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衛星產業系列研究報告:通信衛星產業化呼之欲出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21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20 11:45 編輯

衛星產業系列研究報告:通信衛星產業化呼之欲出
作者: 陸洲


基本結論

衛星產業將成為繼移動通信和互聯網之後的第三大新經濟增長點。衛星就是數據,衛星產業的最大特點就是“供給創造需求”。目前,數以千計的行業和經濟領域依賴衛星系統提供的服務。同時,隨著衛星產業的下遊輻射和覆蓋越來越廣,航天技術與商業技術交叉融合,衛星產業本身也在發生變化。傳統意義上用制造、發射、運營、服務對產業鏈進行分割已不再適用,上下遊的合作與融合,必將造就新的商業模式。

越來越多的企業特別是互聯網企業在介入衛星產業,航天工業原有的資源、技術、渠道壟斷逐漸被打破。依然僅僅靠國家、靠政府的投入模式將難以為繼,市場化的趨勢要求企業必須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找到自己的搖錢樹。而這一切,必將拉開我國航天工業的產業化大幕。

經過40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在軌衛星數量已突破100顆,但仍遠低於美國(2000余顆)。同時,中國的衛星結構性缺失突出:科研型衛星比美國略多,但應用型衛星數量遠遠不夠,特別是在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和遙感監測衛星方面,分別只有美國的7.6%,50%和33%。差距就是潛力,我們希望從衛星產業化的視角,通過衛星應用的多個維度,展示衛星產業特別是衛星服務產業的無限前景。本篇報告首先分析我國通信衛星產業化的巨大空間。
2013 年全球衛星通信服務業全球收入為1171億美元,是目前衛星產業規模最大的領域。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衛星移動通信將出現三大變化:從便攜式用戶終端向手持式用戶終端擴展;從單一的話音業務向多種業務特別是數據業務發展;從單獨組網到多網互聯發展。

我們認為,衛星通信產業將按照“成本降低→用戶增加→成本繼續降低→用戶快速增加→人均成本降低到普及水平→用戶數量大爆發”的路徑快速發展。當產品價格穩定在一個合理水平後,隨著用戶數量的增長,人均成本的降低,服務提供商的利潤會大幅提升。我們預計,隨著費用的不斷降低,用戶人數會逐步快速提升,而衛星移動通信將步入爆發期。

投資策略
作為國內衛星事業的領路人,中國衛星及其大股東航天五院必將在這輪衛星應用產業化大潮中獨占鰲頭。軍民融合,不僅僅是民參軍,更要看到軍轉民的無限潛力。大家會看到,萬億規模的衛星產業錢途無量。

相關投資標的
中國衛星、奧普光電、信威集團、歐比特。


--------------------------------------------------------------------------------

寫在前面的話

從東方紅一號在1970年的成功發射,到“嫦娥”攜“玉兔”奔月,40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緊緊追趕到同世界先進水平並駕齊驅,中國航天已經成為高精尖行業里為數不多的中國招牌。

但是,打開手機,我們用到的定位依然是美國的GPS系統;打開電子地圖,衛星圖像依然來自美國的衛星數據;衛星電話依然是國外系統占據絕大份額。

在我國,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以互聯網思維為代表的新的產業形態加速形成,正在以新的規則推動技術、產業和資本的高效組合。另一方面,政府的投資方式也發生轉變,市場配置資源得到強化,政府在航天工業領域的角色和定位正在逐步轉變。這一大背景下,航天工業的市場化、產業化,開放式和融合式發展是大勢所趨。

作為國內衛星事業的領路人,中國衛星及其大股東航天五院必將在這輪產業化大潮中獨占鰲頭。軍民融合,不僅僅是民參軍,更要看到軍轉民的無限潛力。我們希望從衛星產業化的視角,通過衛星應用的多個維度,展示衛星產業特別是衛星服務產業的無限前景。大家會看到,萬億規模的衛星產業錢途無量。

--------------------------------------------------------------------------------

衛星應用進入爆發期

如果我們將衛星按照下遊應用來劃分,可以看到結構性的缺失依然突出。科研型衛星相比美國略多,但應用型衛星數量遠遠不夠,特別是在通訊衛星、導航衛星和監測衛星方面,分別只有美國的7.6%,50%和33%。而預警衛星、電子監測、早期預警衛星等則還沒有突破。


如果在按照下遊客戶進行分類,可以看到,我國商用衛星數量只有美國的4%,而政府用途的衛星數量卻是美國的1.5倍。我國在衛星產業商業化道路上遠遠落後,衛星產業依然是政府買單、政府使用,還是養在深閨。國內的衛星通信總產值,還不如國際衛星運營商前三強中的任何一個。如果說,衛星商用化的大幕漸漸拉開,那麽該市場所擁有的無限潛力和爆發能力不可小覷。


目前,數以千計的行業和經濟領域依賴衛星系統提供的服務。我們認為,我們不必對我國的衛星產業的前景和市場容量擔憂,只要有技術的突破和工程的實現,就能掀起新的產業浪潮。衛星產業將成為繼移動通信和互聯網之後的第三大新經濟增長點。

--------------------------------------------------------------------------------

太空互聯網—移動互聯新時代

正如SpaceX和特斯拉汽車的創始人馬斯克所說,長遠來看,衛星互聯網有可能成為遠距離互聯網數據傳輸和向偏遠地區普及互聯網的主要方式。發展衛星互聯網是為了向用戶提供更加廉價、高速的互聯網服務。

Google、Facebook以及大名鼎鼎的馬斯克都已開始涉足這個領域。從全球範圍來看,2012年,發達國家僅有0.2%的人通過衛星連接網絡。隨著對互聯網帶寬需求幾何級倍數的遞增,未來更順暢便宜的互聯網連接使用需求或許也只有從“高空”能得到解決。



北美咨詢機構NSR預測,全球衛星互聯網的總供應容量將從2011年200Gbit/s增長到2021年的1.6Tbit/s,這尚不包括O3b衛星星座的容量。到2021年,全球HTS的總需求容量達750Gbit/s。NSR指出,2011年,全球寬帶衛星通信用戶總數為350萬。到2015年,寬帶接入用戶將超過其它部分的總和。到2021年,全球寬帶衛星通信用戶將新增460萬。其中,寬帶接入部分用戶將新增380萬,總數將達到810萬,年複合增長8.8%。

--------------------------------------------------------------------------------

衛星移動通信——新技術新需求
數據衛星星座系統是以安裝在地面的傳感器獲得的信息為數據來源,利用微小衛星星座實現廣地域的實時、快速監測和預警,提供機器至機器(M2M)數據服務,滿足政府、行業以及個人的遠程監控需求,並可以對突發危險部位的快速預報,從而減少災害的生命財產的損失。

數據衛星星座系統集采集、傳輸、傳感器為一體,為政府、行業以及個人提供災害預警、災情評估、實時信息查詢以及指揮決策咨詢;此外,數據衛星星座系統可以實現低成本、小型化終端、大地域實時信息感知,應用於高精度對地觀測量的監控、位置監控等方面。數據衛星星座系統以其獨特的優勢及廣闊的發展前景,在國家新興戰略產業中將扮演無法替代的重要角色。


目前,全球的衛星星座系統主要有ORBCOMM系統、Argos系統和Aprize系統。其中,使用最為廣闊的衛星星座系統的是美國的ORBCOMM系統。NSR預計M2M服務,2020年全球總收入達到20.5億美元,比2013年翻一番。

--------------------------------------------------------------------------------

全球通訊行業逐步爆發
2013 年全球衛星通信服務業收入增長5%,全球收入為1171億美元。衛星服務業仍是目前衛星產業規模最大的領域,大眾消費通信服務收入在整個衛星服務業收入中占據的比例最大,共收入981億美元,其它如衛星固定通訊服務為164億美元,衛星移動通信服務為26億美元。大眾消費通信服務收入在整個衛星服務業收入中占據的比例最大,它包括衛星電視直播、衛星音頻廣播和衛星寬帶業務收入。2013年分別收入926億美元,38億美元和17億美元。


作為衛星通信服務商而言,在可用帶寬內,增加新客戶而增加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這就意味著,用戶越多,單個用戶所需承擔的成本就越低,服務商就有更大的空間下調服務價格。

對於衛星通信而言,其對比陸地基站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全球無死角覆蓋的通信業務和高速互聯網接入業務是通信行業最終解決方案,但是推廣的問題主要是前期投入大,每年需要攤銷的成本依然較高,導致了向用戶收取的費用較貴。正因為這樣,民用市場的開拓遠遠沒有軍用市場的開拓順利,銥星系統初期在民用領域慘敗卻獲得了軍方的大力支持就是最好的例證。

因此,我們認為,衛星通信產業的發展滿足成本降低→用戶增加→成本繼續降低→用戶快速增加→人均成本降低到普及水平→用戶數量大爆發的路徑。

從銥星公司和Global Star公司披露的數據來看,公司的用戶人均費用逐年走低。Global Star公司的人均費用從2006年至今,下降了60%以上。目前,每年已經下降到100美元左右,已經具備了和陸基光纖網絡競爭的費用。

我們預計,隨著費用的不斷降低,用戶人數會逐步快速提升,而衛星移動通信將步入爆發期。

(作者: 陸洲國金軍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8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