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現代化成未來十三五農業主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4631.html

現代化成未來十三五農業主題

一財網 邵海鵬 2015-10-29 23:16:00

值得關註的是,我國糧食生產受到耕地、淡水等資源環境約束,連續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糧食產量進一步增長的空間受限。

現代化仍然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10月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到,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可以預期的是,在“十三五”規劃中,中國農業生產將在抓“量”與“質”的同時,更重視發展農業現代化提高效率,跟上“四化”協調同步發展的步伐。

從2004年開始到2014年,中國已經實現糧食總產量的“十一連增”。盡管今年最新統計數據並未公布,但是業內預期仍然是豐收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夏糧總產量同比增加3.3%,為“十二連豐”。此外,影響秋糧增產的因素也不明顯。可以預期,“十二連增”將是“十二五”規劃在收官之年可圈可點的成就之一。

據媒體報道,日前《2014~2015年中國糧食安全(評估)發展報告》的主要撰寫者、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稱,預計2015年“十二連增”,糧食產量將達到62000萬噸,增產1.76%。從絕對數量上來講,我國的糧食實現了大幅度增長。

值得關註的是,我國糧食生產受到耕地、淡水等資源環境約束,連續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糧食產量進一步增長的空間受限。2014年我國糧食產量增幅連續3年下滑。面對這樣的局面,以及十多年的連增,為農業的現代化轉型、改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洪濤認為,目前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四個主要問題,國內糧食價格比國際市場價要高,接近“天花板”;糧食生產成本大幅度提高,糧食“地板”在不斷上升;糧食補貼“黃線”問題明顯;糧食生態環境中的“紅燈”問題亮起,一些耕地出現變質,質量下降,導致糧食生產質量下降。過度使用耕地發展糧食生產,帶來糧食生態的破壞,如化肥、農藥超量使用、資源超載、環境透支。

業內認為,在未來五年,將會以“三保”(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為主要任務,繼續深化改革,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保持農業農村穩定發展好勢頭。

農業部負責人此前對媒體表示,根據現有供求關系,中國農業的新思路是“不追求一直連增,但要保持糧食產量總體穩定,特別是要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再加上,日前官方公布價格機制改革的意見將目前仍然被納入糧食統計口徑的玉米與小麥、水稻區分對待,“繼續執行並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改革完善玉米收儲制度。”這是要在農產品領域,“完善價格形成機制”,“註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農產品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的進一步體現。

在這次的公報中,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原則展開,共享是指加強扶貧,讓經濟增長惠及每個人,這對“三農”有利。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示要精準扶貧,公報提到要“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並為之提出明確的扶貧目標: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民生宏觀稱,可以預見,扶貧將成為“十三五”時期的重要任務。但是,一是現在全國有接近600個貧困縣,全部摘帽任務艱巨。二是因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469,弱化增長動能並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三是2014年全國有7000萬貧困人口,“十三五”時期實現全面小康離不開這7000萬人的脫貧。扶貧給市場帶來的投資機會包括農業產業化、能源扶貧、鄉村旅遊、農村金融等。

在今年一號文件中,同樣提到“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專家認為這是推進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具體說,就是在堅持以“農業”為核心的前提下,“十三五”期間,應堅持用工業的理念、市場的思維抓農業,按照農牧結合、種養加銷旅等深度融合的思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食品工業,打造“互聯網+”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等新興產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