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邊做老師,一邊當老板 大學“商人”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900

高校老師經商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希望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視覺中國/圖)

“老板和老師並不矛盾。老板也是老師,在企業里手把手教人,動手把自己的創意實現出來。當好老板的同時,也有助於教學。”

“高校對於教師經商的態度不一,可能與每個大學文化理念及學校主管部門的認知有關。但是在不違反國家法律框架,不影響教學科研和指導學生的情況下,教師通過開辦公司等方式,積極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是應該得到允許的。”

一個月前,一起研究生死於導師工廠的消息震驚全國。

2016年5月23日,華東理工大學研二學生李鵬意外死於導師張建雨的工廠里。上海市安監部門對外發布消息稱,張建雨和李鵬攜帶危險物品,至上海焦耳蠟業有限公司違法違規“試驗”,導致爆炸事故發生。

截至目前,李鵬的父母仍停留在上海,不肯回河南老家,他們急切地想知道,兒子究竟如何死於爆炸的。6月20日,在奔走學校及各部門一天後,李鵬的姐夫閆浩斌略顯疲憊地告訴南方周末,“上海市安監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事故調查報告要兩個月才能出來。”

這起悲劇發生後,關於高校教師經商的話題再次引起爭論。高校教師經商是否合規?教師身份對於從事商業活動有何影響?高校教師經商到底該被鼓勵還是被禁止?

“知識本身就是價值”

2015年8月,在南京農業大學西門口,有一家名叫“南農大·黃教授”品牌的鹵菜店突然火爆起來。第一次光臨的人總會問:誰是黃教授?

黃教授名叫黃明,是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的食品學教授。在南農大,黃明的名氣可不小,他曾是該校轟動一時的“教授創業”第一人。

黃明涉足商業始於2009年,當初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我們搞食品研究的講究接地氣,我希望能把食品加工技術盡快應用於市場,轉化成人們需要的安全食品。”黃明告訴南方周末,由於高校實驗室條件有限,當年他特意收購了一家瀕臨破產的小工廠用於做中試實驗,沒想到以此做出來的產品參加展會走紅。

這之後,黃明萌生了將產品推向市場終端的想法。經過幾年發展,工廠小有規模。2013年,黃明創立了南京農大肉類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肉類加工產品。

位於南農大校門口的鹵菜店,就是黃明公司的一個門店。在開業第一個月,鹵菜店銷售的熟食產品綠色營養,許多人慕名而來,每天有800到1000人光顧,當月營業額達到了20萬,黃明自稱:“這相當於教授一年半的薪水。”

和黃明一樣,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官寶紅經商的原因,也在於想轉化科研成果。官寶紅告訴南方周末,“我是工科教師,原希望與人合作轉化我的科研成果和專業特長,但在遇到挫折或冗長的談判後,決定自己牽頭創業。”

四川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青年教師朱曉章之所以決定開公司,源於一次創業大賽。2014年中旬,即將博士畢業並留校任教的朱曉章,憑借可在三維空間實現10厘米精準定位的“鷹眼”項目,獲得了510萬天使投資。

投資人的認可和學校的政策支持讓朱曉章決定開辦公司。2015年2月,公司成立,初創團隊包括老師,在校博士和碩士生,還有從其他公司聘請的專業人員,一共30人左右。經過一年多發展,公司規模越做越大,目前已經過三輪融資,估值已經超過2億。與此同時,公司的核心技術指標也提升了10倍——空間定位精度由10厘米變成1厘米,達到世界領先,而且年內有望實現芯片化,定位系統成本也會降低二分之一左右。

在華僑大學教授江紹雄看來,通過經商可以將個人興趣愛好付諸實踐。江紹雄說:“知識本身就是價值”,他之所以創立廣告公司,並打造“艷遇中國”品牌的目的是,希望能把獨特的民族文化融入到生活,以反常識的方式實現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混搭。

除了開辦公司外,高校老師們也會到企業兼職,擔任專家顧問。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穆建剛是一家咨詢公司的首席專家,平時他會帶領一個研究小組,為企業提供管理咨詢、營銷策劃、形象設計傳播、廣告創意等,他告訴南方周末,“這些工作都與教研的專業相關,目的是做到產學研一體化。”

“高校老師開辦公司以理工科教授居多。相對於其他人文社科,商學院的老師經商的機會也比較多。”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楊建華對南方周末分析,高校老師的經商領域一般與專業相關,除了為增加收入外,老師們的另一個目的也是希望能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

引來的非議

如果不是開公司,電子科技大學的朱曉章大概會和其他青年教師們一樣,專註於走學術之路。如今作為公司負責人,本學期他只給本科生教夠68個課時的《Digital Logic》,其他時間他幾乎都在公司里。

和其他創業公司一樣,朱曉章的壓力也很大,他一天經常睡不到6小時。但朱曉章覺得自己是幸運的,高校老師的這個身份給他創業帶來了不少優勢。朱曉章發現,高校的老師一般表達能力比較強,當與客戶、合作夥伴做技術交流時,能夠清楚地把自己的產品講出來。此外,由於高校老師本身的學術背景,被質疑產品質量的情況就會少很多。

“而且在研發過程中,如果遇到技術困難,學校里各個方向的專家都有,容易獲得咨詢和指導。”朱曉章對南方周末說,“來我們公司打工的學生也收獲不少,他們能在公司研發團隊中同時獲得學校教授和企業資深工程師等多方面的能力培養。”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黃明也認為,“教授畢竟經過很多科研的鍛煉,有一定知識深度,做的東西比較專業,又能夠解釋清楚,所以比較容易被客戶接受。”

但是,對於在崗經商的高校老師而言,一方面要保證科研教學正常,另一方面又要花心思經商,為此高校老師經商常被質疑“不務正業”。

黃明經商多年,他身邊就從來沒斷過質疑聲。他最初辦工廠時,有同事就告到校長那里說,“一個教授不在實驗室老老實實刷試管做實驗,而是天天往工廠跑,這種人要開除,降級。”去年黃明在校門口開鹵菜店時,一開張就生意火爆,每天有很多人排隊,有人就嘲諷道:“這是黃老師雇的托兒。”還有人認為,黃明研發鹵菜這些簡單的產品是對教授資源的浪費,“這是小商小販做的生意,與教授的身份不相稱、不配位。”

面對批評聲,黃明並不在乎。他認為,“農業大學本身就該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教授的科研成果應該有所應用,如果不及時轉化,也是資源浪費。此外,食品安全並非小事,如果能夠通過規範和標準化的模式,保障食品衛生安全,這樣不僅能讓人們吃到放心產品,還能對行業起到示範作用。”

對於“教授經商”或“教授商人”的說法,華僑大學教授江紹雄認為“不太準確”。在他看來,教授經商並非全部以賺錢為目的。“老板和老師並不矛盾。老板也是老師,在企業里手把手教人,動手把自己的創意實現出來。當好老板的同時,也有助於教學。”他告訴南方周末。

不過,江紹雄也認為,“做企業確實需要投入相當的精力,教授們首先應該考慮辦公司與教學是否有雙向好處,如果拿捏不好,不僅傷害員工,還影響到教學。對教授而言,畢竟科研教學才是主心骨。”

在精力分配上,浙江大學的官寶紅教授絕大部分時間以科研教學為主,將公司交由企業團隊運行。南京農業大學的教授黃明在澎湃新聞的“問吧”里說:“我一天有60%的時間在做教學科研工作,剩下的40%花在了經營生意上。我不認為教授經商就是‘不務正業’。在我看來,教學研究和創業一起進行,才更有利於兩者的結合,避免科研脫離於實際。創業幾年下來,我已經擁有十幾項專利。”

電子科技大學的朱曉章則努力將公司的研發方向和自己的學術科研保持一致。為了更專註於技術研發,朱曉章把面向各行業的銷售及推廣交由行業合作夥伴執行,公司內部也有實業經驗豐富的合夥人負責日常運營和商務合作。

“純粹的教師團隊做企業,雖然技術優勢突出,但在財務分析、市場決策、人員管理,商務合作等方面可能存在經驗不足,有能力互補的合夥人一起盯盤很重要。”朱曉章說。

“導師老板”和“研究生民工”

高校教師經商的另一個重要優勢就是擁有大學生資源。

自研究生一年級開始,南京某大學地理專業的蘇飛只要沒有課,大部分時間都會去導師的公司幫忙。今年剛過完春節,由於項目比較集中,導師親自打電話喊他上班,蘇飛不得不放棄假期,提前回到公司。

這次經歷讓蘇飛真正見識了這個行業的工作狀態:每天蘇飛跟著公司的師兄做項目,設計圖紙,去現場勘探;他幾乎天天加班,有時工作到淩晨兩三點,第二天8點還要照常上班。有一次公司停電,疲憊不堪的蘇飛直接趴在桌子上睡著了。由於表現不錯,導師有意讓蘇飛畢業後留在公司上班,但他拒絕了,選擇考家鄉的公務員。

南寧某大學輕工與技術類的研究生馮齊也曾到過導師的農產品公司上班。公司距離學校不遠,沒有課程時,他便騎著自行車去公司幫忙。據馮齊介紹,在公司做的事情就是跟著領導,以公司的名義申請政府基金和項目。因為與自己專業的相關性不是太大,他主要負責搜集農產品行業和政策信息,涉及具體的技術問題則由公司領導去寫。

學生在導師公司上班,一般都有工資。在蘇飛出勤率最高,加班最多的那一個月,他拿到了2000元工資。不過合肥某大學機械專業研究生韓月娥的經歷是,“只有一點點。”在導師的公司上班快兩年的她,每天搭乘公司的班車,“跟正常上下班一樣的”。

自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李鵬死於導師工廠的新聞發生以來,關於“導師老板”和“研究生民工”的說法屢屢見諸報端。對於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以換取利益的行為,華僑大學教授江紹雄認為應該“鄙視”,“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生如果給予了有價值的創意,應該得到合理的報酬。做人要地道”。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呼籲“導師職權監督制當立”,他建議導師不能超越職權範圍,布置學生做與攻讀學位無關的事,“學生是否願意做,要聽學生的意見,導師要按勞動法規定給學生合法報酬”。

對於大學生來說,到導師公司實習也能獲得工資以外的好處。蘇飛在導師公司實習的最大收獲是,他做的項目最後成為他的畢業設計。由於親自參與實踐,加上導師及公司同事的指導,蘇飛的畢業論文完成得很順利,在盲審時得到了一個“推薦為校級優秀論文”的評閱意見。

馮齊的感受是,剛開始在導師公司里什麽都不懂,帶他的領導一點點教他寫規劃項目,“要先有大框架,然後列提綱。就像蓋房子一樣,先把骨架搭起來,再添磚加瓦,這是一個整體的邏輯。”

是否合規,說法不一

高校教師經商作為一種現象存在已久,至於其是否合規,不同地方的說法並不相同。

在2015年初創辦公司時,電子科技大學的年輕教師朱曉章專門查詢了當地相關政策。2014年11月,成都出臺了《促進國內外高校院所在蓉協同創新若幹政策措施》。通過這一被稱為“成都十條”的政策,朱曉章了解到教師創業不僅不被禁止,還可獲得創業補貼、融資補貼、科創幣等激勵。

朱曉章所在的電子科技大學也出臺政策,鼓勵教師和科研人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創辦“學科性公司”。此外學校還規定,項目主要科研人員轉讓自己技術持股的10%給學校,即可在保留教職的同時,試水創業。經過向校方詳細咨詢,朱曉章放心創辦了公司,在整個公司的股權結構中,學校占比5%左右。

北京也同樣鼓勵高校教師創業。2014年6月5日,《北京日報》發表一篇文章“大學教師兼職創業從此名正言順”。文章說,根據1月14日公布的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又一改革破冰政策——《京校十條》,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束縛得以進一步解開。北京市不僅鼓勵高校教師兼職創業、創辦企業,還規定科研人員在兼職中進行的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工作,可以作為其職稱評定的依據之一。

從國家層面看,也在鼓勵高校教師創業。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支持教師以對外轉讓、合作轉化、作價入股、自主創業等形式將科技成果產業化,並鼓勵帶領學生創新創業”。

這一政策出臺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黃明非常興奮,“以後可以光明正大地創業了。”黃明向南方周末透露,國家的政策出臺後,不少教授來向他討教經商經驗。有一個生科院的教授,主要研究土壤病態的微生物。以前他只註重理論,想著怎麽發表文章,而後束之高閣,久而久之技術也過時了。黃明在和他交流後,覺得他的東西很有應用價值,建議他把微生物通過工業發酵運用到土壤中,防治枯萎病,然後慢慢把產品轉為商品,將科研轉化成生產力。

然而,即使在國家鼓勵創新創業的背景下,不少高校對於教師經商的態度仍很模糊。華僑大學教授江紹雄說,“教授經商行為應該是默許的吧。對於我開辦公司,學校沒有表態,也沒有幹預。”

據南方周末了解,也有高校明令禁止老師經商。在研究生李鵬死於導師工廠的事情發生後,華東理工大學就對外表示,2007年學校明確規定,教師不允許在校外企業進行實質性兼職,個人也不能作為法定代表人開辦公司。2015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表示,將杜絕“一手辦學、一手經商”現象。

“高校對於教師經商的態度不一,可能與每個大學文化理念及學校主管部門的認知有關。”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楊建華對南方周末說,“但是在不違反國家法律框架,不影響教學科研和指導學生的情況下,教師通過開辦公司等方式,積極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是應該得到允許的。”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擔心,從產學研角度看,教授經商似乎是被鼓勵的,但從現代大學及教授的職責來看,鼓勵教授經商可能會產生大學商業化、教育功利化等問題。

“教授經商問題的核心在於,高校有沒有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用以明確和鑒定教授的職責行為,並能夠推進產學研一體化。”他認為,“如果建立了現代大學制度,教授開公司過程中,利用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的行為也能避免。”

(應受訪者要求,蘇飛、馮齊、韓月娥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8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