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已經決定了。我是個失敗者,我把自己逼到一個可笑的角落,浪費一堆錢在一個不在意我的學校,我 還能做什麼?永遠重複同樣的失敗嗎?成為家人和朋友和自己永遠的負擔嗎?幹!少一個像我這樣連基本功都做不好的人,世界會更好!我還能貢獻什麼?屁!我已 經決定了,連計畫都擬好了。我腦裡浮現四到六種死法,全都想好了??。」 寫下這段經驗的人,是被《快公司》雜誌(Fast Company)提名為「最有創新力的商業人物」的普林斯頓大學講師費里斯(Tim Ferriss),他五月在部落格首度揭露,他在普林斯頓大四那年的一段罹患憂鬱症、規畫自殺的心路歷程。 文末,費里斯邀請曾有同樣遭遇的網友,寫下自己「抗憂鬱、防自殺」的方法,獲得九百二十則留言回響,超乎他想像。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目前全球憂鬱症患者超過三億五千萬人,每年因憂鬱症自殺者超過一百萬人,WHO在一九九九年就預估,癌症、愛滋病、憂鬱症為二十一世紀人類三大文明病。 另根據台灣衛福部統計,二○一四年台灣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人數超過一百一十六萬人,相較二○○五年成長幅度近五成,是所有種類藥物使用成長最快的。 憂鬱症,俗稱心靈重感冒,究竟是怎樣的疾病,會使人走上絕路? 生理型患者,遺傳機率最高七成 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指出,憂鬱症有三種原因:生理、環境和心理,「三種因素導致憂鬱症的比率各為三分之一,除了生理因素是遺傳,無法決定,另外兩種因素可以試著借助外力,舒緩症狀。」 生理因素所產生的憂鬱症是因為體內血清素、多巴胺和新腎上腺素等內分泌失調所致,此類憂鬱症患者多為家族遺傳,常會不由自主的沮喪,無法控制。若父母中任 一方有上述的身因性憂鬱症,兒女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三成;若父母雙方都有身因性憂鬱症,則兒女罹患的機率達六成到七成。 環境因素所產生的憂鬱症主要來自天災人禍等環境劇變,讓生者頓生「生命無價值」的空虛感,諸如九二一大地震、八仙塵爆對家屬的衝擊。 心理型患者,多是人生勝利組男性 相較之下,一般白領最容易遇到的,是心理因素產生的憂鬱症。 此類憂鬱症多與人格特質有關,尤其是「A型人格」,這並非血型是A型者,而是指個性急躁、求成心切、善進取、好爭勝的性格,這群人在一九五○年代被確認容 易罹患心血管疾病,成為二十一世紀憂鬱症患者的主要來源。尤其高學歷、高表現的人生勝利組男性,特別容易發生。前述費里斯、華碩財務長張偉明便是此性格。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指出,台灣高階專業經理人自我要求高,是苦幹型的完美主義者,從小到大優等生的經驗會讓他認為,靠自己的能力足以 解決所有事情;但是當台灣產業利潤普遍下滑,又遇上意志力超強的老闆時,「勝利組」專業經理人做不了什麼創新以改變現況,反而會把上述結構性因素轉成自 責。同時又因長時間扮演照顧別人的角色,所以不會求助,「因為求助等於承認自己不行,」王浩威說。 「工作壓力的確會使心理型憂鬱症惡化,」楊聰財說:「壓力讓身體出現症狀,導致內分泌失調,然後又好強不求助,變成悶燒鍋,然後生理更運作不良,成為惡性循環;最後火山爆發,就走上自殺一途。」 費里斯終究沒有自殺,反而投資新創公司、玩廚藝、跳探戈、練搏擊、演連續劇,活出精彩人生;連他自己都反問:「為什麼我沒死成呢?」 關鍵是,他在大學圖書館借了太多自殺相關的書,圖書館員察覺有異,雞婆的通知他母親,就在費里斯盤算自殺計畫時,手機響了,母親緊張的問他「那些書是怎麼 回事?」就在那幾秒鐘,他突然意識到:自殺不是只跟「我」有關,也會毀了其他人的生活,「我媽跟我的失敗有什麼關係呢?但是她卻可能因此自責一生。」當他 想到他所關心的人,馬上打消自殺念頭,開始面對失敗。 過來人分享,如何找出口? 然而,對當時身處黑暗的人而言,在絕望中,想到別人也無法解決痛苦,有什麼實際對策,可以慢慢走出黑暗?以下是費里斯的建議。 初級班》 一、每天讓身體動二十分鐘。要打贏這場仗,八成精力靠運動! 二、盡量吃無麩質餐。避免攝取穀類和各種碳水化合物;多吃高蛋白、低熱量的食物,有助情緒、血糖穩定。 三、每週固定約朋友吃飯(兩到三人最佳),要在週一傍晚五點前就約好。 四、每天花一分鐘講一通感謝電話,也可花五秒鐘發一則聲音訊息,或一行簡訊。 進階班》 一、不要起床就看公司郵件。最好比你固定看信的時間早起一小時,千萬記得電子郵件是心智殺手。 二、寫下來。此時,倒一杯愛喝的茶,準備好紙筆,寫下讓你最焦慮、最不開心的三到五件事,千萬不要多寫。 三、問自己。針對每一件事,反問自己兩個問題:A、如果這是今天我唯一要處理的事,我今天會過得滿意嗎?B、是否可以優先處理這件事,讓其他事暫時推遲一點點? 四、為你回答Yes的那件事,騰出時間。 五、如果你發現過程中開始分心或慢下來,不要緊張,重新讓自己回到處理那件事情上。 「憂鬱症不會消失;但回避只會讓它更強大。」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臨床心理學教授所羅門(Andrew Solomon),長年為憂鬱症所苦,在二○一三年的TED演講中,分享自己的心情:「當憂鬱捲土重來的時候,雖然很可怕,但只要正視它,也會從中獲利。 我找到一種方法讓自己愛上它,因為它迫使我尋找和抓緊快樂。我愛我的憂鬱,因為每天,我都決定去抓住活下去的理由。」 或許,這不只是憂鬱症患者的課題,也是每個人看待生命的態度。 【延伸閱讀】5件你不知道憂鬱症的事 1、別以為它只是哀傷,實際感覺是:?傷心難過?焦慮感?孤立感?討厭自己的情緒?無力感?罪惡感?像看著牆上油漆乾掉的感覺 2、別對患者說「想開一點」:它不只是情緒問題,而是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引發。別對病患說「想開點」、「很快就好」,會加重他們壓力 3、它會造成身體不適:會改變人的飲食,可能變得失眠或多眠,感覺身體無力,甚至心悸、胸悶、腸胃不適、手抖、頭暈 4、最快幾週內就能復原:9成患者能從數週到半年的憂鬱期中復原,但有一半的人,未來可能復發 5、吃藥很重要,生活步調也要調:除了藥物與心理治療,調整生活步調也很重要,例如醫學證明,有氧運動能有效改善憂鬱,且避免復發 資料來源:《變態心理學》、BuzzFeed整理:吳中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