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家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 公開競爭關鍵 法人化、搶頂尖人才 新加坡5年變亞洲第一

2015-02-09   TWM
 
 

 

新加坡國立大學二○○九年在《QS亞洲大學排名》不過第十,去年躍升冠軍,關鍵說穿了,就是重金攬才、給予足夠的資源,以及大學鬆綁。

新加坡這一套積極手法,台灣該學嗎?能學嗎?

撰文‧蔡曜蓮

新加坡與台灣同為小國,兩國經濟實力也曾在伯仲之間,但兩國高等教育卻在近十年走向分岔路口。以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台灣大學相較,新加坡名次不斷往前爬,而台灣則還在百大附近起伏不定。

以《Q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來看,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別從二○一○年的三十一名、三十四名到一四年的二十二名、二十五名,台大卻始終無緣前五十名。

去年新加坡國大在《QS亞洲大學排名》,更從○九年的第十名一躍攻占排行榜冠軍,在亞洲大學中排名第一。

現於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任教的杜本麟,曾先後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新加坡國大任教,他根據多年在海外任教的經驗直言:「各國都在做指標性大學,尤其在亞洲很明顯。台灣學校絕對有進步,但是相對其他亞洲國家,進步幅度沒有比人家大,就是退步。」

殘酷擂台逼出實力

目標明確、待遇敢給 老師績效壓力大新加坡國大校長陳祝全也認為,亞洲大學在資源投入與研究成果的增加,使未來亞洲高校的排名將快速上升。不過,這番競爭到前二十名時會越來越難,因為前二十名皆屬成名已久的世界級大學,教授與學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也因此,新加坡國大的進展更顯難得。

「這要歸於幾個因素:一流的人才、打造讓教職員與學生都能發揮才能的環境、政府支持,還有二○○六年的法人化,讓國大在治校享有更大的自主權,」陳祝全這麼說。法人化讓董事會享有更大權責,例如以往政府編列的預算受限於法規,都得想辦法花掉,法人化後就變得精打細算;同時掌握更大的人事權,如果表現不好,即使是校長也得下台。

問及頂尖大學的必備條件,陳祝全的首要回答就是人才,「任何一所大學要朝環球卓越指標邁進,必得先建立起一支陣容龐大且實力雄厚的教學人員、學生團隊。」曾受新加坡國大重金禮聘的優秀人才,包括成功複製桃莉羊的艾倫.柯爾曼(Alan Coleman)、量子信息科學的權威之一、牛津大學教授阿圖爾.艾可特(Artur Ekert)等,這些頂尖教授到該校建立研究團隊,吸引更多優秀學者前往新加坡。他們對於學生的指導激勵與新加坡國大名氣的提升,造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

杜本麟就說:「新加坡的平台很好,但也很殘酷,能存活下來的教師也不多,資源都要靠自己爭取。新加坡的目標相當明確,它今天設定的目標是世界前三十名學校,它的要求比照世界前三十名左右的學校,那些教授做什麼?在什麼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老師的績效指標就是這些。達不到就要請你走路。」相對的,新加坡大學也提供比擬前三十名學校的給薪和研究環境。甚至這幾年,新加坡國大已經不再看別人做什麼了,「新加坡國大現在問的是,『你現在做什麼研究是可以讓別人來學的?』」杜本麟說。

新加坡國大的戰略目標很明確,陳祝全說:「要成為一所立足亞洲的世界級領先大學!」,世界級的概念要具體化,就是落實國際化。

新加坡國大除了向全世界招募頂尖的教師人才,也致力讓學生與國際接軌,「迄今,國大本科生當中,約七成至少有過一次海外教育學習體驗。」

跨國合作拉高視野

人才移動便利 全球化不只是口號世界級的含意,也意味著國大不能僅是新加坡國內的一所大學,必須是全球頂尖學府的門戶與橋樑,「國大與世界多所重點大學建立夥伴關係,共同開辦的聯合、雙學位及學位學程達七十項,包括杜克—國大醫學研究生院、耶魯—新加坡國大學院等等。在矽谷、紐約、斯德哥爾摩等處設立國大海外學院。」陳祝全強調,新加坡以外的學生須具備明顯優勢才能進入國大,像是越南籍的國際奧林匹克訊息賽銀牌得主曹青東(Cao Thanh Tung)與放棄奧克蘭大學、澳洲國立大學兩份獎學金的紐西蘭籍亞歷山卓.托馬(Alexandra Jeanne Tourmar)。

新加坡國大成功國際化而創造人才的磁吸效應,但台灣在鋪天蓋地的國際化大浪下,卻是節節敗退,止不住人才外流。說穿了,新加坡國大脫穎而出,靠的不外是人才、資源與自主權,但這些,台灣能學嗎?若再不學,趕不上全球化的潮流,過去我們引以為傲的優秀均質人才,也會一步步失去。

台灣高等教育評比遠不如新加坡——以台大vs. 新加坡國立大學為例台灣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QS世界大學排名》 94名 → 76名 31名 → 22名

2010年→2014年

《泰晤士高等教育 115名 → 155名 34名 → 25名

世界大學排名》

2010年→2014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62

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商務研究中心副主任傅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8515.html

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商務研究中心副主任傅強

一財網 閻彥 實習記者朱若蕾 2015-11-07 10:01:00

不久前,野村證券做過一個調查,中國經濟如果打噴嚏,誰會感冒?在指數排名里面,新加坡是排名第2的,所以經濟依存度也是相當強。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中國商務研究中心副主任傅強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中國商務研究中心副主任傅強

《第一財經日報》:作為亞洲四小龍,新加坡和臺灣在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方面會不會存在競爭?

傅強:新加坡和臺灣的分工其實非常明確,和中國大陸的貿易都是比較密切,但是作用完全不一樣。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關系,是在整個東亞的產業鏈上布局的整合性。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占該地區出口總量的40%,但很多是電子元器件,出口到中國再經過組裝,變成最終消費品。

而新加坡和中國的貿易,則體現在轉口貿易的地位。比如,中國有兩千多家鋼企,也消費著全世界56%的鐵礦石,但大多都是在新加坡交割的。所以,相關的交割、物流服務是新加坡的長項,新加坡從中國大陸的進口有接近55%是機電產品,但新加坡自己消費不了這麽多,機電產品很多都流入了東南亞其他國家。

所以新加坡和臺灣體現的是不同的貿易形態,兩者的替代性是相當弱的。

《第一財經日報》:您認為習馬會將會海峽兩岸的經貿關系帶來哪些影響?

傅強:對於習馬會,我理解是政治上的象征性意義更強。因為中國大陸和臺灣在經貿方面已經有了非常深層次的一體化,兩岸經濟可以說已經是不可分割了。

那如果說的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的經貿關系的話,我們可以直接看到的現象,就是習近平來訪後,使得新加坡和中國大陸之間又有了一個G2G的項目,這是兩國之間第三個政府間項目,是中國重慶和新加坡之間的合作,會有新的項目落地。最後會以什麽形式實現這些利好 需要觀察,但可以說是邁出了重要一步。

其實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的經貿往來應該說關聯度也是非常非常強。不久前,野村證券做過一個調查,中國經濟如果打噴嚏,誰會感冒?在指數排名里面,新加坡是排名第2的,所以經濟依存度也是相當強。

《第一財經日報》:關於新加坡和中國的金融合作,您有何期待?

傅強:新加坡很希望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分一杯羹。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新加坡走的相對步子比較大,也比較激進,希望能夠成為清算交割的中心。

比如,人民幣國際債券可能會在新加坡發行、清算,作為債券的大型集散地等。新加坡本來就有很強的金融能力。短期內,中國會很需要新加坡人民幣集散中心的地位。這可能也是具有相當強的優勢。

未來“一帶一路”中,東盟也是“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重點,而中國很多企業未來走出去, 第一步會是去東南亞,新加坡就是一個投資的橋頭堡。

比如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很多很多校友企業就是這樣。例如,有一家來自中國大陸的建築承包商。經過幾年在新加坡的經營,成為了新加坡成功的地產商。現在又把觸角伸到了緬甸,柬埔寨,包括印尼在內很多國家。這家公司來自中國,但是形象上完全就是新加坡走出來的企業,變成以質量取勝,而非價格取勝的新加坡企業。所以,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借助新加坡的資源完成國際化。

《第一財經日報》:新加坡有哪些行業對中國企業存在投資機會?

傅強:其實,新加坡本身我認為從實業角度的投資機會並不多。因為中國有大量的資本需要輸出,以前是通過外匯儲備來輸出,但是這不一定可持續,所以未來可能是企業來完成資本輸出的任務。

新加坡有什麽機會?對於中國的天量需求,可能實業方面是沒有什麽機會的。可能更多的是,可以將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的區域總部,借助新加坡金融服務、物流商的優勢,也可以借助很多人才來實現企業的國際化,作為東南亞的據點。在金融服務等等方面,實現企業整體素質的提升。

上面提到的建築商就是很好的例子。去東南亞擴展可以先到新加坡,再走到下一步,這是最現實的路,而不是本地的投資機會。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企業如果直接進入東南亞的市場是否會有困難?

傅強:比如印尼,中國企業要想直接去投資是非常非常難的。昨天我和學生就業中心的人交流,問那些咨詢公司,比如麥肯錫在這里招聘的學生有什麽特點?才知道麥肯錫要求學生必須懂馬來語或者印尼語。

因為,麥肯錫在印尼、馬來這就是一個銷售總部,他們到印尼會拿來一些項目。然後直接發到上海,印度,有人會在後臺做完。

所以新加坡是一種網狀的優勢,可以把觸角伸得很遠。畢竟你要投資一個國家,要對當地投資,對法律、人文、經濟環境非常熟悉,要和當地人打交道,而中國人直接去馬來,去印尼,壁壘是很高的。肯定需要中介能進行深層次交流的中介。能夠用一種人家能接受的語言作為溝通的中介。而這就是新加坡的作用。

編輯:王麗娜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62

中行董事長田國立:銀行業國際化迎來30年未有之三大機遇

“中國銀行業國際化迎來了30年未有之三大機遇,值得關註。”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在“2016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表示,這三大機遇即: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一帶一路”為主軸的新市場;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新商機。

三大機遇

田國立認為,未來五年仍將是銀行轉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同時銀行業面臨著30年未有之三大機遇。

第一個機遇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的貿易國,第三大對外直接投資大國。“預計到2020年中國對外貿易的總額將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的直接投資額將超過2000億美元,比2014年要翻一倍。”

第二大機遇是“一帶一路”為主軸的新市場,“一帶一路”的願景提出以來,國際基礎設施和產能合作大局已經打開。2016年前5個月,中國在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合同達到391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總額的51.8%。未來中國銀行業海外拓展將獲得更為廣闊的空間。

第三大機遇是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新商機。截止2016年5月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累計已突破26萬億元,1~5月人民幣直接投資同比增長89%,隨著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有利於中資銀行以人民幣業務為切入點,拓展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

同時,也要正視新形勢下銀行國際化發展的兩個差距。

首先是海外服務能力的差距,中資銀行的海外金融服務仍以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為主,雖然設有眾多的非商業銀行子公司,但國際化競爭能力仍然偏弱。目前還沒有一家邁入國際化的銀行和國際保險公司。此外,中資銀行已經出現了“成長的煩惱”,海外利潤率偏低,資本和資金來源過度依賴於集團,零售業務一直難以取得突破,有的銀行在監管合規領域面臨較大挑戰等等。

四個著力點

中國銀行業國際化轉型如何突破?田國立認為有四個著力點。

第一,服務國家戰略,適應大國崛起的跨境金融需求。田國立表示,中國銀行業要主動擔當歷史責任,助推發展中大國在全球的崛起,穩步推進機構的國際化。

第二,堅持差異化的發展,形成國際化發展的梯隊。“要堅持差異化的發展之路,避免過度競爭。海外發展如同釀酒而不是快餐,往往需要幾代人的積累和努力,才能真正地做到可持續發展。”田國立稱。

他認為,銀行業應在堅持市場化選擇和政策引導共同作用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國際化發展團隊。大型銀行堅持綜合化發展,在國際化程度和區域分布上適當地有所區別;中小銀行充分發揮自身特色,與大型銀行互相支持,共同發展,在業務上彼此合作。

第三,理性安排推進的節奏,保證國際化業務穩健發展。田國立表示,從發達國家銀行業的經驗看,國際化發展會出現周期性波動,與本土發展存在著明顯的互溢效應,可能會對銀行經營形成巨大的沖擊:一是本土根基不穩,導致國際化的收縮,比較典型的是日本的經濟泡沫以後,日本銀行業被迫收縮海外業務;二是國際化擴張過猛,沖擊本土金融業的穩定,英國當時重塑四大清算銀行,跨國並購整合不力,零售業務虧損,最終均被收購。

第四,加強能力建設。綜合服務能力是基礎;風險控制能力是保障,強化對國別風險、操作風險的有效監控和對商業機構的及時提醒;運營管理能力是關鍵,從公司治理、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等方面將全球集約化管理落到實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616

田國立:綠色金融與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

最近世界上發生了很多大事,特別是特朗普的上臺給世界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在這些不確定性中,我覺得有一個確定性就是追求綠色世界,多一些山清水秀,少一些霧霾。今天是一個霧霾天,正好和我要講的綠色金融主題相關。綠色金融不僅是一個學術問題,還是一種價值取向、一種理想追求。金融機構具有重大的資源配置權,金融機構的價值追求將可能成為改變世界未來的巨大力量。作為一名金融工作者,我想借此機會談一談綠色金融與金融機構的責任與追求。

▌首先,綠色金融的興起,契合了綠色發展的時代主題,意義重大

近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中碩果累累,但也嘗到了環境汙染的苦果。美國湯姆斯河的“癌癥村”、倫敦的“霧都劫難”、日本的“水俁病”等事件,至今仍令人記憶猶新。

1962年,美國人蕾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首次對工業文明造成的生態破壞進行反思,喚醒了社會各界對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意識。

50多年來,人類不斷反思自身生產和生活方式,努力改變“高消耗、高汙染”的增長模式。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系統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擁護和認可。

中國不能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道路,邊發展邊治理的道路也行不通,為此,不管是政治家還是金融工作者都必須拿出勇氣和力量,投身到綠色發展中去,這是唯一能夠挽救地球並讓大家生活得更美好的途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

作為一項重要的創新性金融制度安排,綠色金融旨在引導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同時有效抑制汙染性投資,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綠色金融的興起,正是我們所處時代的必然要求。

▌第二,綠色金融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綠色金融必將改變世界

近年來,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一致行動,各國紛紛出臺了綠色發展的願景目標和實施路線圖。要將這些願景目標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綠色金融將發揮三大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是為全球綠色轉型提供“源頭活水”。

目前,全球金融資產中綠色金融占比僅10%,資金問題是制約綠色發展的主要瓶頸。據國際能源機構的估計,僅實現“2050年全球溫度增加不超過2攝氏度”的目標,就需增加36萬億美元的投資。大力推進綠色金融的發展,將極大地緩解綠色轉型的資金“饑渴癥”,拓展人類社會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新綠洲”。

二是創造新需求,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

通過發揮金融的杠桿作用,綠色金融可以將更多的資源配置到綠色、低碳和環保產業。我們估計,“十三五”時期,我國綠色產業及汙染防治年均投資至少達2萬億元人民幣,將有力地促進綠色GDP的增長。

三是改變金融價值理念,推進“負責任”的金融發展。

金融機構要保持適當盈利,這是對股東負責的要求。大型國有銀行也要給股東一個交代,但首先要擔當好社會責任。綠色金融代表著金融業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商機無限,就算一開始不賺錢,也應該要推進。除了大型國有銀行外,中小銀行和國外的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上已經行動起來了。中國銀行作為國際化大銀行,需要用世界性的共同語言去改變世界,同時用行動去說話。

▌第三,發展綠色金融大有可為,是金融機構發展的新機遇

近年來,在全球綠色發展潮流的帶動下,我國從政府到企業層面都在積極行動,綠色金融發展日新月異,成為全球市場的“領頭羊”。截至2016年6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已超過7萬億元人民幣,約占各項貸款的9%。2016年前8個月,我國境內綠色債券發行規模接近1100億元人民幣,約占同期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的35%,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市場。此外,各類綠色發展基金、碳金融、綠色保險等產品正在快速興起。金融機構及早布局和發展綠色金融,面臨新的機遇。

以中國銀行為例,2015年7月,中國銀行協助新疆金風科技公司完成3億美元境外債券發行,成為中資企業發行的首單綠色債券。兩周前,中國銀行以倫敦分行為主體,發行了5億美元的“綠色資產擔保債券”,這是全球首單兼具“雙重綠色屬性”的綠色資產擔保債券。綠色金融開辟了我行業務發展的新領域。

為迎接綠色金融新時代的到來,金融機構需要著力推進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在機構管理及企業文化建設中嵌入綠色金融理念。

金融機構要加快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在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規劃好綠色金融重點發展領域。要建立綠色金融發展的長效機制,將綠色金融作為長期戰略來抓,持續加大對綠色環保行業的資金支持,有序壓縮、停止不符合國家綠色發展要求的金融支持。不斷完善綠色金融相關的風險管理政策,評估相關項目時,除了看經濟效益外,還要關註能夠去汙多少、降耗多少,降低碳排放量多少等,與政府、企業一起形成綠色發展的廣泛共識和文化氛圍。

二是持續加大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

目前,綠色信貸已成為綠色金融的主要手段,金融機構在不斷完善綠色信貸產品種類、創新豐富綠色信貸工具、擴大綠色信貸服務範圍的同時,還要探索滿足不同融資條件需求的非信貸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多地支持政府相關部門發展綠色國債、綠色資產證券化等業務。同時,要推進金融跨界合作,積極探索綠色保險、綠色租賃、綠色信托、綠色理財、碳金融等新興產品,積極參與綠色發展基金及PPP項目,形成多元化、綜合化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在這方面,金融機構要肯坐冷板凳、下大工夫,設計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金融產品來。

三是積極開展綠色金融國際交流與合作。

當前,全球綠色金融呈跨越式發展,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在此背景下,發展綠色金融,更要有國際視野,充分利用好全球金融市場資源。中國銀行在這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充分感受到綠色金融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活力。例如2016年7月,中國銀行作為牽頭主承銷商及簿記管理人,協助新開發銀行成功發行30億元人民幣綠色金融債券,募集資金將專項用於金磚國家、其他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綠色產業項目。這是中國銀行首次和國際開發機構合作,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綠色金融債券,吸引了境內外多元化的投資者踴躍認購,認購倍數達3.1倍。

可見,綠色金融可以成為中國金融機構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主題。目前,全球綠色金融推廣還只是處在起步階段,如能積極參與到綠色金融產品開發、綠色金融市場建立和完善、綠色金融發展規則的形成和制定,無疑將有利於提高我國金融機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主動權和影響力。

各位嘉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金融是一篇大文章,既有對理想的追求,也有現實的利益,希望我們既帶著理想、也帶著投資者的遠見去參與到綠色金融的事業中去。

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67

“年度銀行家”田國立:緊跟國家發展戰略 謀中國銀行國際化新篇

“擔當社會責任,做最好的銀行”是田國立在2013年4月接任中國銀行董事長時,為這家百年老店定下的戰略目標,而國際化是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2016年11月,田國立榮膺第一財經2016年年度金融價值榜(CFV)“年度銀行家”。

家國情懷:中國銀行是中華民族百年積攢下來的財富

同很多出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一樣,田國立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他在多個場合講過,中國銀行是中華民族百年的品牌、百年歷史積攢下來的國家財富,理當在民族複興中擔當重任。

在田國立看來,國際化業務是中國銀行的看家本領和“祖傳秘方”,最有可能為民族複興做貢獻。田國立告誡中國銀行各海外機構一把手,“中國銀行派大家出去,一不是去做小買賣,二不是去過小日子。中國銀行100多年積累起來的全球網絡,一定要對國家有貢獻”。

正是出於這樣的家國情懷,自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以來,打造“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便成為田國立念茲在茲的事。為此,中國銀行率先以“一帶一路”為主軸,加快海外網絡延伸,目前已在“一帶一路”沿線18個國家設立了分支機構。同時,中國銀行還積極推動將東南亞機構的資產註入中銀香港,以中銀香港為龍頭,更好地服務東南亞地區。在業務發展方面,中國銀行已經累計跟進“一帶一路”區域重大項目392個,意向性支持金額超過870億美元,有力促進了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

2016年上半年,在對國內遼寧、山東機構進行重組的同時,中國銀行實施了近年來最大動作的機構調整和市場布局。針對旗下南洋商業銀行與集團其他機構同質化競爭、管理架構重疊、資源低效供給等問題,中國銀行將南洋商業銀行整體出售,提升了中銀集團在香港地區的資本利用效率,減少了管理的複雜程度,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時,中國銀行還成功推動中銀航空租賃公司在香港上市。這一系列大手筆的資本運作,體現了田國立運用市場機制推動改革、通過優化存量創造增量、利用資本市場“去杠桿”“降成本”的思路,也為中國銀行提高國際化發展水平提供了支撐。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銀行在逆市加大撥備計提力度的情況下,實現稅後利潤1516億元,同比增長9.93%。近兩位數的利潤增長在同業中名列前茅,在銀行業的“寒冬”里實屬不易。其中,中國銀行海外機構貢獻頗大。其海外機構稅前利潤同比增長58%,海外利潤在集團中的占比達到38%,成為業績增長的強勁引擎。

2016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誌“全球1000家大銀行”中的排名由2013年的第9位上升至第4位;在英國《銀行家》雜誌、Brand Finance“全球銀行品牌500強”中的排名由2013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16年的第6位。優異的成績映射出此前戰略布局的高明。

審時度勢:銀行業國際化面臨30年未有之機遇

田國立認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一帶一路”為主軸的新市場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新商機,給銀行業國際化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而這三個方面,也是田國立帶領中國銀行著力主攻的方向。

“走出去”已經成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田國立表示,作為在海外經營時間最長的商業銀行,中國銀行有責任、也有能力推動“走出去”企業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他要求中國銀行同事充分發揮自身熟悉海外市場、聯系廣泛的特點,通過專業的法律與金融服務,幫助客戶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和兩類規則。截至今年9月末,中國銀行累計支持中資企業“走出去”項目3204個,提供融資金額達1671億美元,在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

今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繼續加快。9月,美國人民幣清算行花落中國銀行,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布局完成最為重要的一環。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官方承認意義不言而喻。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SDR,成為又一里程碑事件。作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田國立認為,從歷史上看,每一種貨幣的國際化都將重塑本國銀行國際地位。未來5—10年內,人民幣將躍升為第三大國際貨幣,這給銀行帶來的業務機會是難以估量的。目前,在全球21家人民幣清算行中,中國銀行擁有11家授權。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銀行跨境人民幣結算量超過3萬億元,跨境人民幣清算量236萬億元,保持全球同業第一。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田國立說,他很喜歡一句古話:“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他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專門講過埃隆·馬斯科的例子。他認為,金融家也應該懷有同樣的創新思維,要提升整合資源的能力,為解決社會的需求、客戶的需求尋找方案。

中小企業融資是世界級的難題。作為國家“十三五”規劃專家組成員,田國立不僅從一個金融家的視角、更從一個企業家的視角看待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他指出,中小企業風險大,往往是由於他們缺乏共享全球信息、技術與市場的平臺。為此,中國銀行發揮國際化優勢,首創了“全球中小企業跨境撮合業務模式”,建立了搭建信息庫、客戶配對、網上“相親”、對接面談、現場考察、金融服務於一體的“六步走”服務流程,為境內外中小企業的合作搭建起溝通交流的平臺,促進全球範圍的資源共享。2014年以來,中國銀行已經成功舉辦28場跨境撮合活動,活動範圍覆蓋五大洲57個國家和地區,共吸引各國政商界3萬余人、1.5萬余家企業參加,達成合作意向5000多項,形成1300多項實質性合作。田國立笑言,“跨境撮合和《非誠勿擾》一樣,是企業合作的‘紅娘’,讓有緣的企業在這個平臺相會。”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擁有廣泛的利益。田國立認為,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資商業銀行,中國銀行理當代表國家發出中國的聲音。作為中意企業家委員會理事會主席、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國際金融協會董事、國際貨幣會議董事、金磚國家工商理事會理事,他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經常就國際金融合作、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金融規則制定等熱點問題表達我國金融機構意見,維護我國權益。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2015年10月,中國銀行面向柬埔寨高級官員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金融交流合作研修班,柬首相洪森親自到北京出席開班儀式並致辭。今年10月,中國銀行又面向菲律賓舉辦了第二期研修班,期間菲總統杜特爾特親自率團到訪,雙方簽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作為中國銀行業協會會長,田國立是這一系列高層次活動的倡議者和推動者。他說,“以前我們這些銀行家也曾公派到發達國家接受培訓。現在我們的國力強大了,應該而且也有能力為發展中國家做點事情了。”事實上,中國銀行此舉不僅為銀行快速進入當地市場、獲得項目資源提供了難得的機會,更以實際行動推動了“一帶一路”建設,踐行了“親誠惠容”外交理念。

(圖為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迎接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

“一家走不出China Town的銀行,不可能成為最好的銀行”

田國立始終相信,中資銀行要想贏得尊敬,必須走出“中國城”小天地,融入主流社會,與國際一流金融機構一較高下。跨境債券發行與承銷一向是國際大行的優勢業務,近年來中國銀行開始在這一主流舞臺上嶄露頭角。2013年以來,中國銀行先後接待捷克總統、塞爾維亞總統、秘魯總統、荷蘭首相、匈牙利總理、奧地利總理、英國財政大臣等多國政要,商談金融合作事宜。在他們的支持下,中國銀行先後為英國財政部、匈牙利財政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政府、法國社保基金、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政府發行人民幣主權債(熊貓債)。2016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承銷離岸人民幣債券和境外債券承銷排名穩居中資銀行機構第一。

為落實綠色金融國家戰略,今年11月11日,中國銀行發行首支中國綠色資產擔保債券並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將最具發展潛力的中國綠色金融市場與最為國際化的倫敦資本市場結合起來。2016年以來,中國銀行獨立或共同承銷了12支綠色債券,承銷金額約24億美金,成為目前承銷綠色債券總額最多的中資銀行。

田國立相信,金融危機後全球範圍內的並購浪潮遠未消退,中資企業跨境並購的藍海依然廣闊。為此,中國銀行利用多元化平臺建立了投貸聯動機制,打造了投資、融資、顧問一站式組合金融服務,在全球47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家分支機構都已成為支持企業跨境並購堅實的網絡基礎。2013年以來,中國銀行分別為雙匯收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中糧收購荷蘭來寶農業、複星收購葡萄牙CSS保險公司、弘毅收購英國Pizza Express、鼎暉收購南孚項目等重大項目提供了跨境並購融資支持。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國銀行累計支持230筆跨境並購交易,涉及並購金額近1800億美元,在亞太區並購貸款銀團委任安排行方面蟬聯榜首。

(圖為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與英國財政大臣菲利浦哈蒙德會談)

在參加中國銀行倫敦分行成立85周年活動時,田國立曾動情地說,“望著窗前靜靜流淌的泰晤士河,我輾轉反側:成立於1912年的中國銀行,如何能夠在17年之後就做出開設倫敦分行的重大決策?正是這樣的一個神來之筆,讓中國銀行在創業之初就註入了國際化基因!”他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銀行的前途命運就決定在他所帶領的團隊手里,“我希望,由於我們的眼光、我們的勤奮、我們的付出,讓中國銀行在我們這一代手中加快發展,而不是由於我們這些人的麻木、遲鈍、缺乏熱情,導致中國銀行在時代發展中落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805

金融雲端:何柱國立不敗之地

1 : GS(14)@2011-12-12 22:13:4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883488

星島集團( 1105)主席何柱國召開記者招待會,反駁行政長官參選人梁振英指《星島》報道失實的指控,成為城中熱話,不少人對我說,這記招是特首選舉期間最高水平的一件事。很多年之後,梁振英緋聞、唐英年瞓棺材等事情,會變成褪色的回憶,但香港人不會忘記何柱國記招的表現。
何梁之爭,重點是兩個字:公道。何柱國不滿梁振英批評《星島》報道失實,用的字眼是:「佢嘅指控對《星島》唔公道」,而梁振英指《星島》報道失實,結語一句是「公道自在人心」。公道是一個主觀,甚至虛無的詞語,分析起來有難度,我選擇以一把客觀的尺來分析何梁之爭,這把尺叫企業管治。
以企業管治來分析何梁之爭,合適不過,因為梁振英是星島的非執行董事,即是何柱國和梁振英不是普通朋友,兩人之間有一段正式的關係。首先要更正一件事,何柱國指梁振英出任星島非執董 9年,根據紀錄應該是 11年,梁振英自 2000年加入星島董事局。可能關係太久,何柱國記錯了,不過 9年或 11年分別不大,事實是何柱國和梁振英關係密切了一段長時間。

大股東揀董事講求安全

上市公司每年最少要開 4次會,除了正式會議,董事通常會被邀請出席公司的大型活動,例如周年晚宴,每年星島舉行傑出領袖選舉,梁振英被安排坐主家席,有份上台祝酒。單是星島的關係,何梁每年見面起碼 5至 6次。另外,何梁同是現屆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只有 16名常委,正式和非正式聚會,每年應該有 2至 3次。據我估計,何梁每年見面平均 8次,即隔個多月見一次。何柱國指他跟梁振英關係好過唐英年,可信程度甚高,各位自問,閣下最要好的朋友,一年見到幾多次?
許多人批評,上市公司董事局是大股東操控的私人俱樂部,執行董事是管理層,由大股東委任正常不過,但非執董其實也是大股東邀請加入董事局,而被邀請的條件通常有兩個: 1)「信得過」; 2)「好相與」。大股東邀請一些獨立思考、敢做敢言的人加入董事局,以監察公司運作為目的,個案不是沒有,但少之又少,大部份大股東挑選上市公司董事局成員講求安全。
安全為上甚有理由,近年香港企業管治水平不斷提升,董事局擁有越來越多的權責,它的構成可以是一個俱樂部,但董事局的運作必須有規有矩、有板有眼。上市公司時時刻刻受證監會和港交所( 388)監視,監管水平越來越嚴,董事局不可能嘻嘻哈哈,有很多實質兼牽涉法律和其他規例的事情要做得妥當。可肯定的是,大股東不會隨便搵個中學同學加入董事局,董事一定要「信得過」,不會搞搞震,不提出不必要的難題,為管理層添煩添亂,並且要「好相與」,有時管理層要做一些見仁見智的事情,要得到董事局認同,董事可能要隻眼開,隻眼閉,總之過到法律這一關便不多問。

大義滅親處於道德高地

有些人出任十幾間上市公司董事,表示這些人才智過人?當然不是,只表示這些人擁有人所共見「信得過」和「好相與」的聲譽,安全系數高。何柱國被問及與梁振英是否仍是朋友,他的答案是:「佢叫我食飯,我梗會去嘅。」我肯定在梁振英計劃參與特首選舉之前,何柱國形容梁振英為好朋友,我的理據簡單:梁振英任星島董事 11年之久。
梁振英是超級有頭有面人士,不少這類人士不願出任上市公司董事,原因是不想招惹證監會和港交所,帶來的不必要麻煩。 90年代梁振英曾出任多間上市公司董事,在回歸之前辭去職務。根據手頭上紀錄,過去 10年,梁振英只出任兩間上市公司董事,一間是瑞安房地產( 272),其大股東羅康瑞是梁振英的主要支持者,另一間就是星島。從以上的客觀資料見到,何柱國和梁振英有密切關係,而且有了一段長時間。何柱國說他跟梁振英關係好過唐英年,我信。
撇開何柱國在記招表現出的口才和腦筋轉數,更重要是他處於道德高地,因為從何梁的關係看何梁之爭,我聯想到的四字詞是「大義滅親」。何梁這麼熟,但何柱國「竟然」在特首選舉期間高調抨擊梁振英,打擊梁振英的競選聲勢,間接支持唐英年,何柱國一定擁有外人不容易理解的堅定信念。把何梁之爭解釋給不理港事、頭腦清醒的外國人,外國人的結論是,何柱國這樣對好朋友,一定有理由,因此何柱國立不敗之地。

特首選舉重要轉捩點

普通人面對好朋友的不公道指摘,處理方式不會是召開記招。即使被好朋友冒犯,何柱國身為傳媒集團主席和社會知名人士,應該知道自己的公開言論是有份量的,何柱國可選擇私底下跟梁振英講數,或者萬事留待特首選舉之後再算,免得影響好朋支梁振英的選舉機會。何柱國雖然處道德高地,但不代表他一定要去得這麼盡,他為何要這麼高調?梁振英和唐英年之間,何柱國可能較支持唐英年出任特首,但較支持不代表要高調奚落梁振英。
有人說,何柱國為人率直,召開記招不稀奇,但梁振英身為何柱國好朋友,為何明知道他的個性,還要公開批評星島,觸怒何柱國?表層上問題太多,表層下一定多暗流。
無論如何,從客觀的企業管治角度看,何梁之爭,何柱國贏晒,這是特首選舉的重要轉捩點。

丘亦生
金融中心 fan page:
2 : GS(14)@2011-12-12 22:16:03

http://webb-site.com/dbpub/positions.asp?p=1680&s=res&hide=N
18   *   Lippo China Resources Limited   INED    20-Dec-1994    12-Mar-1997
19   *   Lippo Limited   INED    20-Dec-1994    12-Mar-1997
20   *   Power Assets Holdings Limited   INED    1-Jun-1996    12-Mar-1997
21     Elec & Eltek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   INED    1993    31-Mar-1997
22   *   Far East Hotels and Entertainment Limited   INED    23-Sep-1993    31-Mar-1997
23   *   Glorious Sun Enterprises Limited   INED    27-Aug-1996    31-Mar-1997
24   *   HKC (Holdings) Limited   INED    22-May-1996    31-Mar-1997
25   *   Minmetals Land Limited   INED    1-May-1993    31-Mar-1997
26   *   Shanghai Industrial Holdings Limited   NED    15-Mar-1996    31-Mar-1997
27   *   SmarTone Telecommunications Holdings Limited   NED    Oct-1996    31-Mar-1997
28   *   Soundwill Holdings Limited   INED       31-Mar-1997
29   *   China Aerospace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   NED    10-Jan-1997    1-Apr-1997
30     HKSAR Legislative Council   Member    1-Jul-1997    24-May-1998
31     HKSAR Executive Council   Unoff Member    1-Jul-1997    1-Jul-1999
      Convener    1-Jul-1999    1-Jul-2002
32     HKSAR Commission on Strategic Development   Member    20-Aug-1999    31-Jan-2003
33     HKSAR Executive Council   Unoff Member    1-Jul-2002    1-Nov-2005
34   *   Shui On Land Limited   INED    29-May-2006    12-Jan-20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62

事主爆當局稱慣例 拒書面交代康文署刪「國立」劇團總監:仲有法治?

1 : GS(14)@2016-04-01 15:38:03

■糊塗戲班團員羅淑燕(左)稱沒因「去國立」事件感委屈;旁為魏綺珊(中)及陳文剛(右)。張柏基攝


【本報訊】劇團糊塗戲班團員在舞台劇《第三謊言》場刊的履歷中,原先刊登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中「國立」二字,但遭康文署刪走。事件主角、該劇目執行監製羅淑燕首度開腔,披露康文署多次強調刪除「國立」字眼是慣例,更拒以書面交代原因。劇團藝術總監陳文剛質疑當局未有明文規定,卻以潛規則作審查,「咁香港仲有法治?」促當局嚴正交代。記者:王家文 陳沛冰康文署斥資主辦的舞台劇《第三謊言》,由糊塗戲班製作,於上月18至20日演出。該劇場刊在上月初印製,負責場刊的執行監製羅淑燕昨表示,首次把場刊內容交給康文署核對時,對方刪除了其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履歷中「國立」二字,並稱因慣例不會刊登「國立」字眼。




「極之擔心溫水煮蛙」

羅多次追問「國立」是否屬敏感字眼,涉政治因素不能刊登,對方不作回應或領取指示後,重申是慣例,也不能使用學校英文全名「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提出以簡稱「北藝大」取代。羅斷然拒絕,其後再電郵署方要求書面解釋有否條例規定不能用「國立」二字,「佢用電話講唔會書面回應」。羅說原打算抽起自己的履歷,免影響劇團,但獲團員力撐,便改為刊登手持母校的學位證書照片,保住母校尊嚴,並引用該劇對白:「喺一個冇自由嘅國家生活,冇創作自由,冇言論自由,咁就足夠?」作無聲抗議。她說最初感氣憤,但從不覺委屈。羅稱這是她首次遇上被審查,「作為藝術工作者,唔係你打我,我就要打番你一拳,咁係冇意思。既然我知道有乜規則,就要繞過佢,或用自己方法去做我堅持嘅嘢」。審查被揭破,源於劇團藝術總監陳文剛在該劇第二及第三場謝幕時向觀眾披露,團員也在網上替羅抱不平。「我哋擔心如果連名稱都被審查,日後會唔會將審查範圍收窄到作品、言論甚至創作上,呢個就好得人驚,我哋極之擔心一個溫水煮蛙嘅情況出現」。陳文剛表示,印製場刊跟演出時間非相接近,當時沒揭露因免表演受影響,對演員和觀眾都是不負責任。惟事件曝光後,康文署至今仍拒絕交代原因,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僅稱作檢視,但拒道歉及承諾不重犯,特首梁振英也不作回應。




魏綺珊:發聲非為對抗

陳文剛促當局必須清楚交代,不能以潛規則行事,「我哋好擔心,如果冇條文仍可繼續執行,呢啲係可以引伸到其他任何嘢,咁香港仲有法治?」他指「去國立」非單一事件,更擔心影響日後與台灣交往,甚至聘用台灣畢業的演員,呼籲業界團結捍衞創作自由。劇團行政總監魏綺珊強調,即使劇團受資助,跟政府也是對等關係,今次發聲非為對抗,「如果咁理性發聲都被打壓,唔止我哋嘅團,業界甚至全香港都應該要擔心」。業餘舞台表演者兼公民黨副主席陳淑莊指,若「去國立」是慣例,情況更加恐怖,「係唔係傳媒要跟黨姓,攞政府資助要跟政府姓?」康文署重申會深入了解事件,並探討如何與相關團體加強溝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401/195533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930

劉江華拒交代「國立」被刪原因

1 : GS(14)@2016-05-21 13:36:20

【本報訊】康文署要求舞台劇場刊刪除「國立」的風波,當局仍欠公眾一個交代。民政事務局長劉江華昨被立法會議員一再追問下,只含糊其辭表示康文署今後與藝團會以「有商有量態度」處理問題,避免再發生類似事件。涉及事件的劇團不滿政府一直迴避問題。議員則擔心所謂「有商有量」等如自我審查。糊塗戲班今年3月在荃灣大會堂演出舞台劇《惡童日記第三部曲之第三謊言》,節目由康文署主辦,場刊由康文署負責印製。其中內文介紹劇團執行監製羅淑燕的學歷應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畢業,康文署卻要求刪除「國立」一詞。事件曝光後引起極大爭議。



陳偉業轟「垃圾局長」


民政事務局長劉江華昨在立法會回覆議員提問時表示,民政局與康文署檢視事件後,發現康文署不同組別人員因應節目不同性質及規模,有稍為不一致處理方法。但由於每年表演節目近千個,各有不同風格,不宜發出單一指引。場刊事宜應繼續由康文署專業人員負責,而為避免再發生類似事件,康文署將加強與藝團溝通,雙方以有商有量態度處理問題。議員都不滿劉江華仍然無交代刪除「國立」一詞原因。人民力量陳偉業批評劉江華是「垃圾局長」,提供答案是「一堆垃圾」,要求他回應刪除「國立」是否由民政局指示。主席曾鈺成則指陳偉業對官員冒犯,對他作出警告。工黨何秀蘭質疑,劉江華所指的「有商有量態度」,是要藝團自我審查。當局為何不能承諾責成康文署,日後不可刪減學歷等事實資料。民主黨涂謹申促請當局交代「國立」二字是否禁字。糊塗戲班藝術總監陳文剛表示,「國立」只是事實資料,不涉政治。而場刊內的工作人員履歷處理方式亦只屬簡單問題,與節目性質無關,不明白為何不能定統一指引。刪除「國立」並非單一事件,政府卻一直迴避清楚交代,他們作為藝團,今後只能見步行步。■記者麥志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19/196178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643

田國立料接任建行董事長

1 : GS(14)@2017-08-02 06:11:45

【本報訊】路透社引述三名消息人士指出,中國銀行(3988)董事長田國立將會接替已屆退休年齡的王洪章,成為下任建設銀行(939)董事長。


陳四清或頂上中行董事長

王洪章2011年起掌舵建行,今年已屆63歲,已達退休年齡。消息指出,昨日處理人事變動的高層閉門會議上,共產黨向建行管理層宣佈今年57歲的田國立,被提名為建行之黨代表。內地四大國有銀行高層人士變動均需要中央政治局常委祝福,消息料會短期內公布。不過,消息指是次人事任命並不尋常,主要是因為四大銀行董事長通常會升至監管機構高層職位,而田國立原本應是未來監管機構高層人選之一。另外,中行董事長一職,預料將會由中行行長陳四清頂上。田國立年輕時獲得經濟學士學位後,於1983年建行分行開展銀行業生涯,16年後獲委任建行行長助理一職,與曾任建行行長、現時為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曾短時間交叠。之後田國立曾協助創立中國信達(1359),其後並出任董事長一職,2011年起亦曾任中信銀行(998)董事長兩年。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01/201078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3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