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醒醒吧!你根本不適合玩“互聯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09/151883.shtml

clip_image002

2015年兩會之後,“互聯網+”橫空出世,一夕之間迅速躥紅。

上至BAT等商業巨鱷,下至籍籍無名的創業新兵,全體陷入了對“互聯網+”的狂熱追捧之中,並呈現群體性感染、大面積傳播的特質。在這個言必稱“互聯網+”的時代,傳統企業也對其表現出了近乎迷信的過度崇拜。作為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互聯網+”引發的商業熱潮可壯觀。

本著催生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大願景,李克強總理提出了這一全新的商業形態。然而在這一個膨脹著隱形泡沫的時代,魚龍混雜的投機者和頭腦發熱的盲目者充斥其中。太多的借勢跟風者,全然不顧“互聯網+”的本質意義,忙亂投入互聯網轉型的革命中,唯恐在“互聯網+”的戰役中落了下風。

粗暴嫁接之後,梧桐樹上開不出玫瑰花

稍加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政府力推的“互聯網+”和互聯網界鼓吹的“互聯網+”,二者的本質截然不同。

政府層面的“互聯網+”,主要是指互“聯網+工業”,即通過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模式,內核是工業的數字化;其另一層含義是用電商來改造流通模式,拉動內需外需,促進就業。總體而言,政府版的“互聯網+”強調的是“重資產+技術”。

而互聯網界提出的“互聯網+”,“輕資產+服務”成為其最鮮明的標簽。以BAT為首的互聯網巨頭們對這一概念表現的尤為興奮,它們樂此不疲地宣揚與強化這一概念背後,是希望讓自身的產品和服務擁有更高的滲透率,最終變得更加“不可或缺”。在倡導“互聯網+”的步調上,原本互相廝殺的互聯網企業們表現的尤為一致。不難理解,他們因互聯網而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利益面前,自然誌同道合。

比起巍然屹立於岸邊、高唱“互聯網+”頌歌的互聯網企業,面對互聯網掀起的驚濤駭浪,傳統企業則一廂情願的將“互聯網+”視為洶湧海洋中的救命稻草。他們不計代價的汲汲投身於革命生涯,將互聯網工具粗暴的嫁接進企業之中,或單一搭建網上商城、或燒錢打造獨立APP,投入極大,耗資極高,但無一成功。本末倒置後的最終表現,是梧桐樹上開不出玫瑰花。

傳統企業需要向互聯網轉型無可厚非,既是趨勢,也是未來。但是,我想要提醒各位的是:“互聯網+”是一種新的企業形態,雖然它兼具互聯網和傳統企業兩者優勢,但“互聯網+”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玩得起的,它更不是互聯網和傳統企業的簡單相加!

不是所有的河流,都要流向那片互聯網的海

究竟哪些企業適合“互聯網+”,哪些企業不適合“互聯網+”?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按照兩者的關聯性質對不同企業進行細分。下面,我嘗試從生產流通的角度,將企業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企業指生產流通環節沒有互聯網參與企業(下稱A類),其生產、經營、管理、銷售還是依舊遵循傳統模式,缺乏“互聯網+”的獨立意識。若讓A類企業突然轉向“互聯網+”,無異於將一個繈褓嬰孩送入槍林彈雨的戰場之上,葬身異處是唯一的結局。A類企業不具備“互聯網+”生長的基礎土壤,想讓荒漠即刻就能開出玫瑰花的概率基本為零。

面對傳統行業集體轉型“互聯網+”的浪潮,A類企業切忌自亂陣腳,更不能盲目跟風。沈下心來,拍一拍發熱的腦袋:“互聯網+,我需要嗎?適合嗎?”。想清楚了這個問題,在考慮如何在沙漠中開辟綠洲,所謂時機、順序、節奏、方法等便是後話了。

第二類企業(下稱B類),其生產流通方式完全基於互聯網,以BAT為首的純互聯網企業便是典型代表。他們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創新大潮應運而生,先天攜帶著互聯網的純粹基因。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讓他們對改造、顛覆傳統行業充滿了莫名的興奮,他們以近乎綁架式的手段引領著所有行業去+B、+A、+T、+互聯網。

蚍蜉撼樹的比喻或許並不恰當,當傳統產業根基甚深卻是不容置喙的事實。互聯網企業跨界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實操難度著實不小,尤其是對傳統產業鏈進行全系統的顛覆,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之事。即便是BAT這樣的巨鯨,依舊無法在傳統產業的汪洋大海中任意遨遊。互聯網人蠻力入侵傳統行業,折戟沈沙、鎩羽而歸的例子太多,因此想跨界的的互聯網企業,還是盡量少瞎折騰吧!

第三類企業(下稱C類),其生產流通的重心及主營業務仍依賴線下,同時有部分環節開始接觸互聯網,比如利用電商平臺銷售產品。如果將互聯網比喻成一座山,A類企業還在山腳下,C類企業則已攀巖至半山腰。他們既飽嘗登山的勞碌之苦,又飽覽山間的旖旎風光。當然,對於未知的山頂它們期待著、忐忑著,偶爾的一絲恐懼磨滅不了心底的熱情。

從與互聯網的相關性層面考量,C類企業處於做互聯網+的黃金時期1、企業有一定的數字化基礎,有電商銷售渠道,初步建立了進銷存體系;2、雖然有一定基礎,但未固化,企業可依據現實情況進行靈活調整,改善空間巨大;3、企業線下渠道相對固定且有保障,短時間內不必擔心線上要是做不好生存就會出現問題;4、傳統企業邁向互聯網的理論和技術手段發展很快,僅IaaS、PaaS、CaaS、SaaS四大模式就能衍生出很多新的技術,C類企業可以選用最新的、最適合自己的技術。

傳統商業的“價值鏈”,如何改造成互聯網的“價值環”?

既然有融入互聯網的需求,下面,C類企業需要考慮如何采取行動,在這里二爺有話要說。

1、認清楚什麽是“互聯網+”,別以為開辟了電商平臺,或者進行了網絡營銷就等於實現了“互聯網+”,這是非常危險的認識。“互聯網+”需要做脫胎換骨式的體制改造,倘若企業僅僅把電商當成銷售渠道,勢必導致線上渠道和原有渠道激烈的對抗,產生巨大內耗,也難以讓新業務渡過有投入無產出的成長期,從而埋下失敗的病竈。

2、分清楚自己在什麽階段,考慮逐步向“互聯網+”轉型。第一階段,實現銷售的互聯網化,先把產品放到互聯網上去賣,讓電商驅動企業進行整個流通環節的改革;第二階段,實現流通環節的互聯網化,即用互聯網的方式實現產品從倉庫到消費者的過程;第三階段,生產結構的互聯網化,從“我做什麽你買什麽”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你買什麽我做什麽”。第四階段,企業組織架構的互聯網化,即采用互聯網企業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化整為零,鼓勵小分隊創新,形成創業氛圍,提高員工的積極性。

3、找幫手,別蠻幹。傳統企業做互聯網轉型,要麽找一幫技術和運營自立門戶,要麽找第三方合作,分工協作。後起的電商部門需要時間和空間來成長,前期只花錢不掙錢是常態,這導致他們必須面對來自原有渠道的壓力,如果投入過多則只會讓電商部門成為眾矢之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傳統企業需要考慮“性價比”,以避免左右手互博局面的出現。

自立門戶的投入顯然比找第三方高,別的權且不說,僅人力成本就已經很貴了。即便是找第三方合作,不同的選擇也會導致企業的投入千差萬別。獨立部署的私有雲固然能夠做到深度定制,但是動輒大幾十萬的一次性投入擺在那,二次開發依然需要花錢。對性價比的考量讓很多企業選擇公共雲,即SaaS或PaaS。PaaS適合有自主開發能力的公司,通過PaaS進行應用管理、應用設計,節省硬件費用;SaaS適合流通型企業,用功能模塊實現自由組合,搭建管理體系,無人員成本,無硬件投入,降低企業支出。

C類企業多數是流通型企業,宜選SaaS。To B的SaaS服務商有很多,從06、07年開始出現發展到現在基本覆蓋了企業所需各個方面。做ERP的甲骨文、NetSuite;做CRM的Xtools、百會;做電商一體化的千米網;做企業協作的金蝶雲之家、致遠、今目標、釘釘、北森、明道,等等。

綜上,企業要做“互聯網+”,先問自己適不適合做?再想清楚自己要做成什麽樣?接著分析自己身處哪個階段?再按照順序逐步推進,在這個過程中找到靠譜的合作夥伴,這比自己悶頭瞎逼忙來得有效。

“互聯網+”從頂層掀起風暴,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互聯網+”仍會是一個熱鬧的話題,在中國做生意,懂政策,懂借勢而為是必備技能。企業經營中的各個環節必然要與互聯網相“+”,我非常認同千米網CEO老石提過的一個觀點,未來將沒有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之分,大家都會是互聯網企業,就像10年前,還有IT公司和非IT公司之分,而現在所有的企業都在使用IT技術,早已經沒人再區分什麽IT公司還是非IT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溫二爺,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3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