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6 11:11 編輯 香港“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優勢、定位和實現方式的思考 作者:巴曙松 王誌峰 “一帶一路”是中國在全球經濟新環境下確定的重大戰略,開啟了全新的國際合作格局,將推動中國在更開放範疇、更高層面融入世界。香港作為國際化的金融、貿易、航運和信息中心,一直肩負著中國改革開放跳板、橋梁和窗口的使命,具備全面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多項能力。香港需要全面識別“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明確定位,使香港的人力資源、資金、金融服務等優勢,在更廣闊的平臺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積極推動國家戰略的落地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在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中的優勢地位。 一.“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的香港機遇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分別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倡議,核心內容包括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2014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一帶一路”確定為優化經濟發展格局的三大戰略之一。“一帶一路”戰略將重點打造全球新的增長板塊,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寬產業投資和經貿合作水平等,在金融、貿易航運、產業轉移、服務業等領域蘊含著大量的機會。 (一)“一帶一路”整體發展水平明顯快於全球,未來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板塊之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經濟總量(GDP,現價美元,下同),從2000年的4.4萬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22.3萬億美元,13年間增長了405%,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4.8%,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占比從13.2%躍升至29.5%。在此期間,全球經濟總量從2000年的33.3萬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75.6萬億美元,累計增長127%,年複合增速僅9.5%。 ![]() 圖1 全球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GDP情況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地區)中,80%左右處於工業化發展中後期。2013年底,41個經濟體屬於中高等收入及以上國家,占比63%,高於全球61%的占比;僅柬埔寨、孟加拉國、緬甸、尼泊爾、塔吉克斯坦等五個屬於低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在該區域的占比為8%,低於全球16%的占比。 ![]() 圖2 全球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收入分布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近年來,受基礎設施發展緩慢等因素制約,“一帶一路”周邊大部分國家經濟增長有所放緩。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性投入建設,沿線國家經濟增長有望進一步加速,也有助於加快沿途國家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這一區域占全球GDP的比重有望進一步提升,成為與北美、西歐板塊並列的新的經濟增長板塊之一,人均GDP也有望進一步提高,世界經濟增長中心也有望將向“一帶一路”轉移,在這個過程中,該地區需要發展一套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金融貿易服務等配套支撐體系。 (二)港口、交通等基建連接世界跨度最大的經濟走廊 從地理位置看,“一帶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同時發展也較具挑戰性的經濟走廊,貫穿亞太、歐洲、非洲等多個經濟圈。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在空間走向上初步形成以歐亞大陸橋為主的北線、以石油天然氣管道為主的中線、以跨國公路為主的南線三條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將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中國沿海的各個口岸,比如粵港澳,本身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 ![]() 圖3 “一帶一路”路線圖 資料來源:網絡圖片。 從幅射範圍看,“一帶一路”沿途大多為新興市場或發展中經濟體,正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後發優勢強勁,但迫切需要解決交通、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難題。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一帶一路”區域未來10年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8萬億美元。目前,已規劃的一大批跨境鐵路、公路、海上航線、空中航線、油氣管道、輸電線路、通訊光纜和互聯網等方面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將全面啟動。龐大的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急需大批熟悉多國文化,精通工程、規劃、設計、制造、法律等專業領域的國際化高端人才。 ![]() (三)經貿合作區打造對外開放升級版 1990-2013年,“一帶一路”65個國家(地區)的貿易和投資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3.1%和16.5%,比同期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3個百分點和6.8個百分點。自1995年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額保持較快速度增長,近20年複合增長率為16%,對“一帶一路”主要國家的貿易水平明顯高於整體水平,其中,對中亞、海灣、南亞國家貿易的複合增長率分別為26%、25%、21%。2014年,中國在全年進出口增速僅2.3%的情況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出口增長超10%,與一帶一路國家或地區的進出口雙邊貿易額接近7萬億元人民幣,占同期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1/4左右。貿易的持續增長有望為香港自由港帶來大量業務機會,如果可以抓住這些機會,有助於進一步鞏固香港貿易領域的優勢。 圖4 過去十幾年進出口貿易增速 ![]() 圖5 對中亞五國貿易額快速增長 ![]() 資料來源:wind 圖6 與南亞五國貿易增速有所放緩 ![]() 圖7 與海灣國家貿易額持續上升 ![]() 資料來源:wind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一帶一路”沿線打造中新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伊土經濟走廊、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等。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還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了77個經貿合作區,其中,35個處在“一帶”的沿線經濟體,42個處在“一路”的沿線經濟體。隨著2015年“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實施,通過經貿合作區打造新的經濟合作平臺,將中國的產業鏈向外延伸,改變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合作模式,建立跨國產業鏈,打造中國改革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升級版,必將進一步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與投資往來,未來區域內內貿易和投資可望保持較高速增長。隨著經貿合作區的落地實施,將催生大量產業轉移、園區建設、跨境投資、貿易結算、貨幣流通、法律服務等需求。 (四)“一帶一路”區域需要大量的外部資金註入 “一帶一路”區域經濟體財政狀況相對較好,大多數經濟體的財政收支余額占GDP的比重都在3%的安全線以內,政府債務余額占GDP比重遠低於60%的安全線。同時,這一區域資源豐富,除了中東歐外,大多數國家的經常賬戶長期處於盈余狀態。但是,除了亞洲的一些發展和新興經濟體外,這個區域的儲蓄率一直不高,不同國家儲蓄水平兩極分化有所擴大。2000年以來,儲蓄率(儲蓄占GDP比重)高於40%的國家數,從2000年的3個增至2006年的12個,但2012年又回落至9個。與此同時,儲蓄率低於20%的國家數量持續攀升,從2000年的15個增至2006年的17個,2012年這一數字繼續增長18個。 ![]() 圖8 “一帶一路”國家(地區)儲蓄率分布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儲蓄率水平常常決定了投資率。1992年以來,整個“一帶一路”區域投資率從29.5%降至2013年的28.1%,其中,中亞五國從1992年的37.8%降至23.1%,新興和發展中歐洲從1984年的25.7%降至2013年的20%,中東和北非地區從1980年至2013年一致保持在27%左右。從整體經濟發展角度出發,如果該區域投資率需要提升到40%,至2040年新增資金將達100萬億美元;如果投資率提升至36%,至2040年時新增資金將達46.2萬億美元。以後者為標準計,假定新增資金中,有30%屬於直接投資的資本金,30%將可能出現由自身資本市場發展和儲蓄率提供的內生替代,則余下的40%(約18.5萬億美元)屬於信貸資金和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資金。“一帶一路”區內資金難以滿足其投資增長的需求,不足以支持龐大的戰略計劃,需要大量從區域外,尤其是香港、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籌資。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已經籌劃或建立了一系列的支持性金融機構為項目保駕護航,例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銀行等。以絲路基金為例,投融資項目的實施需要銀行的配合與服務,這其中既包括項目的資金結算、配套貸款等商業銀行產品,也可能需要發行債券籌資等投資銀行服務,特別有利於香港等地的大型金融機構心利用多元化業務平臺促進交叉銷售。 (五)探索構建“人民幣區”,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隨著大量中國企業和投資走出去,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區域的認可度大大提升,將有助於在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走廊中形成“人民幣區”。“一帶一路”戰略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的發展動力。一是提高人民幣在全球金融交易中的份額。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雙重原因,中亞各國經濟發展落後,突出表現為資本短期、基礎設施不足,而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資金供給方面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優勢,有可能依托基礎設施、產業園區、自貿區,建立以人民幣貸款、直接投資為主的絲路經濟帶建設融資體系,擴大人民幣在亞洲地區的使用範圍。二是擴大貨幣互換範圍與規模。中國已經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一帶一路”國家的中央銀行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定,中國大力拓展跨境金融交易管道,在全球14個清算行安排中,7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支持人民幣成為區域計價、結算及投融資貨幣。三是改善人民幣離岸市場布局。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龐大的貿易和基建投資規模將推動人民幣計價及支付走進沿途各國,推動歐洲、中亞、南亞、中東地區出現人民幣離岸市場,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沿線地區日益成為人民幣業務的主戰場。香港作為跨境人民幣結算和清算市場的核心,也最有機會抓住人民幣國際化的紅利。 二.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具備獨特的優勢 香港作為國際性大都市,也處於“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在金融投資、貿易航運、現代服務和跨國人才等領域的積累,與“一帶一路”提倡的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等核心內容高度契合,既具備全面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能力和優勢,也能有效支持香港經濟的繼續轉型升級。 (一)獨特的區位優勢 一是與內地的特殊地理聯接。香港毗鄰內地,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與內地多年來在兩地顯著的制度差異下開展了全面深入的合作,積累了豐富經驗。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倡議者和推動者,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中將發揮主導性的作用,內地與香港在各個領域的“互聯互通”,無疑將成為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加強互聯互通合作夥伴關系”的起點和範例。 二是擔當內地與東盟的橋梁。香港在促進內地與東盟貿易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東盟也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點區域,2014年香港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談判已經開始啟動,一旦確定,將有助於香港在區域合作中間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加快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 (二)與“一帶一路”需求相契合的專業優勢 金融市場、跨境人民幣、貿易物流等是香港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也是“一帶一路”的戰略重點,通過服務於“一帶一路”的融合,既能發揮專業能力和優勢,也能為香港經濟發展尋找到新的動力。 一是金融市場領域的比較優勢。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是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逐步構建了完善的金融體系,專業的金融分工,透明、標準化的金融產品,齊備的金融基礎設施,形成了強大的金融信息聚集和金融研發能力、金融人才培養體系,但這一優勢地位在近幾年有所下滑。在新華•道瓊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14)的全球十大國際金融中心排名中,香港位列第五,跌落至新加坡之後,與上海並列,雖然在“金融市場”、“產業支撐”、“服務水平”方面排名前列,但由於成長放緩及內部環境的不穩定,使得香港在“成長發展”方面由2013年的第二位下降至第六位。這些排名雖然只是一家之言,但是也從特定角度體現了香港金融市場發展的現狀和趨勢。 二是跨境人民幣方面的領先地位。當前,香港是規模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到2014年底,離岸人民幣存款余額累計已超過2萬億元,其中香港人民幣存款資金1.16萬億元。2014年香港與內地的跨境人民幣收付量占所有境外地區的52.7%,在SWIFT國際支付貨幣中的占比為69%。盡管近年來隨著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多元化發展,香港跨境人民幣業務占比呈現小幅下降趨勢,但未來10年內仍將占絕對主導地位。 圖9 人民幣跨境收付境外地域分布 ![]() 圖10 人民幣國際支付地區分布 ![]() 資料來源:人民銀行、SWIFT。 三是國際自由港的優勢。貿易暢通是“五通”的重要內容之一,香港是連接內地與海上的重要中轉站,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在國際貿易與物流上具備天然的優勢。香港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港口,也是全球重要的貨物流通中心,是亞洲船運、貨代、物流企業雲集的地區之一,擁有豐富的物流、貿易人才,港口、機場、鐵路系統發達,但近年來相繼被上海、深圳超越,位列全球第四。世界航運理事會2013年底數據顯示,香港集裝箱港口碼頭的吞吐量為2,235萬標準箱(TEU),與2011年的2,438萬TEU和2012年的2,312萬TEU相比持續下滑。 四是產業跨境轉移與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由於國際產能利用的不均衡,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過剩產能和優勢產能的“走出去”是一個必然進程,“一帶一路”沿途多個經濟走廊和77個經貿合作區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安排。但是,在產業跨境轉移過程中,一方面,面臨接受國出於政治、保護本國企業等考慮而可能出現一些不同形式的的約束,另一方面,還要適應各國不同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及其他國家產業的競爭。這些情況都會可能會在未來影響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進程。香港企業則經歷了從香港向內地轉移、從內地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的不同過程,在多年的國際經營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香港政府既可以發揮產業轉移的優勢,協助中國大規模推進產業轉移落地;香港企業也可以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深化在全球的產業布局,提高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優勢。與此同時,香港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始就積極參與本地、中國內地、亞洲與歐洲的能源、發電、公路、鐵路、碼頭與電訊項目開發、建設與管理。此外,香港的金融、法律、工程與管理專才更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利於商務談判與項目管理工作。 (三)國際化人才和多元文化優勢 一是法律、財經等國際化專業人才。各國法律體系的不同影響境外投資企業的經營。香港擁有大量的法律和各個專業領域的人才,他們熟悉國際法律、慣例,有豐富的處理國際業務的經驗。與此同時,依托金融業發展起來的金融服務業,以及依托於內地經濟開放和環亞太經濟增長而發展起來的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業,聚集了大量的專業服務機構、高端服務人才,能夠提供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專業服務。特別是其熟悉國際管理、西方會計制度、稅例的商業管理與顧問、會計及審計咨詢,這些都是“走出去”中寶貴的人力資源。 二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優勢。“一帶一路”沿途是世界上典型的多類型國家、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區域,古代“四大文明古國”誕生於此,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也發源於此並流傳至世界各個角落,但多元文化對順暢的人文交流也帶來了巨大挑戰。香港是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也是中西文化的交匯融合地,五洲四海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人民相處,形成多維的經濟利益和縱橫交錯的關系網絡,不斷為香港帶來新的信息、新的意念,也成為眾多中資企業“走出去”的首選橋頭堡,扮演著“引進來”、“走出去”過程中重要的中間人角色。這種獨特的多元文化的形成以及積累的經驗,在“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中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 三.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定位和工作思路 香港有必要全面識別“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明確定位,使香港的人才、資金、金融服務等優勢,在更廣闊的平臺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積極推動國家戰略的落地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一)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定位 1.“一帶一路”整體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一帶一路”區域最大的國際融資中心,絲路基金、亞投行、金磚銀行等區域內的主導性的金融機構和多邊機構的全球金融合作中心 3.“一帶一路”人民幣區建設的主力軍 4.“一帶一路”沿途貿易增長最快的區域 5.“一帶一路”產業跨境轉移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橋梁 6.“一帶一路”國際人才的孵化器和輸出地 (二)具體舉措 一是積極參與整體框架的設計及跟蹤評估。“一帶一路”參與經濟體眾多、涉及面廣、影響深遠,但實施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也高,香港可以借助與內地特有的緊密聯系,密切關註和評估內地因“一帶一路”戰略而形成的全方位開放格局下的相關改革措施,積極了解內地發展需求,特別是主動配合內地的相關改革和開放,研究設計相關方案、試點實施相關舉措,借此也能為香港市場爭取更多發展機遇。 二是構建以香港為基地的全球融資體系。“一帶一路”區內有大量企業來自中國本土和香港,香港銀行業可利用服務客戶的優勢,與客戶形成良性互動,通過加強與“一帶一路”區內沿線國、區外國家的業務聯動,使客戶走到哪里,香港銀行業的金融服務跟到哪里。與此同時,充分發揮香港金融市場的多元化優勢,從全球資本市場,把各種機會、各個領域、各個客戶撮合起來,為“一帶一路”提供貸款、債券、股權等不同類型資金,滿足不同客戶的多元化資金需求。同時,考慮在全球發行“一帶一路”債券融資,加強與國際、國內金融機構合作,發揮投行作用,做好風險防範。 三是鞏固香港在境外人民幣融資市場的優勢地位。通過與日本、韓國等東亞市場合作,以產業合作和貿易往來提升人民幣作為區域貿易結算貨幣地位,以人民幣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等為俄羅斯、中亞等新興市場提供項目融資。香港金融機構還可以通過銀團貸款和發債等方式向“一帶一路”基建項目提供人民幣融資,也可以通過中國對外工程承包獲得大量人民幣ODI項目,更好地推動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進行人民幣資金循環和跨境流通。同時,利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加強與其他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合作,提升人民幣在貿易融資、項目投資、跨境貸款中的使用比例。 四是擴大香港在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領先優勢。香港一直以來利用廣泛的清算網絡和高效的流動性管理功能,為其他境外地區提供人民幣頭寸和資金調劑,支持其他市場發展人民幣金融資產和產品創新。在現有流動性管理基礎上,香港可進一步完善多層次的流動性支持機制,為全球離岸市場開發利率風險對沖、利率互換、浮息產品提供更為穩定的利率基礎。重點發展人民幣相關的衍生產品,進一步推動香港以人民幣計價的RQFII、股票、債券等產品發展,鼓勵內地企業在香港市場進行人民幣IP0,同時著重考慮以大宗商品為基礎,推出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期貨產品,強化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風險對沖、投資功能、融資功能。香港作為“滬港通”模式的首創者,需進一步實現更多程度的互聯互通,包括債券市場、基金互認等,豐富離岸以人民幣計價投資目標,吸納更多海外客戶群通過香港平臺進入內地市場,也為中國的投資者對外投資提供更多的產品選擇。 五是加強深港合作發展海洋經濟。香港在貿易、港口航運、漁業等方面具有天然資源和深厚基礎,可將自身在金融、法律方面的優勢與海洋領域的資源稟賦相結合,順應趨勢推動香港自身“海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升級,尤其是豐富和發展貿易及航運相關的“海洋金融”及“海事法律與仲裁”的服務,積極促進貿易融資、船舶及航運項目融資、海商海事保險、海事與航運爭議裁決和法律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同時,進一步加強與深圳的多方面合作,充分發揮香港自由港管理的經驗和優勢,以及深圳特區的土地和企業優勢,將香港的自由港與深圳的自貿區融為一體,最終共同形成一個面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產融結合、互惠互利的海洋中心城市。 六是幫助建立具有國際標準的商業模式和合作框架。利用香港在法律制度、市場規則以及語言文化等方面與國際接軌的優勢,積極提供法律、會計、金融等專業服務,推動、參與或發起建立針對“一帶一路”政策目標的多邊金融機構、投資基金、行業組織或爭議處理機制,與中國相關主管部門共同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邊參與、產權及投資保護機制,在支持中國提高區域內金融監管影響力的同時,也相應提高香港的地位和重要性。 七是鼓勵香港企業參與基建項目投資和管理。“一帶一路”基建投資規模龐大,其中由政府出面或主導的項目占相當大比重。除了絲路基金和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提供長期低息資金外,還需要民間投資資金的支持。香港金融機構可以通過銀團貸款和發行基建債券等方式向絲路基建項目提供融資,香港企業也可以利用國家正在大力推廣的PPP模式及其他常用方式參與“一帶一路”基建投資、建設和管理,未來較為成熟的基建項目還可以在香港上市和資本運作,為香港資本市場提供新的機會。 八是為中資企業在沿線投資基建項目提供協助。國家大力鼓勵及推進內地企業“走出去”,並將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營造有利於中資企業的投資環境,為中資企業投資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提供便利。中資企業在絲路沿線投資基建項目的意願也進一步提升,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中資企業借船出海,以香港為跳板到絲路國家投資基建項目,香港可為這些企業提供基建項目貸款、過橋貸款、發債融資、顧問咨詢、項目管理和專業服務等,使“走出去”企業的業務發展更加順暢。鼓勵香港企業、當地企業與中國企業一起到“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基礎設施,各自發揮優勢以提升基建項目的成功率。 九是為“一帶一路”輸送國際性人才。“一帶一路”戰略在基建項目推進過程中,將會面對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包括景氣變化、市場環境、地緣政治、宗教沖突等等,都將伴隨投資合作的全過程。國際性人才是香港最寶貴的資源,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中可以積極發揮作用,包括進行基建投資項目評估、盡職調查、商業談判、工程咨詢、法律服務、財務顧問等,以提升成功機會,減少失誤和損失。未來香港需要繼續培養和引入更多國際性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同時分享發展帶來的共同利益。(完) 來源:人民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