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票房又有新紀錄誕生,在票房火爆的7月暑期檔,雖然沒有好萊塢大片,但憑借國產片強勢崛起,一舉創下多個紀錄,並拿下單月票房最高紀錄。
根據權威第三方研究機構藝恩票房數據顯示,截至7月30日,7月單月票房已經接近53億元,觀影人次接近1.5億人次,創歷史新高。單月票房已經與2009年全年票房相當。7月國產片數據搶眼,票房前三甲《捉妖記》、《煎餅俠》、《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下稱《大聖歸來》),貢獻了超過30億元的票房。中國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指出,隨著國產電影票房大爆發,7月作為傳統的國產電影保護月,其存在意義已經不大,建議可取消國產電影保護月。
國產電影強勢崛起 五大片商精準“錯過”
從前三甲票房來看,根據貓眼實時票房數據,截至7月30日下午1點,《捉妖記》累計票房超15.73億元,不僅打破了《人在囧途之泰囧》的華語電影票房紀錄,並超越《複仇者聯盟2》(14.64億)的成績,把《複仇者聯盟2》剛到手不到3個月的季軍位置拿下;《煎餅俠》累計票房9.52億元,距離破10億元票房一步之遙;《大聖歸來》累計票房7.23億元,超越《功夫熊貓2》,成為內地電影史上動畫電影票房冠軍,並將國產動畫票房拉升進7億俱樂部。
隨著票房創新高,資本市場的影視板塊也受到投資者熱捧。7月29日,影視板塊全線飄紅,包括光線傳媒(300251.SZ)、華策影視(300133.SZ)等11只個股均收獲漲停。與此同時,此次參與《大聖歸來》投資的鹿港科技(601599.SH)、參與《捉妖記》投資的北京文化(000802.SZ)也收獲漲停,票房之熱已經完全傳遞到資本市場上。
值得註意的是,7月兩部現象級影片《捉妖記》與《大聖歸來》連創紀錄的同時,業內註意到曾經國產電影每破紀錄就有其身影的國內五大片商(華誼、光線、博納、萬達、樂視)卻與這兩部“現象級”電影失之交臂,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其中,光線傳媒與萬達影業還曾分別在兩部影片制作過程中中途退出,雖然為了彌補錯過的遺憾,光線傳媒在7月14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自有資金2000萬元,與電影《大聖歸來》的核心團隊成員田曉鵬、梁輝、林中倫、劉偉共同設立霍爾果斯十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公司持股占比20%。此舉被外界視為是光線傳媒的亡羊補牢。
避免國產片“過度安逸” 專家建言取消“保護月”
從2015年度各月票房占比分布可以看出,國產片在春節檔、暑期檔仍將“霸占”內地市場,票房單月占比維持在90%左右,2015年4、5、6月份,由於《速度與激情7》、《複仇者聯盟2》、《侏羅紀世界》等大片“入侵”,國產片占比下降明顯。不過,截至7月28日,內地大盤票房達到252億,其中國產片累計票房超141億,票房占比為56.1%,國產片總票房依舊領先。
7月是傳統的國產電影保護月,往年即使沒有好萊塢大片的上映,國產電影票房號召力也沒有如此強烈,為何2015年國產電影一躍而起?
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表示,從前三甲電影來看,國產電影內容上出現了質的飛躍。國產電影在內容上創新性增強,呈現多元化發展之勢,這能夠較大程度吸引觀眾。前三甲電影的題材分別是魔幻、喜劇、動畫,為觀眾帶來了較大新鮮感。在技術上,國產電影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如《捉妖記》的技術已經達到好萊塢技術水平,細化程度與準確程度較高。更為重要的是《捉妖記》能夠將技術與故事很好融合,之前有一些國產電影如《鐘馗伏魔》、《畫皮》等,雖然技術較高,但是故事空洞,市場影響力並不大。
此外,中國電影院數量迅速增加,以及向三四線城市下沈,為國產電影爆發也做出了較大貢獻。中投顧問發布的《2015-2019年中國影視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指出,2014年,中國新增影院1015家,日均增長近3家;新增銀幕5397塊,日均增長15塊,目前全國銀幕總數已達2.36萬塊。影院數量的增加,方便了消費者進影院觀影。當前三四線城市成為電影院擴張的主要陣地,而三四線城市的居民整體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對國產電影更為青睞。
此次隨著國產電影票房崛起的,還有影視眾籌概念。《大聖歸來》有780萬投資金額是通過眾籌方式得來。從當前此電影的票房走勢來看,眾籌預計可以獲得本息約3000萬元,獲利大概三倍,這較大程度激發了影視眾籌的需求。蔡靈表示,其實影視眾籌並不是一個新模式,在2014年影視眾籌就在國內風靡一時,BAT紛紛布局,如阿里設立娛樂寶,百度設立百發有戲,還有其他一些眾投平臺也涉及影視眾籌項目。
然而從整體上看,影視眾籌的風險較大,回報率較低,投資者參與積極性不高。除了娛樂寶眾籌的《小時代》、《狼圖騰》獲得了較為樂觀的票房之外,其他的影視眾籌項目並無較為突出的案例。百發有戲甚至在眾籌了《黃金時代》項目之後,便沒有新的眾籌項目推出,這主要是由於票房慘淡,投資方出現虧損。而《大聖歸來》票房的成功,又使投資者增強了對影視眾籌的信心,這或為影視眾籌帶來新生。
隨著我國國產電影制作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場信心的回升,蔡靈認為,國家可以嘗試將“保護月”去除。只有讓國產電影受到充分的市場競爭,才能進一步激發其活力,不然或使國產電影過分樂觀,難以讓其清醒意識到自身的問題。
雖然我國國產電影在很多方面已經出現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與國際電影仍然存在較多差距。
“去掉‘保護月’能夠更加真實的看到我國國產電影的競爭實力,可以試想如果讓《捉妖記》與《指環王》同期上映,《捉妖記》是否還能收獲如此高的票房。雖然對於國內影視市場而言,獲得高票房才是王道,但從影視的長遠發展來看,國產電影不可過於安逸。之前國家設立“保護月”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完成國片每年所占票房比的份額,但是以國產電影的實力來看,已經不需要為不能完成國片每年所占票房比的份額而擔心,從2012年年底到2013年上半年,幾部亮眼的華語片,都是在與好萊塢直接對抗中拿到傲人成績,當前“保護月”的意義已經不大。”蔡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