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極為重要的,與人人密切相關,但教育能否成為一個可持續盈利增長的產業,恐怕很不樂觀;歸根結底,教育的本質可能天生和商業盈利的內核相悖,這一點,社會發展到越是高端,認識就越清晰,所以會有無處不教育,公共教育越來越普及的趨勢;我覺得,做教育還是踏踏實實的去踐行一份天性的樸實,盡量少動商業的腦筋,因為教育最終強調的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
話雖如此,教育產業化仍然不同程度的開展起來。
1994年,一個叫做阿波羅教育集團(代碼APOL)的企業在美國IPO上市,其後二十年,它以股價上漲百倍的驕人業績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營利性教育公司,其每年的招生規模和獲利增速都以兩位數以上的速度增長,在它發展的中後期,隨著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的出現,更是助推了這一新產業的擴張範圍,使得其增長更為迅速;
早在1989年,它就成為美國第一批被認可的提供網絡學位教育的學校,透過全美15所大學、97處的校園、教學中心,迅速發展遠程教育,為網上學生提供24小時在線服務,大量的顧問與老師靠電話與email就能協助學生學習,包括選課、實習等,甚至註冊、繳學費、買數據、圖書館、教學研討、完成作業、考試與評估、畢業典禮都可以在網上完成,畢業生人數超過幾十萬人。
以阿波羅為代表的教育產業公司,主要針對的是占高中畢業人數一半以上的中等學生人群的再教育以及低收入階層的職業教育,教育目的主要是為了求職或者獲得提升,很有針對性,很市場化;而教師則絕大多數使用兼職,利用業余時間授課,這種模式填補了市場空白,延伸了社會師資力量的再發揮空間,因而獲得了不俗的發展。
阿波羅教育公司的興起,成為營利性教育在美國成功的標誌,這是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直到2005年前後近30年里,營利性教育產業的黃金時代,也是在這個時段,美國有七家大的營利性高等教育公司陸續上市,並且市場表現不俗,除阿波羅外,還有戴維瑞公司(代碼
DV)、教育管理公司(代碼 EDMC)、克瑞林學院公司 (代碼 COCO)、職業教育公司(代碼
不少評論把這一發展認為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必然”產物,然而隨後事實的發展卻與這兩個必然相背離,因為自2010年以後,上述企業悉數走向衰敗,一半以上退市或轉板,還留著的也與走了好幾年的大牛市無關,市值在不斷縮水,代表企業阿波羅更是從好幾年前開始起不斷有糟糕的季報出籠,2012年二季報,公司每股凈利水平出現了60美分的下挫,同時預期2013學年學校的報名人數下降,這導致盈利前景更加黯淡,為使2014年的財務狀況好轉,公司決定裁員800余人。但這未能改變整體下行的頹勢,最新的財報顯示,相比2010年,集團總收入在四年之後幾乎是遭到腰斬,旗下收入來源的支柱鳳凰城大學的生源數量已經從五年前的46萬銳減至21萬。
這一嚴峻現實不僅在阿波羅,其他幾個營利性教育公司的狀況更加不堪,例如科林斯教育公司的一個院校已經停止招生關門大吉,收入的下降,生源的枯竭,表明這些盈利的教育產業已經徹底走上衰敗之路,市場容量也不足以讓多家同類企業存活,與相關上市公司的退市轉板歸宿一樣,最後將會被淘汰到一兩家企業存活,而且也就是一般傳統生意那樣的過生活,要想再獲得資本層面上的大發展,不太可能了。
這種衰敗,是有必然性的,這和教育的某些天然屬性相關,我甚至回避用產業這兩個字,教育之於國家社會,是不可以大範圍內實行產業化的,只能給出很少的份額,開放其商業性,覆蓋到傳統教育照顧不到的盲區,是有益於社會的,但份額是很有限的,阿波羅們的成功,也正是因為他們填補了社會上教育需求的空白,而他們的失敗,也正是來自於產業化,作為上市公司,存活的重要理由是不斷的為股東創造價值,但教育能夠給到產業化和商業運作的空間有限,阿波羅們最初定義的目標人群和市場是對的,學習能力中等的高中畢業生以及低收入群的在職教育,所以他們成功了;但為了不斷增長,這一塊的市場顯然不夠滿足相應的商業胃口,於是出現了拔苗助長,出現了對這部分人群不切實際的高要求,讓他們獲得更高的學位和學歷,結果就發生了很多學生逃學,逃課最終退學的情況,更是出現了很多人賴交學費的事情,高等教育本來就是為少部分人準備的,也只有這部分人有能力有恒心完成學業,讓沒有這個準備的人去做這件事,本身就是制造過剩,這是其一。其二,是在職教育越來越成為企業的份內事,許多企業自己就給員工進行多樣化的職位教育,更專業,也更有針對性,這對這些營利性教育公司也造成了很大的分流,因此,在經過近30年的發展,市場已經處於飽和狀態之後,出現整體上的衰敗是個必然的結果。
從投資角度上來講,教育產業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它空間有限,走到一定程度必然引發激烈競爭;當然,如果我們回到1995年,那麽上述教育產業公司,個個都是精品,問題在於,作為投資者要想在當時獲得一個整體上超前的認識,難度是極大的,我的投資理念是,可以容忍在中短期上的不順利,長期必須要有足夠的空間。
回到中國,時至今日,教育產業又怎樣呢?
國人的許多教育理念,我個人覺得實在是失之偏頗,什麽輸贏在起跑線上之類,對教育的過分看重,盲目投入,根本不關註被教育者個體的感受和反應,一切只為拼一個敲門磚,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等等,以及走歪了的教育產業化,都給了教育作為企業來運營的一個巨大的空間,盡管很多混亂的認識讓這個空間本身也混亂,但這里不討論個人的喜好,只說這是不是一個好的投資區域。
根本上,全民不論高低上下,整體上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毋庸置疑,願意在其上花錢乃至大把花錢也是事實,這確實具備了一個熱度不低的消費區,但再細分一下,可能情況就不那麽樂觀了,教育市場主力軍的年齡分布在3-30歲之間,他們中大部分時間已經給了學校教育,天生註定營利性教育的空間有限,成人以後,在職教育、職業培訓市場的空間也很有限,競爭非常激烈;此外,教育產品的性價比怎樣,如何比較傳播?很難形成商譽,沒有商譽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就時刻處於原始的高強度競爭狀態,沒辦法形成壁壘,這是教育類企業最大的問題,一旦遇到困難,就會衰退的非常厲害。
中國的教育產業類企業,前幾年幾乎清一色選擇了去美國上市,前後累計有12家,分別是,致力於家庭教育的有學大教育(代碼
XUE),學而思(代碼
這些上市公司,已經有一半退市,留在市場的,學大教育,ATA教育服務公司,也是退市邊緣的候選者,達內科技較新,是個牛市的熊股,只有學而思走勢不錯,正保遠程教育尚可,而新東方市值從07年至今就不再有什麽大的變化了,顯然已經過了高速成長期,這些走勢較好的教育企業,似乎也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都以提供考試服務為主,所以活的還不錯,如此,也非常符合的中國的教育現狀;
上述公司基本上都是互聯網基礎上的教育企業,也就是目前國內熱炒的互聯網+教育,這個聽上去前景非常好的產業,相關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實際表現遠不能和其他互聯網相關產業相比,其中原因,上文已經分解過了,這是一個不好定義對象,定義好了也難有累積效應的產業,是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產業,所以是很難得到高估值的;中國在美上市的相關企業,一半退市,也是一個佐證,這些企業的退市原因各樣,但歸結起來總是發展不好不順利才會走上退市之路的。
近期國內創業板把一個教育產業的公司炒到最高價,倒是很符合一般民眾對教育投入的基本印象,但其實不然,人們願意花錢,不代表相關產業就是好的投資對象,就是加上時髦的新技術也不行,本文所提及的所有教育產業公司,其實都是互聯網+教育,像美國的阿波羅應該算始祖了,而且可以說,自出現互聯網以來,教育是最早也是最完全的互聯網應用,甚至早於搜索,電商和交友,但是這麽多年發展下來,仍然沒有什麽大的建樹,這是值得對互聯網+過渡樂觀的人重視的,互聯網+確實代表未來,但遠沒有想象中那麽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