:我在初期的時候,在前三年,我基本兼顧cto,所有產品線的技術都是我在抓,隨著盤子越來越大,每個領域分化了不同的產品和需求,實話說我原來做cto的時間不具備了,現在我更多的做幾個事情,一個是特別困難的技術瓶頸障礙,但對於創新者來說,這一秒鐘,對於企業和團隊,而是在解決技術怎麽做的一財。

一財:你們創業團隊里面的幾個背景都是一樣的?

劉若鵬:我們團隊里的每個人技術領域都有差異,屬於交叉技術,在工作中也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但是有一個好處,大家基本上爭論完了,還是有統一的行動,不行動會死的更慘。對於科學家創業,國內一提到這個就會想到很多,比如不重視管理不重視市場,但要註意的是也有科學家創業成功的,自身需要轉型,我說的轉型不僅僅在一個環節上面你要發揮聰明才智,還需要綜合市場的能力、資源、人才、技術等各方面的管理,這是一個綜合的事情。知識的創造者,創新的整合者,擅長的是怎麽把控資源。對於科學家來說,從創造者到整合者,從單點到多點,變成將領,這個轉變非常重要。

一財:現在光啟一共有多少研究人員?

劉若鵬:現在我們做的是顛覆式科技創新,我們的很多研究人員和市場人員都是重疊的,不是外界所想的那種銷售就是鋪渠道的。那麽我們選擇做哪個不做哪個?在內部也非常謹慎,基本是有一個內在的底線和外在的邊界,內在的底線看是否符合我們的價值觀,是否來自未來改變世界、裝備革命的東西,還是擴展人類活動空間的東西。時間有限,你做不了那麽多的東西,我們審視這個項目的影響力有多大,這會是我們認真考慮的一點。外部的邊界是根據我們的資源決定的。

編輯:胡軍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