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統計局副局長:正制定新方法來統計調查新經濟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2日在“中國經濟增長與周期”高峰論壇上表示,新經濟快速增長對我國傳統經濟下滑的影響發揮了重要的對沖作用,同時也給政府統計帶來嚴峻挑戰。國家正在制定新經濟增加值核算方法,研究建立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

許憲春發表了題為《新經濟:政府統計面臨的挑戰》主題演講。他表示,中國經濟近年來一直在下行,2011年以來連續5年經濟增速回落,但在創新戰略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勢下,新經濟在迅速成長。戰略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新產品、新興服務業等新經濟都在快速成長,這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傳統經濟下滑的影響。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了“新經濟”,“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

數據顯示,一季度工業中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0%,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4.2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1-5月增長9.8%,高於規模以上工業3.8個百分點,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增長28%,信息、化學產品增長20.9%。

許憲春表示,新經濟對未來我國經濟發展必然產生更加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新經濟體量目前還比較小,還不能完全抵消傳統經濟下滑的影響。一旦新經濟體量大到可以抵消傳統經濟下行的影響,那麽中國經濟可能就穩住了。

許憲春說,新經濟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給政府統計帶來嚴峻挑戰,包括基本概念方面的挑戰,統計調查方法方面的挑戰,GDP核算原則與核算方法方面的挑戰,價格指數編制方法方面的挑戰等。

關於新經濟,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通用的、統一的基本概念。這對政府統計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統計最註重的是概念、定義、統計範圍,沒有嚴格的國際通用的概念、定義、統計範圍,就會帶來一系列的不合理性。

在統計調查方法方面,以分享經濟為例,傳統的生產統計以法人單位和個體經營戶為主要調查對象,但分享經濟的參與者大多是居民個人,因此傳統的統計調查方法很難完整采集到相應的生產數據。

數字化經濟催生了新商業模式,產生了大量非貨幣交易,這對GDP核算帶來了挑戰,造成GDP規模的漏統和增速低估。例如許多互聯網網站向居民提供大量的免費或價格非常低廉的服務,這些網站主要是通過在線廣告從企業獲得收入,並不是從居民享受者那兒獲得收入,從而居民在互聯網服務上的最終消費被忽略或被嚴重低估。

許憲春指出,目前國外關於新經濟統計做了很多研究和探索,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美國和法國比較早研究了新經濟對國民經濟和主要指標的影響。他們的研究認為,在支出法GDP核算中,新經濟的影響體現在居民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變動、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等支出法GDP的各構成項目上;在收入法中GDP核算中,新經濟的影響體現在雇員報酬、利潤、業主收入,以及租金收入、利息、股息等各個方面。

許憲春透露,國家正在研究制定“三新”(新興產業、新型業態、新商業模式)經濟增加值核算方法,建立健全與新經濟相關的統計分類標準,比如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高技術產業分類標準,並且正在修訂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此外,還在研究建立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學習和借鑒國內外現有的新經濟統計研究成果,特別是新經濟統計指標研究成果,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產業研究制定新經濟指標體系,為改進和完善新經濟統計調查體系,建立和完善新經濟測算方法,加強新經濟統計數據在經濟形勢下的分析。

目前,國際社會對於新經濟的基本概念、內涵特征以及口徑範圍還未形成共識。國家統計局的新經濟統計體系還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完善新經濟測算方法、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更好地服務於宏觀決策和社會需求,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