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供給側改革系列社論(四): 去杠桿迫在眉睫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173.html

作為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中的重要一環,去杠桿對於穩定經濟增長,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日前權威人士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去杠桿亦成為關鍵詞之一。

何謂杠桿?在經濟領域,是指通過借債,以較小的投入撬動大量資金、擴大經營規模,如個人融資融券、企業向銀行借貸、政府發行地方債等,都屬於“加杠桿”的行為。一般而言,業界大都采用負債/GDP的比例,作為監測杠桿率的指標。根據標準普爾今年初發布的數據,因低利率和公司舉債促使債務激增,中國債務與GDP之比已攀升至232%。5月10日穆迪則公布,涵蓋所有行業在內的中國債務已經增加至GDP的280%左右。

如果以信貸/GDP的比例計算,剛剛過去的2015年,每1元的信貸擴張,為中國的GDP帶來了0.27元的增長,創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11年時的水平為每1元對應0.59元。今年前4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13.1%,貸款同比增長14.4%。同時,GDP增速卻進一步下行,可見信貸投放對GDP的效用呈遞減趨勢。

杠桿乃“雙刃劍”,適度的杠桿對經濟有益,過高反而會拖累經濟發展。如今,高杠桿的負面作用正逐步體現。首先,中央和地方投資大多進入了基建等行業,而這些行業對經濟和就業的拉動作用已進入邊際效應遞減的階段,且加劇鋼鐵、水泥、電力等上遊行業的產能擴張,不利於去產能,阻礙了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加大投資的同時,投資回報率連續下探,截至目前已降至2%左右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對民間投資形成擠出效應。

其次,由於實體經濟整體不景氣、資金傳導不暢,高杠桿無疑會加重經濟波動。去年以來股市、匯市的波動,就反映了無法為實體經濟吸納的資金對金融市場造成的傷害。此外還會引發貧富分化加劇的負面效應,因信貸投放過多,很多未進入實體經濟,而是推高資產價格,令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因此,正如權威人士所言,當前最重要的是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積極穩妥推進去杠桿。在利用貨幣擴張刺激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持續遞減的情況下,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松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杠桿的幻想。

去杠桿有助於結構優化和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這一點已獲得共識。至於如何去杠桿,根本上還是要依靠市場化改革來實現。一方面,對於基建、房地產等產能飽和甚至過剩的行業,以及部分回報率偏低的行業,以市場化手段操作,投資該減則減。另一方面,推進匯率改革、資本項目開放等金融行業改革舉措。以韓國為例,曾成功將廣義貨幣(M2)增速從1990年代的均值20%大幅回落到2000年後的平均8%左右,其主要的舉措,即實行“去杠桿化”的市場化改革。

同時,要引導金融服務實體,防止資金空轉。資金之於實體,如水之於田,金融只有紮紮實實地服務好實體經濟,才能提高基礎資產質量。然而,當前我國的問題是新股申購等金融鏈條前端回報率過高,這對社會形成了一種“示範效應”,如此一來,少數有概念、有故事的高回報率項目自然贏得各路資金的青睞,導致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里空轉,不僅擡高了全社會的融資成本,也容易醞釀金融風險。

一言以蔽之,去杠桿既要堅持市場化改革,也要在微觀上有序打破剛性兌付,依法處置非法集資、一二級市場概念炒作等亂象,讓中國經濟重回健康發展軌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