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尼龍獲利王 賠錢更要開工

2010-11-22 TCW




十五年前,中國業者大量擴充產 能,一場聚酯加工絲的殺戮戰場,淘汰了一大群台灣業者。當時的集盛紡織選擇了不一樣的路,這十年來,紡織業被稱為黃昏產業的年代,集盛營收卻能夠成長三 倍;而且除了金融海嘯那一年之外,還維持了十年發股息給股東的紀錄,成為台灣最賺錢的尼龍廠。

民國四十九年,葉守焞跟蘇家兄弟蘇阿琳、蘇信三人就來到了迪化街,從布商開始,到一起創辦了集盛,今年,剛好是創業五十年。

最關鍵的一年!對抗中國搶市,八十四年往上游走

十五年前(民國八十四年),是集盛最關鍵的一年,集盛董事長葉守焞說,當時集盛以生產聚酯加工絲為主,那時中國開始急起直追。

葉守焞當時判斷,如果不選擇變,殺價競爭勢不可避免。放在集盛眼前的有兩條路,往上游走,從加工絲往上做聚酯;第二條路走尼龍加工絲的上游,做尼龍粒。兩條路各有利基。

但第一條路做聚酯,將遇到強悍對手,甚至可用路上有猛虎來形容;有台塑集團王永慶、華隆翁大銘、東帝士陳由豪。

往尼龍粒走就是藍海嗎?其實未必,這條路上除了台化,還有新藝、力鵬、福大等相繼投入。集盛有生產尼龍加工絲的優勢,可以垂直整合,所以,可以試著走下去。

最危險的一年!金融海嘯堅持開工,保住原料供應

十五年後,部分業者一個個出局了,集盛壯大了。民國九十七年金融海嘯就能看出集盛的本事,那年尼龍原料己內醯胺(CPL)跟著原油大漲,七月每噸飆上了二千六百美元的天價,接著金融海嘯發生應聲大跌,十二月跌到了每噸一千二百多美元,上下居然報價差距有一倍。

「CPL連裝貨都沒有裝貨,就打四折,集盛平均存貨有三十幾億元,」葉守焞說,光庫存跌價損失十八億元。那時,台灣吹起了停工風潮,葉守焞做了一個大膽決定,盡可能的開工,並把產品賣出去;每噸二千六百美元買的,用一千八百美元賣出去。

「自由落體,它要掉下來的時候,你在那一段抓住,就可以不必落到地下,就可以避掉損失;再抓住,又可以省掉一點損失,」葉守焞說。這年集盛虧近十二億元,是上市以來虧損最多的一年。

這是一種智慧,一種求生存企圖心所淬煉出來的智慧。原來台灣因投入尼龍粒的業者多,CPL僅有一家中石化供應,產能遠遠不足,於是有六成需要靠進口。

集盛開工率是台灣最高的,效果就出來了,集盛繼續買CPL,上游供應商也能夠繼續營運,減少了損失。說好聽是危機中患難與共,說穿了就是維持買賣紀錄。

因為石化界有慣例,你原本每月買多少,例如三千噸,下個月還能買三千噸。但一旦不提貨了,等到景氣恢復,想買料門都沒有,一切重新開始,甚至還要用高出市場價的方式來進貨。

果然隔年出現了大反彈,集盛不僅因為維持開工保住了員工士氣,也因為原料供應無虞,成為當年台灣最賺錢的尼龍粒廠。然而,光光取得原料並不能保證企業的獲利能力,本身產品也要有競爭力。集盛又憑什麼跟別人不一樣?

葉守焞說,一定要靠自己,同樣的機器,就是能做出不同產品來。這就台灣廠商的本事,例如下游客戶有天馬行空的想法,潛水衣是尼龍做的,如果能加入竹炭,可在水底保溫。但要在纖維中加東西,並不容易。

要試產,得先停機,但連續性生產的機器,一停就是損失,機台少、彈性高的台灣業者,這點就是優勢了。

接著開始試做,要一百公斤的樣品,可能要兩千公斤的原料去試做,大大小小集盛一年要試個二十次,重點是,開發了,市場未必就會歡迎,但集盛照樣做,光尼龍絲應用有六十多種規格。

紡速是兩岸第一!每分鐘跑五千公尺,比高鐵還快

元大投顧研究員何耀仁說,集盛的尼龍絲高速紡技術是台灣頂尖的,中國找不到第二家。以速度來說,每分鐘可以跑五千公尺,比台灣高鐵還要快,中國廠要是跑三千公尺就很厲害的。秘訣就是尼龍粒是由研發、由創意開發出來的。

現在放在集盛眼前的,就是ECFA能不能降尼龍的關稅,增加競爭力;接著的問題是,在中國尼龍生產技術往上追上來的時候,集盛要如何繼續拉開距離。所以,葉守焞說,眼前是春天來了,但還要專心專業,繼續找未來的生存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