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什麽是馬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5076.html

為什麽是馬里?

一財網 陳曉晨 2015-11-22 11:33:00

法國對馬里政治都是深度介入的。從這次襲擊選擇的時機上看,恐怖分子在一個法國深度介入的前殖民地發動襲擊,而且是在南方的首都(而非北方)發動一起針對外國人居住酒店的襲擊,很可能就是利用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制造和擴大恐怖氛圍。

馬里在哪里?為什麽是馬里?這是馬里發生恐怖襲擊、並導致三名中國人遇害之後,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

首先,需要了解三個關於馬里的事實:這個國家處在撒哈拉沙漠邊緣,是阿拉伯文化圈和黑人文化圈的結合部,還是法國的前殖民地。

馬里位於西非,在撒哈拉沙漠的南緣。這里又被稱為“薩赫勒”——阿拉伯語意為“邊緣”,指沙漠邊緣。馬里北部與阿爾及利亞、毛里塔尼亞、尼日爾接壤,地廣人稀,從南方來的政治力量很難到達那里並站穩腳跟,因此長期以來都是著名的“三不管”地帶。

“薩赫勒”地區是北方的阿拉伯文化圈和南方的土著黑人文化圈的結合部。這是理解馬里局勢的根本:北方的圖阿雷格人(屬柏柏爾人,原系遊牧民族,人種為白人)和南方的黑人之間長期對立,還長期存在圖阿雷格分離主義武裝。而各種恐怖組織就是利用這種對立造成的緊張態勢在馬里擴大勢力。

馬里還是法國前殖民地。至今,法國對馬里政治都是深度介入的。從這次襲擊選擇的時機上看,恐怖分子在一個法國深度介入的前殖民地發動襲擊,而且是在南方的首都(而非北方)發動一起針對外國人居住酒店的襲擊,很可能就是利用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制造和擴大恐怖氛圍。還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即發動襲擊者本身受到“伊斯蘭國”(ISIS)的影響——與巴黎事件相互策應。

以上這些是理解馬里政局的基本事實。而近三年來馬里政局的動蕩,要追溯到利比亞戰爭、法國幹涉和“伊斯蘭國”壯大。

馬里境內長期存在至少四類勢力:巴馬科政府(本身也時常更叠)、圖阿雷格分離組織(以“阿紮瓦德”民族解放軍為代表)、各類“聖戰”和恐怖組織、法國和外來勢力。到2011年,“基地組織”馬格里布分支已經存在(原名為“薩拉菲斯特”,後被“基地組織”收編),但始終未成大氣候。分離主義武裝圖阿雷格一度與法國人合作,維持秩序。他們之間的結盟關系複雜而多變,但維持著微妙平衡。

馬里局勢急轉直下發生在2011年與2012年之交,這個時間點並非偶然,而是利比亞戰爭的延伸。在利比亞卡紮菲政權垮臺後,卡紮菲對遊牧民族的制約突然消失,前政權的武裝和各派散兵遊勇通過尼日爾湧入馬里北部這個“三不管”地帶,而且源源不斷地帶來了卡紮菲武器庫里的軍火。如此一來,“基地組織”馬格里布分支和其他各派武裝力量一下子壯大了起來,並與圖阿雷格分離武裝暫時結盟,使後者能夠從北向南橫掃馬里全境,一度兵臨首都巴馬科城外,城中還發生了恐怖組織的襲擊事件。

在這種危急情況下,法國直接派兵介入馬里,向分離武裝和恐怖組織發動猛攻,奪回馬里大部。到2013年底,法國宣布在馬里的軍事行動勝利結束,逐漸撤軍。然而,這種“勝利”更多是在表面上;恐怖組織被擊潰、打散、離開其北部根據地,但並未被完全消滅。他們以“融入民眾”(巴馬科政權高官語)的方式滲透進各個城市,包括巴馬科。而組織架構被打散,又給了“伊斯蘭國”以可乘之機。

2014年,“伊斯蘭國”崛起,給全世界的各種“聖戰”組織帶來沖擊。東到阿富汗、西到馬里,全世界的“聖戰”組織都面臨“伊斯蘭國”的“挖角”。此前,前“基地組織”指揮官貝勒穆赫塔爾離開“基地組織”,創立了“血盟者”組織,後幾經合並成為“納賽爾主義獨立運動”,但一直宣誓效忠“基地組織”。從2014年起,“納賽爾主義獨立運動”又面臨新興的“伊斯蘭國”的滲透。今年5月,該組織一名高級指揮官宣稱效忠“伊斯蘭國”,顯示其內部的分裂。

本來就激進的恐怖組織,面臨更為激進的“伊斯蘭國”的“挖角”,會產生兩個影響:一些人員可能投到“伊斯蘭國”麾下,發動恐怖襲擊;而在這種壓力下,原“基地組織”和其他組織也會以發動襲擊的方式顯示其存在感。在諸多合力下,發生巴馬科襲擊慘案,其原因也就清晰了。(作者為本報特約記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楊小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2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