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的投資邏輯:【第三篇:隱性基因】 呂健中

來源: http://xueqiu.com/1852792513/36317250

開篇我把過去四個月以來所有文章的觀點做一個貫性的綜述。有耐心的可以繼續往下看下去。沒耐性的可以直接跳過這一段。
今年4月以來,滬港通的消息在市場蔓延,直至8月以後市場的預熱開始。萬事開頭難,當所有人都明白這個事是怎麽回事了之後,他就完成了他的使命了。 但這並不是開始,而是一塊試驗田。管理層精心播撒的種子,不僅僅是在上海和香港,日後還會深圳和香港,臺北和上海,新加坡和上海,形成大中華資本圈。大膽設想一下,悉尼和上海,東京和上海,形成泛亞洲資本圈,繼續往外延伸,A股和美股互通 這並不是不可能的,因為資本是全球化的。 Globalization。因為我們的市場相對閉塞。一切事物都是新鮮的。那麽對於估值來說,不是小盤股的價值重估,而是真正的估值修複。流動性的內外部現在已經具備了很好的條件,因為接近全流通的市場里面資金可容納接近無限。進出自由,你敢去做空那就有資金去把你打爆。 如果你放開視野,用長線的眼光和寬敞的視野去分析看待。那麽我所想的這些會得到認同。從最近而言,滬港通能帶來的不僅是資金供應的增加,而是將海內外同一行業內的估值趨近一致。 你不要去管這個行業現在景氣與否,例如工程機械,例如水泥,例如煤炭,例如有色,例如電力等等。他只要是便宜,低於投資者心里預期之內,就是一個字,買。而估值很高的創業板或小盤股正好相反,他們不會去買他的。因為同一個行業內的公司,另外一個龍頭企業在港上市,估值10倍,憑什麽創業板的企業給他50倍的估值呢?
但也並不是說他們沒有機會,在充分的蟄伏和市場洗禮之後,優秀質地的創業板企業還是會走上來的。因為創業板的主戰場在公募機構之間的博弈,這幾年時間里公募基金經理充分的被灌輸了成長性的思維。因為市場的確是不景氣沒辦法,抱團取暖,但是! 一單市場風險偏好轉向高B的時候,這里未來一定會產生分歧。有人走有人留有人進有人出。總之,整個板塊高度非常非常有限。(2014年11月13日)
因為主導利率變化導致市場風險偏好提升,投資風格轉向藍籌趨勢,藍籌的估值進一步提升後將逐漸與國際同步,未來一段時間制度紅利將依然主導市場從政策性主線到估值性修複,市場無風險利率的降低將建立起長期的內生性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從而推動權益類資產風險溢價進一步回落,而這正是我一直提到的核心邏輯的主線。而經濟數據的波動反映的偏差主要在“成長”與“價值”之間的均衡。站在策略的角度,應該更明確彼此之間的博弈,而事實上在牛市已經確立的前提下,大資產的優化配置,影響改革紅利,低估值因素疊加三大主線將成為機構選股的標準。這個核心邏輯在哪呢? 這要從多年來公募基金的資產配置說起。可以說多年來銀行等權重的低迷,都是公募的汗馬功勞,因為體制決定的,其實多年以來,與其說公募偏愛成長小盤,更不如說大環境造就的不得已而為之,去年全年以成長股為代表的中小盤對科技類,產業轉型升級類,新能源汽車,醫藥,電子商務消費等進行了非常深入的挖掘,資金介入也非常深,我相信很多基金經理也在等待業績兌現的那一刻,所以多年以來在配置上非銀金融及銀行在配置上占比是非常低的 (2014年11月30日)
這里主要的博弈主要指周期股,周期性的行業盈利改善與否主要來自於貨幣政策,行業政策,流動性,美元走勢,等等,而周期股(金融股)的內在價值在於它的股息率,以前我們分析市場的時候多用二院的量價體系,所謂的量,指的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體量,所謂的價,指的是美元本位,商品價格,通脹,資本周期及全球的流動性偏好。但現在的市場已經完全到了從:“投資結構”過度到“投資趨勢”的階段。甚至包括券商等行業已經有了明晰的業績釋放路徑,關於周期股的投資,我在一個月以前曾寫下如下一段:周期底部的投資不可能在當時就有充足的基本面支撐,是否買入取決於預判未來基本面走勢的邏輯,何時買入取決當前股價下的風險收益比,買入後持有或賣出取決於基本面實際變化對先前邏輯的驗證。同一時刻周期股股價和基本面之間非常糾結,基本面很差時候的低股價與基本面很好時候的高股價前者投資意義更大。這個邏輯對整體市場判斷也適用,市場底部的投資不可能在當時就有充足的基本面支撐,關鍵是對未來走勢邏輯判斷和低股價下的風險收益比。換言之市場底要早於經濟底,估值低是硬道理。周期股的投資是一種階段性的投資,對於煤炭有色來說永遠是彈性最足的周期股,高貝塔特性是市場屬性收益而非周期投資收益。(14年12月7日)
我認為,未來一年的投資機會將由權重股的估值修複到成長股的業績確定靠攏。估值修複是一個過程,而完成整個過程之後需要一個催化因子去判定未來估值提升是否存在條件的合理。業績會否出現明顯拐點需要時間來驗證,而成長股的生命周期,伴隨著經濟周期的向好,好公司的業績將是獨立存在的,而這就給獨立投資者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與把握,畢竟,經過本輪市場風格切換以後,成長股的泡沫擠壓之後帶來的將是未來幾年時間里的投資良機。
以下十個公司是我最為看好的產業里的龍頭企業。分為十個不同行業,排名不分先後,發給大家共享。
互聯網門戶-樂視網,互聯網科技-天沃科技,消費-海天味業, 醫藥-雲南白藥, 電器-海信電器, 銀行-民生銀行, 稀土-有研新材, 軟件-東軟集團, 傳媒-新華傳媒 ,電力-長江電力 ,通訊-中興通訊 ,券商-中信證券
(2014年12月25日)

市場總是在和我們玩這種玩笑。曾幾何時,4倍PE的銀行股沒人搭理,40倍的時候瘋著搶著要。價值中樞沒有改變,股市永遠是在預期和現實之中相互印證的。我們的估值標準未必大家都認同,這是因為大家對公司的基本層面的價值總有不同看法,理性估值和非理性沖動是一對孿生兄弟,難舍難分,股市一旦發生對理性估值的較大偏離,或者是由於市場情緒的過度樂觀或者過度悲觀的反應,是由於基本面和資金面發生了新的變化。投資者的投資偏中 ,因為流動性估值和情緒性估值之間存在的差異。造成了對結果產生的價格的差異。流動性估值來源於資金面的流入流出和供求均衡,情緒性估值來源於情緒面的心理預期和群體行為。投資人的群體行為不同,情緒狀態不同,股票價格和資金流動之間的供求關系就會有很大的改變。在股票和資金的供求平衡之時,股價會由於樂觀者的長期持有而變得稀缺,也會由於悲觀者的瘋狂拋售而變得充裕,所以在牛市階段可能雞犬升天,在熊市階段就是一地雞毛。而股價脫離了基本面估值和流動性供求,變成幾乎完全是由情緒面決定的東西了。所以,我一只的想法都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投資人獨自的在市場中存在,盡可能的擺脫外界的聲音和信號的幹擾。微博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可以表達思想內容的工具,而不是一個宣泄的舞臺。毋庸置疑,市場已經進入情緒喧嘩的鼎沸階段,只不過,最近2天的喧嘩里面充斥了太多的悲與喜。昨晚我朋友和我打電話的時候交流觀點,問我漲了200個點,美中不足就是成交量沒有放出來。我給他打了個比方,在我軍攻下前方3191高地碉堡之後,戰術性主動回撤2920高地駐紮行營補給裝備,然後再向上方進攻了200米,你說二次進攻犧牲的戰士多好還是少好?道理都是一樣的只不過這種形式可以表達的更流暢些。我的觀點從7月份以來到現在非常鮮明,也沒有什麽含糊其詞的味道存在。多即是多,空即是空。我認為以周為周期來看,上證指數從7月份2100點以來的漲勢可能在2015年的第二周前後告一段落,調整有可能以急速殺跌的形式來完成,從時間和空間上來看,時間最少一個月左右。空間最少有300-450點(10%-15%)因為組成這輪行情的充要條件和以往都不同,是加杠桿上去的,一旦殺跌下來的力度也會比以往更急更快更猛烈。所以,從交易策略上來看,我認為 這一波單純45度角繼續向上的空間不大了。所以,一方面等待利好兌現的一刻,另一方面逐步的將手里獲利的籌碼逐步做好止盈。我自己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手里的多頭頭寸每上漲5%減少10%的頭寸,這樣下來雖然做不到所有籌碼都在高位了解但基本上可以做到在相對高度。(2014年12月27日 )
大盤股的行情持續性一月份我抱有非常懷疑的態度 11月上漲漲幅10% 12月上證漲幅20%加起來 30%。沒有調整權重股的獲利盤將是非常大的。加上杠桿效應,一旦跌下來猶如瀑布。歷史上從來沒有過2個月指數漲幅30%以上以後 下個月還繼續漲的。橫盤已經是最優選。屆時,一二月份超跌的小盤股將會有報複性反彈的機會。指數雖好,但歷史不會簡單重演。2100點以來到3200的1100點戰略性大布局已成功收獲。歷史上我還未曾見過一口氣漲了1000多個點之後還繼續上攻的市場。本人已清倉安心過新年。過去三個月來凈值增長翻倍。可以戰略性撤退後等待機會。。提前祝大家新年快樂!(2014年12月31日)
以上文章均摘自過往投資筆記,按時間先後順序編輯
分割線---------------------------------------------------------------------------------
這些都是過去寫的東西,有人可能會問,你預測的那麽牛逼,元旦前就已經預測到了現在這個走勢,為何這次又執著的進去了呢? 
我想這可能是絕大多數人心里所抱有的疑問。其實我周末經常會電話關機,自己去海邊做反思總結。自己到底做了什麽,做錯了什麽,又錯過了什麽。
每當想到這里,其實我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義:趨勢投機者。
曾經以來,在底部的漫長等待之後,我們終於迎來了想要的指數級別的行情,而這種指數級別的漲速及速率超過了絕大多數人的想象。這段時間里,我是幸福的,也曾經陶醉其中數天。
元旦之後我清晰的記得,認識到可能會出現的風險之後,做出了半倉配置小票的配置(其中新華傳媒和樂視網2選1我選了前者,這都是後話) 配置的那些就是來自於上述12只中的其中一些,但倉位都不重。 但核心的拐點來自於一個深夜,我百思不得其解,當然,這個決定帶來的後果正是我目前承受的。這就是:當盤感和內心里根深蒂固思維發生沖突的時候,該怎樣去做決策。 隨後,在元旦後的第二周,配置轉移,重心重新放在大票上面。就有了現在的這些故事。 或許真的是腦袋決定屁股的事情身在其中,心在其外。把真正核心的問題考慮的太少。想和做是兩回事,在真正的知行合一面前,任何人都要面臨著誘惑和恐懼。這是我自己非常真切的體驗和感受。
至於市場後面的路線如何抉擇,我不願意去想。因為昨天的沖動著實給了自己一個大巴掌,意料之外。想到如此,自己本應該去承受這份風險,若不能承受,就離開。
第三篇的題目為何叫隱性基因呢?每個人心中都有魔鬼,只是我們可能自己無法意識到。在某種程度上講,這幾乎是一個真理,區別在於,在投資的理性與感性及強烈準確的盤感面前,能否控制自己的心中的魔鬼,當情況場面失控崩潰之時,內心能否喚醒心中沈睡已久的魔鬼。
Kind, intelligent, loving 。 This describes everything you are not。
呂健中
2015年2月5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