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去年首屆亞洲CES展相比,影視文化元素在今年展會論壇中所占的戲份明顯增多。
國內電影票房2015年將近50%的增速推高了影視娛樂的討論熱度,也讓資本並購變得燥熱。今年展會分享的一個重要趨勢是,中美電影聯合制作將伴隨海外並購升溫,成為電影市場一個愈發普遍的現象,而“爆款”大片對票房貢獻占比的繼續增長,將讓更多電影投資方更關註影片質量和故事性。
2015年過後,中國電影票房增長了近50%,銀幕數增長近30%。萬達院線總裁曾茂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三四線城市是去年中國票房增長中最重要的一個引擎,導致一線城市票房占比從原來的40%下降到20%左右(但總量仍在上升),而與美國人年人均觀影次數相比,中國影院觀眾還有4倍的差距。業界預測,作為全球第二大票房的中國,有望在一年到一年半時間里超越美國,問鼎全球票房。
來自傳奇東方的CEO羅異(Peter Loehr)記得自己1997年第一次來中國時,當年中國一年出品的影片數量是60多部,2015年的產量是600多部。特別是最近兩年,中國電影票房市場的景氣讓一些美國制作室有動力來中國合拍電影。“不再像以前那樣好萊塢邀請幾個中國明星在電影里客串一下,未來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主題出現在全球影片中。”他說。
對於好萊塢影視公司而言,與中國人合拍電影也是繞開中國電影進口監管的一條捷徑。在CES展一場關於電影聯合制作的分論壇上,銀連鐵路資本有限公司合夥人傑弗瑞說,中國對進口電影進行配額制,每年允許34部海外電影進入中國市場,盡管隨著WTO協議,未來這個配額限制可能會放寬,但合拍片不屬於進口電影,對好萊塢而言是能更快獲益的一大利好。
《功夫熊貓3》是首部中美合拍的動畫電影,也是第一次動畫電影有中文和英文兩個版本。據中方團隊東方夢工廠電影創意負責人周佩玲稱,這部片中文語言的制作在上海完成,英文版是在美國制作,從美術開發、模型、貼圖、角色特效、數字匯景、剪輯等方面進行了3年的溝通與合作。
今年年初,萬達文化集團斥資35億美元收購美國傳奇影業公司,後者的年度巨制之一《魔獸》將在6月與萬達院線合作落地,雖然這並不屬於一部中美合拍影片,但業界普遍認可的一個趨勢是,資本層面的海外並購將和合拍電影一道變得頻繁。
去年開機的3D鴻篇巨制《長城》是一部令業績期待的中美合拍片,這是張藝謀導演的第一部英語電影,也是馬特·達蒙的第一部亞洲影片。這部被羅異(Peter Loehr)形容為“巨獸”的電影美方出品公司是傳奇影業與環球影業,中方則是中影和樂視影業。它擁有一個1300人的龐大團隊,對演員、導演的均提出了很高的挑戰。
在萬達院線總裁曾茂軍看來,真正能讓合拍片有實力沖擊票房、從而深得觀眾贊譽的是質量和故事性,投資人賺快錢的心態將逐漸讓位於慢工出細活。
中國電影市場2015年的數據顯示,4部票房10億以上的電影對總票房的貢獻度達到四分之一,一部《美人魚》就斬獲34億票房,而80部票房過億的電影在總票房貢獻占比高達90%。“接下來每年中國電影的總數可能會維持在600-700部規模,但高票房的精品電影數量將增加。”他說。
聯合制作的趨勢被談論得很多,這中間有什麽難度?“其實技術上不難,主要在觀念差異上。”曾茂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上海東方夢工廠電影創意負責人周佩玲持相似的觀點,她對本報記者說,更多是理念上的差異,有些制片人認為在好萊塢通行的方法照搬到中國,可能會水土不服。
“到中國去。”對於解決電影合拍中的觀念差異問題,5年前開始投資中國電影的華美銀行執行副總裁班尼特• 龐澤爾對好萊塢喊出這樣一句話。他說,中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了解中國電影提供了更多窗口,以投資為例,過去他們的投資更多依靠主觀判斷,而淘寶電影、微票兒、貓眼電影等線上購票渠道積累了大量觀眾偏好與營銷數據,這為影視投資提供了客觀的大數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