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確權到人”變“確權到戶”南海修正土地魔方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098

 

2014年3月2日,農歷二月初二是傳統的“土地誕”,廣東省佛山南海區桂城東二東約村掛起高高的鞭炮,慶賀土地帶來的福氣。 (CFP/圖)

編者按:

作為改革開放最前沿,廣東一直是土地改革的先行者,也最先遭遇土地碎片化、糾紛纏身等新麻煩。

如何重新激發土地的生命力,各地都在試驗。本期南方周末經濟板塊選取兩個樣本予以記錄:

一個是在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的珠三角,“南海模式”的發源地為何改變原來土地確權的路線,從“確權到人”變成“確權到戶”,更好地分享工業化收益。

另一個則是在欠發達的粵北,少有工業的清遠農村,如何將極其零碎的土地收回集體,升級生產方式,來讓依然作為農用的土地生長出更多收入。

讓土地賺更多的錢,讓農民更公平地分享這些利益,讓農業與農村都更深地卷入中國轉型升級的現代化進程,是這些土地試驗的共同終點。

土地改革中有名的“南海模式”的發源地,現在正是全國33個農村土地改革試點地區之一。在那里,土地確權方式的改變,是為了探索更好地讓集體土地入市流轉。

“主要的做法就是十六個字——確權到戶、戶內共享、社內流轉、永久不變。”

南海模式

發端於廣東南海的農村土地參與工業化的一種方式,特點是農民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成立股份合作組織,由其直接出租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或修建廠房再出租,所得收益由農民憑股份分享。因為經濟發展、人口變化、土地調整等原因,發展成集體成員無償配股或出資購股等各種細節不一的方式。

2015年3月19日,一場五百多人的動員大會,拉開了佛山市南海區的“確權”大幕。

從“確權到人”變成“確權到戶”,這是南海土地改革的最新方向,這項工作預定在今年年底完成。

南海區,隸屬於廣東佛山市,距離廣州市區僅半小時車程。1980年代它曾是廣東經濟“四小虎”之一,也是土地改革中有名的“南海模式”的發源地。

現在,它是今年確定的全國33個農村土地改革試點地區之一。

從“權”變“股”後,“把股權簡單化”

“集體”由誰組成?誰才有資格享受分紅?分紅究竟應該分多少?諸多糾紛由此而起。

土地確權,是中央關心的一件大事。從2013年到2015年的“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落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制度。

確權的方式,在全國各地幾乎最初都是“確權到人”。

需要說明的是,與全國大部分農村是直接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頒證不一樣,南海的“確權”,主要是對集體經濟組織股權登記頒證。

這與“南海模式”的由來有關。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一直是最前沿,也是臺資、港資進入大陸設立加工制造廠的第一站。一時間,珠三角的農村土地上“生長”出了許多工業廠房,南海自然也不例外。

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工業化和城市化都驟然加速。當年春天,南海羅村鎮下柏村成立了第一個農村股份合作社,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從“權”變成“股”,以權入股,按股分紅,使得土地能集中使用。

這種方式在南海迅速蔓延。最初,南海進行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造,成立了村一級經聯社和村民小組一級的經濟社。經聯社的收入主要來自村集體資產,經濟社則是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將承包的土地交給經濟社使用。

當時大量的工業企業進入南海,經濟社一般將土地集中起來租給這些企業蓋廠房,或者是直接蓋好廠房後出租,獲得的收益再按股份分享。

這樣,農村土地不用經過國家征地就可直接轉為建設用地。相對於使用國有土地,企業租用集體土地的手續簡捷,時間靈活,大受歡迎。根據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一份專題報告的數據,到2002年,南海全市工業用地共15萬畝,其中集體所有的達7.3萬畝,將近一半。

“南海模式”聲名鵲起,南海農民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財富。

目前,南海全區共有六鎮一街,1800多個經濟社,2014年集體經濟規模過千億,村社兩級可支配收入67.06億元,股東人均分紅達到4682元。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增減變化,問題也不斷出現。“集體”由誰組成?誰才有資格享受分紅?分紅究竟應該分多少?諸多糾紛由此而起。而越來越分散的土地,也使得規模經營遇到了麻煩,一些大企業要想找到成片成片的土地並不容易。

為了進一步解決各地農村土地遇到的各種問題,2015年2月底,全國人大批準國務院確定33個地方進行農村改革試點,其中的重點就是試點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制度。

“股權確權是為以後農村集體土地入市,創造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如果集體經濟不確權,集體土地就很難流轉。”南海區城鄉統籌辦公室政策研究與培訓科科長李雅文說。

目前,南海各個鎮已經開始向村民全面宣傳。但具體到經濟社要怎麽搞,“還要參照原來的章程”,比如有的地方是一人一股,就比較好處理,而有的地方分年齡段配股,還分資源股和物業股,這就比較複雜。

“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改革把股權簡單化。”劉錦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四十多歲的劉錦枌,從1992年便參與了股份制改革,現在是南海區城鄉統籌辦公室主任。

一次性解決“外嫁女”麻煩

“現在不是消化過去的問題,而是一次性把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全部解決掉。”

外嫁女,是南海過去二十多年中因土地而引起的令人頭疼的一大麻煩,是土地糾紛最為頻發之處,也是新一輪確權改革想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在南海這些年實行股份制的過程中,全區各個村鎮的細節各不相同,有的是“生增死減”的動態調整,新出生的分股份,死亡的股份就沒了;有的是“生不增死不減,嫁入不增嫁出不減”;還有的是“固化”之後“三年一調”等等。

細節不同的這些模式,實際上都有一個共性,就是股權都是確到個人頭上。只要人口一變,股權就得跟著變,帶來無盡的折騰。哪一部分人有權獲得股份,是最大的難題。在南海,有爭議的這部分人群,全區最多時劃分了17類,後來“砍”到10類,包括退伍軍人、大學生等。

其中最麻煩的變量,就是外嫁女及其子女。這些嫁出村而戶口仍留在村里的女性,“從始至終都是最大的問題,到目前為止也還是最大的問題。”劉錦枌說。

分紅多的村子,不僅吸引了更多姑娘嫁入,連出嫁的也往往選擇不遷戶口,留在村里等分紅。

“一塊豬肉就那麽大,十個人分就十份,十五個人分肯定每個人就少了嘛!誰也不願意啊!”南海區桂城街道北約社區的一位李姓村民說。他拿到分紅有二十多年了,大兒子23歲,出生就有分紅,買5股配5股,每股兩千多元;小兒子1998年出生時,買了10股——這是每個人可以買的股份上限,當地稱“滿股”,每股已漲到四千多元。現在,他們每個人每年分紅7000塊。

1998年,南海發布《關於保障我市農村“外嫁女”合法權益問題的通知》,首次以地方法規定義“外嫁女”的成員資格:“外嫁女”本人及其子女的戶口雖然仍在原村,但居住地不在原村,又沒有承擔村民義務的,其股權和福利待遇由股東代表大會確定。

但實際上,在農村傳統觀念影響下,多數人不願承認“外嫁女”的集體成員資格。因此,越來越多的南海“外嫁女”加入到抗爭隊伍中,這也成為當地政府最為“頭疼”的事情。

2003年以後,南海區提出“無償配股、出資購股、優惠出資購股”等方式保障“外嫁女”及其子女的利益。但在實施過程中,隨著情況的不斷變化,政策也不斷變化,“外嫁女”問題始終沒有完全解決。

2008年5月,南海成立了“解決農村出嫁女及其子女權益問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出嫁辦”,通過“行政引導加司法強制”的方式解決“外嫁女”問題。

目前,南海已經解決98%以上的外嫁女股權確權問題,但仍有一千多位外嫁女股權問題沒有解決,要經濟社全體股東表決。

正是在此過程中,按戶確權,進入當地官員視野。劉錦枌說,“股權到戶將從根本上解決‘外嫁女’問題。”。

“主要的做法就是十六個字——確權到戶、戶內共享、社內流轉、永久不變。”他說,“這十六個字,我們研究了近一年,開會討論了二十多次,修改了十八九遍。”

這意味著,改革之後,股權將按“戶”計算。一旦確定,戶內股份將不再隨人口增減而變化,但股份可以在經濟社內進行流轉。

“過去股權是確到個人的,這跟國家法律不銜接。”劉錦枌說。2003年農村土地承包法實施,其中規定,以戶為單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中央的政策主線是確權到戶,過去土地股份確權到人偏離這一主線。”

“過去是共同財產,出嫁女是找村集體要,不要白不要。現在固化到戶,相當於把哥哥、爸爸的東西拿走了。”曾對南海農村改革跟蹤研究多年的深圳市綜合開發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憲法說。

“現在不是消化過去的問題,而是一次性把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全部解決掉。”劉錦枌如此定義。

倒逼出來的改革

隨著戶籍制度改革,農村與城市戶口都變成居民,股東資格與戶籍制度也到了“必須脫鉤”的時候。

雖然在2015年才真正在全區推行“確權到戶”,但實際在2010年左右就有一些村開始試點此模式。

目前,南海區已經有平東、平南、夏北、五星村等30個村居搞完了新一輪確權。

進行得比較早的是夏北社區、平東社區。2010年,現任平東社區黨組書記羅錦華還是平東社區經聯社的一名委員,那時改革就已經開始。

平東社區北鄰廣州,下轄11個經濟社(過去叫村民小組),共有4900多戶籍人口,4000多個股東每年能夠享受集體土地出讓、出租等帶來的物業租金等收入,現在平均每人每年分紅7000多元。

“頭一年就吹風,以2011年12月15日為時間節點改革。”羅錦華說。在此節點前,村民可以通過婚娶、生孩子等成為原始股東;在此之後,新增的人口都不能再通過過去那種出資購股而成為經濟社的股東,只可以通過戶內其他成員轉讓方可成為股東。

“其實是政策倒逼我們作出改變。”他說。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經濟發展了,利益驅動使越來越多的人嫁進來;第二,隨著戶籍管理制度的變更,很難判斷新加入進來的人是否就是原來所規定的農村戶口——此前,只要嫁過來的人過去是農村戶口,就可以自動成為經濟社的股東,但2004年南海區取消了農村與城市戶口,全部登記為居民戶口,因此股東資格與戶籍制度也到了“必須脫鉤”的境地。

過去,平東社區的股權十分複雜,有資源股和物業股之分,按照股東年齡分配不同的股份,並且動態調整。比如,10歲以下的小孩,資源股跟物業股各0.5股,每十歲就增加0.5股資源股和0.5股物業股,但後者需出資購買,前者才會無償配給。

繁瑣的計算與頻繁的調整,都讓以前的規則難以持續。

盡管依然有異議,比如一些年齡在19、29、39歲的人就抗議自己差一歲而少領取10股股份,但羅錦華認為政策不可能照顧到所有人的利益。2011年12月15日,平東社區的股份制改革在多數人的同意下有序完成。

根據南方周末記者拿到的《平東社區江表上街股份合作經濟社章程》,最終的章程共分43條。

“我們現在運行得很順暢,股份糾紛基本上沒有出現過。”羅錦華說。

股權固化到哪里

“人有增減流動,是固不住的。”

將過去的“確權到人”變成“確權到戶”,實際上就是將股權固化到戶,之後每一個經濟社的總股份將不再變化。

在以往的現實中,經濟社的股份總是不斷在增加。

丹竈鎮丹竈村曾經在2004年努力想改變這一現實,但卻遭遇了不斷的調整。

“當時大部分股東代表都不同意”。在時任丹竈村村主任謝海人看來,當時村里死了的人有股份,而嫁娶和生孩子都沒有股份,很不公平。他頂著巨大壓力,在當年6月30日“蓋了章”。

此後,在丹竈村,只要2004年6月30日之前屬於村集體成員,均可享受每人滿股20股。按照每個村的章程要求,三年完善一次。

2004年到2007年,股權固化,實行生不增死不減,不過股權可以繼承。但是2008年第二次調整時,最終的博弈結果便是新出生的小孩可以買股份,去世的人分紅三年後就收回股份。丹竈村經聯社社長謝錦泰介紹,“當時外嫁女問題凸顯,結果也可以買到滿股。”

2011年,丹竈村又進行了第三次股權調整。這次主要針對的是“純女戶”(即一個家庭只生了一個女孩或者兩個女孩)問題。調整後,允許其中一個“入贅女婿”把戶口遷進來,購買股份。

“出生嫁娶肯定比死亡人數多,經濟社每年的收入必須要穩步提升才能保證分紅不被攤薄。”謝錦泰說。在丹竈村,雖然股權說是“固化”了,但由於仍是按個人配股,因此,集體經濟的股份處於不斷的變化中。

即使身處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十年來,丹竈村的年人均分紅也僅僅是從2004年的2000多元,上升到2014年5000元的水平。

在平東社區,羅錦華也認為這種情況帶來許多麻煩。如果遇到一個婚育小高峰,股本一下就增加很多,要是經營跟不上,“當年分的錢就會倒跌,這在農民心里面是不可思議的。”

“人有增減流動,是固不住的,”劉憲法說,“某種程度上股權固化是失敗的。”

此次確權是將股權固化到戶。第一是確權,第二是到戶。

在謝錦泰看來,這是一件好事,“今後集體的股份就不變了,戶內的股份也不變,我們今後的工作就會少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