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公民巡視】橫幅里的女生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824

別忘了女生“顏值”“氣質”之外的東西;也不要傷害“沈默的少數人”。

被放在三八“婦女節”前一天的三七“女生節”,已然成為近些年大學生校園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這一天,橫幅是最重頭的,也是每年被大家談論最多的。但各地高校校園里迎風飄揚的“女生節”橫幅中,有幾條格外刺眼,像“春風十里,不如睡你”、“你的引力‘波太大’我HOLD不住”……乍一看這些橫幅的標語,似乎體現了男生對女生的贊美,倒不如說體現了一部分異性戀男生赤裸裸的欲望,令女生反感的同時,也令很多男生感到不快。

我和身邊同學談到這些“刺眼的橫幅”時,大家都認為其背後是一種“集體性騷擾”,某學校甚至有針鋒相對者招來了55名小夥伴,號召大家“拿起你的訂書機”,用它將事先在A4紙上打印好的反對答語訂到上述橫幅下方。

當然,這樣的橫幅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橫幅並沒有惡意。我們班男生2015年做的橫幅里,就寫有“佳人皆心儀,賢淑雨萌朦”;隔壁清華的女生們,在2016年也看到了工科男生“霸氣”的橫幅留言:“女神,別玩原子彈了,跟我回家吧!”不過,正如你所看到的一樣,這類橫幅作品,本意是在誠心誇贊女生,可誇贊的側重點依然是靚麗的外表與“賢淑”的氣質,價值落點依然是婚姻取向——君不見,按照橫幅的邏輯,即使是能玩得起原子彈的工科女生,在被誇“女神”、跟男生修成正果“回家”後,也得放棄一部分自己的職業理想。

我自然不會因為一條橫幅的性別偏見,就全盤否定男生們的精心準備與辛勤付出。不過,在女生們努力完成性別角色期待,像盧梭在《愛彌兒》中所言,“等待她自己成為一個布娃娃的時刻”時,男生們恐怕也得吞下自己的眼淚,同為男性刻板性別氣質規訓的受害者。

也有三觀比較正的“女生節”橫幅,突出專業特點,幽默風趣,主題側重於對女性智識的欣賞。這次北大哲學系男生創作的橫幅“康德初生,海德格爾初盛,追問十里,不如你”就是如此:男女並肩追問哲學問題,女學霸太優秀,男孩子只好甘拜下風。

有“女生節”亦有“男生節”,二者遙相呼應,寫橫幅送早餐實現心願等種種節日戲碼,往往也是男女生之間相互的行為——如僅僅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並不能武斷地做出“女生節不可過”的結論。但看了這麽多“女生節”橫幅,我對橫幅背後的節日現狀有兩點憂慮:

一是,本來與“男生節”互補的“女生節”,逐漸有替代一天後的性別平權運動本尊“婦女節”的趨勢。這有“婦女”一詞的定義被窄化,甚至被汙名化的原因:自認為正值青春的大學女性,無法接受“婦女”之“婦”所承載的“潑婦”“小媳婦”“家庭主婦”之印象,反而囿於社會對女性“年輕”這一價值的看重,希望自己可以一直是年輕可愛的“女生”。以社會學的反思視角來看,“女生”與“婦女”兩個詞都同樣負擔著本不該承受的刻板印象,而這恰恰是需要婦女節所應有的平權行動與意識提升來匡正的;以社交性質為主的“女生節”,無法承受這一重擔——更何況,倘若社會上一部分女性只過“女生節”,另一部分女性才過“婦女節”,由此形成的女性內部基於年齡與婚姻狀況的區隔,將使女生們沈醉於象牙塔里暫時而虛幻的“性別紅利”中,忽視了幾年後的自己將面臨的女性就業、婚姻、生育等平權議題。

二是,“女生節”(包括“男生節”)的慶祝方式中有“隱性社交強制”與“忽略多元”的傾向。大學異性戀群體有交友需求無可厚非,可當“女生節”與“男生節”順著這種需求逐年增強了戀愛甚至是性的意味,性少數群體的身份就在這樣的節日里更顯得尷尬:“女同性戀被迫接受異性戀男生的與戀愛或性相關的示好,被迫參與進那些異性戀範式的遊戲里;男同性戀則被當做一種反向的‘承諾’和‘饋贈’獻給女性,成為嘲諷和歧視的對象;而第三性別、跨性別、泛性戀……又陷入了迷之沈默。”說到這里,又想起一條“女生節”橫幅,它真實地懸掛在某所校園里:“五三女生一出現,電機再無同性戀”。

僅僅是一名高校學生,或許並不能力挽狂瀾,改變整個學校的“女生節”慶祝方式,但作為女生,即使過完“三七”也要按照本意好好過“三八”;作為男生,即使在橫幅里誇完女生外表,也別忘了“顏值”“氣質”之外的東西;不管哪種性別,都不要讓橫幅上的話語對沈默的少數人構成二次傷害——這些,我們總是可以做到的。

我期待,在一年後的“女生節”那天,那些橫幅將有些微的可喜的變化。

(作者為北京大學大二學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7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