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中展
編輯/孔明明
1、《盲眼鐘表匠》
作者: 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譯者: 王道還
昨天和朋友喝酒,他是斯坦福研究組織行為的博士,席間他講了一個段子:斯坦福商學院在MBA畢業時都會有最後一課的傳統,有一年請的是斯坦福商學院的老院長講。此君上臺後就說,“你們過去上的兩年課都是錯的,你們今後如果去了大公司做經理人就努力賺錢吧,別想著去改變去顛覆,企業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很難讓一個老企業散發青春,一個社會保持活力是新生兒替代老人來達成的,你所在的企業從出生開始就進入了一個自然生長周期的既定軌道,走向衰落是必然,你們能做的只是在這個基礎上微創新而已,除非你們去創業,但這也只不過循環周期而已。”
這本《盲眼鐘表匠》也有一些論述,這本書是演化論的入門書籍,進化的核心思想是以“生物適應的起源”為核心。
2、《跑步聖經》
作者: [美] 希恩
出版社: 國際文化
譯者: 郭佳
上周在深圳和朋友喝咖啡,號稱“百馬王子”的他走路一拐一拐,膝蓋嚴重受傷;前天在上海和朋友吃飯,過去生龍活虎登山入地的他,如今被腰間盤突出搞得坐立不安;昨晚在北京和朋友喝酒,過去渾不吝的老兄在健身幾年後外形精壯但不敢吹空調、喝涼的。有中醫曾給老紀講過養生,何謂養?如何適度?一動不如一靜。唉,這幾位老兄全是過量運動惹的禍。
老紀推薦《跑步聖經》這本書,原因是里面的大量方法對於愛好跑步的同誌來說非常重要。最近幾年,大家都關註運動都愛上跑步,但很多人卻不是很會跑步,所以學會正確的方式跑步很重要!
3、《創業小敗局-創業公司長演不衰的21種經典死法(案例集)》
作者: 創業家
出版社: 時代華文書局
《創業家》雜誌出版的《創業小敗局》這本書賣得非常好,已經超過同期出來的幾本書。我估計火的原因是更多的創業者希望“用別人的血淚武裝自己”。老紀一直認為成功不可複制,失敗值得研究。
《中國企業家》曾經出過《研究失敗》,如今《創業家》的《創業小敗局》看起來一脈相承,但卻不同維度。過去創業失敗是萬劫不複,很難東山再起;如今創業失敗只是擦幹眼淚再重來,連續創業者眾多;過去創業都是大胸懷、大使命、大情懷,順便賺錢,如今創業都是微創新,小事切入賺大錢;過去創業失敗都是市場不規範的大敗局,如今創業失敗只是自身成長不夠的小敗局。
從大到小,對於創業是件好事,對於創業者來說更是件好事。
PS:創業失敗最常見的兩種模式:
1、資源性創業,也就是說我有什麽資源(比如說政府,比如說客戶,比如說這個那個的),依據這些資源去創業的99%以上都會失敗(即使短期內跑得快)。
2、年輕人創業,也就是說不懂江湖、沒有經驗,只有一腔熱血,血仍未冷但事已敗。
創業成功的三個要素:
1、好方向,至少是個百億美金的大行業;
2、好團隊,創始團隊要給力,第一批員工要給力;
3、花不完的錢,至少3年內不用考慮生存問題,一心一意謀發展。
4、《樹,不在了》
作者: 陳文茜
出版社: 時報文化
這是陳文茜寫給年輕人的書,當然也包括曾經年輕的你。
之前老紀曾經推薦過陳文茜的其他幾本書。這本書收錄了34篇短文,包括《給18歲以下的你》《愛一個孩子,有錯嗎?》《讓孩子們走過山、走過水》《我們的時代》《樹,還在嗎?》《舊政治,後會有期》等。
這本書的背景是快速全球化後的年輕人的窘境,陳文茜說“當我們想要告訴年輕人,不要在乎你現在一無所有,即使今日不免窮苦,不要絕望;只要努力,‘希望’將在路上。這些話語的前提是,我們必須給那些願意努力的年輕人,一片看得到的天空。”
這本書有一些金句摘錄出來:
1、今天的我們已經不再年輕,我們錯過了以往,至少如今應體會某些道理,例如這個世界只有一刀切的豬肉,而沒有一刀切的議題,不要用一個口號,一種仇恨情緒,回答複雜的世間難題。
2、我們已不再年輕,至少我們應該理解:風起雲湧的世界,從不等待猶豫不決的人。
3、我們可以選擇停留,但其他的人會選擇奔跑,而世界在他人的奔跑中,無意間已改變了樣貌。
4、命運之神沒有憐憫之心,上帝的長夜從來沒有盡期。
讀此書,回頭看看臺灣和香港最近的事件,我借著陳文茜書里的內容勸告這些年輕人,臺灣或者香港從來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是中國政治經濟唯一的重點。
5、《周鴻祎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
作者: 周鴻祎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你身處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行業,如果你不能證明你得了互聯網焦慮癥,以及你現在努力的去導入互聯網思維的話,那你就總有點不入流的狀態了,真的OUTMAN了。
這是個全民進入互聯網焦慮癥的集體主義美學時代,而唯一的解藥互聯網思維也被大神們解釋的七零八落讓人不知所措,這個時候周鴻掉的這本《周鴻掉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出的及時很有必要。
周鴻祎說,這個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你需要互聯網思維,當然不是那種越來越成為玄學的互聯網思維,而是一種回歸常識的互聯網方法論。
確實如此,當我們把互聯網思維具體到方法論的時候,很多問題都沒有那麽神奇,而且都是非常具體的大實話,騙子們的市場沒了,大炮們的時代來了。
周鴻祎在書中寫道:“其實仔細想一想,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每個企業其實都是傳統企業。今天你覺得自己很先進,明天你一覺醒來就發現自己落後了。馬雲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建立了支付寶,看起來牢不可破,然而2014年春節騰訊發起的微信紅包就對支付寶的統治地位形成了沖擊。連馬雲都在焦慮,互聯網圈子里其他人能不焦慮嗎?面臨互聯網挑戰的傳統企業能不焦慮嗎?”
通讀此書,老紀對周鴻祎又有了新一層的印象:他是這個時代的人生勝利組,他是互聯網時代的互聯網思維的最大受益者,他是一個實踐者,更是一個思考者,而且重要的他是一個熱心爆棚的野人獻曝的滿世界分享者。
6、《銀元時代生活史》
作者: 陳存仁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這本《銀元時代生活史》不是銀元史,而是時代/生活史,要註意啊,時代是特指1949年前的上海,生活就是錢和生活。
作者是當年大上海的中醫師陳存仁,是給香港《大人》雜誌的專欄,它從中醫師的眼睛去看民國時期上海的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陳醫師出生在世代經商的大富家族,可惜的是他出生後不久家道中落,從一個少爺變成窮小子,後來他很努力成了大醫師,有這個經歷他對錢很敏感,於是根據他的日記(這老兄記日記是很厲害的)開始寫專欄,最後成了這本書。
整本書寫的是大時代下的個人生活史,里面很大篇幅寫了銀元在當時的購買力等等,很有趣。因為作者醫師的身份,他還寫了許多民國人物的交往,比如章太炎、於右任、蔡元培、汪精衛、杜月笙、榮氏兄弟這些人,很是有趣。
7、《領導者的資質》
作者: (日)稻盛和夫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譯者: 曹岫雲
這本《領導者的資質》是稻盛和夫在幾次報告會上精彩講話的合集。系統介紹了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包括領導人的資質、領導人的人格、領導人的十項職責、企業統治的要訣以及企業家的學習體會等,給企業經營者以精神上的指導。
稻盛和夫經營思想的核心在於如何光明磊落做好人,坦蕩無私做好事,如何將企業利益與員工利益融為一體,將東方古老的關於愛的哲學凝聚於企業發展宗旨之中。
稻盛和夫認為企業的經營理念應該是“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的同時,為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貢獻”,唯其如此才能激活員工心中的“源頭活水”,迸發出團結一致的合力和旺盛的創造力。這其中的道理並不深奧,而很多企業管理者卻偏偏棄管理的“大道”不顧,在追逐流程管理、績效考核的“技”上下功夫,將員工僅僅看成是實現經營目標的工具,而不是同進共退的合作夥伴。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因壓榨員工而獲得長足的發展,當企業利益與員工個人利益無法達到和諧一致甚至出現矛盾時,所有的制度流程都將被架空,源自企業內部的摩擦力將遠大於向前開拓的推動力。
8、《必要的改革-中國改革的路徑與選擇》
作者: 林木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必要的改革”有兩層含義:1、是對1978年以來30多年的中國改革的必要性論證;2、找出中國繼續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在這本書里林木探尋了1978年之後的中國改革發展的路徑和策略,並引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創辦人、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的話指出,二戰後取得成功發展和轉型的案例,都“明確自己所面臨的機遇是什麽、遭遇了什麽樣的挑戰、如何利用自己具備的有利條件應對這些挑戰,然後國家循序漸進、一步步發展”。
1994年,林毅夫教授出版了自己最滿意的《中國的奇跡》一書,也正是在這一年,他創辦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並於2008年將其升級為國家發展研究院。這本書寫的是林毅夫等經濟學家在過去20年來,書生報國從北大經研中心到國家發展研究院的過程。這本書寫的也是中國改革在最近這20年來的理論與實踐,並且說明白了一個道理:中國的改革一定是一場必要的改革。
在這本書里,分別從國際經濟秩序、老齡化社會、醫療改革、宏觀調控、克強經濟學、中國式創新、經濟增長和城鎮化等方面深入探討了中國改革20年的思想變革、政策制定和社會變化,林木用有別於一般記者或者經濟學家的筆深入淺出把中國改革發展歷程的獨特視角寫的淋漓盡致。
最後說一句,改革是為了什麽,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意味著什麽?
所有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國家更好!
9、《如何成為一個妖孽》
作者: 胡紫微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這是胡紫微的第一本個人著作,雖然這是她過去的文章合集,但涵蓋了她的很多內容,比如個人心路歷程,比如她對女性問題的態度,還有她的一些讀書和電影的觀後感,老紀很認真的看了,寫的確實很不錯!
在《如何成為一個妖孽》這本書里,胡紫微寫的是一個女人怎麽修煉成妖孽的路徑。她在這本書里寫了章子怡鄧文迪(基本上我認為她得罪了這兩個人),她也寫婆媳關系,她寫《青蛇》(這個和老紀還真有關系),她寫自己的故事,在這些文字中胡紫微嬉笑怒罵中一針見血,麻辣毒舌中悲天憫人,呵呵,我讀到了胡紫微的誠意和情懷(最近這個詞很熱)。
胡紫微的書里提到了很多關於逆境和命運的內容,用她的一段話結尾:“據說逆緣是最大的福報。因為,它會迫使你停下來,思考一些人生中真正重要的,卻一直無暇顧及或者刻意逃避的問題。“
10、《日本商業四百年》
作者: 陳偉
出版社: 京華出版社
前陣,有朋友去日本考察回來後分享,他連續去了5個都在400多歷史的家族企業,很多都已經傳到30多代了,還在永續經營,而中國,因為種種原因卻沒有能夠延續50年的家族企業,老紀曾經在電臺講過周學熙等人,唉,還是扼腕嘆息吧。
日本的近代史是連續的,雖經歷了二戰的戰敗,但是明治維新以來的積累得以延續。當年日本軍旗沒有插到的地方,今天這些市場卻被日本產品所占領。能有這一切,是因為延續400多年的家族企業構築了日本這個財富帝國的今天。
很感謝這2本書的作者陳偉,他能夠用很輕松的方式把日本400年的商業史寫出來讓我們弄明白。
11、《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作者: [美]菲利普·津巴多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譯者: 孫佩妏 / 陳雅馨
這本書源於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於上世紀70年代做了“斯坦福監獄實驗”。 他在一個中產階級社區里刊登了實驗被試招聘廣告,從應征者中挑選了一批身體健康、心智正常的年輕人,把他們隨機分成“獄卒”和“囚犯”兩組,在由地下室改造而成的模擬監獄中,進行預期兩周的監獄實驗,想看看“情境”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多大影響。“獄卒”和“囚犯”起初還客客氣氣半推半就,不過很快就進入角色,“獄卒”變得殘忍暴虐,雖然實驗規定獄卒不得體罰囚犯,他們仍有辦法對獄卒進行殘酷折磨,連簡單的“報數”都能想出眾多整人花招(正如美國軍方有一套輕易繞過《日內瓦公約》的刑訊手段)。而囚犯在嘗試反抗失敗後,變得絕望、麻木、喪失自尊。很快就有人情緒崩潰退出實驗,不到一周,津巴多就發現“獄卒”開始強迫“囚犯”做出模擬雞奸的動作。
在這個實驗中,津巴多深度剖析複雜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並分析造成監獄虐囚和種族屠殺的情境影響。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社會角色劇本的規範與約束,並提出一個重要觀點:人本無所謂善惡,不良制度所決定的權力構架和社會情境,才是真正的惡魔。
12、《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後》
作者: 張戎
出版社: 麥田
原作名: Empress Dowager Cixi: The Concubine Who Launched Modern China
中國的繁榮歸功於慈禧太後?戊戌變法的發動人是慈禧?清代中國改革的第一推手?這本書顛覆了國內過去所有對慈禧的研究和評論,將她定位為古老帝國走向現代的推動者,幫助引領中國進入20世紀的偉大人物。
這本書提了一個細節,值得分享。對慈禧很詬病的是她挪用了海軍的軍費取建頤和園,間接導致了甲午海戰的戰敗。但經張戎介紹,頤和園的修建費用不超過600萬兩,事實上這600萬兩銀子她從宮廷積蓄中出了300萬,另外300萬不是挪用海軍的錢,而是海軍在外國銀行存款每年有30萬的利息,慈禧用的是這個利息,修頤和園的10年其間加起來就是300萬。當然了,做為當國者,慈禧是需要為甲午戰敗負總責的,但這和挪用海軍軍費什麽的是兩回事。
另外,一個有趣的細節也需要分享。慈禧是中國女性三寸金蓮的終結者。 她發詔廢除了這個反人類的陋習,讓女性能夠解放雙腳!
13、《行在寬處》
作者: 馮侖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業思想家,房地產段子手馮侖的2014年過的並不愉快。有媒體評論說“段子說的再好,也不能讓公司做的好”,唉,祝他2015年事業上臺階。
這本書延續了他的一貫思想性,很多有趣的人、事和思考。比如在掙錢時,如何才能達到離錢近,離事遠,離是非更遠的最高境界?如何才能有效地與他人溝通、結交朋友、提高個人實力?民營公司如何才能走出“原罪”?在處理政商關系時,如何才能做到“常在河邊走,從來不濕鞋”?制度建設與效率優先在公司治理層面如何考量?在多元化發展與專業化道路上,管理者應當如何選擇?
這本《行在寬處》名字來源於李嘉誠辦公室的對聯: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立上等誌,行中等事,享下等福。
14、《索尼的私人生活》
作者: [美] 約翰·內森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譯者: 徐琴
由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從事日本問題研究的約翰·內森教授所著的《索尼的私人生活》,是一本能夠深入探尋索尼公司發展歷程的好書。作者以書寫歷史的態度,采訪了至今還健在的索尼發展史上所有的關鍵人物,獲得了大量具有珍貴價值的第一手資料。透過聚焦描寫貫穿索尼發展至今的4位靈魂人物:井深大、盛田昭夫、大賀典雄和出井伸之,逐一揭開索尼這樣一個由日本戰後廢墟上建立的小手工作坊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全球企業帝國的所有謎團。
本書作者洞察到“私人關系和個人感性在索尼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值得提出的是這本書完成於1999年,那時的索尼還沒有遭遇到現在的危機。自從進入2000年後索尼面臨了比較嚴重的業務衰退,僅2003年第一季度索尼就虧損了大約10億美元,出井伸之也被美國《商業周刊》列為2003年度“最差經理人”,在外界眼里索尼神話似乎已經終結。這一切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是出井伸之沒有帶領索尼順應商業世界的新變化進行有效率的反應——確實如此由於現在越來越多的廠商都擁有了先進的技術,每當索尼推出一種新的產品,他們很快就能跟上,產品性能上並沒有太大差別,索尼能獨領市場的時間越來越短。以前的技術創新在現在已經不能給索尼帶來太多的競爭優勢。與此同時面對市場的變化,處於變革中的索尼卻很難進行相應的戰略調整,因為索尼太大了,做任何變革都不容易,過去的成功更是導致內部人員安於現狀不願意打破現有的狀態。
本文為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blessxiaoyi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