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迪化幫風雲再起

2010-11-22 TCW




初冬午後,距淡水河畔一百多公尺處的老街中,人潮聚集。操廣東腔的香港人、金髮老外,好奇的在一卷卷布料中穿梭;「要選布就去迪化街」,老輩台北人總這麼說。這裡是台灣布業的源頭。

鏡頭往南,十一月初,彰化埔鹽長長的貨櫃車排在工廠前等著搶貨,生產線二十四小時運作也無法滿足客戶需求;連在桃園停工三年多老舊設備,也被其他紡織業者搶著要,趕在農曆年前開工出貨。想從國外買新設備,但無論德國或日本的設備廠,訂單滿載要排到兩年後。

搶原料、搶布料、搶股票;紡織股成為台股二十二類股中,今年漲幅第六大的類股,漲幅較大盤高出十二倍。昔日的黃昏產業,如今變成了烈日高照的當紅產業。

十月中旬,棉花創下一百四十年來的新高價,目前全球仍缺四百多萬噸的棉花,而且光中國今年就增加了一百億件的成衣新需求。供給跟不上需求,「台灣紡織業生意很好,下個月報價上漲會更嚇人。」一位上市紡織股董事長說。

彰化、雲林、台南的紡織聚落,與台北迪化街、南京西路一帶布商,有個共同點,他們多數發跡自淡水河畔的大稻埕。

彈丸地發跡:不到一平方公里土地聚成紡織幫

對照今日街道,大稻埕範圍乃以迪化街為核心畫一個圓,包括民權西路以南、忠孝西路以北、重慶北路以西、西鄰淡水河一帶,面積約○‧九平方公里。早在一八八 五年,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便將大稻埕開闢為台灣首善之區,並建立台灣第一座火車站。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此處被稱為永樂町,台灣七○%布料批發商,均集 中在此,尤以現今南京西路、迪化街一帶,最為密集。

雖然大稻埕聚集南北貨、中藥商、食品糧行,但以布商最有名,也是該地區上市櫃最多的族群。目前上市櫃五十六檔紡織股,由大稻埕起家者,達九成以上。一百多 年來,儘管許多布商轉為生產製造,如今台股以「14」開頭的四十多家上市紡織股中,仍有十一家總部設在這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內,密集度可見一斑。

這?堨i稱作台灣紡織業的「總部區」,這些布商起家的老闆們,則被外界稱為「迪化幫」。

口袋超級深:上市公司,只是財富冰山一角

這個百年商幫,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商幫,也是台灣最富有的商幫。

他們的口袋,如同迪化街典型建築,窄而深,門面不起眼,往裡走卻深不可測。他們行為低調,穿著普通,但手握大批土地、紡織原料,家族事業多數未上市,上市 公司只是他們的財富冰山一角,冰山下的遠比冰山上多。保守估計,單就個人身價,不含公司資產,這批人的財富便高達一千億元以上,不用舉債就可建造二棟台北 一○一大樓。

今年以來,紡織股因棉花價格上揚、新興市場內需成長、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等效應下,由黑翻紅,十月份紡織類股指數更創下十年新高。投資人開始把焦點從竹科轉向迪化街,沉寂多年的「迪化幫」,再度被注意。

其實,紡織股衝上十年新高前,來自迪化街的金主們,早已壓寶他們的鄰居。

本業超吸金:金主抬股價,銀行拜託借錢

清末與日治時代,迪化街就是地下錢莊重鎮,根據當地永樂里里長陳鳳揚說法,日據時代從海外來的南北貨,還沒到大稻埕碼頭,許多商人就捧著現金去碼頭搶貨,現金不足者,便向地下錢莊商借。

其後,民國七、八十年代,股市當紅,股市墊丙(經由不合法取得融資買進或融券賣出股票的代墊資金)年息高達二、三○%,吸引許多迪化街富商改行當金主。南 京西路二三九巷是當年聞名的金主巷,金主們穿著短褲木屐,泡茶聊天,彈指間調撥資金,動輒上億。如今,窄窄四公尺寬的巷弄兩邊,仍以布料批發商居多,據說 仍有少數金主以該巷為聚點,投資、放款、兼打探消息。

這批金主只愛做熟悉的股票,不碰電子股。過去十年電子股當道,傳產股式微,於是他們將資金轉往中國、香港投資傳產股,並在兩岸三地大賺地產錢。如今,他們認為台灣紡織業有機會,又回頭力捧他們最熟悉的股票。

一位與迪化街金主互動達二十年的證券營業員,轉述金主圈看法:「因為ECFA,傳產股的本益比沒有理由在十倍以下。紡織股則從南紡、新纖、力麗、力鵬開 始,只要是產業龍頭股,不會倒的,他們就敢買。而且,過去他們看過南紡、新纖五、六十元以上的價位,現在怎麼看,怎麼便宜!」

該營業員形容這批金主,不只是鮭魚返鄉,「是大鯊魚,錢多得不得了,」光在一個營業員身上,下單就能以億起跳,而且投資股市資金「只用到零頭而已」。

此外,這批金主因為對迪化街紡織業者極了解,認為五都大選後,紡織股雖可能走跌,但「多家公司辦現金增資、擴廠、買廠,顯示公司派信心十足。紡織股長多應該不會假。」因此長線看好,就算逢高拉回,「也不至於大倒貨。」

不只金主,就連銀行也捧著錢上門。一位紡織迪化幫核心業者說:「銀行很現實,景氣不好時抽我們銀根,現在把利息從三%降到二%,二%降到一%,無擔保也能借到錢。」

集盛董事長葉守焞證實:「今年初,我向銀行說不借了,結果銀行把利息降到○‧九%,還把擔保品還給我,給我一百億元額度,求我繼續借錢。」

錢是長眼睛的,資金同時往迪化街周邊匯流,顯示紡織業正在大翻身。

紡織迪化幫主要有四個族群,其一,日治時代便赴迪化街發展的台南幫創始人侯雨利、中和紡織葉山母、萬源紡織杜萬全、新光集團創始人吳火獅、聯發創始人葉進德、德隆集團創始人陳登修等。

十年黃金盛世:過去台股上萬點,股價三位數

這些人從買布販布起家,累積了雄厚資產,到了今天仍在台北市擁有精華土地,如杜萬全今年四月過世前,住在仁愛路占地六百多坪的房子。

又例如中和紡織雖不上市,但葉山母是士林大地主士電的常董。另一個葉家葉進德,除了聯發之外,還有四家紡織公司,檯面下的財產遠比檯面上多。

其二,隨國民政府遷台,約民國四十年代開始在迪化街發展的上海幫與山東幫,例如潤泰集團創始人尹書田、正大尼龍創始人何朝育等。

尹家在山東幫中,發展最為興盛,從紡織跨足了營建、零售業,現在更打造出中國零售量販業龍頭大潤發。何朝育家族雖然已不生產尼龍,但光是新店、北投的土地資產便超過百億元。

其三,民國四、五十年代,力麗集團創始人郭木生、集盛蘇阿琳家族與後期的宜進實業詹正田等本省幫,從桃園、彰化鄉下,落腳迪化街。他們也從布莊開始,再承接日本的紡織技術,一路從織布、染整,往上游的化纖產業發展,是今天台灣紡織業的主軸產業。

其四,六、七十年代赴迪化街發展的翁明昌家族、陳由豪家族、王又曾家族。翁大銘將華隆發揚光大,一度在紡織化纖的規模稱霸全台;陳由豪是台南的紡織家族陳家的第二代,但他跑到迪化街發展,創東帝士集團。至於王又曾承接嘉麵之後,從大宗物資,跨到當年當紅的紡織領域。

七十年代,紡織業成為第一大創匯產業,迪化街布行紛紛轉型進入紡織上下游的生產製造,人稱「加工絲五虎」的聯發、集盛、力麗、宜進、宏益五家聚酯纖維廠,也在此時崛起。

民國八十六年,台灣紡織出口創匯創歷史新高,那一波萬點行情,缺了紡織股,還真的演不成戲。再加上迪化街金主拉抬,最紅的三檔股票是華隆、中興紡織、新纖,被稱「紡織三劍客」,其餘紡織股也因為資金匯集,個個紅光滿面。

台股登上一萬點時,紡織股超過二十檔站上三位數,包括南染、南紡、東和、華隆等,均與迪化街有淵源。當年翁大銘、陳由豪、中興紡織董事長周音喜等人,都是台股叱吒風雲的人物。所謂的股市四大天王,如雷伯龍等人,也以炒作紡織三劍客聞名。

十年繁華落盡:產業外移大陸,金主也走了

對老一輩的商人而言,迪化街是令人嚮往的商業寶地。對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也不例外。

聯發紡織董事長葉清澤透露,王永慶生前數年最愛到的地方,就是迪化街,他經常到昔日德記洋行,也就是聯發公司八樓,靜默的看著大稻埕,遙想當年父親王長庚划著小船,年幼的王永慶就蹲在船上,順著新店溪到這裡賣茶葉的情景。

王永慶到迪化街,會問葉清澤:「小時候吃的鷄捲店還在嗎?」王永慶的司機跟葉清澤說,不曾看過王永慶同一個地方去十幾次。

但對迪化幫以外的年輕創業者而言,迪化街早已繁華落盡,只有農曆年前採買年貨時才會想起,產業明星早已移至新竹科學園區。

這十年,發生了什麼事?

十年間,紡織業不管是產值還是創匯都幾乎折半。就連上市的紡織類股,也少掉四成,從七十七家掉為四十七家。

「新纖代號1409,前面也空了,後面也空了。(編按:指上市紡織股編號從1402直接跳到1409,1409以後也有多處不連號)」新纖董事長吳東昇形容。

為何紡織業由盛而衰?

其一,政府產業政策重心轉向電子,享有高額稅負減免,紡織則無,資金與人才大量轉向電子。

力鵬總經理林文仲說:「別說想要跟電子業一樣有減稅,連(向政府)申請研發專案,都被質疑說紡織業哪需要研發?」吳東昇也說:「過去(政府)太偏重新科技,好像有通電的才是產業。」

其二,成本高漲,產業外移。紡織迪化幫走了,迪化街金主也跟著走了,十年紡織股無人抬轎,自然趴地不起。

十年河東河西:有人擴張過度陣亡,有人熬成龍頭

其三,部分業者投資失利波及本業,或是擴張太快使產能過剩,惡性競爭,售價長期低於成本,部分公司出現連年虧損。

翁大銘、陳由豪、王又曾這些人從迪化街茁壯,更將產業延伸到迪化街之外,不僅操作資本市場;翁大銘更曾經當選立法委員,王又曾更是國民黨中常委,這些人縱橫政商兩界,但問題也來了。

他們有的跨足銀行、保險、百貨與電信,卻沒有一個轉投資公司具備業界競爭力,例如國華人壽、中華銀行等,始終沒辦法擠進一流的壽險或銀行,甚至發生掏空問題。

葉守焞認為:「不專心本業,是(上述業者失敗)主要原因。」

此外,快速擴張短期內雖為台灣紡織業帶來的龐大外匯收益,但卻埋下台灣紡織由盛轉衰的伏筆。

當年翁大銘曾經跟王永慶拚過化纖產能第一的寶座,王又曾也祭出進軍化纖產業的擴張計畫,當時台股很熱,他們輕易就能從股市募集大量資金,自己大擴廠,也帶 動一波擴廠潮,宏洲、東和、新藝、福大、聚隆等紛紛跟進。如今,宏洲近十年虧九年,東和賣掉舊廠房才轉虧為盈,新藝下市了,福大則是賣土地還債,聚隆透過 減資才活過來。

此時,大陸同業也瘋狂擴建產能。吳東昇這樣比喻:「高速公路上有一台大卡車亂開,我們就不要跟他搶那個路,我們下高速公路,開自己的路。」

回頭來看,野心太大、太容易取得資金,不見得是好事。當年沒參加擴廠大賽的迪化街業者,有的退出生產轉當金主,有的專心本業,新纖、力麗、集盛、聯發這些迪化街家族,十幾年來,默默往轉型、升級的方向走。

十年間,許多迪化街紡織業者,在政府不理、股市不看、爹不疼娘不愛的冷峻中,勒緊褲帶熬著。葉守焞形容:「這十年,我們淨值超過十元,但股價只有兩、三元,總共有過兩次,心?堳傿h,但能怎麼樣?因為大家這樣看我們(夕陽產業)。」

基本面好轉:搶廠房設備,甚至出現增資潮

如今,他們從戰壕?堛戎X來,存活且更勇健。他們基本面轉好了嗎?數字會說話。據證交所統計,紡織股前三季毛利率為一一‧六%,較去年增加一‧五個百分點,營收成長二六‧六%,稅後淨利更增長一六○‧一%!

此外,紡織迪化幫還出現三個現象:第一,出局者的廠房設備,被存活者低價搶進。例如,下市的華隆、中興紡織、東雲,留下來的舊廠房設備,被活下來的紡織迪化幫買走了。

在台南,宜進買下了東和的舊化纖設備以及三萬三千坪的土地廠房。在桃園,嘉食化舊廠被拍賣,被遠東集團買下,迪化街的紡織業者也一擁而上,宜進、宏遠都想跟遠東集團購買這批舊設備。

第二,大買新機器。台塑集團福懋公司,一口氣要添增五百多台的機台。新纖、集盛、力麗也準備添購機台,十台、二十台分批買進,擴充台灣產能。

第三,紡織業出現十多年沒有的增資潮,今年以來,宜進、聚隆、新纖、力麗都增資。新纖近期甚至將定價每股十元上調為每股十三元,顯然看好後市。

從窄巷走向國際:他們氣夠長,藉ECFA一夕翻身

這群人還擁有兩項競爭優勢:一、完整的產業鏈,二、創新技術。

吳東昇分析,台灣紡織業雖然有些移出去,但產業鏈仍互相連結,中上下游紡織業者經常聚會,交換意見。「現在很多創新,不只單一布廠開發,必須從原料端創 新,整個連在一起,大家一起做,原料端、POY(聚酯絲)、DTY(加工絲)、紡織、布的開發一起來,台灣優勢在這裡。」

透過上中游一體往前推,即便很多新技術由日本或是歐美大廠發明,但真正能量產的是台灣。而且迪化幫業者變得快,超細纖維由台灣首先量化,大陸跟進後,台灣業者又轉往功能系纖維,例如透氣排汗、抗菌防紫外線等,確保競爭優勢。

明年元月一日ECFA正式實施,紡織業一百三十六項產品關稅逐漸降到零,包含當前台灣最有競爭力的加工絲產業,業界正摩拳擦掌布局著。

然而,與其說是外部因素讓紡織股復活,不如說是他們氣夠長、口袋夠深,自己撐得久,終於等到翻身時機。

下一次,當你走入迪化街一帶,別小看這些老舊的建築,也許某位身價百億的紡織老闆,正埋頭研究如何從上下游整合開發新材質,讓它們變成世界名牌的新款式,或成為飛機、汽車、潛水設備不可或缺的材料。古老巷弄中,至今仍臥虎藏龍,許多你不知道的全球第一,正藏身其中。

【延伸閱讀】基本面好轉,紡織股翻紅! 營收年成長 26.6% 稅後淨利年成長 160.1% 毛利率年成長 1.5個百分點 註:1.紡織類股整體營收、淨利、毛利率以今年前3季與去年同期比較;2.股價指數漲幅計算區間為2010年5月13日~11月12日 資料來源:Google Finance

【延伸閱讀】一群小夥計變最富有商幫——迪化幫百年大事紀

聚落形成清咸豐6年(1856):漳泉械鬥,泉州人從艋舺移居到大稻埕 清光緒11年(1885):劉銘傳出任台灣巡撫,將大稻埕開闢為台灣首善之區 日治時代(1896):迪化街稱為永樂町。當時台灣七成布料批發商都集中此地 民國15年:台南幫創始人侯雨利在迪化街開設新復興布行,吳修齊和胞弟吳尊賢也先後到侯雨利門下拜師學藝 民國16年:前台鳳董事長謝成源從父親手上接下布莊義裕行,隻身直接赴日採購,打破日商壟斷進口 民國23年:吳修齊自行創業,在迪化街開設新和興布行 民國28年:新光企業集團創辦人吳火獅在小川布行擔任總經理,負責棉布批發 民國33年:統一集團創辦人高清愿到新和興布行當囝仔工,從學徒幹起

奠基期 民國34年:吳火獅在現在的南京西路自立門戶,成立新光商行 民國36年:政府以新疆省省會迪化來命名 民國38年:高清愿與舊日同事共組德興布行,經營布料生意 民國43年:美援時代,政府全力扶持紡織業以供民生需求,迪化街布莊轉型紡織生產 吳火獅同年成立新光紡織和中國人造纖維公司,為台灣第一家生產人造棉及人造絲棉公司

極盛期 民國60年代:紡織成為出口第一大創匯產業 紡織上下游成形,聯發、集盛、力麗、宜進、宏益五家聚酯纖維廠崛起 民國70年代:成衣染整業者因新台幣升值、工資高漲,大量外移大陸及越南

沒落期 民國80年代:新台幣升破三十元,紡織業上中下游幾乎整廠輸出到對岸 民國90年代:走向機能性材質研發,遠紡、力麗、台化、儒鴻成為愛迪達、耐吉、杜邦的主要材質供應商

谷底翻升 民國98年:大陸工資高漲、ECFA效應,吸引業者擴大在台灣設廠 民國99年:新興市場服裝需求帶動棉花、人造纖維等紡織品需求,業者營收、毛利與淨利全面翻揚,台灣紡織業上中下游出現全面復甦景象

資料來源:歷史傳記、論文資料

【延伸閱讀】9成紡織上市公司在這發跡! 新纖:創辦人為新光集團吳火獅。目前由4子吳東昇擔任董座 市值:250億

理隆:國內最大花式紡紗廠 市值:15.3億

尹書田:集團接班人為尹衍樑,如今企業轉型跨足6大產業 市值:1,063.5億(潤泰集團)

大統染:屬聯發體系,產品以運動用纖維布料為主 市值:9.4億

宏益:台灣流行服裝最專業的加工絲廠 市值:19.8億

宏洲:老牌紡織廠,宜進是最大法人股東 市值:17.3

聯發:布商世家,專業加工絲製造知名廠商 市值:48.1億

三洋纖:亞洲唯一會生產高強力產業用聚丙烯 (PP)纖維廠 市值:6.3億

立益:同屬集盛蘇家體系 市值:11.1億

集盛:紡織業第一家整廠全自動化作業工廠 市值:73.4億

力麗、力鵬:力麗集團為全球第2大、亞洲第1大尼龍一貫聚合廠 市值:223.5億(合併)

宜進:曾推出「海鷗牌」加工絲名譟一時 市值:32.7億

註:1.市值為11月15日資料2.圖為具代表性公司 資料來源:Cmon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