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智能手環真的進入同質化階段了嗎?或許是因為我們“腦洞”不夠大。

智能手環是當前可穿戴設備產品形態中應用最廣泛、市場能見度最高的產品之一,當然也是被吐糟最多的產品。客觀看待智能手環,2012年2月Nike+FuelBand的第一代智能手環產品誕生,包括Fitbit、Jawbone up、微軟智能手環等推出,在促進市場發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追隨者的思維。

由於這些品牌所推出的智能手環基本都是針對於運動健身方面進行一些數據化的監測,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一些追隨者在進入可穿戴設備產業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參照這些產品進行演變。這就形成了一種市場表相,大部分的智能手環不論是從產品外觀,還是從產品的功能,甚至是產品營銷包裝方面來說,都有點相似。當前整個智能手環的市場從表面上看,似乎進入了一種同質化的競爭狀態,產品創新有點乏力。深入思考導致智能手環“同質化”現象的出現,其背後主要隱藏著五方面的問題:

一、賺快錢的心態

這可能是當前這個時代在短期內所存在的一些普遍現象,一些進入者,或者創業者戀上了“速度與激情”,希望以比較快的仿制模式,希望借助於新產業概念快速積累第一桶金。在快速“致富”的利益驅使與產業鏈不完善的雙重因素下,必然導致一些產品在推出市場之後總是營銷所呈現的結果與預期存在著差異。這種現象並不局限於當前的可穿戴設備產業,幾乎存在於我們當前的大部分商業活動中,但是這種行為會隨著產業的發展與市場的自然力量逐步“洗牌”。

不論是大型企業、有實力的科技公司,還是缺乏資源的小型創業團隊,在進入智能手環這個產業時,從本質上而言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都面臨著技術、資源、人才等方面的缺位。在這樣一種產業現狀下,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同質化”。在產業方向、基礎都缺失的情況下,要想實現差異化,必然需要更冷靜地思考才能探索出產品的差異化,而不是“快”。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波折、偏差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借助於市場的力量不斷修正、淘汰,最後才能健康成長起來。

二、產業認知的模糊

當前智能手環為什麽會紮堆在運動健身監測方面,其實這並不是智能手環產品本身的問題,而是創業者自身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對於可穿戴設備這一新興產業的認知還處於一中模糊狀態,對於可穿戴設備的本質以及其應用場景缺乏更深入的思考。不過這也是任何一個產業必然要經歷的發展階段,包括智能手機在內,也是經歷了多年的發展探索之後才拓展到今天的應用場景層面。智能手環當前也處於這樣一個階段,由於大部分人都在專註於運動健身這個應用場景,所以創業者對於更廣更深層次的應用也就缺乏了探索。

正是因為我們對產業認知模糊,所以大部分的從業者就參照著巨頭的路徑進行探索,這種照樣畫葫蘆的結果必然就造成了“同質化”的局面。隨著這幾年大家對於智能手環產業的討論與探索,已經逐步對智能手環的價值、意義與應用場景形成了較為清晰的認知,這在一定層面上將再次推動智能手環產業的發展。隨著產業從業人員對於智能手環產品認知的不斷深入與加強,以及紮堆運動健康監護之後所帶來市場競爭的加劇,將促使產業從業人員探索、挖掘其它更具價值的應用場景。智能手環的價值將會逐步被釋放出來,並不再紮堆於當前的運動健康監護層面。

三、產業鏈技術限制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從可穿戴設備產業出現的那天開始,至今一直困擾著大家的一個問題。一方面是由於可穿戴設備屬於新興產業,從市場規模方面而言相較於當前的PC或是智能手機,其體量相對比較小,因此在產業鏈硬件方面,比如芯片、傳感器、電池、顯示技術等方面都沒能得到相關產業鏈公司的重視;另外一方面是智能手環產品的市場應用積累不足,導致創業者難以在產業技術層面獲得有效的沈澱,比如算法技術、產品技術方案等方面,這就反過來制約了智能手環用戶體驗的提升。

當前大家關註度比較高的,或者說吐糟比較普遍的功能是集中在監測準與不準,以及監測之後的價值與意義層面。客觀地說,這其實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沒有一個產業從一開始就是完美的,所有的完美都只是一個技術發展階段中相對的市場認知,尤其對於遵循著摩爾定律的IT產業而言。對於智能手環產品也是如此,要想獲得比較精準的監測,不論是從產業硬件本身的設計還是技術層面,或是從產品的軟件與算法層面,都需要借助於產品在應用過程中進行不斷的修正。當前智能手環出貨量的劇增,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市場的形成,反過來就推動了產業鏈相關技術的進步。

四、玻璃門的制約

運動健身監測是智能手環產品的一項功能,但並不是智能手環的價值核心,可以說運動健身只是智能手環產品的一項附加功能。而從今天市場上的一些產品來看,很大一部分產品都將這種附屬功能定位為主要功能,這必然影響與局限了智能手環產品的價值挖掘。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當然與產業的從業人員有關,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則與當前我們所處的非市場非計劃的市場雙軌過渡體制有關,導致智能手環產品在應用場景的拓展過程中,尤其是在一些更具價值的市場應用拓展中受到了不同層面的玻璃門制約。

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智能手環在取代基於NFC技術的一些輕支付環節具有一定的價值,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交卡、地鐵卡的丟失的幾率,簡化使用過程的繁瑣,同時還附加了運動健康監護的功能。不僅如此,有些智能手環還加入了來電提醒的功能,有效地解決了公共交通出行過程中由於環境嘈雜而導致乘客錯失來電的情況。然而這種更不容易被替代的智能手環,並不是從業人員想進入就能進入的一個市場,會受制於管理部門的各種無形“玻璃門”制約。不過隨著行政管理的不斷變革,以及國家層面對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力推進,對於智能手環的從業者而言是一種機遇。

五、應用場景拓展局限

這個可能是當前整個智能穿戴產業所面臨的問題,在應用場景方面我們的腦洞不夠開,更多的時候都是以一種跟隨國外巨頭的思維在發展。但對於可穿戴設備產業而言,其實我們國家與歐美、日韓等國家,在產業探索上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只是美國的一些巨頭公司在產業應用場景方面創新的腦洞比我們國內的一些創業者要開一些、大一些。

其實智能手環真正的應用市場並沒有釋放出來,比如在金融支付領域的應用,取代輕支付的地鐵、公交、出租車等城市一卡通領域;取代門鎖鑰匙,成為整個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融合生物識別,取代身份證,成為人體的身份識別鑰匙;取代智能汽車的鑰匙等。不僅如此,智能手環目前在一些垂直細分領域的應用也處於一種空白狀態,比如針對於“驢友”的追蹤通訊產品、針對於健身愛好者的監測產品、針對於馬拉松的監測追蹤產品等。

總之,對於智能手環產品而言,目前所出現的產業困局或許從真正意義上而言並稱不上是困局,而是一次產業的新機遇。顯然,經歷了三年時間的發展,智能手環產業的靠概念賺錢的價值放大效應越來越小了,消費者也開始逐步趨於理性,這就促使從業者們需要以更理性的態度對待智能手環產品,也就是如何把當前依賴於運動監測的主打功能,轉換為輔助功能,從而拓展與挖掘更大的應用價值點。這對於已經在智能手環領域的從業者們,或是準備進入智能手環領域的創業者們而言,都將會是一次新的機遇。

換個角度理解,其實智能手環並沒有真正意義上進入同質化,市場並沒有被真正激活,價值遠沒有被有效挖掘。當前,不論是從產業鏈技術的層面,產業技術人才的層面、用戶接受度的層面、還是政策與監管層面而言,都已經越來越好。而對於可穿戴設備這樣一個時代顛覆性的產業,或許我們腦洞更開一些,在產品與技術方面更專註一些,在營銷過程中更務實一些,在創業中心態更平和一些,美好的未來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