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人移居台灣,浪漫的想像過去後,首先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來台灣要做什麼? 創建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黃文彪觀察,台灣對香港人來說,是「文青」的代名詞,談到來台創業,不少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開咖啡廳跟民宿。另外,也有人會開茶餐廳、賣港式料理,希望用不一樣的口味,打中在地人的心。其中,許多決定來台創業的,都是二、三十歲的香港年輕人。 「你問他們:『為什麼來台灣?』答案都只有兩個字:『圓夢』。」大都會國際移民公司總經理江凱翔說。 漸漸的,從北部的西門町、東區,到台中、台南的中西區,甚至連最南端的墾丁,都出現香港年輕人開的店,有些隱匿巷內,不想讓人認出外地人身分,有些則掛上「真普選」標語,提醒自己雖在台灣,也不能忘記香港。 這次,我們採訪近十位移居台灣的香港人,認識了在台北老社區和墾丁後灣開店的吳鳳華與Kiky(本名鄧慧琪),他們比多數台灣人更融入在地,下定決心在這裡落地生根。 但日子一久,創業需要的,終究不只夢想。藉由他們的故事,我們也看見台灣年輕人到異地打拚可能面臨的問題。 創業容易守業難,「我以為認真去做就能實現夢想,沒想到這是太天真。」二十七歲的吳鳳華,就是一例。 他.台北巷弄開餐廳我叫媽媽不要來,是不想讓她看見我這個樣子 一個上班日中午,位於台北市寧波西街的三坪店面,身穿白色廚師服的吳鳳華,正忙著招呼店裡三、四位客人,炒飯、腸粉、皮蛋瘦肉粥,一道道港式小吃陸續上桌。 圓夢,是不少香港年輕人來台創業的初衷。但對出身中低收入戶的吳鳳華來說,夢想是沉重的。 他和多數移民台灣的香港人不同,不曾來台念書 工作 他每月花一萬五千元租下店面一、二樓,樓上的一坪多空間當住家,「我第一次看到房間超興奮,馬上拍下來傳給朋友說:『豪宅耶!』」原來,在香港老家,家中四個小孩一起睡的房間,還沒有這裡大。 異地生活的新鮮感,很快就被現實沖垮。 因為店面在老社區,附近鮮少人潮,沒有人認識這個年輕頭家,開幕第一天,他凌晨起床備料,煮了一大鍋粥,早上七點開門,一天下來,只賣了四百元,當他拉下鐵門,把剩下的食材全倒進垃圾桶的那一刻,眼淚就這樣掉了下來。 他原本以為,台灣店租便宜,創業門檻低,之後才知道,其實台灣食材成本比香港還貴兩到三成, 開店不久後,連房東都要求漲一千元房租,令他感嘆,即便來到台北,還是跟在香港一樣物價齊漲,「今天早上去買豬肉,哇,又漲價了,」他搔搔頭說。 所有的家當都投入了,即便再苦,也得逼自己適應。曾在酒樓打工,讓他比一般年輕人更懂得察言觀色,找出與台灣人的相處模式。 在我們到訪的兩小時裡,從上班族、學生到家庭主婦,每位客人常點哪道菜,吃什麼會過敏,甚至連附近住戶何時搬家,他都記得一清二楚。鄰居小孩放學,還把他的店面當安親班,待在裡頭寫作業。 這種與街坊鄰里打成一片的人情味,正是台灣吸引他留下來的動力之一。 漸漸的,他找出在台灣創業、生活的方式,每月業績終於損益兩平,但自己仍處於不支薪、做白工的階段。 訪問尾聲,我們問他,開店那麼辛苦,為什麼堅持留在台灣?這三坪大店面,為了省錢,甚至沒有裝冷氣。 「前天下午店裡沒有人,我看外面天氣很好,就一個人騎著車,從這裡騎到最北端的富貴角,以前在香港怎麼可能。」在酒樓打工時,每天上班十六個小時,雖然月收入近新台幣八萬元,但下班回家,躺在○?二坪大的床位上,他連呼吸都覺得緊迫。 自由,是他過去不曾嘗過的滋味。現在,他只盼生意早點上軌道,有天把父母接來台灣生活。「我媽原本八月要來台灣,我跟她說不要來,台灣夏天很熱,其實是我不想讓她看到我現在的樣子,」他一邊擦汗,一邊刷著鍋子說。台灣對這個二十七歲的年輕人來說,是人生全新的開始。 他們.墾丁開民宿花七年找地、買地,還被政府拖延進度 開民宿,過著半退休生活,是許多都市上班族的夢想。 但是,這對才三十多歲,兩人年收入合計逾新台幣四百萬元的Kiky和Jacky來說,到墾丁開民宿,看在香港家人的眼裡,卻是一件傻事。 「那時候我們第一次看到這片海灣,覺得太漂亮了,如果它像香港一樣開發過度,一定很可惜,我們不想看見後灣變成這樣情況,」Kiky說。 八年前,Kiky和老公Jacky一起來到墾丁後灣,是那片湛藍的海,成為他們移民台灣的最大動力。即便家人反對,兩人還是決定放下手邊的高薪工作,七年來不斷往返港台兩地,一圓開民宿的夢。 不過,執行下去,才發現問題不少。 找地,是第一個難關。為了尋找合適的土地,兩人跑遍屏東各區域,但香港人的身分,讓當地人有防心,他們只能花兩、三年時間,反覆與賣地的村民接觸、溝通,進而取得信任,才買地成功。 沒想到,土地好不容易到手,卻又因為政府部門疏忽,誤把私人土地劃成官方用地,拖延蓋民宿的進度。 談起這件意外,Kiky坦承,一開始確實覺得有些離譜,難以適應台灣以人情為優先的做事方式,但她認為,既然來到台灣,「就不要用香港人的眼光去衡量一切。」因此,她不像多數香港人,常把效率、法治掛在嘴邊,而是選擇放慢速度,用心了解台灣。 花了七年籌備的民宿,終於在日前開幕,雖然收入還不穩定,但Kiky認為,賺大錢並非她創業的初衷,夫妻倆反而走在台灣年輕人前面,投入當地的環保運動。 這兩個移民台灣的故事,反映了香港人為何對台灣這塊土地產生熱情,但也看到了,香港人來台要落地深根,確實還有很多困難得突破。 台灣,能不能成為香港人的下一個家?或甚至是未來香港年輕人安居樂業的地方? 從港人來台的移民數字到這兩個故事,都已經深刻的點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