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国美电器:没有放弃三联商社的想法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03/20090903013524620.html


每经记者  岳伟  发自北京

        近日,由于*ST三联(600898,SH)与三联集团的旧案一直纠缠不清,该公司实际控股股东国美电器(00493,HK)又疏于正面表态,*ST三联小股东们似乎感觉到一丝凄凉,甚至有小股东担心国美会放弃*ST三联。

        国美电器副总裁孙一丁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回应此事称,国美绝无放弃*ST三联的想法,并正在争取可能争取的一切救助上市公司的措施。

        此 外,*ST三联的中小股东们欲起诉原大股东三联集团的努力近日也可能会有定论。北京和君创业咨询公司总裁汤浩近日向媒体介绍,小股东们筹集的股数已超 过*ST三联总股本的1%。但负责筹集股数的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玉成昨日表示:“现在这么说为时尚早,因为我们还得等一个流通股大股东的最后授权书。”

*ST三联有望扭亏

        “三联是国美花大价钱买下的,我们没有放弃它的想法。”孙一丁昨日肯定地表示。

        *ST三联(原名三联商社)是国美在2008年2月份,通过关联公司以5.4亿元从三联集团手中拍得的。当时国美以持有三联商社2700万股股票,占后者总股本的10.69%,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

        2009 年2月2日,国美强行对三联商社董事会进行了改组。此后,国美不断为三联商社注入新的活力,如为三联商社公司迅速建立起独立的采购平台,并对接国美与供应 商的采购合同;启动了自有ERP系统的开发工作,使公司的财务结算和业务运作更为精细化、高效化等。

        孙一丁曾表示,这一切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三联商社的毛利水平,公司今年中报的毛利率在8.1%,而这个数字去年同期仅为3.79%。公司今年年底有望扭亏。

        但这一切贡献却挡不住*ST三联与原大股东(三联集团)在债务等方面的纠缠。今年4月13日,*ST三联公告称,由于三联集团及其关联方欠付供应商货款及银行借款事项,导致公司作为连带被告的诉讼事件已多达20起。

        近期又因三联集团下属公司与兴业银行的贷款连带责任,*ST三联被法院暂时冻结58万元的账户及查封核心门店,公司全部账户近5000万元的资金仍面临被执行的风险。

        孙一丁无奈地表示:“目前,我们仍继续与兴业银行沟通,并向相关主管部门发求助信,以保公司资产安全。”但他也表示,最后如果银行账户被执行,核心门店也被拍卖,公司只能暂停经营。至于那时国美如何处理*ST三联,孙一丁表示,还没有想过。

小股东数额仍待确认

        按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小股东的股份占到1%以上,就可以以小股东的名义对大股东的侵权行为提起诉讼。

        目前,*ST三联小股东们的筹股起诉工作也已接近尾声,但作为筹股工作的执行者,张玉成显得颇为谨慎,目前符合标准的小股东股数已接近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但还要等最后一位流通股大股东的授权书。

        据他透露,此流通股大股东名为黄伟宏,目前持有*ST三联172.08万股,占总股本的0.68%。

        “ 在没有得到黄伟宏的授权前,我不敢说我们的股数集齐了。至于什么时候得到其授权,目前我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张玉成坦言。不过他表示,在集齐股数后,小股 东们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并请专家对此案进行有关论证。“因为作为小股东起诉原大股东,在中国司法界还是头一次,我们并没有相关经验,但基本上以原定方案为 核心。”

背景链接

*ST三联小股东欲诉三联集团

        今年6月,部分*ST三联小股东宣布,准备征集足够的流通股股东授权,以小股东的名义起诉原大股东三联集团。

        小股东们起诉的理由是,因为三联集团作为*ST三联原大股东,却发生了多起与上市公司无关的贷款,直接将上市公司拖入了欠债的泥潭,损害了全体股东的利益。

        新 的大股东国美电器接手*ST三联后,陆续遭遇多起因原大股东的债务问题而引发的诉讼,此外,三联集团又以三联家电的名义发展其他门店,与国美电器在*ST 三联的商标所有权上也存在争议。此次小股东起诉的发起人称,国美电器可能不愿意承担原大股东三联集团留下的巨额债务,他们大不了认赔退出上市公司。而如果 国美退出,*ST三联短期内很难找到新的重组方,那么上市公司将面临着退市的风险。

        对此,也有猜测认为,这是国美幕后操纵小股东发起的征集行为。事实真相到底如何,或许不久后答案就会水落石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48

關於周顯不能做成的賣殼生意的想法


昨天買了周顯揀股祕密,在第書中3.5.1「誠信的重要性」一段,提及他其中一單企圖作的賣殼生意。


他 稱「上市公司名下有三億的物業、兩億的現金,但其大股東只有51%的股份。他想將殼賣掉,但他要拿回所有的資產。換言之,他要從其他股東偷掉其他股東應份 的49%的資產,還要再拿回5,000萬的現金」,他「找來了一家巨無霸國企」作為買方,然後那家國企買殼後,就注入資產,但是因為買賣的步驟談不成,就 沒有成功。


但不能成功的原因,據他稱如果舊大股東 「先把殼賣掉,買家以5,000萬買下3億的資產,不肯交回如何辦?如果他先把資產弄走,買家最後放棄怎辦?如果先簽文件再公佈,那是違法的行為,雖然很 多人都這麼做過,但被揭發了則有坐牢的風險,但如簽文件時馬上報上交易所,跟著轉換資產過程就很麻煩了。」


但是,如果他真的不要公司的現金,只要物業的話,我也許有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其實梁伯韜、杜輝廉買泰盛發展(後易名百富勤,已清盤)已經用過。


首先,把手上值3億的物業抵押,以60%的按揭計算,約值1.8億。


其後,把手上的2億現金,加上按揭得來的現金約1.8億當作特別股息派發,大股東可得1.919億(2 + 1.8) x 51%。


然後,再把殼賣給那班中國巨企,作價約1.5億,然後大股東以3億的作價購回物業,如果怕無業務,就收購該等物業的管理權/包租權,以維持公司的經營。


這樣做,三者都可以獲利。


(1)在大股東來說,如果賣不了殼,他有1.9億落袋,如果賣得成的話,他可以有約5,000萬現金加物業,滿足到他的期望。


(2) 在紅色巨企來說,他1.5億買了這個殼,然後這個殼有1.2億的現金加上舊物業的管理權/包租權,實際上只是3,000萬買了上市地位,實在划算,況且公 司手上已經有現金,除了可以維持公司運作之餘,也可以買下一些紅色巨企小業務,增強短期的盈利能力之餘,紅色巨企也可套回收購代價。


(3) 在小股東來說,派特別股息,股價立即會升,賣給紅色巨企,股價還不大升特升,所以也獲得不少利益。


所以在現實上,這個計劃是可以實行的,並且絕對顧及三方的利益,成事機會很高。但是大股東見到股價升得這樣勁,可能也不肯賣殼,就是要考慮的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68

新模式、新想法


近來,發生了不少事,令我產生一些新的打算。


鑑於小弟寫文影響到家人的睡眠時間,所以由明天起,小弟會減產,只在星期五、六、日一定出文,其餘時間則在網絡或報紙間,找出一些未必會留意的新聞及其他網友或博客的文章充填版面。


近來,我發覺自己個博客因個人不斷宣傳的關係,愈來愈受歡迎,甚至超過一些有報紙雜誌專欄,甚至電視賣過的財經寫手,又看到生果日報林先生的文章,有一些感概。


當年,我的博客在不受人注目的時候,我在其他處提出了問題所在及股票,無人問,亦無人理,甚至有人挑戰。直至人流漸多的的時候,問股票的愈來愈多,踢館及質疑的人也有,但是也給我以資料一一解決。直至現時,我寫兩三隻股票的時候,不久即有異動,所以我也怕害了人,也不敢多寫。所致轉為寫一些資料性及局勢的東西。


我想,如果小弟當時去投稿的時候,肯定給人放入垃圾箱,但近幾月開始,受人注視的時候,有些人看到我的文章,然後看完後消化就寫出來,但別人一元版稅都沒給我,雖則大部分資料都是抄來的,但起碼都是我花了一點時間了解問題所在,然後才寫,總有些貢獻吧。


我敢說我寫的文章,較一般人在新聞看到的,一定有一點時差的,況且對這些事的認識可能更深入,但有沒有人肯給我機會呢,因為我認識的人很少,也很怕見網友,所以還是算了。


一來因為我怕人,我認識和看的東西太多了,一般人都不能反應過來,況且也未必對之有了解,搭不上嘴,不說這麼多。又有時候,他懂我不懂的東西,所以我不喜歡和別人說話,我寧願別人覺得我沒趣,也不希望別人覺得我認識很多。


二來也很怕主動,如果我主動的時候,就像這個博客的文庫一樣,文章普通人也不能看得完,會嚇怕很多人,呵呵。


但現時,說這些話已經太遲了,雖然我還有很多題材,我已經不可能再多寫了。


如果有人想投稿充填本博的版面的話,可以e-mail至[email protected]給我。


謝謝各位一直以來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03

我对3Q问题的一些想法 岁寒知松柏

http://lyh.jack.blog.163.com/blog/static/132734100201010535321509/

最近几天,网上关于3Q纷争的报道铺天盖地,QQ群里的争论更是滔滔不绝,消息图片贴得眼花缭乱。从网上的评论和投票结果来看,支持360的占了大多数,电视里播放的群众采访基本也是这样。

其实大家都知道360原先是做流氓软件起家的,发家后仍经常使用流氓手段打击竞争对手,那为什么大家都反对QQ呢?我猜想应该有几个原因:

一是360一直是免费的,并且凡装了360的电脑,基本没有大的中毒问题了。以前像特洛依那种病毒几乎无孔不入,机子一中毒基本就只能重装,烦不胜烦。特别是对电脑水平不高的普通人,简直就没法上网。

二是360揭示QQ暗中扫描用户的资料信息,这个侵犯隐私的罪名确实很严重,360是杀毒软 件,扫描电脑文件是份内之事,而QQ扫描却怎么也说不过去。老百姓平常在生活中被压制得厉害,个人权利经常被侵害,现实生活中是弱势的群体,逃避到虚拟世 界还要被侵犯,反抗肯定就很激烈了。

三是现在贫富悬殊太厉害,并且很多人致富不是靠权钱交易就是靠投机钻营,完了还为富不仁,所以在普通老百姓心中,均贫富和仇富的心理很重,QQ这几年财源广进,这个费那个费的,网民都很不爽。

四是QQ自成立以来,用张朝阳的话说是一直以抄袭和垄断做为立公司之本,并且将这二者发挥到了极致。QQ这个全球第三的互联网公司,与GOOGLE对比起来,其价值观简直让人不耻。

五是QQ在应对360挑战而做出的策略和战术,十分的失败。360平日耍流氓其实原本就众人皆知,但你QQ非得自称正人君子,为用户着想。结果做出那个所谓艰难的决定,完全的昏招,自扇耳光,正中360的下怀。360有备而来,从容而退,QQ则是溃不成军。

有网友将360比喻成49年的毛,将QQ比喻成蒋,呼吁大家不要被360的假自由假民Z所欺 骗,并且支持独才QQ强力打垮流氓360,原因是360完全没有道德底线。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圣人和神圣的公司的,不是你定力够不够高的问题,是你 受的诱惑够不够大的问题;不是你的品质够不够好的问题,是你受的制约够不够强的问题。独才让我们变成奴才,丧失平等和自由;垄断让他们攫取暴利,失去公平 和效率。所以,我宁愿支持360这个小流氓长大,去制约QQ这个大流氓,让两个流氓互殴。

3Q的问题,要说骂人,我认为大家都骂错了对象。中国之所以出现这种肆无忌弹的恶性竞争,归 根结底还是政府失职,英国在400年前就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成文法,并且严格执行。像发明蒸气机的瓦特,一辈子就靠着那个专利过着富足的生活,而中国呢?为 什么多哈谈判,别的国家都拿这个说事?中国的企业为什么一直做不强,走不出?一个不注重创新,不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是不会有前途的。今天被美国扇了耳 光,跑到欧洲去求安慰,送人家200亿。明天欧洲又扇我们一巴掌,我们又跑回美国去诉苦,两面讨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14

利润最大化是最愚蠢的想法 laoba1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hj7.html

 

世界上没有人能做到利润最大化,巴菲特也不能。不可能买在最低点,巴菲特买入华盛顿邮报后,股价持续下跌,两年后才回到买入时的价格,这并不妨碍后来巴菲 特获利一百多倍。也不可能卖在最高点,巴菲特卖出中石油后股价继续上涨超过50%。巴菲特买入的股票也不是涨幅最高的,他并没有买过上涨超过千倍的沃尔 玛、思科、辉瑞、默克,但巴菲特一样成为了世界首富。利润最大化仅仅是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投资者的目标应该是赚确定的钱,自己能把握的钱,只要能持 续稳定地获利,就能享受复利带来的奇迹。
    很多投资者看不起20%-30%的复合回报率,然而真正能长期达到人的却并不多,而这样的增长率经过复利产生的威力却是十分惊人的:
 
复合增长率
10年总回报
30年总回报
20%
6.2倍
240倍
30%
14倍
2600倍
 
100万的本金如果以复合回报率20%增长,10年即达到620万,30年2.4亿。如果是30%的复合回报率,10年后将增值至1378万,30年则成为不可思议的26.2亿。
    利润最大化的想法不但不能真正实现高额回报,反而可能成为财富的毁灭者。利润最大化的思维很容易让投资者失去理性,眼中只盯着利润,完全无视风险,不断违 反原则,不断突破能力圈。我身边就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位最要好的朋友最近几年跟着我做投资,他买入的股票跟我的几乎一模一样(买那个股票,什么时候买 我都会告诉他),但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他的投资变得十分“灵活”。为了更高效地利用资金,他的仓位不断变化,有时波段操作,有时追逐阶段性热点或概念 性炒作,有时见异思迁半途换股。尽管他投资的股票跟我基本一样,但几年下来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但没有赚钱,反而出现了大幅亏损(几年间他投资过的主要股票总 涨幅都在五倍以上)。痛定思痛,经过血淋淋的教训后他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做“利润最大化”的美梦。去年底我告诉他中恒集团上涨了50%,他说:“是吗,买 入后我都几乎不再看账户,有变化你告诉我就行了。”
    总是期望利润最大化往往适得其反,类似的案例多不胜数。道理很多人也明白,只是一旦进入实战就会被暴利所迷惑忘记了一切,抱着侥幸心理一厢情愿地向好的方向想,为非理性行为寻找种种借口,随便放弃原则,最终变成利润最小化。
 
梁军儒201102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02

時尚教母想法一律畫下來 代理逾40個頂級精品

2011-9-19  TCW




如果很多事情說不清楚,你是選擇 兩手一攤,還是另謀途徑?

被稱為「時尚教母」的馮亞敏,她選擇用畫的,來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個習慣一養成就是十五年,每一天,她至少 要抽出一個鐘頭在她隨身的小本子上塗塗畫畫,記錄她的想法,甚至規畫未來遠景。

馮亞敏在一九九七年創立喜事國際,至今獨家代理國際精品超過 四十個品牌,包括全台累計賣出超過五十萬雙的西班牙知名休閒鞋品牌Camper;九月初,成立台灣第二間專門店的紀梵希(Givenchy);還有川久保 玲、以機車包聞名的巴黎世家(Balenciaga)、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最愛的服飾品牌亞瑟丁阿拉亞(Azzedine Alaia)、女神卡卡(Lady Gaga)常穿的前衛時裝藝術家品牌卡拉揚(Hussein Chalayan)等,目前年營業額約六億元,是台灣最大的精品代理通路商。

馮 亞敏表示,如果沒有用圖畫筆記的習慣,她大概沒辦法經營這個事業,「甚至,可能是一團亂!」她說,任何事情進入她的腦海中,都會化成一張張圖畫,這是因為 她從小愛看漫畫、童話書,逐漸養成的圖像式思考習慣。

辦活動沒共識,講不清乾脆畫出來

原本只是一個家庭主婦的她,溝通,似乎 沒有特別重要;開始代理事業後,她才發覺很多事,以她的口才和文字,說不清楚;於是她練習將想法畫出來,變成一張張清楚的圖像,「講了很多,沒有辦法的時 候我就用畫的,人家覺得我很真實,因為我馬上可以把我想的事情畫出來。」「每次做一件事,我會有自己的畫面,你要讓大家跟你的畫面是相同的。」

有 了相同的畫面,與人溝通更快達到共識,這也是讓馮亞敏在短短幾年間,迅速拿下多個國際知名時尚品牌代理的重要原因。小到品牌的平面廣告、同事間的溝通,或 是和合作夥伴談辦活動等,她都能利用圖像化,達到更好的效果。

舉例來說,時尚品牌常常需要辦活動,在寫流程企畫時,她會要求同仁,不單列出 時間表和文字陳述,「每個場景的畫面要出來,這段時間裡會發生什麼事情,要想像能用圖畫呈現出來。」也因為她這樣的要求,活動結束後,最後媒體拍到、刊登 出來的照片,都和她原本設想的差不多。「為了能有畫面,那個情境的所有細節你都想過一遍,結果出來就不會差太遠了,」她說。

又譬如有一次, 喜事代理的日本潮流設計師品牌Undercover要辦新店開幕活動,馮亞敏和對方討論數次都沒有共識,最後她提出用玫瑰花布置現場的構想,對方起初沒什 麼反應,「每個人心裡的玫瑰花都長得不同,用講的,他無法完全理解我要呈現的感覺,」於是她用畫的,把玫瑰花的大小、數量、擺放位置、呈現方式通通畫出 來,雙方很快達到共識,也順利完成活動。

用圖畫做筆記,沉澱後提煉想法

畫出來的習慣,不僅是馮亞敏與人溝通的工具,長期累積 下來,畫出來的動作和圖像式思考,讓她對凡事的思考都能夠有具體的畫面,而這麼做,也讓她更能掌握事務全局,因為掌握全局才能有完整圖像的概念,甚至連細 節都注意到了。

畫圖做筆記,對馮亞敏來說也是一種沉澱方式,「我要做的事情很多,經營管理要有想法,還要保持創意,」所以,每天在筆記上畫 下的圖,不但是學習或靈感的紀錄,也是心情的寫照,「一個人若沒有沉澱,根本不可能在生活中提煉出更好的想法。」現在,一天不畫,她就無法上床睡覺。

愛 看漫畫和童話書的馮亞敏,至今辦公室和家裡書櫃裡還是有滿滿的書,「我也買了很多給我小孩看,」她回憶,以前小孩子會畫牆壁,保母嚇死了,她和先生卻是相 視而笑,「牆壁再漆一漆就好了,看到小孩會畫畫,反而覺得是件好事。」馮亞敏覺得畫圖、圖像思考對她而言,不但是溝通的工具,更是增長智慧的根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54

關於銀行股、服裝體育用品股、地產股的一些想法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unt.html

銀行股
現在銀行股佔我的倉位三分之二,感覺太高了。我並不喜集中投資,打算減持銀行股至45-50%的倉位。我依然看好中國的銀行股,不然的話我應該清倉才對。 中國的銀行業這幾年發展順風順水,貸款基本上屬於供不應求,這在銀行貸款利率定價上面給予極大的優勢。別說八釐十釐,就算開價十五釐二十釐還要抵押品,還 是供不應求的。看一下地產商發行的信讬,二十釐了,你以為不用抵押品,開玩笑。

中央信貸政策開始有點放鬆了,第一個受苦的肯定是那些民間信貸公司,銀行能夠借到錢,沒有理由去借民間的高利貸。信貸再鬆一點,借貸供求平衡呢?那些貸款 利率最高,或者貸款政策法規死板的銀行,貸款利率會面臨壓力了。借貸供求不可能永遠都是貸款方佔優勢的,萬一象香港兩三年前借貸供求疲弱,銀行存款太多了 而貸不出去呢?象匯豐、中銀香港這些資金成本最低的銀行就佔優勢了。只是這個階段什麼時候才來臨?天知曉!


服裝體育用品股
賣銀行股的資金打算用於買入思捷、中國動向、特步、361和安踏等體育用品股。李寧和匹克不在我考慮之列。

先說李寧,我多次問過我的員工關於對李寧的印象,品牌老化,在員工心中的地位比安踏還要低一班,要價反而高,事實上,李寧的採購價也是行業中最高的。可惜,李零還是李白,對消費者來說根本沒有分別。再說,曾經想過玩財技的大股東也無法令人放心。

匹克,雖然增長速度不錯,定位也很好,但過去兩年每股盈利的攤薄太歷害了,大股東太狠心了。雖然大股東不斷增持公司股票,但這並不能成為買入的原因。一家 有良心的公司應該是不斷回購公司的股票而不是由大股東出面增持的,兩者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李嘉誠就是一個喜歡增持公司股票的代表,而新鴻基地產、數碼通 的郭氏家族則是喜歡回購公司股票的代表。什麼是良心,看看後者。

關於思捷,剛剛公佈了第三季度營收,以當地貨幣計算,營業額繼續下跌。很多人擔心它新的巨額推廣計劃,都是數字遊戲,其實它過去每年都有廿三十億的資本開 支,新增的資本開支計劃根本用不了多少錢,過去幾年都能夠派高息,起碼證明現金流是真的。現在的思捷並沒有大股東,這裡面大有來頭,會是什麼人入駐,我也 不好猜,但摩根大通和幾個服裝品牌巨頭關係密切。十元左右的思捷相當於三倍的現金流,值了。

關於中國動向,它的終端零售商的結構是和福建幫不一樣的,這個問題令它需要作出回購庫存的決定。它是所有體育用品股中有頭現金最多的一家,七十多億市值五 十多億現金!現金現在產生不了多少盈利並不代表將來不行。假如將來它的現金用於收購10%回報的項目好了,盈利前景馬上不一樣了。寶勝的 Converse、Reebok代理權一直不穩,皮爾卡丹的代理商也有可能放售,外國也還有很多品牌想著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動向沒有自家品牌負擔,可以看 高一線。

特步、361和安踏,我把它們放在一起,因為他們都是福建幫,運作模式是一個套路的。三個臭皮匠加起來的市值只有Nike的十分之一,有點意思了。中國動 向的回購行動把福建幫的股價也打沉了,但事實上,以我所瞭解,福建幫是不可能進行庫存回購的。福建幫在選擇終端代理商,很多時候都是選擇那些有自己舖位的 商戶進行合作的。那些人大多都是吃飽飯沒事幹打打麻將的人,賺多賺少根本無所謂,只要不虧就行的人。我為什麼會知道?因為我曾經也擁有過街鋪嘛。說來說 去,庫存怎麼辦?有空去夜市看一下那些比正品便宜大半的「冒牌貨」,這裡是中國,低端品牌也就不用照顧形象了。

地產股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時候不是買入地產股的時候,不過我還是希望增持富力地產至倉位的10%。房地產價格是決定什麼人應該留在什麼地方的一種經濟手段,和它息 息相關的產業實在太多了,如果中國要推動經濟發展轉向內需,房地產行業絕對不能出事。很多人以為廉租房可以解決城市的問題,其實這個是一個大誤會。中國要 加快城鎮化並不代表要讓貧困人口入城,其實上讓貧困人口入城的城鎮化政策只會加重地方政府負擔,對於推動內需一點幫助也沒有,現在很多的廉租房都還是選址 遠離市區的。現在政府其實只想穩住房價,讓名義收入增長來磨平虛高的房價。我看不到任何為政者是想房地產成交一潭死水的,也許2013年換屆是一個轉折 年。唯一可以令我放棄房地產的理由只有將來開徵房產稅。像美加,他們的房產稅的終身支出已經可以供幾套房子了(因為稅收按市值徵收),這才是真正的可怕, 才是低樓價的真正原因。

平安和國壽我也想買一些,但現在市場低迷的階段,我只願意考慮一些很有可能兩年翻番的股票。平安和國壽看來還需要更好的價格。

關於加倉
有博友想加倉拉低成本,問我意見,這裡也說一下。先說一個故事吧,這樣子容易記住。有一個老闆,投資了一個項目二千萬元,後來發現設備不能用,而且沒有任 何回收價值了。大老闆心疼那二千萬元,於是詢問專家,專家建議再新增二千萬元下去,這樣的話就有50%的機會可以賺回投下的四千萬元,但也有50%把就增 的二千萬元也虧了下去。老闆想了想還是決定了投資多二千萬元。大家看出問題了吧?那個老闆很笨是嗎?這是因為你不是當事人,所以可以客觀地把SUNK COST和新增資金區分出來。但不要笑話別人,在我國鋼鐵史上更笨的例子還有呢!當年有某個傻瓜投資了一個鋼鐵廠,數以十億計,但必須要使用小日本的鐵礦 石。傻瓜經營不善,連年虧損。關閉它嗎?幾十億元泡湯了,繼續經營嘛,每年繼續虧個一億幾千萬。結果那個傻子虧了十幾年才把廠子關閉!

投資股票加倉的決定和前面的例子其實沒有兩樣。是否加倉並不取決於你前面買入價是否太高,而是另一次的獨立事件。很多價值投資人都說當A股票60元你買入,當它跌40元你就更應該買入了。其實加不加倉並不應該這樣決定的,你應該考慮的是這一刻A股票是不是真的是你的最佳選擇,也許在BCDE股票之中你能夠找到更佳的選擇。

經濟學裡面有一句話:Bygones are bygones. 大意是過去的就是過去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68

硅谷創業教父Paul Graham:我的五個大膽創業想法

http://xueyuan.cyzone.cn/qibu-dianzi/224294.html

Y Combinator是現在美國最火的技術創業孵化器公司,已經培養出Dropbox、Heroku、Airbnb、Bump、Justin.tv、 Reddit、Disqus、Posterous等明星公司,其創始人Paul Graham也被媒體稱為硅谷創業教父、撼動硅谷的人。本文節選自他的最新博客文章,文中他提出了若干大膽的創業想法,本文擇取與IT相關的五點,讓我們 一起來看看創業教父是怎樣的藝高人膽大。

我在Y Combinator工作時注意到最驚奇的事情是,那些最具野心的創業公司的想法是多麼地嚇人;在此篇文章裡我將舉例說明這種現象。這些想法或許能夠成就億萬富翁,卻也足夠令人望而卻步。

但請勿擔心,恐懼不意味著軟弱,而可以說是理智的表現。創業公司擁有的最大想法往往令人畏懼,它們不僅意味著繁重的工作,還在威脅著你的自我認同, 讓你對能否有足夠的抱負堅持到底產生懷疑。《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中有這樣一幕:書呆子英雄邂逅了極有魅力、飽經風塵的女人。她對他說:「你看,即使你 得到了我,也罩不住我。」對我們來說,這些想法也是這樣。

這是你理解創業公司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你曾期待偉大的創業想法是具有吸引力的,然而它們往往與你不合。這會導致一堆後果:對於試圖思考創業創意的人,偉大的想法遮蔽起來,被他們的潛意識過濾掉了,即使是最有野心的人,對於這些想法也是敬而遠之為上。

一、新的搜索引擎

最棒的創意反而被視為不可能。我不知道再造一個搜索引擎是否是最棒的想法,但它或許會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最近我發現看似堅不可摧的Google們,防禦要塞上也出現了裂痕。

微軟決定幹搜索這個行當時,我就知道它已經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對微軟而言,這不是它既定的動作,這麼做是因為它們懼怕Google,而Google在做搜索。這意味著兩點:一、Google在為微軟設定日程表;二、微軟的日程表裡有它不擅長的東西。

這麼說這並不是必然再需要一個搜索引擎。只不過,最近我有點懷念以前Google的時候,彼時的Google還沒那麼社交化,總能快速而簡潔地帶給 我正確答案。現在呢,搜索結果似乎盲目地迷信科學(受到科學神教的啟發?),正確與否需要自己判斷。並且頁面不再給人清新、極簡的感覺。Google搜索 的結果曾經像Unix工具的輸出,現在如果我不小心把鼠標點錯了地方,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要在搜索上佔有一席之地,需要打造一個所有黑客們都會使用的搜索引擎,它的用戶將囊括一千位頂尖的黑客,儘管規模不大,卻也不必擔心有人會取代其有利的位置,就像曾經的Google。十年來,我第一次有了更換搜索引擎的念頭。

既然能幹這事兒的人會在這一千名黑客當中,那方法就很直接了:隨自己喜好開發一個搜索引擎,甚至帶有極度的黑客風格,比如,使之擅長代碼搜索。或許你會將搜索查詢設定為圖靈完備的,事實上,只要讓這一千名黑客成為你的用戶,任何做法都是好的。

如果你要做的事情會長期約束你,別擔心,因為假如你不搞定那幫最初的核心用戶,這事兒也是干不長的。如果能做出一件東西,你和朋友們都打心眼兒裡覺 得比Google還好,那你的IPO之路已經走了1/10了,就像曾經的Facebook,把所有的哈佛畢業生發展成用戶,儘管他們未必意識到這一點。

二、取代電子郵件

電子郵件最初的用途並非我們現在這樣,如今它不再是種消息傳送協議,而成為了一種todo-list,我的收件箱也就成為了一個清單,通過電子郵件,待辦事項進入這個清單中。不過這個清單真是糟透了。

我願意嘗試任何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但我懷疑僅對收件箱做改變是不夠的,電子郵件必須被新的協議所取代,它可以是todo-list協議,而非原來的那種,儘管如下的做法可能顯得有些退步:

Todo-list協議相比於電子郵件,應該給收信人更多權力。更多地限制那些向我的收件箱裡添加事項的人,如果有人要添加東西,需要告知我該做什 麼。除了讀信,他們是否還要求我做其他事情,而這事有多重要?(顯然還需要有措施防止把一切事情都說的很重要),以及什麼時候完成?

以上只是改造電子郵件的創意之一,這些想法就像要搬走巨石的力士。一方面,根深蒂固的協議不可能被改變;另一方面,大家長期忍受一成不變的糟糕的電子郵件似乎也不太可能了,如果電子郵件終將被取代,現在是時候了。

假若方法得當,或許能夠避免「改變舊協議」和「採用新協議」哪者為先的問題,因為最具影響力的那些人會率先採用新的協議,他們同樣受夠了電子郵件。

不管你要幹什麼,都要快。Gmail已經慢得讓人抓狂,如果你做出產品不比Gmail好,但是很快,這就足夠你從它那裡奪走用戶。

Gmail變慢的原因是Google沒法承受太多對它的投入。不過有人願意為此付錢,一個月50美元都不是問題,因為按照我花在電子郵件上的時間 (想起來都嚇人一跳),合理的收費至少要1000美元吧,考慮到每天都要費時去讀寫電子郵件,收費50美元已經讓生活變得美好的廉價方式了。(譯者註:無 疑作者在諷刺Gmail之類的電子郵件效率之低,即使收費版也很慢)。

三、互聯網影視

好萊塢對互聯網的接受很遲緩,這是一個錯誤。我認為在內容的提供機制方面,是互聯網勝出了,而非有線電視。

不少原因是由於有線電視極其糟糕的用戶體驗。我們家已經等不及Apple TV了,出於上一台電視的厭惡,幾個月前我們用一台固定在牆上的iMac取而代之,雖然用無線鼠標控制它還有點兒不便,但比起之前不得不看的噩夢般的電視UI,已經好很多了。

現在大家看電影和電視的時候,部分注意力會被毫不相關的東西分散,比如社交網絡。更多的注意力則被和影視娛樂有點兒關係的事物吸引,如遊戲。然而對 傳統的影視娛樂,大家總還是需要的,雖然是坐在那裡被動地看著上映的內容。那麼通過互聯網怎麼傳播影視呢?你提供的內容肯定要比Youtube上的視頻片 段更長,所以大家坐下來看節目時,應當獲得一種心理預期,或者知道這是一系列自己熟悉角色的一部分,或者對於稍長電影,他們將提前瞭解劇情提要。

內容交付和付費有兩種途徑,要麼是像Netflix或者蘋果提供娛樂應用商店,通過此來獲得觀眾;要麼是因為不具備此種能力,或者技術乏力,則會為視頻製作商提供點播式的支付或者流媒體服務,此種方式還將催生提供基礎設施的公司。

四、下一個喬布斯

我最近和一位對蘋果非常瞭解的人聊天,我問他說,蘋果的現任掌門人能否像喬布斯一樣,領導公司不斷創造新東西。他回答得很簡單:「不會。」我早就有點兒擔心會是這樣的答案,於是我繼續問他做何解釋,但沒有答案。

是的,不會再有新的偉大產品從蘋果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了,蘋果的收入或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增長。但如微軟的表現告訴我們,在技術行業,收入是一個滯後的指標

所以問題來了,如果蘋果未來做不出下一代iPad,有誰可以呢?現有的玩家裡沒一個能做到,這些公司沒有一個是由有產品遠見的人經營的。按照經驗, 不可能僱傭到這種人,只能等著他自己上門,並且不解僱他。(譯者註:潛台詞是這很難)。所以能夠創造下一波硬件浪潮的很有可能是一家創業公司。

一家創業公司想要做得像蘋果那麼大,聽上去這種野心近於荒謬了。但是這種抱負,相比起昨日之蘋果成為今日之蘋果,並不過分,而且蘋果做到了。並且面 臨這個問題的創業公司比起當年的蘋果還有一個優勢:有了蘋果這個範例,喬布斯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是可能的。這將在對其未來的後繼者有所幫助,直接地,像 Roger Bannister那樣證明,雖然可以比前人做得出色地多;間接地,像Augustus給人留下地深刻印象:憑藉一己之力可以創造未來。

現在我們都能感受到喬布斯走後留下的「領袖」真空,如果一家新公司能夠勇敢地引領未來的硬件發展,用戶會願意跟隨。這家公司的CEO,這「又一位喬布斯」(或許達不到喬布斯的高度,也不必達到),只需要比三星、惠普或者諾基亞做得更好,而這看上去相當可行。

五、尋回摩爾定律

過去10年讓我們回想起摩爾定律的真正含義。大概直到2002年,把摩爾定律曲解為時鐘頻率每18個月翻一番還沒什麼大錯,事實上,摩爾定律是指電路密度每18個月翻番。過去區分這一點會顯得太呆板,然而現在不同了,英特爾不 再能提供更快的CPU,它只能提供更多的。由此產生的新摩爾定律指向了數量增長而非速度提高,這就沒那麼好了。摩爾定律曾經意味著,如果軟件不夠快,所需 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硬件不可阻擋的發展會解決軟件的問題。可現在如果軟件不夠快,就必須重寫它們了,並且並行著做更多事情,這要比之前等待硬件升級花更 多工夫。

如果一個創業公司能夠幫我們尋回老的摩爾定律,該有多棒啊。通過編寫軟件,讓大量CPU在開發人員看來就像一個快速的CPU一樣。實現這個願望有幾 種方法。其中最具野心的是使之自動化:寫一個編譯器,能夠讓代碼並行運行,然而這樣智能的編譯器近於不可能實現。但真的一點可能性都沒有嗎?今天在電腦內 存裡運行的軟件就沒有一個能成為這樣的編譯器嗎?如果你有這個想法,就應該試著證明它,因為會得到很有趣的結果。如果如此智能的編譯器並不是沒有可能,而 只是實現非常困難,那試著編寫這樣的軟件是值得的,雖然成功的幾率不高,但其預期價值會很高。

對其預期價值高的判斷理由是Web服務。如果你能寫出一款軟件,提供給程序員像以前摩爾定律那樣的便利,那你就能將其轉化成一種Web服務,這也意味著實際上你用了所有的用戶。可以想像,如果存在一家處理器製造商能夠繼續提高時鐘頻率而不是電路密度,英特爾的 生意將會被搶光。同樣的,Web服務意味著沒人能夠看到他們的處理器,寫一個智能編譯器如同找回了摩爾定律,至少在服務器市場,你和那個處理器製造商沒有 區別。其中最沒有野心的解決方法是從另一面入手,為程序員提供更多樂高積木式的並行化程序塊,提供他們類似Hadoop和MapReduce之類的框架, 然而程序員還是需要做很多優化工作。

此外還有一條有趣的中間路線可以走,你可以開發一種半自動武器—即裡面既有機器也有人的參與。一方面做一個類似於絕頂聰明編譯器的東西來看好用戶, 同時找人用高度發達的優化工具來找出用戶程序的瓶頸,然後把它給消除掉。做這些事情的人可以是你的員工,或者你也可以建立一個優化市場。此外還有相當不錯 的折衷方法,可以建立一個半自動工具。這將提供給用戶相當智能的編譯器(但人工將參與其中),用非常發達的優化工具找出並消除用戶程序中的瓶頸。你可以把 這工作交給自己的員工,或者建立一個為優化而存在的眾包市場。這個市場對於逐步創造一個相當智能的編譯器或許是可行的。參與者會積極投入提供優化工具,集 合每個人的力量,我們已經得到了一個相當智能的編譯器,並且不只屬於某一個人。

上面的話聽上去很瘋狂。但我喜歡這個離經叛道的想法。關注優化的想法與近幾十年來軟件開發的一般趨勢相悖。想要寫一個足夠智能的編譯器無疑被認為是 個錯誤。即使不是錯誤,這種軟件也被認為應該由開源項目去開發,而不是公司。此外,這事兒要是真成了,將會剝奪某些程序員的幸福感,他們就是以開發多令人 瞠目般複雜的多線程應用為樂的。但到目前為止,我挑剔的眼光還沒有找出反對這個想法的理由。

這些就是我所說的創業想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59

轉貼:對金融中的IT業的想法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1uv.html

IT包括互聯網本質上是提高信息產生和傳播的效率。

理解這個本質就很容易推演。

比如bank的本質是信用的傳遞。所以internet bank是玩不轉的。就是純的互聯網銀行。


JPMorgan Chase CEO Jamie Dimon 上任伊始,就把JPMorgan原來外包的IT服務收回。他的觀點是銀行就是money(信用)+IT

所以IT變成了銀行的核心業務。決不允許外包。


這和老外的消費品公司一樣。什麼都可以外表。從銷售到研發,只有一樣不外包。就是branding。品牌!

消費品的本質就是品牌。

我相信玉蘭油和SKII99%的原料是一樣的。

差異就是在Branding上。




trustno1:

作為一個挨踢人士,對金融中的IT業的想法

1.IT的進入削減了資金流通交易的成本. 支付結算,這個你懂就是懂了,不懂也不是我這裡扯淡的重點.


2.IT的進入削減了很小一部分資金配置成本.

這部分,主要是依據分析各種客戶的行為數據來實現的,包括負債端的,包括資產端的.但是這部分實際上只是很有限


的優化.任何將他們拔高到決定勝負的重點都是不現實的.

因為數據有一個問題就是時效性問題.所有的數據都是過去收集的,也只代表著過去消費行為。用這些數據的分析優化來開拓業務,實際上是假設客戶的消費行為和 偏好一成不變。我現在東家,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2005年之前是他們網絡遊戲最為鼎盛的時期.他們有著幾億的客戶數據和客戶資料行為.老闆最直接的一 個想法是利用這些數據發覺這批客

戶的潛在娛樂需求。結果可恥的失敗鳥.為何呢?因為人的消費偏好會不斷的改變。2005那批網絡遊戲迷都是70-80後,當時差不多20-25歲,單身宅 男居多.5年之後是多少歲?30歲,開始買房供房,找女人生娃。原來一天5-6個小時撲在電腦上,通宵組隊RIP.結婚生娃以後可以嗎?想都別想.所以這 些數據都變成沒有用的垃圾數據. Big Data 當然好,很多人看到某些公司每天成G成T的收集客戶數據,但是同時沒看到的是也有成G成T的數據變成垃圾數據.

 

在我看來數據和IT對於金融業來說,他加快了信息交換,資金交易,同時也加速了數據的失效.比如說,快速消費行為.有人認為,如果守住一個支付通道,比如 說信用卡,支付寶,或者其他的什麼.客戶每時每刻的交易行為,公司都能一覽無餘。然後通過IT技術進行需求發掘,引導商家,客戶,各種資金進行最優化的配 置。這當然可以做到,也有用.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假設,假設這個公司不再引入新客戶,同時這些舊客戶也被IT技術導致的創新黏住。會發生什麼?這家公 司會發現,他們的客戶隨著時間垂垂老矣.他們20歲時泡妞消費行為永遠不會在25歲以後再次大規模出現.老年人的消費會越來越保守而逐漸固定定型,所有的 IT算法最後都將陷於空轉.


要使得這個有遊戲繼續玩下去,怎麼辦?必須吸收年輕的消費群。但是請注意,你是無法從40年前的20歲客戶的消費行為來推導現在20歲年輕人消費什麼?想 像自己吧!15年前我們高考完時候在什麼?我們傻呵呵的在家看動畫片等錄取通知書.現在人家高考完第一件是干什麼?開房破處!!!我們總是在無可救藥中可 恥的老去.而要吸收新玩家,唯一的辦法仍然只能依靠商人們的頭腦和敏銳的直覺能力.IT可以幫助他們快速的收集數據,搶在消費行為消失之前作出決策。但是 僅此而已,最後依然是要靠人和商業頭腦,舍此別無他法.


因此我覺得可以這這麼歸納:IT加速越快金融交易行為,IT的數據分析作用越小.


但是把這個命題反過來想一下,那些IT無法加速的交易行為,IT的數據分析作用就越大.人類社會,有一些行為是跨代的,幾代人之間變化都很小,比如死亡,比如疾病.這些數據的累積和彙集分析就顯的極為重要.比如絕大多數的疾病數據都是被,幕再,科再 這類老牌再保公司壟斷。巴菲特投資Verisk Analytics 實際上也是這種思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8

關於消費行業囤貨、存貨、去庫存的一些想法系列(一) 曾經米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8d493501016d93.html
 

前天瀘州老窖中報超預期,昨天茅台中報帶來擔憂,這一喜一憂有各種原因,但裡面都涉及了一個囤貨、控貨、存貨的問題。近期這種關於「貨」的分歧很多,也讓 很多公司或被樂觀或被悲觀,涉及可不少消費行業,如品牌服裝、家紡、阿膠、白酒等。因此想說說自己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和朋友們討論交流,相互提高,就算 拋磚引玉吧。因為想法比較雜亂,外加涉及的行業情況也有所不同,因此準備分為系類來交流,先把那些之前暴利的囤貨品種進行分析,如白酒、阿膠,之後再談那 種存貨反壓的服裝。畢竟囤貨和存貨雖一字之差,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是主動、被動的本質,其恢復和複雜程度絕對並不一樣。廢話不在多說了,正文開始,希望 文章能得到眾多個人的指點,以便自身的提高,先在此拜謝!

   一、關於囤貨的形成和其雙刃劍的影響。

   囤貨其實是很多銷售渠道一個增加自己利潤的方式,自古有之,比如所謂的屯聚居奇的為富不仁的案例就在古代農產品等物品上層出不窮。這種事情產生的條件個人認為需要幾個:1、產品供求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代表案例就是茅台,茅台一直供不應求,不管需求到底是我們的三公還是什麼,反正就是供不應求。從來沒有人囤積二窩頭,因為那東西滿大街都是。2、相對易保存或者說保存成本低於其在囤積過程中的漲價幅度,代表案例也可以說白酒和阿膠,紅酒其實也存在囤貨的可能,為什麼相對囤的少,就是因為庫存要求高,要酒窖和恆溫等措施,不是那麼容易儲存,外加年份紅酒是看葡萄的大小年,而不是看絕對距今的年份,需要更專業的判斷知識。而另外一個反例就是之前的家紡產品,之前由於棉價的持續上行,家紡在近年內其實也是在漲價的,庫存難度也不是太大,但他在囤貨過程中明顯產品的漲價幅度不足以覆蓋儲存成本,因為存在過季、佔用流動資金成本不能覆蓋漲幅的情況,也是沒有人存貨的。

   可以看到囤貨其實利用了產品到最終終端消費者過程中,一道相對壟斷的特殊利益群體的信息和拿貨不對稱性,用正反身性的方式在影響經濟最基本的供求規律,他 在產品供不應求、有漲價預期的背景下,加劇了更大的供求矛盾,之後加速了提價的進一步發生,給真正的生產廠家帶來了並不精確的供求信息反饋,從而可能讓廠 家做出錯誤的擴產或提價判斷。而一旦過度擴產或終端提價過度,短期損傷了最終終端消費需求時,囤貨的經銷商又會起到負反身性作用,將之前低價的存貨過度拋 售,更加嚴重的放大產品的短期供大於求或以低於當期一提價後的指導價甩賣產品,擾亂未囤貨經銷商的銷售,擾亂最終市場。可見對於產品生產商和最終消費者而 言,經銷商囤貨都是一頭疼的問題,對於生產商,一段時間內,可能囤貨對其有微利,但之後必成大貨;對於消費者其一直是大禍。但對於囤貨經銷商而言,其帶來的是超額利潤,這種衝動是不可避免的,而中短期唯一可以制衡他的只有生產廠商,消費者是絕對無能為力的。囤貨的幅度和危害的控制僅能依靠生產商和經銷商的博弈來解決。而在長期消費者是可以通過替代和用腳投票的方式放棄這種產品的消費來徹底打死經銷商存貨的,但這種情況基本上不會發生,因為在這之前生產廠商就因為自己的短期週期波動來與經銷商進行博弈。

   博弈的手段大體分為:1控貨2減少提價預期和幅度3降價。

   控貨:其博弈更多的是通過讓囤貨的經銷商相互博弈,通過損失短期內生產廠商的利益來做到平緩供需,其根本在於最終消費者的消費訴求依然變化不大。在最終消費者還有消費訴求時,終端消費情況並沒有變化,生產商通過控貨不發出新貨的手段,短期切斷經銷商進貨可能,讓其考慮是否出售存貨來維繫老客戶,如果其區域壟斷嚴重,並未有其他經銷商再其地盤,可能控貨短期對其影響不大,他依然可以以斷貨為藉口吊足消費者慾望甚至加價出售,但一旦最終消費者不堪其加價,則其徹底受損,進而損傷生產商。但大部分情況下,只要其區域有一個經銷商在生產商控貨背景下願意出售囤貨庫存,則為了讓其老客戶不被出貨的經銷商吸引走,各個囤貨經銷商都必須出貨來滿足自己的客戶需求,從而起到生產商控貨去囤貨庫存的效果。

   減少提價預期和幅度:其博弈依然需要消費訴求變化不大的背景,通過讓囤貨經銷商自己衡量其庫存成本與資金佔用成本等情況,來決定是否繼續囤貨還是開始逐步出貨將之前的囤貨利潤兌現,或去尋找新的囤貨品種,當然這種情況需要經銷商涉及行業廣泛。其本質類似我們買入股票後,股票大幅上漲後,股價開始盤整漲速放緩或盤整過程中,我們是賣出該股,尋找新的尚未爆發的股票,或開始逐步兌現利潤改善生活的博弈。且一旦減少提價預期和幅度,會讓最終消費者損失一部分恐慌消費的衝動,從而減緩消費者對於供需不足的擔憂而進一步倒閉囤貨商兌現囤貨,畢竟在國內買漲不買跌的恐慌消費衝動對於消費者心理影響還是存在的,最明顯的案例是房地產企業。

   降價:最有效的逼迫囤貨商出貨兌現利潤的方式,但絕對是生產商和經銷商博弈的最差結果,生產商和經銷商雙輸的結局。生 產商會損失建立起的品牌形象,讓最終消費者的消費衝動可能徹底轉移,而囤貨商的肆意甩貨會加劇市場恐慌,擾亂市場,做毀一個品牌。其應用情況大部分是消費 者消費訴求基本上以開始徹底改變,生產商放命一搏的背景下,即使品牌並未徹底死掉,也基本上進入日暮西山的過程,即使以後能東山再起也需要數年積累,外加 超好的運氣才可。

   綜上可以看到,生產商基本上不會使用第三種降價這種情況來與經銷商雙輸,而是利用第一、二種,或一起運用的方式來達成平緩經銷商囤貨帶來的市場波動,而經銷商為了不與生產商魚死網破也會進行一部分妥協,達成共識。短期以生產商控貨損失收入、經銷商出庫存打壓出現一定產品價格泡沫的方式讓市場通過小周期波動,釋放未來的巨大風險。

   老窖、茅台、阿膠等被囤貨的品種,其實都已經在使用類似的方式了,老窖和阿膠更加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控貨訴求,且確實遲遲並未再提價。而茅台雖然尚未有類似 的表態,但通過其中報的預收款減少和一直並不兌現資本市場和經銷商的漲價預期,其實也已經這麼再做。而之所以茅台中報日的暴跌和阿膠一年多股價的低迷,其 實是來自之前分析的控貨、降低提交預期和幅度這兩博弈手段的一個共同前提的分歧:即消費訴求變化不大的分歧。也就是說看空的必然認為最終消費者已經中長期或中短期對於產品的消費訴求,由於連續提價或囤貨過多後,產生了改變或替代。而如何確認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其實就涉及了幾個分析層面:1銷售終端增速是否在維持2去囤貨庫存過程中是否出現了價格過度混亂和經銷商串貨互殺3其他替代品牌品類是否已經威脅品牌的未來。而這三項其實是可以通過調研來逐步明朗。本文的第二篇《草根調研的驗證必要和方法與其利弊》將重點談談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望各位高人到時能有所指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