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東北因國有經濟而塌陷?東北學者稱國企是優勢而非劣勢

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謝地圍繞東北經濟形勢和國有企業改革等問題談了自己的想法。

在本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謝地受邀參加。作為學者參加這次座談會,上層希望聽到關於整個東北地區振興的意見,包含國企改革。

國企是東北的優勢而不是劣勢

謝地有一個很鮮明的觀點,國有經濟比重大,國有企業數量多,是東北經濟的特點。這應該成為東北的一個優勢而不是劣勢。

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要通過深化改革、產融結合、並購重組、國家政策支持,使東北的國有企業在研究開發(R&D)技術進步、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實施“走出去”戰略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應該讓東北經濟的振興將與東北地區國有經濟的發展形成合力。東北經濟振興要與東北地區國有經濟的發展交相輝映。

謝地說,東北地區的經濟形勢確實比較嚴峻,今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長與去年相比繼續呈現下行態勢,甚至出現了負增長。但謝地同時也認為,由於下降最快的主要是重化工業、資源型產業,均為我國產能過剩的主要領域,也可以說是東北地區,特別是遼寧為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出的一種貢獻。

謝地說,東北是國家老工業基地,重化工業、能源、資源產業發展時間長、沈澱成本高,受地理環境影響大,掙脫原有的結構束縛並不容易。而投資刺激政策卻很容易使東北傳統的“重型”結構不斷被複制、放大,按照既有的慣性向前發展。東北國有企業數量多、規模大,國有經濟比重高,主要分布於重化工業、裝備制造業、能源及資源等產業領域,與“重型”結構具有高度相關性。

上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解決了很多東北國有企業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環節碰到的棘手問題,但又產生了若幹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直面的新問題。所以,東北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與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問題通盤考量。

東北要全面振興、走出困境,國有經濟必須起到“定盤星”的作用。東北的國有經濟占比很大,過去是東北的優勢,如果任由這個優勢垮掉,那就談不上東北振興。正是因為國有經濟占比很大,民營經濟也就成了配角。面對國有企業存在主要領域的經濟下行,東北的民營經濟當然也就撐不起來、接不住。東北當然要創造條件大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但絕不能以喪失國有經濟的優勢為代價。把國有企業改沒了,恐怕不是我們改革的初衷。而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同時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才是改革的方向。

東北地區國有經濟塌陷了,不但是影響東北,對整個國家也會產生重大影響。謝地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這在東北地區尤其重要。

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的任務很重。采訪中,謝地透露的一個信息令記者有點詫異。謝地說,現在東北國企中,還有“大集體”身份的員工。這些“大集體”的員工,既不同於國企員工,也不同於私企員工,是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產。謝地說,東北地區的國企可以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整體上市、引進職業經理人、管資產向管資本轉換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支持措施。東北設立了很多改革試驗區,是否可以設立一個國有企業改革試驗區,爭取在涉及國有企業改革關鍵性問題上盡快取得進展。

新動能、新結構開始呈現

謝地認為,雖然東北地區的經濟形勢仍然很困難,但產能過剩相關行業的衰退,已經產生一種倒逼機制,迫使東北地區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也為創新驅動,尋找新動能創造了條件,這是東北振興的希望所在。這種積極的變化,一是“無中生有”,二是“有中生新”。

“無中生有”的諸如遼寧在高速智能芯片、新能源儲能技術等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有中生新”的諸如沈陽機床、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等取得的巨大進展。根據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網站的介紹,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是一家以機器人技術為核心,致力於數字化智能制造裝備的高科技上市企業,是全球機器人產品線最全的廠商之一,國內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化基地。沈陽機床歷史上在國內地位很高,過去是生產傳統機床,後來生產數字化機床,現在生產智能化機床。智能化機床已經做到了全國第一位,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化機床生產企業之一。智能機床銷售額是傳統機床產品的數倍。

謝地認為,東北的裝備制造業具有傳統優勢,目前“無中生有”、“有中生新”雖然體量還不是很大,但絕對是東北經濟穩定增長的新生動力,也是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希望。

中國社科院工經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東北在制造業方面有著良好的基礎,但如今東北經濟喪失了最核心的動力要素,要走出經濟困局,要轉型升級,要再創新優勢,東北地區必須把基點放在創新上,重點在科技創新上下大功夫。

謝地告訴記者,推動傳統行業在轉型升級中培育新動能,努力將東北地區打造成為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先行區,東北有能力,也有條件。

國家戰略項目還是需要向東北傾斜

謝地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東北的經濟結構及體制、機制經過了建國後六十多年的沈澱,靠出臺振興規劃短期內是很難奏效的,東北振興需要一個比較長期的,甚至是痛苦的過程。

他同時說,東北要走出困境,自身努力很重要,但還是需要國家政策方面的支持。

資金支持很重要。現在很多企業失去了造血功能,員工的各種險金都成了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國家的扶持。

項目支持也很重要。謝地說,國家戰略性的投資項目在一定程度上要向東北地區傾斜。

“十三五”期間,國家確定了100多項戰略性投資項目,東北地區要盡力爭取這些項目在當地落地。一個項目可以帶動一個產業集群。東北地區的內生動力是一個方面,大項目的帶動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沈陽在飛機制造方面是具備優勢的,但‘大飛機’項目並沒有落在沈陽。這當然有各方面的考量。但在軍民融合、發展通用航空產業方面沈陽應該有自己的角色和空間。這也會帶動一個龐大產業集群的發展啊。”謝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3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