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相比互聯網+,“實體店+”,有實體店作為根基,多了些厚重感,後續發力更強悍。

過去一段時間,“實體店不行了”傳言不絕於耳。事實如何呢?在電商的沖擊下,仍有很多實體店強大的生命證明其不可撼動的市場地位。宜家發布2015年財報稱,其本財年總銷售額達到319億歐元,增長了11.2%。名創優品創辦不到兩年,營業額已突破50億。實體店真的不行了麽?建議往下看完再做結論。

宜家火爆背後影射新觀念 

說起“宜家”,不論男女老少,想到的多是溢美之詞。宜家“爆款”的背後,影射人們消費標註發生了改變,從一味註重價格和質量,轉變為越來越重視商品賦予的個性表達、群體歸屬和情感認同等價值。這要求實體店要擯棄原先傳統的運營觀念,運用好互聯網工具實現更快速的叠代,不斷地靠近用戶,貼近用戶的真實需求。

“實體店+”而非“互聯網+” 

據統計,宜家目前在全球50個國家擁有361家門店,每年訪問量有8.21億人,去年官網宜家.com吸引了16億消費者。去年銷售額增長的11.2%部分,是結合電商功能的新店主要貢獻。很明顯“實體店+互聯網”為宜家的發展帶來新的增長空間。         

實體店轉型重在“實體店+”,小編沒說錯,是“實體店+”,而不是“互聯網+”。“實體店+”強調的是在實體店運營的基礎上融合互聯網元素助力門店發展,而不是為了迎合外界的風口去盲目轉型。

相比互聯網+,“實體店+”,有實體店作為根基,多了些厚重感,後續發力更強悍。看看宜家是怎麽做的,希望大家有所啟發。

宜家:線上只做宣傳,不做交易 

宜家線上電商只起宣傳作用,不做交易。通過建立強大的自媒體矩陣,包括信息完善、官方網站等,開發線上商城和APP,用戶快速檢索想要的物品,可以看產品,看信息,看庫存,生成購物清單,可就是偏偏不可以購買。購物單是方便用戶在實體店憑信息指引找到貨物。

在激烈的電商環境下,考慮到顧客在網頁瀏覽宜家的頁面,常常貨比三家。在看到同款後,價格低於宜家不排除會下單購買。與其為他人做嫁衣,不如不做交易。

宜家做線上不做交易,“高冷”背後是對品牌的精準定位。現在很多實體店已經意識到打通線上渠道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分析,到底是革誰的命都沒弄清,錢燒了大把,結果線上不但不能助力下線,反而成了累贅。所以,門店轉型要清楚自身定位,明確目標,切忌浮躁跟風。

互補營銷:用餐廳宣傳家具 

宜家有三大寶:瑞士肉丸、冰淇淋、免費續杯。在宜家餐廳,幾塊錢的小吃比比皆是,6塊錢續杯隨便喝,以至於消費者產生錯覺就是,吃越多賺得越多。他們會不會虧本?據2015財年,宜家中國餐廳銷售額達1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其中國銷售總額的十分之一。

當消費者還在善良地擔心宜家會不會虧本時,他已經消費了單價更高的家具產品。家具和餐飲優勢互補,用食物去推銷家具產品,也是宜家營銷的亮點之一。瑞典風味餐廳解決了顧客飯點離場的尷尬,顧客可以在宜家待上一整天,客留時間越長,越容易發生“關系”,產品轉化率越高。

對於實體店,讓消費者覺得賺了,那就成功了,如果讓消費者“心痛著”離開,那就別指望有二次消費。“10元店”名創優品那麽火,也是因為顧客覺得買賺了。

空間體驗核心在於:感動用戶 

宜家以販賣“生活理念”的體驗式服務,聞名於全球。它用創意和設計營造家的感覺,讓消費者在藝術氣息中一次次被感動。

宜家的體驗感有多棒?棒到我們都說它賣的不是家具而是生活空間。當用戶對購買怎樣類型的家具毫無頭緒的時,宜家通過實景生活空間告訴你該怎麽辦。誰不想先看看自己裝修出來的房子真實情景是什麽樣的?宜家直接把生活空間切割出來告訴用戶,感動用戶,幫助用戶找到自己需求。

空間體驗感是實體店轉型中必須看重的一點,在同質化嚴重的“千店一面”,要讓消費者記住你,就必須有獨特體驗感。目前,實體店中做得比較好的KK館,采用“前店後館”模式,後館集書吧、咖啡、沙龍於一體,主打感性體驗,體給消費者良好的體驗感。

口碑營銷:在最擅長的領域發力 

對於多數實體店而言,線上與精細化的電商競爭存在弱勢,宜家線上最大的弊端是弱化其場景化的營銷模式,與其與同行打價格站,拼流量。幹脆我就只做宣傳,不做交易。

對於競爭激烈的家具行業,宜家的質量不一定是最好,價格也不一定最低的。但是它卻將場景化營銷做到極致。宜家的生活空間、創意設計、產品故事,這些都不斷地給顧客驚喜,為宜家贏得業內好口碑。

口碑傳播營銷,帶來新顧客前來體驗,新顧客又會成為第二波口碑傳播者。如此;良性循環,是所有實體店運營的關鍵所在。

總結:不論我們曾經多少次調侃實體店“廉頗老矣”。不可否認的是,實體店,目前仍是中國消費渠道的主流。實體店不是真的不行了,是時代的飛快發展要求,它要在以更快地速度實現叠代。所謂的“關店潮”,淘汰的是不適應市場競爭的企業,留下是市場生命力更強的“精銳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