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直以來對於全球經濟的繁榮與穩定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7月19日,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及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在出席“慧眼中國環球論壇2016”閉幕式時發表演講稱,對於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前景頗為樂觀,部分市場人士擔憂中國經濟出現金融危機或“硬著陸”的情況,並不會發生。
“目前,全球經濟每年1%的增長中,有四分之一來自中國,這在金融危機後全球大部分經濟體複蘇乏力的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尚達曼說道。
在他看來,盡管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期,面對的問題錯綜複雜且具有不確定性,但與其他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政府改革的決心,以及對保持經濟長期穩定的信心,令中國面臨更好的發展機會。尚達曼認為,一方面中國經濟轉型的目標和路徑十分明確;與此同時,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十分健康,債務問題仍處於可控水平,不會因此出現金融危機。
(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及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出席“慧眼中國環球論壇2016”年會 圖片來源:通商中國)
7月1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近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上調中國2016年增長預期0.1個百分點,升至6.6%,2017年增長預測保持在6.2%不變。與此同時,IMF下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至3.1%,下調2017年預期至3.4%,均較4月份預期下調0.1%。這一對比顯示出,在全球經濟疲軟的情況下,IMF對於中國經濟仍然充滿信心。
IMF在報告中指出,英國公投退出歐盟這一事件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影響較小,同時,近期中國的實體經濟活動指標略微強於預期,反映出政策刺激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中國,近期的政策支持使近期前景有所改善。”IMF統計稱,2015年中國5次下調基準貸款利率,財政政策在當年下半年轉為擴張性,基礎設施支出回升,信貸增長加快。此外,鑒於中國與英國的貿易和金融聯系有限,並且中國當局已做好準備采取應對措施,以實現其增長目標範圍,英國公投對中國的直接影響將可能有限。
通商中國董事、慧眼中國委員會主席李奕賢(Lee Yi Shyan)在此次論壇上也曾發言稱,“中國的發展不只是14億中國人民的福祉,在這個高度互聯互通、高度全球化的環境下,中國的穩定與蓬勃發展,將有利於區域和世界各國的發展。”
尚達曼表示,在美國、歐洲、日本、印度等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目前擁有較為清晰的改革目標,但同時也面臨最為複雜、嚴峻的改革任務。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應集中在微觀領域,致力於提高生產力水平,而不是過多依賴宏觀上對資源的調控。”尚達曼建議,中國不應過度依賴貨幣政策來解決結構性問題,因為信貸的過度擴張,會導致信貸效率的下降。面對引發外部市場關註的中國債務問題,他認為中國要有果斷解決短期問題的決心,接受短期內的經濟增長放緩,並通過經濟的重組和資源的重新分配,鞏固和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勢頭。
“雖然現在中國制造業的生產力水平已經相對比較高,但從總體來看,仍有巨大的潛在增長空間。”此外,目前中國國內經濟發展出現的趨同現象,即各省市區域間的互相學習、提升,企業走向海外進行兼並收購學習創新科技等,也會給中國帶來不小的增長潛力。
但他同時坦言,中國在經濟轉型升級中,面對的醫療、戶籍、教育和社會保障體系等一系列改革,將是一項非常龐雜的工程,在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將付出一定成本,但一旦升級成功,中國將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國家。
值得註意的是,近年來,新加坡與中國在經貿領域合作不斷加強。去年,新中兩國慶祝建交25周年,雙方建立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系。今年6月,新加坡將人民幣納入其官方外匯儲備,這一舉動不僅是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認可,也有利於新加坡進一步鞏固其作為重要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目前,中國是新加坡最大貿易夥伴,新加坡也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資來源國和最重要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之一。
新加坡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誌賢(TEO Chee Hean)在此次論壇致開幕辭時表示,目前新加坡與中國的合作已經從經濟方面,擴大到金融、環境、社會治理、文化交流等方面。新加坡會繼續加強現有的合作,也會找有意義的方式和中國一起合作,在穩定繁榮的地區里繼續發展雙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