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關於霸凌 原來我們都搞錯5件事

 
 
2015-05-04  TCW
 

當霸凌,已經成為連美國白宮都重點關注的現象時,我們對霸凌的理解與應對能力,卻是少得可憐。

回想一下,這些直覺反應,是否曾經出現在你的腦海?

被霸凌者很可憐,但是會被選中,一定是有原因的!

會被霸凌的人,都是太弱了,只要強一點,就不會遇到這種事。

當孩子在學校被欺負而回來求救時,

你告訴他:「這都是人生必經的過程? ?。」

然後對他說:「逃避不能解決問題!你為什麼不反擊?」

如果你曾經說過這些話,那麼,你可能已經成為二度傷害的幫兇,而不自知。

以下五個迷思,將能幫助我們全面理解網路霸凌,這個正在我們四周蔓延的「病毒」。

迷思一:被霸凌,一定有犯錯?錯!找出被排擠原因,根本沒有意義

當聽到孩子被霸凌時,千萬不要直接問他:「為什麼?」

「孩子會覺得『連媽媽都懷疑我……』」日本權威臨床心理學家山脇由貴子在《教室裏的惡魔》一書中強調,被霸凌的孩子,內心非常敏感,一句傷害度一級的話語,對他們造成的傷害可達十倍。如果連父母都質疑自己,孩子也會認為,自己是否真的做錯事。

山脇由貴子強調,社會對被霸凌的人普遍存在誤解,覺得他們是軟弱無能的輸家。其實,被霸凌的孩子,唯一的共同特色,就是「被挑出來,成為攻擊對象。」

你的孩子,可能只是行為、嗜好與班上其他人有所不同,比如衣著跟他人不一樣、比如興趣或特徵在班上比較特別。但這些不同之處,在別的班級中卻可能完全合宜。所以,執意找出被排擠的原因、以為改善這個原因就能解除危機,根本無意義。

迷思二:家庭緊密能抗霸凌?錯!親子越好,孩子越不想父母擔心

「我曾經很沮喪,為什麼我的女兒都不告訴我?」因霸凌而失去高一獨生女的母親小森美登里,喪女之後,寫下《一個沒有霸凌的教室》一書。她以自身經驗告訴讀者,並不是親子溝通良好,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會想要找父母商量。

小森美登里認為,越是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孩子越是喜歡父母、越不會把在外的人際問題帶回家。他們會想著:「我不想讓爸媽擔心。」「求助的話,事情可能更嚴重。」

父母要做的,不只是察言,還要觀色。

小森美登里認為,觀察後若想確認問題,最有效的一句話是問孩子:「我有聽說一些事情,你還好嗎?」

「如果孩子回答:『我很好』,代表事實正好相反……因為心裡沒譜的孩子應該會反問:什麼事情?什麼還好?」她說。因為只有被霸凌的人,不希望事情擴大,才會毫無疑問的否認。

迷思三:強勢反擊一定有用?錯!以暴制暴,施暴者更有理由加害

「每個人都會被欺負,你為什麼不能堅強一點?」這句話,可以把一個被霸凌的孩子推向更黑暗的深淵。

從小,孩子就被告誡「不要哭、不要跑去找媽媽。」碰到問題,他們多半會先選擇忍耐。當他們鼓起勇氣向大人求助卻遭拒絕,心中的羞恥感會讓他們一步一步相信:霸凌雖然很痛,但這就是童年的一部分,是我的能力不夠;如果發生更嚴重的霸凌,他們將不再求救。

許多家長甚至教導小孩「有仇必報」,覺得強勢反擊就不會被霸凌。

德國處理霸凌經驗最權威的學者穆斯塔法.賈南(Mustafa Jannan),在《只能被欺負嗎?》中提醒,若小孩暴力反擊,反而正合霸凌者的意,除了更有理由再欺負孩子外,霸凌者們會聲稱是你的孩子先發起暴力,這樣的反效果放在網路上同樣適用,如果受害者在臉書上發出過於情緒化的反擊言論,霸凌者會直接向臉書檢舉,旁人更有理由去指責你的孩子。

教育專家芭芭拉.科婁羅索(Barbara Coloroso)指出,與其教孩子攻擊,不如陪孩子備妥腳本、沙盤推演,教會他「有自信的反擊」。比如以「老兄,我不想聽這些,我要走了。」取代有挑釁意味的「你再說一遍試試看!」有自信的話語與行動,可以減緩霸凌者的侵略。

迷思四:袖手旁觀最安全?錯!不幫助受害者,事後罪惡感更大

袖手旁觀不會逃過一劫,霸凌事件中的所有人都會受傷。

目睹同學受到霸凌,加害者希望你加入霸凌、受害者希望你挺身而出。《黑羊效應》作者陳俊欽是職業精神科醫生,他認為,旁觀者怕把自己捲入風暴之中,與受害者關係越親密者,就越容易產生罪惡感,這種感覺會跟著孩子一輩子。

科婁羅索提出建議,要清楚教導孩子「告密」與「告知」的不同,把大人不知道的霸凌現象說出來,並不是出賣同儕,而是協助他人免於麻煩。霸凌者如果不被處理,會有更多受害者出現。

迷思五:請假不上課就沒事?錯!離開是過程,陪伴才有療效

確實,當發現孩子或身邊人被霸凌,專家意見如山脇由貴子與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郭約瑟的建議都是:先離開。

山脇由貴子說,如果發現孩子被欺負,一定要毫不猶豫的替他請假,並且好好告訴孩子:「請假不去上學,是因為要保護你的安全,」讓孩子感覺自己有強力後援。這段時間,讓他安心的待在家裡,不要強迫他說出被欺負的細節。

面對網路如影隨形的霸凌呢?郭約瑟說,他也建議孩子暫時斷網,但前提是,父母必須先理解網路社群對孩子的重要性,才能好好溝通:「在最難過的時候,先暫時不要看網路上的言論,好嗎?」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決策,必須是建立在將心比心下的結果。過程中,父母若不夠細緻,用這些話去「安慰」孩子:「以前就有這種事了」、「換個角度想就好了」、「不可以一個人煩惱」,孩子只會覺得你又是上對下的,要用大人的道理逼他們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個陪伴者,想跟他們一起找答案。

當孩子再度感覺自己是一個人時,他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悲劇往往在此時產生。

霸凌很殘忍,但只要他們去堅強面對的父母,也很殘酷。

關於霸凌,其實我們真正要修的,是一堂名叫「同理心」的課。

這堂課,很難,花時間,也耗心力。但,卻是所有專家眼中,讓自己與孩子走出風暴的必備解方。

【延伸閱讀】10個徵兆,代表孩子被霸凌了

● 龜縮在房間裡的時間大幅增加,大部分都在上網。● 經常在上學前肚子痛、頭痛、嘔吐等症狀,尤其週日晚上或週一早上。● 問到學校的事情時不具體回答,只說「沒有」、「還好」;如果父母想細問某件事情,孩子就會生氣。● 發呆頻率變高、無所事事時間增加;看起來很疲憊,但又經常故作開朗。● 談話中沒有出現朋友的名字,但對學校、同儕又毫無怨言。● 睡眠品質不好,會做噩夢,在半夜驚醒。● 成績突然下滑、自信心減弱甚至自暴自棄。● 抗拒上學,甚至逃學。● 對原本的嗜好喪失興趣,悶悶不樂滑手機的頻率增加。● 自殘行為或任何暗示死亡的紙條、日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3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