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獲悉,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總規劃》的京津冀發展頂層設計方案已經過審批下發至地方,可能本月底正式發布。它將明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區域定位、產業布局、產業轉移對象,在生態環境保護、交通一體化建設方面將有較大突破。
《經濟參考報》報道稱,北京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京津冀區域規劃必須建立“底線思維”,即在區域範圍內共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確定生態管制區域,以西北部山區的生態和水源涵養區、東南部平原的大型生態廊道等作為重點構建生態安全格局。
上述報道稱,據消息人士解讀,按照頂層設計方案的規劃,北京市的重點工作是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去年北京已制定實施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關停退出一般制造業和汙染企業392家,搭建了30個產業疏解合作平臺,推進產業轉移疏解項目53個,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場36個。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又指出,要逐一列出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功能和產業相關清單,盡快實施相關具體方案。
去年河北已梳理出64項重點工作,確定40個承接合作平臺,簽署並實施京冀“6+1”、津冀“4+1”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去年天津已設立渤海津冀港口投資公司、實施京津合作示範區等一批重點合作項目,確定了濱海新區及有關區縣產業承接平臺。上述報道援引天津市市長黃興國講話稱,在產業對接上,天津會深化與北京科技創新合作,加快建設未來科技城、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京津中關科技城,打造京津國家級創新主軸。
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把“優化經濟發展空間布局”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則是其中工作重點之一。京津冀協同發展已被列為三大戰略之一,會議還要求“爭取明年(2015年)有個良好開局”。下圖來自新華社報道。
京津冀發展成為國家級戰略後,從部委到地方都著手推進京津冀一體化。除國家發改委制定總體規劃外,去年6月,海關總署宣布啟動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7月31日,北京市與河北省簽署了七份協議及備忘錄,涉及經濟合作區、市場一體化、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建設等;8月6日,北京市與天津市簽署六項區域合作協議及備忘錄,涉及交通、科技、環保、市場一體化等領域。
上述簽署的十三項協議基本確定了天津濱海新區和河北曹妃甸、廊坊、保定、張家口、承德將作為京津冀一體化“主戰場”。但此前業內預測去年6月底以前會出臺的總體規劃至今仍未現身。
對此,中國社科院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陳耀去年向《中國經營報》表示:“主要是一些問題還沒有研究透徹,協同發展的一些看法、觀點還不夠一致。比如北京核心功能如何界定,首都非核心功能哪些要疏解、疏解到哪里,還有集中承載地的選擇和明確等問題還是比較複雜。”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