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廣用普通話教中文多年,目前已有七成小學開設普教中班,成效如何?當局委託大學進行的追蹤研究已經完成,本台取得仍未公開的終期報告,結論是沒有明顯證據,證明普教中能促進中文學習。
三年班中文堂,四十分鐘全程普通話。崇真小學二至四年班,所有班別的中文都是用普通話教授,亦是語常會委託教育學院,由二零一二年開始,追蹤研究的四間學校之一。
專家透過觀課、訪談、分析學生成績等,發現推行普教中時一些問題,例如有教師會叫學生分組讀、個別讀及輪流讀課文,但「為讀而讀」、未能深化知識。
有中學用廣東話教的一班,討論很熱烈,但普教中班則很靜。而且教學內容表面,本身成績好的學生感到缺乏挑戰,反而造成學習障礙。
還有師資問題,有學校起初用普通話教師教中文,他們本身不是中文本科,聽、講較好,但語文知識弱,有些就混淆了教普通話及教語文。
報告又提到教學用普通話,但考 TSA 時說話訓練又用廣東話,兩者不配合亦影響成效。研究中途語常會要求加入,學生聽說讀寫水平的量化比較,大部分班級,沒有顯著差異或者未能比較。
在「聽」方面,小五及中一普教中班較好;「讀」、就有四級普教中較優;「寫」、普教中在高小的優勢,到中二則逆轉;至於「說」、廣教中的學生較優,不過研究團隊多次強調﹛這樣的比較有先天局限。
因為學校一般將能力較高的新生,編入普教中班。最終結論是,沒有明顯證據證明,普教中對中文學習有促進作用,但普教中對中文科成績,沒有負面影響。
報告得出另一個結論是,若推行普教中,愈低年級開始成效會愈好。這份報告去年二月已經完成,但一直未發表,去年四月有議員追問何時公布,教育局表示等適當時候,本台亦嘗試用公開資料守則索取,但政府指可能妨礙內部討論,拒絕披露。
有推行普教中多年的小學,校長指近期多了家長要求重新以廣東話教中文,正打算全校諮詢,是否重開「廣教中」班。為何有家長想走「回頭路」呢?
雋詠與柏匡的媽媽,一人支持普教中、一人反對,小朋友就各有體會。這間小學二至四年級,推行普教中已經第八年,但學校即將會發問卷,諮詢是否重設廣東話中文班,主要是多了家長希望有選擇。
自從當局一九九九年,將普教中訂為遠程目標後,開設普教中班的小學及中學愈來愈多,最新調查已分別超過七成及三成六。但現時研究結論是,沒有證據普教中有助學生學中文,曾任語常會主席的田北辰認為,無謂再定出這「遠程目標」的時間表。
田北辰又質疑,報告做好一年多,但政府都不公布是有心拖延。據了解,教育局在七月初,即今屆立法會期最後一次會議,才提交教育事務委員會討論。
相由心生真係唔到你唔相,好似呢件潮媽咁,睇見佢個膊頭就已經知道佢係會帶埋囝囝去體驗公民抗命的黃絲打,所以特別怕囝囝將來同佢講「柿子」,被蝗語化消滅本土語言就該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