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錢事(1):「不差錢」的中國 中國卒子-簡容

http://xueqiu.com/9763729864/25881230
   10月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提名美聯儲現任副主席耶倫為下任聯儲主席人選,並稱其是「美國最好的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之一」,消息一出,整個市場沉浸在驚喜之中,因為耶倫對於目前美聯儲實行的極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態度比他的前任伯南克更加堅決,這就意味著美元的印鈔機還將全馬力開動很長時間(伯南克今年5月份的時候曾公開表態,將於明年年中結束「QE」),估計到今年底美聯儲的資產規模就將增至4萬億美元,而在2008年9月份雷曼兄弟破產之前,美聯儲的資產規模還不到1萬億美元,五年不到的時間美聯儲資產規模已經翻了兩番,這在美國貨幣史上是創紀錄的。  但是與美國相比,中國則是上演了一出「不差錢」的大劇。

  危機爆發以來的五年間,雖然人民銀行的資產規模僅從17萬億元增至31萬億元左右,遠低於美聯儲的擴張速度;但中國厲害的地方在於危機期間信貸高速增長,五年來中國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量累計增加了43萬億元,同期中國的貨幣供給更是累計增加了65萬億元,換句話說,最近五年來中國貨幣的增長,已經超過了以往年份的總和。說的這兒,不由得想起了2009年春晚一個叫「不差錢」的小品,如果單純從上面的數據來看,當下的中國真的是「不差錢」。

  而「危機下,不差錢」的情況在中國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1997年金融危機期間也曾出現過:1995年底中國信貸餘額在5萬億元左右,到1999年底信貸餘額已經超過10萬億元,信貸總量4年間翻了一番(央行統計數據顯示1999年底信貸餘額9.37萬億元,但若將當年從四大國有銀行一次性政策剝離的1.4萬億元信貸算上的話,實際信貸總量為10.8萬億元)。

  從上述兩次危機的情況來看,貌似 「當外部爆發危機,就需要寬鬆的貨幣環境來為經濟保駕護航」成為了中國宏觀調控的一條鐵律。真的是這樣嗎?

  好了,講到這了,終於可以將這個冗長的開場白暫停了,而在「中國錢事」的第一回,筆者想講的是,既然為了應對危機,需要宏觀調控引導不差錢的環境,那麼反過來講,經濟正常運行時,錢應該就不會異常的多呢?而如果觀察1978年以來的中國貨幣數據,事實卻是中國一直處在「不差錢」的狀況下。

  在1993年之前,中國經濟處於產品供給不足的階段,用經濟學語言就是出現了「短缺經濟狀態」,那個時候買什麼東西,都需要排隊,還需要有各種票證(例如,布票、糧票、肉票等等),為瞭解決這一矛盾(經濟總量嚴重不足),中國啟動了市場化改革,改革的直接後果就是包括生產品和消費品在內的商品領域首先進行市場化,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商品交易現金需求的增長,需要一定超額貨幣來支撐。所以1978-1993年期間M0(現金形態的貨幣供給)佔M2(廣義貨幣供給)的比重平均在18%左右,M0平均增速為26%,連年超過了名義GDP的增速,超額增速平均為9%。直到1993年短缺經濟狀態結束,以交易現金高速增長的不差錢局面才告一段落,M0的增速開始快速回落,從1994年開始M0的增速基本上均低於名義GDP的增速,M0佔M2的比重也回落至8%左右。

  但是中國不差錢的故事並沒有結束,1994年分稅制改革帶來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結構變化,和同年啟動的居民住房市場化改革,以及中國股票市場的建立等變化,推動中國進入到另一種不差錢狀態。

  首先1994年分稅制改革,客觀上減少了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但同期啟動的住房市場化改革又給地方政府打開了「以地換財」的收入之門(這個故事在《中國稅事》中講過)。據測算,土地出讓成交收入與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在1993年為15%左右,到2011年這一比重已經升至70%左右。而不斷進入交易市場的土地自然需要對應一定量的貨幣。

  再有就是股票和房地產市場的不斷擴容,這一過程一直延續到2007年股票市場升至6400點,和2011年中房價升至歷史新高(2011年百城住宅價格達到8800元/平方米),資產和資本市場的擴容也要求有一定量的貨幣來支撐。

  第三,勞動力由農業領域向非農領域轉移,也需要額外的貨幣供給予以補充。截至2011年末,中國城鎮就業人口為3.6億,較1993年末淨增加了1.8億,同期城鎮人口淨增加了3.6億,鄉村人口淨減少了2億,相應2011年城鎮化率較1993年的28%提高了23%。

  由此,在市場化改革之下,進入市場的產品、生產要素(土地和勞動力)不斷增多,以及金融資產增加,都需要一個「不差錢」的貨幣環境來支撐。

  再到了後來,中國出現了連年「雙順差」的局面,即通過出口商品、服務和招商引資將外部的錢引了進來,2005年匯改以後,外部的套利資金也進來了(熱錢),自此「不差錢」已經變成「流動性過剩」,即中國經濟運行中出現「錢太多」的問題,2005年至2008年期間,中國央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對衝過多的錢,2008年以後,這種對沖干預被反危機打斷,中國進入第二次「危機下,不差錢」狀態。

  但與上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時期不同,當時中國經濟運行中本來就存在大量非市場化的領域,反危機下的不差錢,只不過是加快了這些領域市場化的步伐,即便如此,那一次危機後依然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按照銀監會公佈的數據,2002年國有大銀行股改前夕,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均超過了25%,當時國際上曾經一度認為中國國有銀行已經「技術性破產」(2003年標準普爾曾估算中國內地國有銀行的不良率為40%)。為瞭解決這一後遺症,才有了2003年啟動的國有商業銀行的改制,而且是「只準成功,不許失敗」。

  如今,由於沒有能夠吸納超額貨幣的新領域,繼續「不差錢」的操作,就會讓錢由「蜜」變為了「水」,怎麼辦?留待下回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