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Buy and Hold;牛熊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0890


Buy and hold 的操作法,愈來愈令到多人感到疑惑。

重溫我以前貼過的引用文章:

Charles Ellis 的著作《Winning The Loser’s Game》裏,記載了一些統計,在美股(以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平均回報率作為衡量依據)過去 75 年內,所有股票的回報總額幾乎都是在那段長年期內表現最好的 60 個月內締造的,這 60 個月佔全部 800 個月的比率不到 7%。假如我們錯失那 60 個月,我們將損失幾乎整整兩代才能累積到的所有投資回報。如果投資1美元在標準普爾 500 指數,錯失由 1989 6 30 日至 19996 30 日期間十年內表現最好的 90 個交易日,將會虧損 22 美仙,而假如錯失表現最好的 60 個交易日,將僅僅獲利 30 美仙;但假如全資一直持貨,就會獲利 5.59 美元!

雖然以上統計是以指數作為基礎,但套用在個別股票也是合適。

Buy and hold 我認為最重要睇幾樣事物:一、那是什麼股票;二、Time frame;三、基礎因素的改變。

至於「持有一輩子」,我的睇法只有一句:天下無不散之筵席。超長線的投資,又可以不理會的,似乎只有指數基金較為可靠。

關於究竟如何才能知道是否熊去牛來,就好以下條片《Matrix》,Neo 正迷惑自己究竟是否 "The One"(救世者)一樣,Oracle 話佢知如何知道(1:40 開始睇)"Being the one is just like being in love"。



 

仲有,很重要的是:Appearances can be deceiving

留言:

黃師傅:


Buy and Hold 不適用於行業周期性重的股票,周期起伏時間短的行業 (如汽車、鋼鉄和資源類)。

 

世上沒有可以持一輩子的股票。縱使是千里馬,也會有增長停下來的時候。例如匯控二十年前是千里馬,今時今日要如二十年前般有同等的複式增長,是沒可能的事了。

 

全世界的指數組成都會汰弱留強,會將經營不佳的公司踢出成份股,而長綫來說指數是和一個經濟體系的長期成長同步 (短期當然不是),這是長綫持有的理據,而新興經濟體系在高速成長一段時期後也會慢下來,之後要看國家本身指數的行業組成。例如說,成份股產業以科技,出 口為主的台灣、韓國、日本或以資源為主的俄羅斯和全球的景氣是息息相關的,他們本身的指數基金就不能「買入並持有」了。如果盈富基金不是加入內地業務為主 的股票,那根本不是長持的對象,因為香港的經濟已經歷了最高成長的時期,並非長綫持有之選。今時今日的高成長,是內地經濟快速成長的體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62

Buy in strength, sell in weakness CUP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21680


 

大盤第二日反彈,成交量不太高,大概是大家都等過年。

 

歐洲的「危機」影響似乎逐漸在消退。不過我仍然等一些較明確的見底訊號才再加馬進入。始終,自己仍然持有8成股票,最基本目標是保住去年的贏利,進一步才是增加更多的利潤。

 

我個人較喜歡一些盈利增長好,而在調整中跌得很少,離歷史高位 (或者52wk high)不太遠的股票。這些股票在調整完成的升浪可以很強勁。我不主張買一些崩了盤、跌到奇殘的股票,那些股票往後跑輸的機會較大。

 

09在後期能用6-7成股票持倉跑贏,主要是靠 buy in strength, sell in weakness。倒轉了來做反而做得不好。

-------

 

時常聽見一些人說,timing 唔重要。實在不敢苟同。

 

無論是經濟分析或者是操作買賣,timing is everything。

 

錯了 timing 就是錯了。大C 09年初對滙豐的看法是對的(?),但早了兩個月,那就成為笑柄。

 

正所謂「推股總要在頂端」,講的都是 timing。

 

不要說股票,識女仔、問上司加人工,都是講 timing。

 

股神和燈神的分別,也是 timing。

 

掌握如何捕捉時機,克服心理障礙,是股市參予者應有的目標。

永遠滿倉操作,並不可取。任何時候都沒有大量現金在手,如上戰場沒有子彈,那是沒有什麼時機可言,因為在時機最好的時候也沒有可能「轟進」。

巴菲特最成功之處是在關鍵時候擁有大量的現金。

別以為滿倉閒錢買來的股票不怕長坐。往往是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最唔掂時候,就突然極需要那些閒錢週轉。這一點要牢牢記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9

BUY AND HOLD 唔掂?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0454

長揸股票無發達,股票只宜炒不宜長揸,要在股票市場賺大錢,必須要順勢炒,睇圖表,聽消息,不要與股票談戀愛,各大傳媒如是說,各位財經專家如是說,一班劵商與輪商打手如是說,被誤導的散戶也如是說,最終結果,當然是散戶輸的錢,變成大行與大戶贏的錢。

西方人一向理論多多,但理論往往錯多對少,中國人唯心,以當下實證為本,往往對多錯少,現代我國國民祟洋,忘記了老祖宗留存後世的各種真理,認為中 華文化守舊、老套、沒創意,中國人以農立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只要勤勞一生,克勤克儉,自然豐衣足食,沒有多,沒有少,不像西方民族,追風逐浪, 巧取豪奪,敢於冒險,可以不擇手段,只求一朝富貴。

正如務農一樣,長線投資的道理簡單易明,只要每年把儲蓄與收入買進優質股票,並長線持有,到退休之時,自然家財豐厚,安享晚年,不相信嗎? 我經常舉中人壽與平安保險的例子,大家已經聽到厭煩,我再舉多兩例,分別是盈富基金(2800)與中銀香港(2388),我由IPO持有到現在,股價分別 升了一倍與近兩倍,除了股價升值,每年兩隻股票還派發豐厚股息(上表),例如中銀香港昨日收$22.8,今年派息達$0.7港元,股息有3.1%,8年來 股息增長超過一倍,中人壽更厲害,5年股息增長14倍,如果到某某年,你收到的股息,已經夠你日常開支,你已經可以生活無休。

樹大招風,大把人批評我呢套投資法行唔通,我希望大家客觀求證。傳媒、市井、坊間、網上,都有大把自命高人,能夠短時間教閣下搵快錢,我想問一下, 呢班高人過去十年業績如何? 正如上市公司一樣,沒有良好業績驗證的投資技倆,是否值得大家學習,並以真金白銀跟風炒賣? 師傅半桶水,搵朝唔得晚,唔通可以教出徒弟個個出頭? 有心人教你無視風險,以小搏大,到頭來當然事與願違,輸錢收場。我始終如一,教大家悶聲發大財,長揸優質股票才是投資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19

賣廣告嘗甜頭 臉書按讚變按Buy

2014-08-04  TCW
 

美國時間七月二十四日,社群網站龍頭臉書(Facebook)股價創歷史新高,一度來到七十六.七四美元,最近三個月已經上漲了二○%,其市值甚至超越了可口可樂、花旗、迪士尼等美國著名企業。和兩年前臉書剛上市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富比世》(Forbes)、《財星》(Fortune)等知名財經媒體看空相比,簡直判若兩人。

從數據來看,臉書股價大漲,主要歸功於行動廣告的貢獻。據臉書第二季財報顯示,營收比去年同期成長六一%,行動廣告佔營收六成。以比率來計算,去年全球每一百元的行動廣告支出,有十七元進臉書口袋,市佔率成績僅次Google。

不過這個社群網站龍頭近期推出新服務:「購買(Buy)」按鈕,努力擴大行動廣告市佔率,這才是臉書股價受到投資人追捧的根本原因。

購物不須連結外部易操作隨按隨買

這個新按鈕能有多大的威力?試想,在臉書上看到任何商品或廣告,只要在下方按下「購買」鍵,不須連結到外部網站,即可在同一平台完成交易,美國《TechCrunch》科技記者喬西.康斯丁(Josh Constine)說:「這就像在雜貨店買糖果一樣簡單。」

「『購買』按鈕最直接影響行動廣告,」長期觀察臉書的二四七數位行銷總經理卓良賢說,購買按鈕不僅能提高商品轉換率(編按:一百位訪客中的購買人數),同時在行動裝置上操作容易,久而久之會有越來越多廣告商加入臉書行列。

關鍵數位行銷前總顧問陳禾穎也表示,消費者在一般廣告媒體平台購買商品,需要從廣告連結到外部網站,臉書的「購買」按鈕,將達成「最少click(滑鼠點選)之內完成交易」目標。

早在兩年前,臉書就開始積極佈局電子商務市場,以增加行動廣告收入。二○一二年,臉書參考電子商務網站的購物車概念,與美國七家零售商合作,推出「想要(Want)」測試按鈕,消費者可將商品放在「慾望清單」;隔年,又推出「自動儲值(Auto-Fill)」,進一步跨足行動支付服務。

更具體的大動作出現在今年,從設立大中華區電子商務主管職務、成立香港辦公室,到收購視頻廣告技術公司LiveRail,甚至重金挖角eBay旗下PayPal總裁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之後北京也會有辦公室負責電子商務業務,」一位知情人士證實臉書進軍中國的消息,也意味著行動廣告市場會持續擴大。

轉型社群電子商網站變質恐掀用戶出走潮

長期研究社群媒體、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日璇表示,臉書一開始把廣告放在主頁右側,之後慢慢把腦筋動到動態主頁上,儘管很多測試行為引來使用者不滿,「但它一直沒有放棄(擴大廣告營收),這個購買鍵也是一樣。」

「臉書早已經不是一個社群,它是一個幫你(中小企業)達成目的的行銷平台,」臉書大中華區電子商務中小企業總經理郭駿弦,日前接受《商業週刊》專訪時直接點出臉書的定位。他說,臉書成立十年,光是累積照片就有兩千億張,「所有的使用行為都可用來被分析!」

龐大的使用資料,會是臉書賣廣告的籌碼。卓良賢認為,當使用資料達到一定規模,廣告商必然趨之若鶩。由此看來,臉書不再是純粹的社群平台;它服務的對象,將從使用者變成廣告商。

臉書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四年前曾在公開場合提出:「社群電子商務將是下一波趨勢,」然而,臉書陸續收購項目和提供新服務,這個雖滿足了金主,卻忘了顧及使用者的心情。

今年六月,臉書因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對近七十萬使用者秘密進行情緒實驗,遭到外界撻伐,在美國消費者滿意度排行榜中,臉書是最不受歡迎的社群媒體之一。市調機構iStrategyLabs在美國的調查也顯示,基於隱私權考量,三年內離開臉書的十三至二十四歲年輕用戶,高達三百萬人。

美國消費者滿意指數創始人克萊斯‧佛內爾(Claes Fornell)說:「很少看到一個成長快速的行業,用戶滿意度這麼低。」

「它一步一步在測試我們的底線!」林日璇認為,從臉書目前的策略,有益於業者從事行銷,但是對使用者來說,可就不一定了。

佐伯格出馬定軍心使用者觀感是成敗關鍵

臉書第二季財報公佈前一週,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葉倫(Janet Yellen)才在國會聽證會上,直指社群和生技股被高估,當天臉書、推特(Twitter)股價立即下跌約一%,以城市導覽為服務的Yelp更下跌三%。

雖然臉書第二季財報以亮眼成績單暫時擺平投資人疑慮,但由於十三億用戶及使用資料,是臉書增加收入最重要的資產。若不能讓用戶安心,臉書跨足電子商務的算盤,恐怕不會如此輕易實現。這也是為什麼佐伯格在今年開發者大會上,數次強調匿名功能。畢竟用戶的觀感和滿意度,才是臉書力拚行動廣告業績之餘,不容忽視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19

BUY in may & GO away:5月是港A股最後及最佳的上車機會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47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9 09:13 編輯

BUY in may & GO away:5月是港A股最後及最佳的上車機會
格隆匯評論



“Sell in May”很扯

5月調整如期而至,港股如是,A股亦如是。

很多人在慶幸自己遵循了“sell in May”的歷史經驗並及時離場了——但我相信,不需要太長時間,你就會發現這種缺乏大局觀的短線小聰明會讓你面臨怎樣的踏空尷尬。

廢話少說。先破除“sell in May”的迷信。最近看到很多關於sell in may(5月賣出)的文章,我只能說圖樣圖森破!投資如果真有這麽簡單,那麽任何一個認識SELL & IN & MAY這三個單詞的小學生,都能成為投資高手了。Sell in may就是一句以訛傳訛的戲語,你還真把這個當回事?

“Sell in May and go away”是華爾街的舶來品,其原因就是美國人民夏天都出去休假了。事實上數據顯示,九月份才是歷史上美國股票表現最差的一個月。從1950年以來,道瓊斯指數在9月份平均下跌1.1%。如果說打提前量的話,那最多也就是sell in Aug吧。壓根就不關5月什麽事。

“sell in May”在香港更扯。廢話少說,直接上數據:


上圖是過去近50年的數據。從長期來看,明顯5月漲跌是五五開的,甚至漲的還略多一點。哪怕是近25年來看,也是上漲略勝一籌!

回歸以來17年,5漲12跌,這大概就是sell in may深入人心的原因吧。但仔細追溯過往17年,共204個月的恒指,就不難發現5月蒙冤:97年回歸以後,短短17年咱們遇到了許多百年一見的事件——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納指科網股泡沫,08年次貸危機,10-13年歐債危機,滿滿的全是危機啊(見下圖)。


在這些事件的影響下,港股跌的何止是5月,而是全年啊!那里是Sell in May啊,簡直就是Sell in every year啊!

上圖清晰可見,剔除這些奇奇怪怪的各種危機,5月漲跌也是對半開的。更為重要的是,牛市里面的5月表現都十分亮眼。你問現在是什麽時候?現在不正是牛市嗎,特別是港股的牛市才剛開始啊!

buy in may(5月買入),and go away(享受詩和遠方)

既然sell in may如此不靠譜,那麽buy in may靠譜嗎?

是的,不僅靠譜,而且5月極可能是本輪港股大牛市最後、最好的上車時候。如果拉下了,你再獲得一個牛市位置,可能需要付出超高成本。

WHY buy?

這個貌似不用展開了:如果你確認這是一波過去十年沒有出現過、未來十年也極可能不會出現的超級大牛市,那需要做的唯一動作當然是buy and hold。

格隆匯對本輪港股為何是超級大牛市有連篇累牘的深入分析:有全球主要股市叠創新高,港股估值優勢凸顯的原因;有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戰略轉型,資本輸出的原因;有人民幣國際化,香港內地融合的原因……,等等,不易而足。

在此,我只是簡單重複一下格隆匯曾經的兩篇經典文章的標題:

1、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2015年3月25日)

2、關於港股未來的大膽猜想(2015年4月12日)


Why May——資金角度的解釋

四月港股疾風暴雨的上漲,讓很多資金的目光盯向了港股:這里有很多戰略看懂了並堅定做多的的資金,但也有不少騎墻的機會主義資金。所以一旦行情休整,就會出現逃跑的身影和懷疑的聲音:這是一波大牛市嗎?

我們先看看資金流向。

之所以資金最優說服力,是因為資金有三個特點:
1、資金做所有事情,只為逐利;
2、資金是聰明的,它天生知道該往哪里去;
3、資金從不撒謊的!

先看內資。

很多人以為內資機會主義成分居多,其實不然:更了解國內政策與脈搏跳動的內地“聰明”錢,在過去5個月一直在源源不斷流入港股,在4月達到一個高潮。


上圖是滬港通資金流向的情況。很清楚:滬股通有進有出,還是非常正常的。港股通則顯得有些詭異了,資金流入整體呈上升趨勢,而最為詭異的就是自從港股通去年11月推出以來,資金幾乎一直都處在正流入的狀態,有且僅有一次的流出是2月4號,金額只有區區900萬,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這說明南下資金的忠誠度極高,額度大小暫且不論,但是執行策略都是盡可能的買進,少量賣出,極大的暗示了對後市的樂觀情緒。

目前資金南下的渠道除滬港通以外還有QDII,但QDII額度非常有限,在資金南下的熱潮中已迅速被使用。截至4月23日,暫停申購的QDII基金有20只,暫停大額申購的QDII基金有6只。因外管局目前的外匯額度已經用盡,申請新的QDII額度需要先由外管局上報國務院批準後再下發,可能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所以有些QDII基金正在申請滬港通業務資格。

除了上面這些明面上的資金,還有巨量的從地下錢莊流向香港的資金,這部分資金不方便統計,但據我所知,地下錢莊最近常常出現兌無可兌的情形。

種種跡象都充分說明了:
1、港股4月“迅雷不及掩耳盜鈴”的行情,只是一個預演。港股現在仍處在埋伏階段,遠未到收割的時候。
2、諸多國內更接地氣,更掌握政府政策動向的先知先覺資金,是只買進不賣出!

看完內資咱們再來看看外資。外資的這一輪經歷了一些相對曲折的變化,由看不懂,甩貨,到迅速糾正錯誤,搶貨,其殺入也可謂是洶湧澎湃。


由於外資持續湧入,美元港幣匯率近期保持在7.75的強制兌換保證關口附近,導致香港金管局自4月9日以來已經註資約715億港幣,以遏制港元強勢,節奏和力度遠超2008年以來的4次註資大潮。要知道這個註資是基礎貨幣,只是用於遏制港元強勢,實際流入的資金必定是遠超這個數字的。

你可能會擔心這些熱錢的忠誠度,其實大可放心。資金是逐利的,特別像外資這些無利不起早的本性。美國一季度實際GDP年化季環比初值0.2%,大幅低於預期的1%和前值2.2%,而4月份美聯儲的議息會議也聲明承認經濟疲軟,這令短期內美國加息的預期降低,資金不急於回流美國。近期美元指數走低也印證了這一情況。昨天美聯儲主席耶倫又喊了話,說美股估值現在已經十分高了。

放眼全球,港股可能是最後一塊估值窪地,熱錢的流入可以說是一種必然選擇。所以,你萬萬不要把大摩、德銀等近期看空A股、港股的言論當回事:發表這種言論,除了他們天生的那種自以為是的高傲,更多的是策略分析師不接地氣的瞎掰——市場一旦開始上漲,他們會迅速忘記前面的說法——唱多做空,唱空做多,他們經常這麽幹。

事實上,外資進來不是當雷鋒支援中國建設的,他們是來賺錢的。根據金管局註資時間分析,外資這筆增量熱錢是從4月9日開始流入的,這時恒指是27000點,今天5月8號,恒指是27577點。這麽大一筆錢要走,交易成本是極高的,500點的空間,都不夠他們轉個身的。

如果哪天港匯大幅、持續走軟,也許他們真的在撤。但至少目前看(見下圖:過去三個月港匯走勢圖),他們是很安靜潛伏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上。


港匯走勢圖:很明顯指數一直盤桓在7.75強制兌換保證關口附近,完全看不到外資撤離的跡象。

中資,內資,外資,散資,遊資,閑資,險資,哪怕是小資,各種資都囤積在港股,他們幾乎單向流動,義無反顧潛伏下來,只是來看風景,打醬油的?

當然不是。

Why May——政改角度的解釋

為何說5月是港A股最後、最好的上車時候,還有一個最關鍵,也是絕大多數人忽略,絕大多數人沒看懂的一件事:香港普選投票的時間安排。

香港政改(普選投票)角力,被很多人視為是香港股市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也是很多人選擇5月離場觀望的原因,也是5月初不少優秀的港A股出現調整的原因——這種簡單粗糙的理解,是典型的政治幼稚病,而得出的結論也必定南轅北轍——但也為聰明錢提供了絕佳的再次進場時機。

很多人註意到了政改,但很多人沒有註意到官方對政改投票時間的說法:幾乎所有官媒4月以來對政改投票時間的表述都是——投票表決將在六、七月份舉行。

你有沒有覺得聽起來有點不大順耳?政改立法會表決這麽一個嚴肅的政治大事,竟然不是一個確定的時間?現在都5月了啊

我的理解:政府不打無把握之戰!目前反對派剛好掌握1/3強的選票,而表決通過恰好需要超過2/3的贊成票。我相信臺面下的說服工作、利益博弈正熱火朝天。一旦哪天政府宣布確定的投票日期,就基本說明利益博弈、臺下說服工作順利完成,我們已經完全無需等待投票那一天以及投票結果。

那個時候,你覺得你還來得及去追那些必定“暴跳如雷”的港A股?

至於很多人擔心政改投票結果會有不確定性,那實在是太低估中央政府的實力了。可以大概率推測的是:政改方案一定會通過的,為此中央還會大概率給香港派紅包,而且多半是資本市場的定向紅包!

原因很簡單:以前扶持香港是輸出人口,輸出旅遊,輸出消費,結果搞得很多香港人怨聲載道的,因為咱們一不小心用力過猛,就把房子搞上去了,又把奶粉也搞上去了。那麽現在咱們就玩高端的,也不給你大香港添堵,咱們來輸出資本,這次咱把股市搞上去,是不是就皆大歡喜了呢?大家都有錢賺,總不會還有抱怨吧。要知道金融才是香港的支柱產業啊!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4月出臺的公募基金,保險資金南下的政策動機(當然也不全是因為這個原因)。要知道這只是前菜,後續還有深港通,甚至還有更多大夥意想不到的政策。

那你可能會問憑什麽必定會通過,我只能說圖樣圖森破!

憑對我黨的信任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的選舉制度應逐步向普選方向改革。要知道這可是國策啊,能不通過?


梁的話可以不聽,但是我黨的話一定要聽,錯過了這一次,就要9年以後。一國兩制50年不動搖,轉眼已過18年,還有幾個9年可以揮霍?

WHY may?——時間上的解釋

其實本文的核心內容就是為了解決“為何5月是港股最後及最佳的上車機會?”這一個問題的。

為何5月是最後的上車機會?答案很簡單,因為港股沒有漲跌停板,一有風吹草動,股價往往就是一步到位!如果說A股適合做右側,那麽港股最佳的時機必定是在左側。如果A股靠追,那麽港股則靠守!特別是受潛在事件或者政策沖擊的影響,那麽港股就更加需要在左側埋伏了。

4月8號(複活節後港股第一個交易日)這一天應該讓多數人懂得什麽叫“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懂得什麽叫“漲停板之上”,懂得了格隆匯4月8日那篇文章標題的深意:一買“港A”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

大家可以找出那篇文章來回味一下,也可以看下面這些數據感受一下什麽叫“漲停板之上”。這一天,港股漲幅超過50%的2家,40%—50%的10家,30%—40%的17家,20%-30%的45家,10%-20%的245家。不少在港股市場侵淫多年的朋友都感慨:沒有文化很很可怕,沒有漲跌停板更可怕。

這一天,格隆匯港A股100指數一天上漲了近20%,這意味著里面100只股票,平均每一只股票都漲了兩個漲停板。


啰嗦了這麽多,我無非就是想告訴你:

港股是不能追的,只能靠埋伏,尤其大資金。

因為港股不動則已,動起來迅如閃電,常常一步到位。

再說港股畢竟還不是A股,真的要追,還面臨諸多限制,例如系統問題(4月8號當天,大量的交易系統全面癱瘓了),資金問題(那兩天已經無港幣可兌換),額度問題(港股通105億,QDII全面用盡)

4月8日的暴漲,無非是受公募及險資南下的政策影響,要知道這只是預演而已。5月之後,類似的利好將會源源不斷的轟炸港股,每一發炮彈都必定會把港股炸上一個新的臺階,4月8日的暴漲就是前車之鑒,到時再追必定是來不及的,這就是為何說5月是最後的上車機會的原因——沒有sell in May的無厘頭恐慌,哪來你舒舒服服收集“港A股”籌碼的機會?

我不知道後續的政策有哪些,我也不知道政策具體什麽時候出臺,但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

5月宣布深港通


6月政改落地



6、7月
解放軍正式成建制南下,香江登陸戰打響(4月出臺的公募南下,到6月剛好3個月了,基金改合同,或者新成立的港股基金,這個時點剛剛好!)

7、8月
中港基金互認(香港就700萬人口,與其說互認,不如說是單方面對香港開的口子)

深港通正式啟動

港股通額度擴容,門檻降低

所有國內公募基金放開外匯額度

。。。。。。

一切的一切,都劍指5月後。

而目前的無厘頭調整,則提供了極可能是最後、也是最好的港A股上車機會(見下圖):千金難買牛回頭,5月股市波動加大,給了更多收集便宜籌碼的機會,當然是最佳的上車機會了


AH溢價指數如今又重回130的位置:還記不記得上一次指數130以上,隨後發生了什麽——沒錯,4月8號的港股大爆發!


一切的一切,都劍指5月後。


5月後的港股必將脫胎換骨,以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速度,一路浩浩蕩蕩奔上4萬點,實現格隆匯提出的40-400-4000-40000目標。


最後一個問題:Why  go  away?


牛市最佳的策略自然就是buy  &  hold(買入!持有!),沒有之一!
buy in may & goaway,5月滿倉,然後享受詩和遠方吧!


格隆匯幾十萬優質會員集體已經幫你盯緊了港股,而你要做的只是盯緊格隆匯!


牛市之路,你不再孤單,格隆匯帶著你,你帶著錢,咱們一起擁抱中國的戰略轉型,擁抱港A股大牛市,擁抱格隆匯港A港股100吧!


Buy in May & goaway!


格隆匯聲明: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05

誠哥都buy 的程式交易

近日信報有個《慧眼先機》的新專欄,結合數據顯示個股被推薦次數和排名變動。現世代電腦運算的速度快兼成本低,筆者知道外國有初創企業,以搜羅新聞甚至Twitter 內容以分析股票的熱度(popularity) ,亦透過電腦程式自動解讀內容並預測股價走勢。雖然筆者的投資理念是注重基礎因素,尤其是公司的業務前景和財務狀況,但了解最新的交易工具亦有助明白市場運作。


前陣子和一位已退休的前外資投行CTO 碰面,閒聊間提及程式交易。大行為降低大手交易買賣的均價,以及聘請交易員的開支,都以程式自動落盤,輔以數位交易員監察系統。很多時股價短時間内迅速炒上,就是程式交易追價的結果。去到某個價位,當交易員按停系統,股價就突然失支持回落。而短時間內推低沽售,是相同的理念。這種自動落盤程式,不會統計交易是否賺錢,亦沒有買賣策略,純粹希望降低規模較大的買賣單均價,據說亦真的做到。

這位退而不休的前CTO 剛到訪矽谷的 sentient.ai 。這間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最初的應用就是程式交易。據知以150萬粒CPU 運算4兆 (trillion) 個投資策略可能性,並且成功獲利,而未來計劃將人工智能的應用擴展至電子商貿。雖說是初創公司,其實已有8年歷史,成立至今募資超過1.43億美元。而去年11月Series C 募資,誠哥旗下的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 亦有參與。今年10月尾,前JP Morgan 的首席風險官(Chief Risk Officer) 亦加盟Sentient.ai。
講了咁多,Sentient 的大規模測試,並不適合一般散戶,尤其是著重基礎因素兼且不會頻密交易的投資者。但世界不斷進步,由過往只有大機構可使用電腦,至現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每個人都與科技脫不了關係,若果堅守舊有投資理念和模式,拒絕了解新型的投資方法,以及程式交易如何影響股價走勢甚至市場循環,最終會落後於人。

要求每一位投資者懂得程式交易,是不切實際的事,亦沒有這個需要。畢竟自律能力、風險管理和心理質素才是累積投資回報的要素是既然科技已融入生活,至少嘗試了解,並運用spreadsheet 系統化地選股分析和管理組合。花時間將個人投資理念系統化地呈現,並提升效率,是值得思考的事。

香港雖然是國際金融中心,但Fintech 確實是大落後。除了矽谷Sentient.ai 的大規模程式交易,美國東岸有一間初創公司 Quantopian,專攻獨立程式交易人的市場。而它被喻為其中一間最具潛力的Fintech 公司,甚至是下一個Bloomberg。

《網上加料版》

向來機構投資者和獨立投資人在同一個金融市場,都可以各自找到合適的投資方式和門路。除了大規模的人工智能程式交易如Sentient,位於波士頓的Quantopian,同是專注程式交易的初創公司,而針對的客戶的獨立投資人。
Quantopian 建立完整的金融產品數據庫(包括外匯和股票),免費讓用戶輕易駁通,並編寫程式和作回測(back test)。它的數據庫大大降低編寫交易程式的門欖 - 做回測的第一步需要有完整的數據庫,而且最好是經過調整的數據庫(例如除淨、拆股、合股等,都會影響股價)。若每個投資人都要自行建立,是一件極花時間力氣和低效率的事,所以 Quantopian 將金融數據庫統一處理。

一般而言,資者都不願意公開自身策略,因為「秘技」一多人知便即告無效,所以它不會記錄用戶的程式和參數。Quantopian 成立至今短短4年籌募了約2400萬美元,是其中一個最受矚目的Fintech startup,明年更會在紐約舉行conference 聚集程式交易人互相交流。

筆者並沒有使用Quantopian,但有自行儲數據作分析。其實,除了認真建立一個系統,excel spreadsheet 是很powerful 的工具,值得投資者考慮運用並作系統化分析。程式交易相關的資訊,網上有不少,台灣尤其多,但大部分都比較低調。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網上搜尋。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31

誠哥都buy 的程式交易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12/buy.html

近 日信報有個《慧眼先機》的新專欄,結合數據顯示個股被推薦次數和排名變動。現世代電腦運算的速度快兼成本低,筆者知道外國有初創企業,以搜羅新聞甚至 Twitter 內容以分析股票的熱度(popularity) ,亦透過電腦程式自動解讀內容並預測股價走勢。雖然筆者的投資理念是注重基礎因素,尤其是公司的業務前景和財務狀況,但了解最新的交易工具亦有助明白市場 運作。


前陣子和一位已退休的前外資投行CTO 碰面,閒聊間提及程式交易。大行為降低大手交易買賣的均價,以及聘請交易員的開支,都以程式自動落盤,輔以數位交易員監察系統。很多時股價短時間内迅速炒上,就是程式交易追價的結果。去到某個價位,當交易員按停系統,股價就突然失支持回落。而短時間內推低沽售,是相同的理念。這種自動落盤程式,不會統計交易是否賺錢,亦沒有買賣策略,純粹希望降低規模較大的買賣單均價,據說亦真的做到。

這位退而不休的前CTO 剛到訪矽谷的 sentient.ai 。這間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最初的應用就是程式交易。據知以150萬粒CPU 運算4兆 (trillion) 個投資策略可能性,並且成功獲利,而未來計劃將人工智能的應用擴展至電子商貿。雖說是初創公司,其實已有8年歷史,成立至今募資超過1.43億美元。而去年11月Series C 募資,誠哥旗下的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 亦有參與。今年10月尾,前JP Morgan 的首席風險官(Chief Risk Officer) 亦加盟Sentient.ai。
講了咁多,Sentient 的大規模測試,並不適合一般散戶,尤其是著重基礎因素兼且不會頻密交易的投資者。但世界不斷進步,由過往只有大機構可使用電腦,至現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每個人都與科技脫不了關係,若果堅守舊有投資理念和模式,拒絕了解新型的投資方法,以及程式交易如何影響股價走勢甚至市場循環,最終會落後於人。

要求每一位投資者懂得程式交易,是不切實際的事,亦沒有這個需要。畢竟自律能力、風險管理和心理質素才是累積投資回報的要素是既然科技已融入生活,至少嘗試了解,並運用spreadsheet 系統化地選股分析和管理組合。花時間將個人投資理念系統化地呈現,並提升效率,是值得思考的事。

香港雖然是國際金融中心,但Fintech 確實是大落後。除了矽谷Sentient.ai 的大規模程式交易,美國東岸有一間初創公司 Quantopian,專攻獨立程式交易人的市場。而它被喻為其中一間最具潛力的Fintech 公司,甚至是下一個Bloomberg。

《網上加料版》

向來機構投資者和獨立投資人在同一個金融市場,都可以各自找到合適的投資方式和門路。除了大規模的人工智能程式交易如Sentient,位於波士頓的Quantopian,同是專注程式交易的初創公司,而針對的客戶的獨立投資人。
Quantopian 建立完整的金融產品數據庫(包括外匯和股票),免費讓用戶輕易駁通,並編寫程式和作回測(back test)。它的數據庫大大降低編寫交易程式的門欖 - 做回測的第一步需要有完整的數據庫,而且最好是經過調整的數據庫(例如除淨、拆股、合股等,都會影響股價)。若每個投資人都要自行建立,是一件極花時間力氣和低效率的事,所以 Quantopian 將金融數據庫統一處理。

一般而言,資者都不願意公開自身策略,因為「秘技」一多人知便即告無效,所以它不會記錄用戶的程式和參數。Quantopian 成立至今短短4年籌募了約2400萬美元,是其中一個最受矚目的Fintech startup,明年更會在紐約舉行conference 聚集程式交易人互相交流。

筆者並沒有使用Quantopian,但有自行儲數據作分析。其實,除了認真建立一個系統,excel spreadsheet 是很powerful 的工具,值得投資者考慮運用並作系統化分析。程式交易相關的資訊,網上有不少,台灣尤其多,但大部分都比較低調。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網上搜尋。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12/buy.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187

Best Buy/ 百思買

1 : GS(14)@2011-02-27 13:28:36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28/yMMDAwMDIyMjcyMQ.html

  
  
「百思買既想通過買斷經營的方式來獲得最低的供價,又想效仿國美、蘇寧的收進場費等模式,來從供應商手中獲取資源支持,顯然,這是行不通的。」在全球3C家電零售巨頭百思買宣佈關閉在華9家自有品牌門店後,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如此評價百思買在華策略的失敗。
2005年進入中國市場時百思買打出的旗號是「打破中國電器連鎖行業潛規則」,然而,這家零售巨頭卻並沒有做到這一點,其提出的「買斷經營模式」和「現款現貨模式」,在實際的運營中並沒有得到落實。
相反,在百思買主管中國業務的全球副總裁呂維民2008年離任後,其繼任者打著「本土化」的旗號推行的政策,讓眾多的供應商徹底拋棄了百思買。
一家本土彩電廠商的營銷總監對本報記者稱,「百思買缺乏價格和規模優勢的運營,既得不到對價格更加敏感的中國消費者的支持,也無法得到中國本土供應商的支持,這樣,它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失望的供應商
當百思買2006年收購五星電器,並在上海以自有品牌開出第一家門店時,包括海爾、創維在內的中國本土供應商,對於百思買這家全球零售巨頭的到來還充滿著憧憬。
TCL多媒體中國業務中心一位高管表示,「當時,本土的電器連鎖正處於高速擴張期,而隨著門店的快速增長,單店產出下降和營銷費用高漲的問題已經開始突出,零供關係空前緊張,而百思買提出的『現款現貨、買斷經營』等合作模式,的確很吸引人。」
「很
多家電供應商此前也與擁有100多家門店的五星電器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特別是在華東市場,五星電器還是有很不錯的業績的,在這樣情況下,在百思買收購五
星,以及其開出第一家門店時,包括格力電器副董事長董明珠、海爾集團副總裁周云傑等在內的很多本土供應商,高管都積極參與了。」這位TCL高管回憶說。
據本報記者瞭解到,百思買通過自購門店方式在上海徐家匯開出第一家店時,雖然很多本土品牌都只是選擇了「嘗試性」進場,不過,它們對百思買懷有的期待是很高的,期待它成為一個足以與國美、蘇寧對抗的渠道,期待它零供關係。
然而,讓供應商失望的是,在國美、蘇寧等本土電器連鎖的抵制下,百思買在上海的擴張遇到了麻煩。在2006年開出第一家門店後,其第二家門店的開出,居然是在兩年多之後。
楊東文告訴記者,「供應商選擇大賣場更多的是看重其出貨量。雖然,百思買徐家匯店的年銷售額也達到了4億多元,但是,當時只有一家門店的百思買,是無法滿足供應商銷售額增長的需要的。」
據瞭解,百思買所在上海市場,是本土品牌相對弱勢的區域,由於當地消費者對洋品牌情有獨鍾,即便進入百思買的賣場,本土品牌的銷售規模也不大。據稱,在百思買銷售最好的本土品牌海爾,每年的銷售金額也只有幾千萬元。
更讓本土供應商失望的是,百思買並沒有兌現所謂「現款現貨」的承諾,尤其在連續虧損的情況下,百思買也像國美、蘇寧一樣,打起了供應商的主意。
楊東文告訴本報記者,百思買的現款現貨模式僅僅堅持了一年多時間就無法繼續了, 「從百思買開出第二家店開始,我們就很難再拿到預付款了,所以,對於後來百思買開出的7家門店,我們就選擇了不進場。」
反倒是之前因「佔用供應商資金」而飽受詬病的蘇寧和國美,開始了策略調整。

寧電器副董事長孫為民對記者稱,「其實,近幾年,本土電器連鎖的預付款交易規模已大為提高,本土兩大連鎖由於規模優勢,也具備了這樣的條件。當然,主要也
集中在幾個強勢品牌上,比如說,此前佔手機市場40%份額的諾基亞,本土強勢品牌海爾,以及西門子等,而其他的品牌就只能通過60至120天賬期的方式來
支付。」
此外,很多中國家電廠商最初還希望通過與百思買中國的合作,進入北美市場。然而,這一願望也很快落空。
楊東文表示,「最初,百思買也是這樣說的。但是,百思買中國公司根本無法干涉北美公司的採購。當時,我們也與百思買總部的高層見過面,但是並沒有實現借道進入北美市場的願望。」
小規模,高成本
規模太小,是百思買無法落實「買斷經營模式」和「現款現貨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孫為民告訴本報記者,「2006年,我們在上海市場核算過,如果沒有7家門店的規模是很難打平的,而現在可以說,沒有40家門店是很難打平的,因為上海市場的運營成本太高,需要更多的門店去分攤成本費用。」
  
  
廣告費用,每年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一位蘇寧電器高管表示,「目前,在上海等一線城市往往有多家媒體,每年我們在上海的廣告投入都超過億元。百思買的總投入當然少一些,但由於門店太少,攤到每一家門店上的廣告費用就太高了。而且,百思買的廣告大多是自己支付。」
此外,百思買的人工成本平均超過3000元每月,高昂的成本和過少的門店讓其出現巨額虧損。一位分析師曾表示,百思買在退出前,每年在中國市場的虧損超過2億元,而百思買在關閉9家門店時也指出,這些門店短期內看不到盈利前景。
百思買的高運營成本,帶來的最直接後果是,其無法為消費者提供有競爭力的「價格」,甚至比同區域的國美、蘇寧門店價格更高。
一位消費者曾在新浪微博上表示,「雖然百思買的購物環境和免費體驗吸引了眾多消費者,但是,對於價格更加敏感的消費者,往往選擇在百思買玩夠了、選好型號後,再到周邊的國美、太平洋等門店去購買。」
既無法獲得供應商的支持,又無法獲得消費者青睞,百思買模式在中國市場的失敗已是在所難免。
失敗的戰略調整
其實,在2008年呂維民辭職後,接替其職位的楊得銘就改變了百思買中國的策略,開始所謂的「本土化運營」。然而,這次改變,卻讓讓百思買與本土供應商的關係更加惡化。
按照百思買的新策略,其不僅要加快開店的步伐,而且要在最好的位置開店,因此其也必須付出比國美、蘇寧更高的租賃費用。在此狀況下,百思買開始效仿國美、蘇寧,通過收取進場費、廣告費等方式來轉嫁開店的成本。

者瞭解到,國美、蘇寧早期的快速開店擴張除了自有資金外,還有賴於供應商的促銷貨源和進場費等費用的支持。2010年,國美電器公佈新的五年計劃時曾透
露,開一家4000平米的普通門店的費用只需要100萬元,而一家上萬平米的大店費用只需要1000萬元,顯然,更多的費用是由供應商提供的。
然而,國美、蘇寧的這種模式,已經引起了供應商的強烈抵制,因為,很多後來開出的門店,都屬於單店產出低下的無效、低效門店。然而,百思買的新策略,正是複製這種模式。
楊東文表示,「本土連鎖的進場費策略能夠成功,是因為其整體銷售規模大,創維每年在國美的銷售額都達到20億元,這樣的話,供應商都不敢得罪大連鎖,而百思買只有幾家門店,竟然也採取這樣的模式,並且,其後來要求的返利水平也大為提高,這顯然是供應商無法接受的。」
全球模式之惑
在百思買宣佈關閉門店之後,其此前堅持的、全球通行的「買斷經營模式」,成為業界反思的焦點。

爾集團商流推進本部一位人士表示,「買斷經營是成熟市場零售商家普遍採取的模式,其通過大規模的採購降低採購成本,同時在採購後集中用自己的人員來銷
售。」這種模式在美國市場頗為成功,在美國百思買的賣場上是無法看到各品牌廠商的促銷員的,而商家則可以獲取更高的銷售費用。
然而,這種成功的賣場經營模式,在中國並未獲得成功。
事實上,國美、蘇寧此前也曾試圖效仿百思買,逐步取消目前賣場中來自供應商的促銷員,然而,這種嘗試在個別門店試點後卻很快被叫停,原因就是供應商的抵制。
據本報記者瞭解,中國的家電製造企業中往往都有數以萬計的營銷人員,這些營銷隊伍也是本土廠商能夠在中國市場,特別是三四級市場實現渠道下沉的主要原因。即便在與電器連鎖對接後,這些本土供應商也在零售網點派駐大量的促銷員。
以國美為例,其近1400家門店有20萬自己的員工,同時還有近10萬名來自廠商的促銷員。
在國內家電廠商看來,百思買取消廠商的促銷員,最後的結果是,讓本土供應商的銷售難以起色。楊東文表示,「在上海、蘇州等區域,消費者對於外資品牌更加青睞,如果沒有本土廠商促銷員的促銷,那麼,消費者更多選擇購買外資品牌,顯然,這難以得到本土供應商的支持。」
當然,對家電廠商來說,買斷經營也意味著支付更高的營銷費用,進一步壓縮其利潤空間。一位供應商稱,國美向廠商要求的返利在11%至14%之間,而百思買有的門店,要求的返利居然超過15%。
「這樣的話,供應商既沒有銷售量的突破,也沒有利潤可言,誰會跟百思買合作呢?」楊東文說。
2 : GS(14)@2011-02-27 13:38:45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28/xOMDAwMDIyMjcxOQ.html

  
  
外資零售商在中國市場的寒冬,不期而至。
2月22日,家電零售商百思買宣佈關閉在中國內地的9家門店。雖然在宣佈關閉自有品牌門店的當天,百思買還宣佈,其100%控股的五星電器將於2012財年間在內地新開40至50家門店。但這為百思買自2006年底才開始的品牌業務,畫上了並不圓滿的一個句號。
無獨有偶。
2011年1月,全球家居建材用品零售商家得寶中國公司向本報記者確認,其位於北京西四環的門店已經宣佈正式關閉。至此,家得寶已經關閉了其在北京市場的所有門店,在華門店數有最初的12家縮減至7家。
2011年2月,家樂福或將再次關閉長春春城店及家樂福紹興鏡湖店的消息傳出。而此前1年,家樂福在中國已經關閉了4家門店。
《財富》發佈的2010年世界500強企業排名顯示,百思買、家樂福、家得寶分別位列第142位、第22位和第97位。而在細分領域中,三家企業位居行業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一位。
這是自2004年中國正式放開在華開店限制以來,外資零售企業首次集體遭遇生存危機。與之相對,中國本土零售業正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在商務部的「十二五」規劃中,包括百聯集團等在內的15家本土大型零售企業,均被寄予了成為「超級零售航母」的期望。
毫無疑問,中國目前是、並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零售市場,那麼,是什麼讓眾多外資零售商紛紛折戟沉沙?
百思買「水土不服」
過去一年,百思買撤離中國的消息一直在暗中發酵。
此前,有消息稱,2010年,百思買在上海共有大寧路、大華虎城、大華錦繡華城等3個簽約項目最終沒有入駐。此外,其在中山北路、光新路附近的一個項目也簽約多年尚未入駐。
雖然,百思買方面否認了此說法,稱未能入駐有其它原因。「作為承租方,我們比較被動,有時會因為業主方的原因導致項目緩慢或停滯。這是很正常的。」

事實上,百思買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一直相對滯後。2006年,百思買以1.8億美元的代價收購江蘇五星電器,進軍中國家電零售業。根據百思買的官方統計,其
進入中國市場近五年後,僅有9家門店,6家位於上海,另外2家分別位於杭州和蘇州。在北京市場則有1家以「店中店」形式開出的門店。
自有品牌門店之外,將百思買收購的五星電器100多家門店計算在內,百思買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數量與國美、蘇寧上千家門店相比,仍存在極大差距。

斷增加的競爭對手,也使得百思買對自身的擴張速度開始擔憂。2010年12月10日,全球第二大家電連鎖零售商、日本山田電機首家中國專營店在瀋陽落戶。
此前的11月17號,全球第三大批發零售企業麥德龍與富士康合資的家電連鎖品牌「萬得城電器」第一家中國門店在上海開業。
不過,使得百思買陷入中國市場泥沼的,除了適應市場需要一定週期之外,百思買固守的營運模式,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原因。

照百思買的最初構想,與國內家電賣場不同,其在中國通過現金買斷的方式獲得整個賣場的主導權,但在這一模式下,他們甚至需要付款購買供貨商的樣機,並承擔
樣機折舊的損失。由於門店裡的促銷員都是由百思買自己聘用,它還比競爭對手多出了很大一塊的人力成本。而且,百思買門店的租金和裝修費用,也不能像本土競
爭對手一樣轉嫁給供貨商。
如此的高成本之下,百思買並無與國內家電賣場競爭的財務優勢。
在廣州舉行的空調峰會上,針對百思買關停所有在華自有品牌門店的做法,國美電器副總裁李俊濤表示,百思買有兩個問題,首先是經營不善導致虧損;其次,百思買沒有看到其盈利的期限,更重要的是對中國市場不瞭解,嚴重的水土不服。
家樂福失去「排名」
2009年家樂福集團的營收數據為960億歐元,同比下降1.4%。
2010年年初,在剛剛公佈完2009年業績後不久,家樂福宣佈了一條重大消息:考慮到家樂福總部辦公樓高昂的租賃費用和家樂福目前的開源節流計劃不相符,因此,家樂福決定關閉位於上賽納省的Levallois-Perret總部辦公樓。
這是一個不祥的信號。2010年之後,家樂福在成本控制上的壓力不斷增加。

過,對於如今的家樂福來說,成本控制,並不是它所擅長的。2008年,家樂福創始家族哈雷集團退出監事會,法國億萬富翁、LVMH集團掌門人伯納德·阿諾
特成為家樂福集團第一大股東。並沒有多少零售業經驗的伯納德·阿諾特很快發現,相比LVMH的奢侈品業務,零售業的利潤實在是低得可憐。
  
  
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率,家樂福開始放棄對規模的追求,並極力提高門店的單位收益。
事實上,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原本著力拓展國際市場的家樂福,已經陸續撤離了日本、俄羅斯市場,並關閉了比利時門店。2010年7月,路透社對外透露,家樂福集團計劃出售旗下東南亞新馬泰61家門店資產的消息。
同樣事情也在中國市場發生。整個2010年,家樂福在中國已經關閉4家業績不良的門店。在規模收縮的同時,家樂福對供應商的「壓榨」,卻在進一步加強。
家樂福的選擇是,利用徵收費用的模式,將自身的財務壓力,向供應商一段延伸。一位家樂福的食品供貨商曾抱怨稱,他與家樂福的2009年合同扣點數(銷售返點)為15%,2010年,該數據變為了21%。而21%的合同扣點,已經是食品行業的最高額度。
與此同時,家樂福的管理崗位工資卻在大幅收縮水。
一位曾任家樂福店長的人士稱,三四年前,家樂福一個店長年工資收入約為20萬元,與此同時,大部分店長還擁有2倍於工資的灰色收入,而現在,雖然物價上漲了,但是一個新店長的工資卻降到了年薪15萬元左右。
在一系列的戰略調整之後,這個曾經的「中國零售教父」,正在失去市場領導者的地位。

據中國連鎖百強排名數據顯示,2009年,大潤發的總銷售額為404億元,增幅達20.5%,門店數為121家,增幅為19.8%,而2009年家樂福中
國的銷售額為366億元,增幅8.2%,門店數為156家,增幅為16.4%。大潤發在「綜超板塊」首次趕超家樂福,從而躍升冠軍寶座。
當然,對家樂福的掌門人伯納德·阿諾特來說,相比排名,利潤率可能是一個更重要的指標。
家得寶「消化不良」
與百思買類似,作為全球最大的家具建材零售商,家得寶進入中國市場近5年時間,迄今仍未找到適合中國市場的發展戰略。
2010年年中,家得寶新任中國區總裁周雷蒙上任,取代了他的前任全國珊。在近5年時間,家得寶中國迎來了它的第三任總裁。這位新總裁,需要完成一個既簡單又艱難的任務,即,為家得寶集團總部找到適合中國市場的發展路徑。
而周雷蒙上任後,便開始逐步關閉家得寶業績不佳的門店,至今已經關閉了3家。而從2006年至今,家得寶已累計關閉了5家中國門店。
通過收購拓展中國市場,是家得寶此番艱難調整的前因。
2006年12月,在經過兩年的試探後,家得寶終於邁出了開拓中國市場的第一步。12月,宣佈以7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中國家居建材超市「家世界」家居的全部12門店的經營權。
儘管,從1996年創立開始,家世界就是以家得寶為榜樣。但這並未幫助家得寶順利整合家世界。
2006年底,家得寶中國區第一任總裁陳耀東上任後不久,即遭遇了大規模人員變動。家得寶內部知情人士稱,「當時,隸屬於家世界家居的創業團隊,由於不滿空降高管做法,多人選擇了離職。」
最終,在家得寶經營了不足兩個財季的陳耀東黯然去職。陳耀東任內,除整合家世界的原有店面外,未開出一家新店。陳耀東的守成戰略,與家得寶總部提出的「在中國成為行業第一」的戰略相背離,被認為是其離職的原因。
取而代之的全國珊,在家得寶內部被認為是一個「過渡者」。2010年初,同樣在經歷了不足兩個財年的考核之後,全國珊去職。在他治下的家得寶,走上了關閉門店的收縮邏輯。2009年,家得寶關閉了位於青島和瀋陽的門店。
不過,臨危受命的周雷蒙,目前也僅僅是延續了全國珊的關店邏輯。
家得寶內部人士稱,「家得寶總部希望,家得寶中國能夠實現本土化管理,但是,事與願違之處在於,家得寶中國目前除了關店和壓縮成本,找不到更好的立足中國市場的方法。」

位家居建材零售業資深人士稱,家得寶在中國的遭遇並非個案。這個市場盤子散、模式雷同,同時,存在的眾多不規範等狀況(回扣、供零關係惡化、以次充好
等),並非歐美經驗簡單複製。此外,家具建材市場對批發市場的依賴程度深,而不是零售連鎖;隨著商業物業費用增加,零售連鎖成本也大增,商業地產和家居連
鎖商業業態結合,可能將變成一種該業態在中國市場的「應對方式」。
3 : GS(14)@2011-02-27 14:10:39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23/zMMDAwMDIyMTkzMw.html

  
  
2月22日下午,美國百思買(NYSE:BBY)的全資子公司、沉寂多年的江蘇五星電器公司突然高調亮相,在南京召開「2011戰略發佈媒體溝通會」。
「今
天是五星電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我們在放慢了腳步4-5年後,將結合百思買好的經驗,在今年再開出40-50家門店,從而使五星電器門店數量在
2012財年年底增加至200-210家左右。」溝通會上,剛剛被任命為百思買全球副總裁、五星電器首席執行官的王健神采飛揚,「這只是我們飛速發展的一
個開始。」
王健原來的職務是百思買中國公司副總裁兼五星電器零售總裁,他的陞遷源於百思買對中國市場發展戰略的一項重大調整。22日上午,
百思買官方網站發佈聲明,宣佈即將關閉其在中國大陸地區全部9家門店及位於上海浦東金橋的零售總部,同時將百思買在中國的零售業務以及設備整合到五星電器
品牌之中。
目前,大約有1000名員工正為離開百思買後的去向發愁。但百思買在公告中表示,未來將會給優秀員工提供在五星電器零售業務以及其自有品牌業務方面的工作職位,同時也將保留部分團隊成員以支持接下來的業務發展。
敗走中國?
百思買是全球最大的家電零售連鎖企業,旗下品牌及合股企業的年營業額超過500億美元,擁有員工約十多萬人。
2006年5月,對中國市場覬覦已久的百思買斥資1.8億美元,成為了江蘇五星電器公司的控股股東。2009年2月,它又收購了五星電器剩餘25%的股權,五星電器成為了百思買的獨資企業。經兩次收購,百思買將五星電器近170家門店攬入了懷中。
「過去3年間,五星電器的門店數量大幅增長。對我們來說,五星和百思買的品牌同樣重要,它們可以進行差異化發展。」2009年2月,百思買國際業務首席執行官魏博曾對本報記者如是說。

百思買自有品牌店在中國的發展卻異常緩慢,形如蝸牛。2007年1月,百思買在中國的第一家自有品牌門店在上海繁華地帶徐家匯開門營業。但直至19個月
後,它才在國美、蘇寧、永樂已盤踞多時的上海中山公園商圈開出第二個門店。直至此次百思買宣佈在中國進行戰略調整時,百思買在中國僅有9家門店。
百思買沾沾自喜的差異化經營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其蜻蜓點水式的幾個門店已被蘇寧、國美浩瀚的門店海洋所淹沒。

蘇寧、國美乃至五星電器的經營模式不同,百思買的賣場佈局不是以品牌(生產廠家)劃分,而是以產品歸類,它將產品買斷經營,商場的營業員全部是百思買的員
工,而不像蘇寧、國美的賣場由廠家派駐促銷員。「百思買不僅僅賣產品,它最重要的是賣服務。」曾將百思買引入中國的五星電器前董事長汪建國曾不止一次地對
記者宣稱。
然而,在市場人士看來,這恰恰是百思買在中國水土不服的表現。「百思買的經營理念確實很超前,但中國的市場太現實,消費者看重的
是價格和贈品,服務打動不了他們。」某家電零售連鎖企業的一位門店經理說。一位曾在百思買工作過的人士無奈地表示,不少消費者會到百思買的門店去體驗產
品,然後他們會轉身去蘇寧或國美的門店購買產品。
但上述那位門店經理認為,百思買在中國經營失利也有其內在的原因。「它把美國的經營模式搬到中國,但在中國卻沒有控制好經營成本;它講究服務,但僅有門店的服務,售後服務不足;它提倡專業化經營,但經營不夠專業,而產品品類也不豐富。」
五星電器一位曾經的決策層人士也向記者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百思買自有品牌門店在中國的失敗,原因不在於經營模式,而在於領導和管理這個企業的組織,百思買要想在中國取得成功,要有懂中國市場的人才行。
事實上,百思買進入中國僅僅5年時間,但其負責中國市場的最高決策者就已換了兩任,呂維民和楊得銘在上任初期均雄心勃勃,但不多時日便被悄悄撤換,一年前,百思買全球執行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唐思傑又走馬上任。
以退為進

思買將關閉9家門店的消息公佈後,市場普遍認為,百思買敗走中國。但中國市場學會副會長徐源認為,這只不過是百思買的一個戰略調整。「如果認為這是百思買
敗走中國,那就是輕敵。它4年時間裡在中國僅僅開了9家門店,說明它一直在謹慎試水;現在它決定關閉自有品牌門店,同時擴大並加強對五星電器的投入,是以
退為進的策略,就好比一個企業對產品線進行調整,這反而有利於它今後的發展。」
  
  
百思買全球執行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唐思傑在媒體溝通會上明確表示,百思買不會退出中國。「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最迅速的國家,今後5年,
中國的消費增長會令任何城市相形見絀,要適應這塊土地,我們就要變革。百思買在過去40年面臨許多挑戰,但正是在這些挑戰中,我們迅速成長。」
事實上,百思買對這項調整謀劃已久。據唐思傑透露,早在一年前,他被任命為現在這個職務後,他就試圖對百思買在中國的經營進行調整,「我要求管理團隊論證百思買現在的經營模式是否適合中國的文化」。唐思傑強調,公司之所以要進行這樣的變革,是為了下一步更快發展。
記者發現,唐思傑並沒有因為百思買自有品牌門店的關閉而沮喪,相反,他稱這次戰略上的變化「是一個令人興奮而激動的時刻」。他說,百思買總部已承諾,今後會全力支持五星電器的發展,以五星電器作為百思買在中國的主要經營渠道。
百思買對五星電器的「重視」,在22日下午的媒體溝通會上暴露無遺。當著台下濟濟一堂的媒體記者們,唐思傑宣佈了五星電器新組建的8人管理團隊,王健等8個中方管理人員的職位均得到了提升。而當這8個人集體上台亮相時,唐思傑卻端坐在台下微笑。
據瞭解,百思買的品牌並不會在中國銷聲匿跡,唐思傑說,在今後適當的時機,這次關閉的9家門店中有2家門店將會重新開張。但五星電器的一位高管告訴記者,這兩家門店雖然仍可能用百思買的招牌,卻不會再沿用原來的經營模式。
急起直追
在市場上沉寂4年後,現在五星電器準備急起直追。「五星電器要發展,但我們無意與同行們競爭。我們不求規模第一,不求做到最大,但要使顧客們一進入我們的門店就覺得確實與眾不同。」王健說。

星電器的一個秘密武器是「家電顧問」,它是將社會人士聘為商場導購,以求做到對所有產品實事求是地公正介紹。「將百思買的經營模式全部移植到五星電器並不
是最佳的辦法,但我們已推行4年的『家電顧問』,是一種最具競爭力的、差異化競爭的模式,它是我們首創,從今年開始,將作為我們的核心能力來打造。」王健
說。
給王健帶來信心的是五星電器近幾年的經營業績。「五星電器現處於行業第三;這兩年,我們的銷售呈現兩位數增長;我們的股東回報分別達75%和43%,這出乎百思買總部和股東的預料。」
王健坦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7省仍將是五星電器銷售的重點區域,傳統家電仍然是五星電器的一個主要品類,但3C產品將作為一個時尚產品門類大力發展。與此同時,五星電器將會嘗試在線銷售等新的銷售模式。
儘管唐思傑和王健雄心勃勃,但他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公司CEO,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王健坦言。

少市場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好戲還在後頭。「五星電器被百思買收購後,已在市場上沉寂了4年之久,在全國許多區域,五星電器已被人們漸漸淡忘。」另一個事
實是,近兩年,五星電器的門店數量幾乎在原地踏步,迄今僅170家左右,但蘇寧和國美的門店數量現均已超過1250家,五星電器與蘇寧、國美的力量對比如
此懸殊,在競爭中顯然處於不利地位。
不過,徐源表示,大的未必是最好的。「蘇寧、國美和融入了百思買元素的五星電器誰能最後取勝,還有待市場的檢驗,畢竟,誰笑到最後,誰才是最好。」
4 : GS(14)@2011-02-27 14:16:44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23/4NMDAwMDIyMTg4Nw.html

  
  
現實給百思買上了一課:一心想把以服務為賣點的銷售模式移植到中國市場,可是,遭遇對價格有著極高敏感度、以佣金提成為基礎的國內家電零售市場,百思買無奈掉頭。
關於百思買水土不服,撤離中國的傳聞由來已久。2月22日,百思買美國總部回應本報表示,現在中國市場上的所有行動都和撤離無關,相反,此番調整,是為了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
2月21日晚間,百思買在美國發佈聲明,宣佈一系列新戰略計劃,意在提高股東收益。其中,在百思買愈加倚重的國際市場上,百思買將在土耳其和中國關閉多家「百思買」品牌門店。
百思買進一步解釋,關閉不是為了退出這個市場,今後會把重點放到本土品牌五星電器身上。
「調整是為了強化盈利能力,」百思買表示,「從一開始,把百思買品牌放到土耳其和中國就是一種試驗,目前我們只是針對試驗結果作出相應調整重組。」

年來,國際市場在百思買戰略中地位節節升高。根據百思買計劃,在2012財年,除了在中國市場上加大對五星電器品牌投入,還將會在加拿大、英國、墨西哥再
新開18家百思買品牌門店,預計當前所有調整和重組行動能夠為百思買在2013財年節約6000萬-7000萬美元的支出。
關店重組
對於此次門店關閉,百思買內部一直強調「重組」二字。根據其最新公佈國際市場重組計劃,中國市場的重組包括關閉九家百思買品牌門店,在尋找到更加有效的增長方式之後,可能會再次在中國市場重開兩家百思買品牌門店,再次試驗效果。
與此同時,百思買會加大對之前收購的國內本土品牌五星電器的投入,預計在2012財年在中國市場上新開40到50家五星電器門店,到2012財年結束,五星電器在國內的門店總數會達到210家。
百思買首席執行官Brian Dunn表示,五星電器給百思買提供了巨大發展機遇,百思買會繼續對五星電器投資,選擇五星電器作為在中國市場上主打力量,期待更多收益。
在2011年第三財季中(截至到2010年11月27日),由於五星電器表現出色,百思買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同比上升了28%。
在中國市場關店同時,在土耳其市場上,「撤離」兩個字完全準確。百思買表示,計劃關閉當前位於土耳其的所有門店,包括兩家百思買品牌門店。
2009年年底,土耳其成了百思買品牌門店進入歐洲市場的第一站。當時,百思買對土耳其市場的購買力充滿信心,目標直指年輕一代的土耳其消費者。不過,和中國市場類似,水土不服的症狀隨之出現。百思買店內的各個高科技互動體驗區並不能令消費者打開錢包。
國際擴張
近年來,在百思買不斷加碼國際市場的背後,是其在美國本土的疲軟。
根據百思買財報顯示,其美國市場的銷售增長持續停滯在5%的水平上,難以突破。以2010年12月為例,本應是當地消費黃金期,但是其銷售額反而還下降了5個百分點。
如此境況,讓這個北美地區最大的電器零售商走到了全球擴張的十字路口上。國際市場必須擴張——這是資本市場給百思買下的診斷意見。
百思買把國際擴張的第一步放到了鄰國加拿大。
2001年,百思買收購了加拿大本土的電器零售商Future Shop,不過,由於加拿大與美國類似,也是一個成熟市場,此刻百思買,需要找到一個更加飢渴的市場。中國,順理成章進入了百思買視線。
兩年後,百思買跨過太平洋在上海設立了辦事處。隨後,複製了在加拿大的收購策略,於2006年5月把中國本土品牌五星電器拿下。半年之後,百思買品牌的門店又被帶到了中國上海。
在中國市場上執行著雙品牌策略,即百思買門店+五星門店的同時,百思買繼續把觸角伸向歐洲,進入到土耳其和英國等市場。
「在龐大的國際市場中,中國是重中之重。從一開始,百思買就預計從長期來看,中國會成為最大的一個國際市場。」百思買表示。
在初入中國市場之時,預期似乎得到回應。僅在上海第一家百思買品牌門店開業一年之後,這家門店銷售收入便擠進百思買品牌門店全球排名前十位。
「那是一個很好開局。在美國國內,百思買依靠多品牌策略一直很成功,不同品牌門店能夠給消費者帶來不同的購物體驗,正是依賴這樣的戰略,百思買保持著快速擴張勢頭。」百思買中國內部人士表示。
不過,好景不長。在接下來日子裡,陸續開業的百思買品牌門店的業績並沒有和紅火的本土品牌五星門店齊頭並進。而且,業內有關百思買品牌水土不服,行將撤離傳言此起彼伏。
  
  
對此,百思買表示,當初決定把百思買品牌引進中國市場,本身就是一種試驗,看看這種模式能否適應中國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直採取謹慎的態度,這也體現在百思買品牌門店數量上」。
到目前為止,百思買品牌進入中國市場5年,只有9家門店。

內某品牌家電市場部資深人士認為,在一個零售商幾乎等同於「地主」的電器零售市場上,百思買品牌發展不可能快起來。事實也證明了,還是五星這個本土品牌的
模式適合中國市場。他說:「百思買的東西貴,貴在服務上,但是國內消費者不認這個服務,至少現在不認。你提供再多的體驗和售後,還不如直接降價更吸引人。
另一方面,從供應商的角度講,我們對賣場的要求是只要不把商品價格搞亂、順利出貨,你賣場要收費要交租我們都可以接受,只要費用不要高得過分就行,所以百
思買這種新模式對我們也沒多大吸引力。」
百思買五星門店就是典型的本土電器零售商模式,賣場向廠商提供租賃場地,收取進場費、標籤費等各種費用;而百思買品牌門店則是按照美國模式,買斷商品,以提供專業服務為賣點。
5 : GS(14)@2011-02-27 14:18:01

百思買身後事:覬覦者國美、蘇寧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23/4OMDAwMDIyMTg4OQ.html

  
  
該來的還是來了,2月22日百思買正式宣佈關閉在上海、蘇州、杭州和北京的9家門店,但同時百思買也宣佈,將積極擴張旗下100%控股的五星電器品牌。
百思買欲走還留,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心態和戰略?
談到百思買的退出,國美電器副總裁何陽青在電話中顯然有些興奮,他告訴本報記者,「雖然這是百思買自己的選擇,但是這也是國內電器連鎖行業願意看到的結果。」
對於國美、蘇寧來說,雖然2010年業績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年底日本山田電機,以及德國麥德龍旗下的萬得城電器登陸,一時間讓外資零售巨頭「狼來了」聲音再度高漲,本土電器連鎖的好日子似乎到頭了。
然而百思買退出,意味著外資電器零售巨頭染指中國市場努力,遭到了第一次重大失敗,這不僅提升本土電器連鎖巨頭士氣,更為重要的是,外資零售巨頭「水土不服」讓本土電器連鎖原有的行業遊戲規則可以繼續。
百思買效應
全球最大消費電子零售商百思買,在2006年進軍中國市場,是其第一次走出北美市場進行戰略佈局,2006年和2008年分兩次耗資3.65億美元完成了對擁有140家門店的五星電器的收購,同時依靠自有品牌在上海、蘇州、杭州和北京完成了9家門店擴張。

據其2010年11月公佈的前三季度業績,其2010年前三季度全球銷售額達到385億美元,除了本土市場(美國、加拿大)在沃爾瑪、TGT和電子商務巨
頭亞馬遜的低價策略搶奪下只增長了4%,但是海外市場卻同比上漲了一倍多達到45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貢獻最大,而五星電器兩位數的增長成為其業績亮點。

而對於百思買來說,第三季度利潤的同比下降,以及在中國市場自有品牌業務的虧損是其無法忍受的,一位彩電供應商告訴本報記者,「按照百思買2009年公佈
的擴張計劃,2010年僅僅在上海將新開5家門店,但是其簽約的3家門店卻最終沒有入駐,當時我們就意識到出問題了,因此也放慢了與百思買合作的計劃。」
對於年銷售規模超過500億美元的百思買來說,國內的電器連鎖在規模上還是無法與其匹敵,最大的國美和蘇寧年銷售規模也只有100多億美元,因此百思買當初進入中國市場前,這些本土連鎖巨頭如臨大敵。
2006
年初國美電器創始人黃光裕,永樂電器董事長陳曉、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大中電器董事長張大中,以及五星電器原董事長汪建國曾多次密談,當時秘談的內容就
是要通過換股等模式來抵制百思買的入侵,然而在會談後不久先是永樂和大中宣佈戰略合作,接著就是汪建國將五星電器75%的股權賣給了百思買。

時蘇寧電器總裁孫為民曾以「漢奸」來形容五星電器的這次出賣,而後來便有了國美電器收購永樂、大中,以及競拍三聯商社,帕勒諮詢機構資深董事羅清啟告訴本
報記者,「正是百思買引發的鯰魚效應,促成了國內電器連鎖行業的第一次大整合,然而整合後大家卻突然發現,原來百思買在中國的擴張速度如同蝸牛。」

思買2006年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店後,其自有品牌門店到2008年其中國區首任總裁呂維民辭職前才開出第二家門店,在換帥後其速度雖然稍有提升,但是到宣
布退出前也只有9家,而其收購的五星電器2006年的門店數量就達到近140家,而到2011年2月其門店數量依然只有160家。
與百思買的低速擴張相比,蘇寧電器2006年的門店數量為351家,而到目前其門店數量已經達到近1400家,而2010年一年新開門店就達到了近400家,而今年的計劃依然是360-370家,顯然其擴張速度是百思買無法相比的。
蘇寧電器有關人士表示,「雖然蘇寧電器擴張是按照既定目標來推進的,但不得不說在外資覬覦中國電器連鎖市場的大環境下,我們也必須加快自己的擴張步伐。」
美、蘇機會
如今百思買自有品牌「出師未捷身先死」,接下來的幾個月其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要處理善後問題,這次關閉的9家門店中其中有4家門店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重新開業1個月,來處理消費者善後服務問題。
不過百思買將零售總部從上海搬遷到五星電器總部南京後,百思買在中國的門店擴張將全部是五星電器的門店,按照計劃2012財年(2011年)五星電器將在中國新開40-50家門店,總門店數量將增長到200-210家。
2010年五星電器的銷售收入將突破270億元,而其門店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安徽、四川、山東、河南、云南7個省,其中在山東是通過收購當初的青島雅泰完成的擴張,而在江蘇、浙江、安徽等地五星電器是蘇寧電器最大的競爭對手。
  
  
對於五星電器來說,其依然擁有不錯的業績和良好的網絡覆蓋,但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缺乏佈局,五星電器依然是區域性電器連鎖的標誌。
早在2006年五星電器就有到上海佈局的計劃,但是由於百思買收購後執意在上海發展自有品牌,五星電器的擴張計劃被擱置,今次五星電器有望藉機進入上海市場。
一位五星電器的高管表示,「百思買的很多門店都是2009年後才開張的,其當初與業主簽署的租賃合同往往是5-10年,如果現在關店而停止租賃其賠償金都很高,所以讓五星電器門店接替其入駐是成本最低的選擇。」
不過這次關閉9家門店對於百思買中國來說也是傷筋動骨,僅僅遣散1000名員工其將耗資超過7000萬元,而剩餘的存貨則大部分由五星電器接手,在短期內繼續開店其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所以未來一段時間其能否順利開出計劃中的門店數量依然是個難題。
然而對於國美、蘇寧來說,百思買的退出對於華東地區的電器連鎖格局將產生變數,有消息稱國美、蘇寧已經開始與百思買門店之間的業主進行談判,希望接過這些優質商圈。比如,僅百思買徐家匯店2010年的銷售額就突破5億元,對於這些優質門店,國美蘇寧必然將展開爭奪。

然百思買並不願意放棄這些優質門店的租賃權,但是這次關店勢必讓業主對其繼續經營的信心產生懷疑,這也將對國美、蘇寧非常有利,羅清啟表示,「雖然依然盈
利的五星電器依然將在中國市場擴張,但是百思買美國市場的業績如果繼續下滑,那麼不排除百思買斷臂求生的可能,到時候對於國美蘇寧來說,誰能夠搶得五星電
器就將重新壓倒對手成為電器連鎖的領先者。」
儘管何陽青和蘇寧電器副總裁卜揚等表示,目前還沒有收購五星電器的計劃。然而對於本土連鎖巨頭
來說,百思買的退出還有重大意義,當初百思買在上海開店就以打破本土連鎖的類金融潛規則為由,來吸引本土供應商的支持,然而事實證明在中國百思買的這一套
行不通,失去了供應商貨款支撐,百思買擴張速度根本無法與國美、蘇寧對比。
何陽青表示,「任何零售巨頭在中國都要適應本土的市場特性,完全取消貨款賬期,取消促銷員都是供應商也無法接受的,相信山田電機等其他連鎖,也同樣面臨按中國規則辦事的處境。」

清啟表示,「中國上萬億元的消費電子市場規模是吸引萬得城等投資的主要原因,但是百思買自有品牌的失敗,可能會讓這些巨頭放慢步伐,或調整發展模式,此前
萬得城提出的搶佔1成份額的想法或許需要調整,但是對於外資巨頭來說,目前要在中國尋求併購的機會也不容易,因為本土的區域性連鎖已經不多了,而且經營質
量並不高。」
6 : GS(14)@2011-02-27 14:20:26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22/5OMDAwMDIyMTc5OQ.html

时隔两年多,我依然对百思买全球CEO Robert A
Willett造访中山公园新店时的场景记忆犹新,一群新招募的年轻人用热情洋溢的美式风格迎接这位CEO:踢踏舞,用手掌在膝盖上拍击后齐声喊
出:BEST BUY!这像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寓言故事,这群年轻人载歌载舞出的不仅是他们充满希望的未来,而且还是百思买充满希望的中国未来。

是2008年年底,彼时中山公园店开业不久,这是百思买在中国的第二家店。当时是国美和苏宁已经初现诸侯割据的场面,上海零售市场被国美、永乐、苏宁三分
天下,北京则是国美、苏宁和大中。Robert此次到访接受包括我在内的数位记者采访时说,要加大在中国的扩展步伐,重点城市是上海。此后,Robert
兑现了他的计划,百思买在上海陆续开出了更多的店面,到如今已经达到9家。而为了在二线城市迅速扩张,百思买收购江苏五星电器。
初入中国,
打着“世界五百强唯一家电零售商”旗号进入中国的百思买惹人关注,尽管营业规模并不大。200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Robert曾说百思买中国旗舰店徐家
汇店一年营业收入达3到4亿人民币,可以进入其全球单点销售业绩的前列,但一位国美高管曾私下和我表示,这比起国美在上海旺店的销售额依然有成倍的差异。

入中国,百思买采购规模不大,采购成本无法降低,同样的产品,百思买总给消费者“高价”的感觉。而百思买引以为豪的服务模式,以服务、选购体验来增加附加
值,这条路在对价格敏感的中国消费者这里显然走不通。初期,很多消费者来到陈列有序,毫无压力的咨询人员这里“打样”,然后到能找到更优价格的店里选购。

动荡的管理层,也一定程度显示了百思买的坎坷中国路,2009年10月,加入百思买多年的杨得铭离职,投入零售业大牌GAP旗下,继ZARA,H&M在中国不断取得销售佳绩后,又一个服装零售大牌GAP决定进入中国。
今天传来的消息是,百思买决定关闭在上海的全部9家门店,保留五星电器的全部管理层不变。从“泥足深陷”的中国市场抽身而退,原因大概是百思买已经看淡了这个市场的未来前进,正如那群年轻人已经不再斗志昂扬地大声呐喊出“BESTBUY”一样。


百思买的劲敌已经不仅仅是苏宁、国美,而来自于电子商务。2010年年底,京东商城预估整年销售额高达102亿元,接下来一两年将继续翻倍。这只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开始,就连传统巨头国美和苏宁也感受到这种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门店看实体机,到网上下单。
就像泰戈尔那句诗,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鸟儿早已飞过。无论是否撤出,百思买都很难获得预计中的辉煌。

从百思买这里,中国零售商学会了更科学的陈列方式(如今实体店的陈列方式大多可以看到百思买的影子),人性化的导购方式(多少人被中国的PUSH式销售带出了心理阴影?),得体的撤出方式,百思买给予员工合理的劳动补偿(N+5的补偿方案)。
但本土军团比百思买更娴熟精确的,是中国消费者内心深处对价格的敏感。错过了最早的发力时机,部分原因源自于它的傲慢,所以尽管百思买如今的价格已经降低到行业平均,但它在市场上已无立足之地。
和百思买说再见,蓝色的大招牌在上海将消失,而它,曾带给我们短暂的happy hour以及个人记忆。

7 : GS(14)@2011-03-20 17:31:11

http://www.nbweekly.com/news/business/201103/13471.aspx
在百思買兵敗中國的時刻,面對記者採訪,蘇寧電器副董事長孫為民也說了一句話:「你(百思買)的模式和中國零售商相比有多好、多不同沒用,沒有業績就都是假的。在中國市場要用價格說話。」

南都週刊見習記者_陳承

2005年的一天,當百思買(NYSE: BBY)這個全球家電連鎖巨頭要進軍中國的消息此起彼伏之時,按捺不住的地頭蛇、蘇寧電器的董事長張近東決定帶隊前往美國考察這個未來的對手。幾日行程之後,張近東覺得心裡有底了,他只輕描淡寫地說了這麼一句:「三五年內都不用害怕。」

很難說當時張近東的話語是否是個正確的預言,但2006年進軍中國的百思買在5年內確實沒讓蘇寧感到害怕,甚至在5年後的2011年2月還以一種頗為性急和狼狽的姿勢,匆匆消失在中國消費者的視線中——它關閉了在中國僅有的9家百思買自有門店,轉而大力扶持其收購的中國本土家電連鎖企業五星電器。

儘管百思買方面不承認這種調整是「退出中國」,但很顯然它不適合《潛伏》裡餘則成說的一句著名台詞——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佔領。

在百思買兵敗中國的時刻,面對記者採訪,蘇寧電器副董事長孫為民也說了一句話:「你(百思買)的模式和中國零售商相比有多好、多不同沒用,沒有業績就都是假的。在中國市場要用價格說話。」

這或許是百思買敗走中國的最好註解。靠著「顧客體驗」、「服務至上」的商業模式,這個全球最大的家電零售商2010年實現了496.9億美元的銷售額,但在中國這個「規模為王」、價格制勝的特殊市場上,它明顯水土不服,僅僅實現區區16.77億美元的銷售進賬。外來的和尚百思買顯然沒有唸好中國經。

突如其來的關門

「百思買關門了!」——2月22日一早,這則消息如爆炸般傳開,印證了前一晚坊間傳聞:百思買將於22日關閉中國的自有品牌門店。

消息傳來,包括媒體記者在內的諸多人士還是有點懵,雖然此前百思買關門的消息曾傳過幾回,但是大部分人還是相信這個來自美國的家電零售巨頭不可能在中國就這樣敗走。但事實是,22日在百思買中國旗艦店上海徐家匯店門口的天橋上,擠滿了聞訊趕來的消費者,迎接他們的卻是緊閉的鐵門,現場沒有任何百思買員工,他們看到的只是鐵門上的一張告示:「我們已在2011年2月22日停止所有百思買品牌零售店舖的經營。」

這張告示同樣讓被拒之門外的竇先生驚訝不已。就在前一天,2月21日下午,他才剛在徐家匯門店購買了兩台價值共1.1萬元的索尼筆記本電腦,還額外支付了3000元參加百思買提供的36個月延保服務,因為要求百思買代為安裝系統和軟件,他按約定在22日10時過來取貨。

百思買關閉中國門店的消息是如此突然,以至於連百思買門店員工在21日稍早時都沒有聽到任何消息。22日準時上班的百思買員工,被召集到一起在店內觀看一段視頻,畫面中的百思買中國區總裁宋大衛向員工們宣佈了關閉中國門店的消息。隨後,所有員工被要求與百思買簽署解約協議,百思買以N+1+4(「N」為員工工作年份乘以年薪,「1」為員工一個月的工資作為違約金,「4」則是另加四個月工資作為賠償金)的方案向員工支付賠償金,不少員工當時就簽署瞭解約協議。

5天後的2月27日,宋大衛透露說,此次關閉門店涉及中國員工約900人,其中的95%已經與公司簽約,願意接受公司的賠償方案。而百思買之前的競爭對手之一,上海蘇寧則成為百思買員工尋找的下家之一,據蘇寧方面稱「收到了160餘份前百思買員工的應聘簡歷,其中絕大多數還是資深員工」。

百思買的股價也在這次調整的同時逐步走低。與股價下跌互相映照的還有百思買品牌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聲望。據上海媒體報導,僅在2月22日當天,上海市消委會就接到31起針對百思買的投訴,內容最多的是關於延展保修期和以舊換新退款等後期服務問題。

外來和尚未必會唸經

百思買員工和消費者並不知道,關閉百思買品牌中國門店的決定,其實早在兩個多月前就已在決策層中醞釀。據瞭解,百思買高層曾在上海錦江湯臣洲際大酒店召開過長時間的會議,從春節期間一直開到2月22日前後,每天的開會時間更是長達10小時。而會議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關閉中國門店的問題。這也與百思買新任全球副總裁兼五星電器CEO王健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說法印證:「關店的決策經過了非常認真、仔細的考慮」。

為何要關閉僅有的這9家自有品牌門店?百思買的2010年財報早就流露了些許端倪。這份財報顯示2010年百思買全球銷售達496.9億美元,而中國區僅為16.77億美元,佔比不到3.4%。在2010財年年報的商業策略一節中就明確稱「要關閉那些不盈利的中國門店」。

中國市場僅是百思買全球策略調整的一部分,在最新的公司聲明中,百思買不但關閉了中國區9家門店,也一併關閉了土耳其的2家門店。土耳其這2家門店比中國的9家存活時間更短,只維持了一年多。聲明同時稱,關閉中國和土耳其的門店可以幫助實現2013財年前最高削減7000萬美元成本的目標。

中國區銷售額佔比小跟門店數量存在直接關係。百思買在2006年進軍中國市場後,近五年裡僅在上海、杭州、蘇州和北京開設了9家門店,這與百思買在美國的1099家門店和加拿大的71家門店存在極大差距,僅與擁有6家百思買門店的墨西哥規模相當。

在中國市場上,與最直接的競爭對手「美蘇」相比,百思買的差距更為明顯:蘇寧目前門店數量已接近1400家,國美也過了1200家。在中國家電零售領域,門店數量一直是衡量一個品牌在該領域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只有在門店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後,商家才能得以憑藉規模優勢取得較高的營收和利潤,「規模經營、低價銷售」歷來是國內零售業的八字箴言。

除此以外,百思買的商業模式更被業內認為與中國家電零售業格格不入。百思買通過規模採購低價買入製造商產品,然後利用自有員工加價銷售,通過賺取買賣中的差價獲得利潤。這種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因為是自有員工銷售,沒有生產廠商利益交織,能給消費者提供更真實和更好的消費體驗。但這種模式的缺點同樣明顯,建店成本、門店租金、裝修費用、員工薪酬等支出都要自己承擔,前期運營成本高昂,無形中也影響和限制門店的擴張, 而無法規模採購反映在產品價格上就是沒有競爭優勢。

國美蘇寧採用的是另一種商業模式:只向電器廠商提供租賃場地,而賣場本身收取的進場費、銷售提成等各種費用成為賣場收入的主要來源,賣場中的導購員一般由生產廠商派遣,賣場無須承擔廠商的裝修和人力成本,甚至連商品的派送和維修服務等都是廠商承擔。這種模式類似地主和佃農的關係,所以「土地」的面積和地段就成為國內家電賣場之間競爭的重要因素,花重金跑馬圈地亦成為國內家電零售領域的常態。

為了降低成本,百思買在員工薪酬方面也與國內對手採取了不同的考察模式:百思買員工的薪資與每月個人銷售額脫鉤,而與其職位高低息息相關。一位曾在徐家匯門店工作的百思買前員工向記者證實,作為門店的一位基層領導,她在百思買工作的四年半時間裡薪資上漲極為有限,在百思買關閉中國門店前一個月辭職時,她的月工資也只有3000元。這個工資在上海所能得到的生活質量僅能維持溫飽。現在她從百思買辭職後跳槽去了百思買的某個國內競爭對手,目前工資已經漲了不少,每月還有做單提成。

在進入中國市場的五年時間裡,百思買前後更換了三任中國區總經理,但仍沒能改變百思買固守美國模式的思路。百思買顯然並未真正讀懂中國的這句諺語「外來的和尚會唸經」——唸經也要根據當地實情相應調整,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症下藥。

在2月22日下午的新聞發佈會上,剛被宣佈任命百思買全球副總裁的五星電器CEO王健在會後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百思買的模式應該是高銷售、高成本;高毛利、高成本。百思買中國的成本高了,但是毛利沒有達成,所以從財務上來看就不能支撐持續發展。」這等於為百思買在中國策略下了失敗的蓋棺定論。

翻身的火種

百思買不承認關店舉動是「退出中國」的理由之一,是在關閉9家門店的同時,未來會加速本土化的五星電器的擴張,並繼續宣稱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五星電器成立於1998年12月,總部位於江蘇南京,門店主要分佈在江蘇、浙江、安徽等國內7個省份,目前位列中國家電連鎖市場第三。2006年5月,百思買斥資1.8億美元收購了五星電器75%的股份,2009年2月,又將剩餘25%的股權收入囊中,五星電器也由此成為百思買的全資子公司。

根據百思買最新對五星電器的發展規劃,2011年他們將開設40至50家新店,從而使門店數量達到210家左右。對五星電器來說,這個擴張數字幾乎是被收購5年來新開門店的總和——2006年被百思買收購時,五星電器就近140家門店,收購5年來五星電器不過新開了20多家門店。

百思買亞洲區總裁唐思傑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百思買通過收購五星公司迅速進入了中國市場,更重要的讓公司得以「認識並理解中國消費者採購電子產品之方式的微妙之處」。唐思傑所稱的「微妙之處」正是中國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但過去5年裡,百思買顯然未將這種「微妙」化為中國策略的調整。

在業界有個段子流傳甚廣:常常見到很多顧客來百思買,但這些顧客並非真的來消費,只是為了體驗一下百思買的購物環境。他們往往是先在百思買進行產品體驗,然後再去鄰近的國美或蘇寧用更低的價格購買心儀的商品。

這個段子的真實性你無需懷疑。在上海電子消費品集散中心的徐家匯,百思買和太平洋數碼廣場、美羅城、百腦匯等國內數碼廣場毗鄰,從百思買徐家匯旗艦店前往上述三地的步行時間不超過五分鐘,而百思買推崇的以顧客為中心的經營理念,無偏見的導購服務以及自由的產品試用體驗,使得國內消費者在選購家電和電子產品時陡然間多了一個免費的產品試用中心,百思買導購員不厭其煩地向消費者講述產品的優缺點,也讓大多數消費者受寵若驚——但在百思買充分體驗產品後,前往附近的家電賣場購買價格低於百思買的同種產品,往往成了他們的最優選擇。

唐思傑對此曾感慨:「面對這種模式,你有何脾氣?」

這也讓百思買試探中國市場時採取的建立百思買自有門店和收購本土五星電器兩種商業模式高下立見:本土的五星電器更加在意產品的價格而不是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事實上絕大部分中國消費者對後者並不買賬——在更低的價格和更好的服務間,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在去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剛接手百思買亞洲區總裁半年的唐思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暗示了百思買放棄自有門店、擴張五星電器的計劃,他稱,「五星電器方面我們確實在擴張分店,百思買方面暫時沒有開分店的計劃,而是積極探索發展模式,直到找到合適的發展模式,然後以最快的速度擴張。」

五星電器目前的掌舵人王健表示,百思買將中國戰略的焦點放在五星電器後,將在五星電器目前紮根的七個省份先做強區域規模,接著等待機會向全國擴張。只是荒廢了5年光陰的百思買,如今已經錯過了擴張的最好時光:5年前只有351家門店的蘇寧現在變為1400家,只有587家門店的國美現在是1250多家,而5年前140家門店的五星今年最多也只不過200家。儘管5年前與5年後,五星還仍然是美蘇之後的第三強。

(實習生李秋萍對此文亦有貢獻)
8 : GS(14)@2011-03-20 17:49:53

百思買之局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7470.html
最後一次去百思買,是2010年底,上海陸家嘴的正大廣場三層。琳瑯滿目的商品,川流不息的人群,絲毫沒有任何關閉的跡象。

但是這個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零售集團,最終還是選擇和中國「曲線分手」。這裡所謂「曲線分手」,不是百思買徹底離開中國,而是以另外一種方式,與中國的消費者握手言和。

2011年2月22日,百思買在公開信中表示,已經停止運營所有在中國大陸的百思買品牌零售門店,與此同時,它宣佈將其在中國的經營業務整合到旗下五星電器品牌中,並計劃於2012財年間在中國開設將近50家五星電器門店。

百思買離開得很高調。

它將自身矩形LOGO撤離中國的同時,卻將另一個子品牌——五星電器推向了風口浪尖,一個同中國零售產業親密接觸的企業,將這個機會拱手相讓。

「百思買積極地擴張五星電器品牌,以更好地滿足中國零售市場上日益增長的需求,這也秉承了我們對於中國市場持續並長期的承諾」百思買亞洲區總裁唐思傑(Kal Patel)說得很冠冕。他沒有放棄中國,仍舊以財務投資人的角色,持續覬覦中國零售市場。

大張旗鼓地關閉和五星電器的願景,不排除是一場借勢與作秀。

買個中國ID

2003年,百思買在上海設置第一個辦事處,直到2006年才開出首家門店。3年時間,百思買費盡心思調研中國市場,並深信對於中國消費需求的洞察力已經足夠。更重要的是,它等來了中國零售業的全面開放,這是2004年12月11日WTO給予的機會。

幸運如百思買,等到了WTO,但也等到了中美貿易摩擦的升級。

面對中國商品咄咄逼人的出口態勢,聰明的商人想到了一個辦法:既然人民幣價值低估,在商品市場上競爭不過廉價的中國商品,那就在資本市場上把中國工廠買下來。

2006年5月11日,百思買宣佈向江蘇五星電器注資1.8億美元,從而獲得後者51%的控股權。同年6月,以3.6億美元獲得五星電器75%的股份。

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外資併購的,百思買不是2006年的唯一:英博啤酒58.86億元收購雪津啤酒100%股權;法國阿塞洛以20.86億元收購萊鋼38.41%的股份;世界炊具巨頭法國賽博(SEB)斥資2.4億歐元收購蘇泊爾逾50%的股權……

但在批發零售行業,百思買併購五星電器卻成為其中的孤案。

根據百思買方面的說法,相比蘇寧、國美這樣的大塊頭,選擇與區域連鎖企業合作,無論是在交易資金的投入、政府批准交易的速度,還是在收購資產的優質性上,都可以得到保證。

對此,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江蘇五星的根據地是南京,也是當時的行業老二蘇寧的大本營,吃下五星,意味直接進入蘇皖市場。即使百思買在上海將和永樂正面衝突,控股五星短期內即可使其從人力儲備到門店數量都有了對戰基礎。

助推和附體

儘管獲得了控股權,但百思買仍計劃保留「五星電器」品牌。據透露,百思買希望五星電器原管理層通過4年時間完善五星電器的發展計劃。

4年時間,即如果不出意外的話,2010年5月11日,五星電器的發展計劃應該初具雛形。這一年,五星電器獲得「2010年度中國最佳僱主企業」獎,他沒有辜負百思買的栽培,按照預定的時間將自己的品牌形象提升到了一個高度。

徒弟成功了,師傅卻在找機會抽身。或者說,早在幾年前收購五星電器的時候,就已經將功成身退放在了這盤棋局中。

但是這一切,卻來得那麼自然。

2009年2月15日,百思買中國宣佈:百思買集團已於今年2月6日獲得營業執照,江蘇五星已經獲准作為外商獨資公司進行運營。百思買將不遲於2月21日支付約1.85億美元現金,正式獲得五星電器100%權益。

拜百思買所賜,中國第一家外資控股的家電連鎖零售企業誕生了。但此時百思買的資金實力卻遠不如從前:2008財年第三季度的經營利潤下降13.98%,為此大幅下調2009財年業績預測,同時計劃壓縮2009年50%的資本開支。

快樂的脫衣舞

擺在眼前的數據不僅僅是金融危機所為,從五星電器此時的門店分佈大可窺見一斑。

在170家門店中,五星電器的門店主要分佈在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四川、云南7個省份。即便此時將其主要的70家門店全部換成百思買直營店的門庭,百思買在中國家電連鎖賣場還只能算得上是區域佈局。區域佈局的限制必然影響到門店數量。按照百思買的模式,它提倡買斷經營,即以較低的價格買斷廠商產品,並主導定價權,賺取商品差價。而國內家電零售商主要採取代銷加經銷方式,賺取供應商的進場費和銷售返點。

一開始,這點對於中國的供應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正如一位國產彩電廠商的上海區域副總所說,「百思買不僅僅是買斷經營、不收取進場費,而且還實行現款現貨的模式。不像其他賣場,供貨後貨款拖延很長時間。」

但百思買的這一模式,還是很快引起了供應商的抱怨,「它們的門店數量太少了,撐不起我們的出貨量,我們還是得靠本土賣場,而且它們之後也拋棄了現款現貨的模式」。

即便是五星電器CEO王健也表示,百思買的模式成本高,需要高銷售和高毛利的支持,就目前中國市場而言,有些超前。

受到了市場質疑之餘,它的長處卻很不幸地被競爭對手們抄襲。

國美電器在2009年的震盪中,為追求單店效益提升,一口氣砍掉全國百餘家門店;而在購物體驗方面,蘇寧、國美在部分門店嘗試了百思買的 「按品類出樣陳列」等套路。

這是兩隻看得見的手,再加上沃爾瑪和亞馬遜兩個強勁對手線上線下的夾擊,以及京東網、新蛋網人氣驟升,百思買的威風遠遠不及當年。

2010年12月初,其公佈的截至11月底第三季度季報顯示,同店銷售額下降約5%,導致該季度的利潤減少4.4%。「百思買的商業模式不適合中國本土,它堅持了自己的東西,但是沒有汲取其他賣場的成功之處。」帕勒莫資深董事羅清啟一語中的。

此時的百思買已經按捺不住,它留下五星電器,快活地當著財務投資人,抽身溜了。
9 : greatsoup38(830)@2011-04-23 12:53:57

http://www.iceo.com.cn/shangye/36/2011/0319/212584.shtml
【一線】誰趕走了百思買?
10 : GS(14)@2011-06-21 22:46:57

http://news.imeigu.com/a/1308659761094.html
百思买拟回购50亿美元股票并提高股息
imeigu.com 2011-06-21 20:36:01 来源: 新浪财经 原文链接 
11 : greatsoup38(830)@2011-07-02 22:00:37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97140.html
百思买耍回马枪 下半年计划在沪重开两家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174

金融人語:選委的 Conviction Buy

1 : GS(14)@2012-02-28 00:44:5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105874

豬狼競爭白熱化,弄得建制派大分裂,兩個陣營已勢成水火,他日邊一方的陣營上場,另一方的支持者雖不至於被秋後算賬,也肯定會被「銘記於心」,因此選委對於是否給予提名,箇中肯定不能沒有這種押錯邊的焦慮,即係究竟係提名給自己屬意、理念最一致的人選,還是提名給最有勝算的人選。
事實上,若果選委的心水,並非最有勝算的人,則最保險的博弈之道,是明哲保身,不作任何提名,但在投票時仍投給自己屬意的心水,因為後者是不記名的,即使自己支持的一位輸掉,也難以被勝出者事後抽秤。
所以當我哋睇到梁振英的提名名單,竟然較預期為多,而且取得不少專業人士的提名,還是感到有點詫異,原來上述的「西瓜開大邊」定律,並非對所有人都適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975

What we are reading: What Money Can\'t Buy

1 : GS(14)@2012-05-19 11:46:4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18/163478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4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